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现状,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调研,列举了五个大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誤区,并针对每种误区进行层层分析,举例,提出理性的科学的整改措施和意见。
【关键词】英语学习误区;新课标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外语,尤其是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以至于成为教育部门和家庭教育的一个难题。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很多的非英语国家,都把英语教育作为战略性的任务,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国家战略的地位。中国也不例外,于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科目的《新国家课程标准》,简称英语《新课标》。《新课标》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改变以往过分注重语法知识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英语语言的能力。并且,对英语词汇量的要求有所提高。
一、误区一:用汉化的英语代替标准的英语
英语的汉化问题是国人学习英语时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可是,到现在,学生并不可知,甚至连一些英语教师也是认识模糊,一错再错,对学生的汉化英语造句,汉化英语作文没有任何的批示意见。比如,英语课开始上课时,英语教师问候“Good morning,students.”然后学生们同声回复“Good morning,teacher”,到目前为止,还有相当多的学校的英语课堂是以这样的形式开始的,小学有,中学有,大学也有。Teacher,student等表示职业的名词,和worker,doctor等一样,不能运用于称呼,在汉语中这样运用也是很别扭的,我们很少说,你好教师,你好工人。最标准的用法应该是”Good morning,ladies and gentleman.”“Good morning,madam or sir”或者用”good morning,Miss or Mister 加上姓氏”。这是英语实用中最为常用和最为普遍的一个典型汉化实例,类似的汉化实例就不再过多赘述。
二、误区二:认为教材与考试的脱节,使学生求助于辅导班和学习资料
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一是迫于考试中英语所占的高分值,二是英语的敲门砖作用。可以说,学习英语带有严重的功利性。这种不是出于爱好和兴趣的学习,带来的后果就是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只注重对英语试题ABCD的答案选择,而不去探究答案背后的知识,更不用说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的深入了。经过调查,笔者了解到,从小学的英语教材,到初中,高中,大学的英语教材,选取材料的趣味性逐渐增强,所包含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科技、经济、人文、风俗习惯等知识还是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也能充分反映出以生为本,体现趣味性、信息性、可思性和前瞻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选材后的语法和练习题似乎与课文的材料无关。可以说,考试的语法所涵盖着比课文教材更难的语法,老师会着重讲这些将来可能会考的语法知识,学生的笔记也是记录老师的语法和例句讲解,把教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放在了一边。这样下去,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死记硬背课文,背得很熟练,而不用运用,用的时候就跑开了任何的课文,只查看老师的语法讲解笔记。这种教与学的循环,导致了大街小巷英语辅导班的泛滥成灾,什么英语预科班,新概念班,语法班,音标班,四六级辅导班,口语班,英语考研辅导班等等应有尽有,书店里的英语学习材料、练习册、习题集等也是琳琅满目,学生和家长难以选择,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到了疲以应对的地步。其实,教材是学习英语最好的载体,含有丰富的语言元素和地道的英美文化背景,可是,我们的授课教师和家长的功利心太强,只想着学生拿高分、如何对付ABCD的选择,而忽视了教材本身的有价值信息。对于大学的学生而言,尽管英语课时基础必修课,但是,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的四六级英语考试,能多考个英语等级证书就万事大吉了,为以后找工作多层技能竞争。这种过级的目的性学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教材没有兴趣,不下功夫,被动跟着老师讲解,甚至旷课。到了课下,学生就买很多的关于四六级考试的书,如《四六级词汇手册》、《四六级真题讲解》、《四六级模拟题》、《四六级听力训练》、《四六级阅读突破》等等。其实,我们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很多就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和练习都是为训练四六级考试服务所设置的,阅读课和听说课的教材更是贴近四六级的各种考试题型。四六级考试前进行必要的一些模拟训练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舍本逐末的学习选择带来的只能是浪费资源,浪费精力,浪费时间。
三、误区三:被动学习,以求速成
从各种辅导班的宣传标语就可见一斑,比如“不不不法”意思是不用记单词,不用学语法,不用大量习题战术就能在短时间内轻松突破英语关。大量的辅导班就是抓住了学生和家长的不想努力下功夫、只想速成的心理来赚钱的。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成学好的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是,方式和方法也必须科学和理性。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活和进化形成的精华,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学生还是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学习,端正态度,制定计划,多记单词,多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平日里多听听英语歌曲等来全方位,多角度接触英语,拥抱英语,进而喜欢上英语。把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就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还有就是,通过学习,自然就对英美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这种专业主义的激情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误区四:过分迷信欧美人
好多的学校以拥有外教作为学校的闪光点来吸引学生和家长,学生也以听过外教的课而自豪。很多大学的学生以没有机会上外教的课而抱怨和遗憾。对于中国学生过多迷恋外教,迷信欧美人,认为在中国学英语,由中国的老师教英语没有语境,是怎么也学不好的,到了真正的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学英语才有保障,这种看法在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中都相当普遍。这是个心理障碍,这个障碍必须破除,才能破除对欧美的迷信。外教的教学方法是否使用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学生学习的情况真是不敢苟同,笔者对所熟悉的十几所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以及一些有外教的中学如郑州外国语中学等的外教效果情况进行调查得知,外教所教的课程大多是英语口语,大概一周一次课或者两周一次课。或者有人会说,让外教多上些课多好,这不就学生的口语就标准了,就提高快了,事实并不如此。首先,我们所学的英语,主要是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所学的英语文化主要是来自于英美文学和英美的文化,而世界上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很多,其中八大国家(英、爱、美、加、澳、新、南非、加勒比海诸国)中,各国有各国的方言,更何况新西兰人、印度人、法国人等讲的英语。并不是长着长鼻子、蓝眼睛的人就能说好英语,他们怀着各种目的来到中国,不是为了帮助中国的学生来学习英语,也不是为了传播英语文化,他们来中国也是谋生,有的是国际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很多的外教都没有教语言学的资格,并不掌握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发音也是各有千秋。我们不能指望从这样的外教身上学到多少更纯粹的英语和文化。其次,对于生在中国、长期接受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来说,刚开始对外教很新鲜,但是,这种新鲜持续不会超过两个星期,接着就会发现,外国人的授课都是讨论课,给你一个话题如:sports,movie,likes and dislikes,interesting things等让中国的学生讨论,然后找人回答讨论,还有就是做些游戏,也就是在外国学校的课堂上常做的游戏,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并不适应,讨论课也变成了用汉语的聊天课,这样下去,不但没学到多少英语,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用外教讲英语的精读和语法就更不可能了。我们对欧美人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比如,有个外国人做朋友是件快乐的事,有个外教来给我们死板的中国课堂添色加彩是件幸福的事,把他们看作生活中的小插曲,快乐地去学学就行了,别指望外教就能解决一切学习英语的难题。其实,过多去关注国外的英语语境,不如关注身边的语境,比如,去银行取钱,ATM机器上有双语提示;去商场,有双语标注的产品;可以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英语包围着,从广告牌到医院的小提示都有英文标注,眼睛见到的,心里想到的,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都没有走出英语的视线,这就是语境,时时处处都有机会学习英语的语境,中国的学生用心及学问,无需找过多借口,也不需等到到了英美国家才能学好英语。 五、误区五:忽视养成阅讀的良好习惯
从《新课标》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小、中、大各学校的考试中,阅读理解所占的分值越来越高,就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言,阅读占到了35%的分值。那么,中国的学生是个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呢?首先,早读也是阅读的一部分。根据本人十几年的教学观察,早读期间,学生有的手托下巴读书,有的闭目摇头状的读书,有的用手指点着书本读书等等,有的学生读了一早上的书不知道都读了什么,他们只是用嘴巴读书,而没有让大脑的思维也参与进去,更不用说思考书上写的有什么深刻的东西了。其次,学生没有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中国老师的讲解太详细,以至于把每篇的英文都当做佳作典范,当做精读课文来讲解,学生考试时是需要有快速阅读能力的。中国的学生已经很习惯用手指点着单词和句子阅读,习惯于口里读着英语脑子里想着汉语,习惯于没有记清楚的地方回读,这样无疑会减慢阅读的速度,也达不到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的效果。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早晨养成早读的习惯,大声朗读经典名篇和语句,速度逐渐加快,达到背诵的程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语感,在使用时能够脱口而出。另外,在阅读长篇文学作品或者阅读理解试题时,不要点读和回读。用眼睛快速扫描所读资料,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这是第一遍,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要把英文都无形中用大脑翻译成汉语,这又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障碍。阅读的英语,争取在大脑中显示的也是英语,因为后面的习题也是用英语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必须保留英语原始的表达和句子,所以阅读时不要先把文章翻译成汉语,然后,把习题的答案大脑中形成的是汉语,还需要再翻译成英语,这样阅读的速度什么时候都无法提高。第二遍,带着需要的信息进行快速阅读查找,直到找到我所要的词或者句子,再进行详细阅读那几句,分析出答案就可以了。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起码,读一两篇文章就能养成好习惯或者就能改掉以往不良的阅读习惯是不现实的,学生需要自制,强迫自己摈弃以前不注意的坏习惯,有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多进行阅读训练,必要时,可以借助于阅读加速器。阅读加速器是一个能纠正不良阅读习惯的好的工具,通过加速器的特殊训练,一个月或者三个月后,阅读的状况就能得到显著提高。
参 考 文 献
[1]Margaret Alptekin,杨平译.非英语国家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995(1)
[2]胡文冲.英语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
【关键词】英语学习误区;新课标
随着社会生活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外语,尤其是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以至于成为教育部门和家庭教育的一个难题。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运用最为广泛的语言。很多的非英语国家,都把英语教育作为战略性的任务,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摆在国家战略的地位。中国也不例外,于2012年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科科目的《新国家课程标准》,简称英语《新课标》。《新课标》对学生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改变以往过分注重语法知识和词汇的讲解与传授,忽视学生实际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的倾向,强调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英语语言的能力。并且,对英语词汇量的要求有所提高。
一、误区一:用汉化的英语代替标准的英语
英语的汉化问题是国人学习英语时一个相当突出的问题,可是,到现在,学生并不可知,甚至连一些英语教师也是认识模糊,一错再错,对学生的汉化英语造句,汉化英语作文没有任何的批示意见。比如,英语课开始上课时,英语教师问候“Good morning,students.”然后学生们同声回复“Good morning,teacher”,到目前为止,还有相当多的学校的英语课堂是以这样的形式开始的,小学有,中学有,大学也有。Teacher,student等表示职业的名词,和worker,doctor等一样,不能运用于称呼,在汉语中这样运用也是很别扭的,我们很少说,你好教师,你好工人。最标准的用法应该是”Good morning,ladies and gentleman.”“Good morning,madam or sir”或者用”good morning,Miss or Mister 加上姓氏”。这是英语实用中最为常用和最为普遍的一个典型汉化实例,类似的汉化实例就不再过多赘述。
二、误区二:认为教材与考试的脱节,使学生求助于辅导班和学习资料
中国的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一是迫于考试中英语所占的高分值,二是英语的敲门砖作用。可以说,学习英语带有严重的功利性。这种不是出于爱好和兴趣的学习,带来的后果就是考试考什么就学什么,只注重对英语试题ABCD的答案选择,而不去探究答案背后的知识,更不用说对英美文化的了解,英美文学的深入了。经过调查,笔者了解到,从小学的英语教材,到初中,高中,大学的英语教材,选取材料的趣味性逐渐增强,所包含的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科技、经济、人文、风俗习惯等知识还是非常广泛,可以说是包罗万象,也能充分反映出以生为本,体现趣味性、信息性、可思性和前瞻性。问题的关键在于,在选材后的语法和练习题似乎与课文的材料无关。可以说,考试的语法所涵盖着比课文教材更难的语法,老师会着重讲这些将来可能会考的语法知识,学生的笔记也是记录老师的语法和例句讲解,把教材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放在了一边。这样下去,学生在老师的要求下死记硬背课文,背得很熟练,而不用运用,用的时候就跑开了任何的课文,只查看老师的语法讲解笔记。这种教与学的循环,导致了大街小巷英语辅导班的泛滥成灾,什么英语预科班,新概念班,语法班,音标班,四六级辅导班,口语班,英语考研辅导班等等应有尽有,书店里的英语学习材料、练习册、习题集等也是琳琅满目,学生和家长难以选择,家庭的经济负担也越来越重,学生的学习负担也越来越重,到了疲以应对的地步。其实,教材是学习英语最好的载体,含有丰富的语言元素和地道的英美文化背景,可是,我们的授课教师和家长的功利心太强,只想着学生拿高分、如何对付ABCD的选择,而忽视了教材本身的有价值信息。对于大学的学生而言,尽管英语课时基础必修课,但是,学生学英语的目的就是通过国家的四六级英语考试,能多考个英语等级证书就万事大吉了,为以后找工作多层技能竞争。这种过级的目的性学习,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课堂上学生对学习教材没有兴趣,不下功夫,被动跟着老师讲解,甚至旷课。到了课下,学生就买很多的关于四六级考试的书,如《四六级词汇手册》、《四六级真题讲解》、《四六级模拟题》、《四六级听力训练》、《四六级阅读突破》等等。其实,我们大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很多就是针对四六级考试的,课文的重点词语、句子和练习都是为训练四六级考试服务所设置的,阅读课和听说课的教材更是贴近四六级的各种考试题型。四六级考试前进行必要的一些模拟训练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但是,这种舍本逐末的学习选择带来的只能是浪费资源,浪费精力,浪费时间。
三、误区三:被动学习,以求速成
从各种辅导班的宣传标语就可见一斑,比如“不不不法”意思是不用记单词,不用学语法,不用大量习题战术就能在短时间内轻松突破英语关。大量的辅导班就是抓住了学生和家长的不想努力下功夫、只想速成的心理来赚钱的。这个道理我们都知道,做任何事情都不是随随便便就成功的,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学成学好的愿望固然是好的,但是,方式和方法也必须科学和理性。英语是一门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载体,是一个民族经过长期的生活和进化形成的精华,是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学生还是老老实实地一步一步地学习,端正态度,制定计划,多记单词,多进行大量的英语阅读,平日里多听听英语歌曲等来全方位,多角度接触英语,拥抱英语,进而喜欢上英语。把被动学习转换为主动学习,就能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还有就是,通过学习,自然就对英美的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有更深刻的了解,这种专业主义的激情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
四、误区四:过分迷信欧美人
好多的学校以拥有外教作为学校的闪光点来吸引学生和家长,学生也以听过外教的课而自豪。很多大学的学生以没有机会上外教的课而抱怨和遗憾。对于中国学生过多迷恋外教,迷信欧美人,认为在中国学英语,由中国的老师教英语没有语境,是怎么也学不好的,到了真正的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学英语才有保障,这种看法在中国的学生和家长中都相当普遍。这是个心理障碍,这个障碍必须破除,才能破除对欧美的迷信。外教的教学方法是否使用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学生学习的情况真是不敢苟同,笔者对所熟悉的十几所高校如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以及一些有外教的中学如郑州外国语中学等的外教效果情况进行调查得知,外教所教的课程大多是英语口语,大概一周一次课或者两周一次课。或者有人会说,让外教多上些课多好,这不就学生的口语就标准了,就提高快了,事实并不如此。首先,我们所学的英语,主要是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所学的英语文化主要是来自于英美文学和英美的文化,而世界上把英语作为官方语言的国家很多,其中八大国家(英、爱、美、加、澳、新、南非、加勒比海诸国)中,各国有各国的方言,更何况新西兰人、印度人、法国人等讲的英语。并不是长着长鼻子、蓝眼睛的人就能说好英语,他们怀着各种目的来到中国,不是为了帮助中国的学生来学习英语,也不是为了传播英语文化,他们来中国也是谋生,有的是国际学院的外国留学生,很多的外教都没有教语言学的资格,并不掌握语言教学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发音也是各有千秋。我们不能指望从这样的外教身上学到多少更纯粹的英语和文化。其次,对于生在中国、长期接受传统中国教育的学生来说,刚开始对外教很新鲜,但是,这种新鲜持续不会超过两个星期,接着就会发现,外国人的授课都是讨论课,给你一个话题如:sports,movie,likes and dislikes,interesting things等让中国的学生讨论,然后找人回答讨论,还有就是做些游戏,也就是在外国学校的课堂上常做的游戏,对于中国的学生来说并不适应,讨论课也变成了用汉语的聊天课,这样下去,不但没学到多少英语,反而浪费了很多时间。用外教讲英语的精读和语法就更不可能了。我们对欧美人必须有个清醒的认识,比如,有个外国人做朋友是件快乐的事,有个外教来给我们死板的中国课堂添色加彩是件幸福的事,把他们看作生活中的小插曲,快乐地去学学就行了,别指望外教就能解决一切学习英语的难题。其实,过多去关注国外的英语语境,不如关注身边的语境,比如,去银行取钱,ATM机器上有双语提示;去商场,有双语标注的产品;可以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有英语包围着,从广告牌到医院的小提示都有英文标注,眼睛见到的,心里想到的,日常生活中用到的都没有走出英语的视线,这就是语境,时时处处都有机会学习英语的语境,中国的学生用心及学问,无需找过多借口,也不需等到到了英美国家才能学好英语。 五、误区五:忽视养成阅讀的良好习惯
从《新课标》到《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在小、中、大各学校的考试中,阅读理解所占的分值越来越高,就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而言,阅读占到了35%的分值。那么,中国的学生是个什么样的阅读习惯呢?首先,早读也是阅读的一部分。根据本人十几年的教学观察,早读期间,学生有的手托下巴读书,有的闭目摇头状的读书,有的用手指点着书本读书等等,有的学生读了一早上的书不知道都读了什么,他们只是用嘴巴读书,而没有让大脑的思维也参与进去,更不用说思考书上写的有什么深刻的东西了。其次,学生没有养成快速阅读的习惯。中国老师的讲解太详细,以至于把每篇的英文都当做佳作典范,当做精读课文来讲解,学生考试时是需要有快速阅读能力的。中国的学生已经很习惯用手指点着单词和句子阅读,习惯于口里读着英语脑子里想着汉语,习惯于没有记清楚的地方回读,这样无疑会减慢阅读的速度,也达不到快速获取知识信息的效果。建议大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比如,早晨养成早读的习惯,大声朗读经典名篇和语句,速度逐渐加快,达到背诵的程度,这样的目的是为了形成语感,在使用时能够脱口而出。另外,在阅读长篇文学作品或者阅读理解试题时,不要点读和回读。用眼睛快速扫描所读资料,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这是第一遍,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不要把英文都无形中用大脑翻译成汉语,这又是影响阅读速度的障碍。阅读的英语,争取在大脑中显示的也是英语,因为后面的习题也是用英语的形式出现的,我们必须保留英语原始的表达和句子,所以阅读时不要先把文章翻译成汉语,然后,把习题的答案大脑中形成的是汉语,还需要再翻译成英语,这样阅读的速度什么时候都无法提高。第二遍,带着需要的信息进行快速阅读查找,直到找到我所要的词或者句子,再进行详细阅读那几句,分析出答案就可以了。
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起码,读一两篇文章就能养成好习惯或者就能改掉以往不良的阅读习惯是不现实的,学生需要自制,强迫自己摈弃以前不注意的坏习惯,有养成良好习惯的意识,多进行阅读训练,必要时,可以借助于阅读加速器。阅读加速器是一个能纠正不良阅读习惯的好的工具,通过加速器的特殊训练,一个月或者三个月后,阅读的状况就能得到显著提高。
参 考 文 献
[1]Margaret Alptekin,杨平译.非英语国家英语教学中的文化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1995(1)
[2]胡文冲.英语教与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陈舒.文化与外语教学的关系[J].国外外语教学.19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