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正解植树问题 教学误区分析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ww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植樹问题”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笔者教学“植树问题”后,发现学生在解答该内容时速度较慢且错误多,与同年级组教师交流时发现也存在类似问题。教师教学的困惑在哪里?学生的问题有哪些?如何进行高效教学呢?笔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和自身对于课标、教参的一些理解,谈一谈自己在实践中的思考。具体来说,从认识误区、策略误区、教法误区三方面进行教学误区分析。
  关键词:数学教学;植树问题;教学误区
  一、认知误区——“负面迁移”导致认知错误
  笔者抽取了作业本中较为典型的三道题目对本校学生进行了“植树问题”的学习后测,测试题目和结果如下图。
  为何错误率居高不下呢?访谈后获知,植树问题的第一课时是学习两端都种的情况,很多学生形成这样的误区:植树问题肯定要先分段,分段后把树植在段上,也就是段数和棵数是相等的。这样的数据对于“只种一端”是相吻合的,但会对其他两种情形的学习产生负迁移。
  二、策略误区——“低效画图”导致对应不清
  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多种多样,但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画图”。那么教师是如何教学生画图的呢?笔者截取了教参中的一段教学过程,如下图。
  教师先采用“化大为小”,使数据简单化,后让学生自主画图探究,在学生的画图过程中出现的形式很多,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教师针对出现的情况进行讲解,得出棵数与间隔数,从而总结:两端都种的棵数=间隔数 1。
  看似数形结合非常紧密,实则学生并没有充分理解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更加不能理解点与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说是灌输式教学。所以笔者把这种画图归结为“低效画图”。
  三、教法误区——“万能公式”导致囫囵吞枣
  (一)学生层面——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我们选取了本校五年级两个班的78位学生进行了前测,整理后当即对其中的25位学生进行了追踪式访谈,结果如下图。
  其中五(3)班的许同学的回答很有代表性。
  师:(指着种一边的 1)这里为什么要加1?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以前在一个奥数班学过,老师说要先求出有几段,然后加就好了。
  师:老师有具体讲为什么要加吗?
  生:记不起来了。
  同日,我们对本校六年级已经学过该知识一年的两个班82位学生进行了后测,整理后当即对其中的25位学生进行了追踪式访谈,结果如下图。
  对其中一位正确的学生——六(3)班杨同学进行的访谈如下。
  师:刚才我们做了一道关于植树问题的题目,你能说一说你的理解吗?
  生:上课时老师说过任何的植物问题我们都可以通过公式求得。
  师:那你是怎么求的呢?
  生:老师说过,我们要先求得间隔数,然后看到底是哪种情况,两端都种的话棵树等于间隔数加1,只种一端棵树等于间隔数,两端都不种棵树等于间隔数减1。这道题目是两端都种,所以我只要先求出有40个间隔,然后加1就可以了。
  由此可知,在教学中,学生能熟记公式并正确判断是植树问题三种类型中的哪一种。但对于什么相当于“点”、什么相当于“段”混淆不清,在应用公式过程中错误频出。
  (二)教师层面——只教其然,简教其所以然
  “植树问题”安排在“数学广角”中,其用意是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在实际的教学中,一部分教师的做法是直接告知学生只要看清题意中的“两端都种”=间隔数 1、“只种一端”=间隔数、“两端都不种”=间隔数-1,如果要求两边棵数,那就再乘2。
  另一部分年轻教师接受的是新教学思想,紧跟时代潮流,先让学生自主探索,然后全班交流。结果教师发现,在课堂反馈交流中往往被卷入学生“观点纷争”的漩涡中,教学费时间,学生抓不住植树问题的本质,最后教师只好“亡羊补牢”,但学生还是没有真正掌握植树问题的内涵。下图是笔者对本校王老师和李老师访谈的内容。
  显然,对于第一种公式记忆和第二种“穿新鞋走老路”的教学方式,在一定的题目中出现了高正确率的假象,对于一些变式题及生活实际问题的解题,正确率呈跳崖式降低。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章宏俊.从“段数”入手探究植树问题[J].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13(Z1).
  [3]程月明.植树问题教材解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3(18).
其他文献
摘 要:当今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更要培养敢于有独立见解和创新意识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勇于自主探究与创新的良好品质,须建立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猜想是创造数学思维方法的重要途径,猜想在课堂教学中能为激发学生的好奇提供条件。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笔者从三方面进行相关的探究:从猜一猜中,诱发学生探究学习兴趣的动机;从猜一猜中,借探索促发现;在猜一猜的过程中,借探究促创新。  关键词:
摘要:针对散文教学忽略学生主体地位、忽略散文体裁特点、忽略对散文语言的品味、思想情感的体悟等问题,笔者探索、总结了散文自主批注赏读课,其实施策略如下:一是初读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撰写感受式批注,表达自己的阅读初体验;二是细读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撰写想象式批注,体会作者丰富细腻的情感;三是品读文本,引导学生自主撰写赏析式批注,感受散文的语言精妙及思想内涵;四是勾连生活,引导学生自主撰写感悟式批注,获得生
不久前,上海市南汇区为期一周的第四届文化节暨家庭教育宣传周顺利落下帷幕。  家庭文化节是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宣传周是推动家庭教育发展的品牌项目。此次文化节恰逢迎世博600天倒计时、改革开放30周年及创建文明城区冲刺阶段的有利时机,南汇区妇联以“与世博同行,建礼仪之家”为主题,紧紧围绕《迎世博60 0天行动计划》精神,以改革开放30周年所发生的巨变为整体活动思路,以提升家庭
摘要:作文是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感情的方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三年级的作文教学承担着小学写作教学承上启下的任务,意义重大。小学三年级学生由于心理、思维、语言发展的局限性,在写作上存在一定的困难,特别是农村学生。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以及怎样轻松起步作文是三年级语文教师面临的较为严峻的问题。在这个起始的关键阶段,语文教师要深入了解三年级学生在写作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并运用
摘 要:倍的概念是比较两个量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而言十分抽象、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倍并理解倍的概念,在教学中笔者试着對教材进行研读并通过调查对单元知识进行重新组合、编排、整合教学。“倍”的概念教学,教师应立足学生的认知起点,借助合理有效的教学手段——多元表征,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共同探究、求联求异中建构概念,使学生对“倍”的形成深度认知。  关键词:多元表征;“倍”的概念;深度学习  “倍的
摘 要:课程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过程,课程实践者以此来寻求信息,了解其教学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评价是课程的重要“构建模块”,是资源配置的重要方面。鉴于主体对课程设计的重要性,笔者在此以广州市培正中学所开设的“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为例,探讨特色课程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及特点,简述特色课程评价框架的构建,以期为后续“港澳子弟班”特色课程评价的实施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课程评价;“港澳子弟班
摘 要:作业拖拉是一种不良学习习惯,这种习惯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学习,而且不利于教师教学工作的展开。因此,教师要设法帮助学生纠正作业拖拉的不良习惯。笔者基于多年的带班教学经验,总结出赏识教育、惩戒教育、自治教育这三种方式以纠正学生作业拖拉的不良习惯。  关键词:作业拖拉;赏识教育;惩戒教育;自治教育  在小学低年级学生群体中,作业拖拉、不按时完成的现象时有发生。如果这些学生的行为得不到及时纠正,养成习
【摘 要】“幸福是教育的终极目标。”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要使孩子成为有教养的人,要有欢乐、幸福及对世界的乐观感受。”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在接受教育的同时体验幸福?邱隘镇中心小学针对当前学校教育中存在的由于学业压力大而导致的学生厌学现象和缺乏幸福感的状况,在“幸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把学校精神文化、课程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等各项工作统领到“幸福教育”的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理念中,从学生、教
摘要:所谓性别平等,是指不同性别者的人格尊严和价值的平等以及他们在权利、机会和责任方面的平等。从幼儿园开始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能让幼儿学会尊重两性平等的权利和价值,营造和谐的性别关系。文章提出了开展幼儿性别平等教育的途径:加强学习,增强教师反思意识;丰富形式,开展性别平等活动;精心准备,营造性别平等环境;阅读绘本,打破性别刻板印象;家园合力,提高性别平等意识。  关键词:幼儿;性别平等教育;教学途径 
摘 要:众所周知,健康的学习心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和保证,也是学生立足当今竞争社会的前提。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学生的学习心理存在着众多问题,令人担忧。为此,笔者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心理进行了探究,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总结了调动积极的学习心理、激活成功的学习心态、拓展丰富的学习领域、运用恰当的评价方式四个有效策略,使学生的语文学习心理得到了有效的调控。  关键词:小学语文;学习心理;调控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