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免费咸菜”到“免费午餐”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abo3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899年,日本山形县鹤岗市的一位主持和尚应市长好友之请,以布施的名义向当地忠爱小学的贫困学生们无偿提供了一次免费咸菜。
  
  此时,日本从幕府时代的藩学、寺子屋教育体系抽身才不过二十年,“小学”这个外来物被新政府的领导们硬生生地扣在了国民头上。虽然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但是念惯了二百六十年《四书五经》的“土和尚”们, 突然之间被告知藩主倒台了,幕府关门了,出仕的门路被“文明开化”的洋文横匾给堵严实了,修身无路、报国无门,心灰意冷,他们不由地感叹“读书还有什么用”?加之政府初立,新订的教育税和学费冗重,因此,1872年新订《学制》后的小学就学率不升反降,至19世纪末降至男子46%、女子17%的最低点。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森有礼就任文部省大臣并重新颁布《学校令》为止。该法令规定寻常小学(即初小)的四年教育学时为国民“必须自愿”的义务,并将各地小学的就学率纳入基层官员的考核标准。出于政绩考虑,包括鹤岗市市长在内的各地基层干部,不得不上临政策,下出对策,请和尚朋友以免费咸菜为诱饵,将不愿读书的适龄儿童重新“骗”回学校。这招“骗”术本出无奈,却误打误撞地成为延续至今的“日本学校给食制度”之始。
  
  从明治末年至二战结束前的日本学校给食行为,大多是出于这种就学率考核、或相类似的兵源素质考核压力,由地方政府自发而为的“善举”。直到1954年,日本政府才首度将“学校给食制度”确立为国策,颁布《学校给食法》(第160号)。该法案指出,政府建立给食制度并非为了彰显“国家有让所有儿童吃饱的义务”,而是要让国民从小就实现健康的食生活,继承传统的食文化,熟悉基本的食知识。一改此前只是作为对贫困、欠食学生的救济或只是服务于富国强兵的政治手段,给食制度自此被提升到了“食育”的高度。
  
  在给食费用负担上,《学校给食法》规定国家只负有限责任,50%左右仍需家长自行负担,但是政府会花钱聘请营养师指导膳食搭配。饭钱不由政府直接全额埋单,但政府会指导家长如何为孩子花好钱,吃好饭,而且在吃好的基础上还能吃出文明(尊重传统“和食”)和团结(培养社交能力)——这就形成了战后五十年日本学校给食制度的基本形式。虽然此后于1956年(第41号)、1957年(第20号)、1974年(第90号)、1978年(第87号)先后对该法律作了近十次修善,但这条最为根本的费用分担原则却始终没有改变。
  
  事实上,日本鹤卷小学的老师曾被问及为何不施行全额免费给食制,老师的回答颇有意思:“如果政府都有能力让所有小学生免费就餐了,那它为什么还没有使所有家长都能够独立供养子女?”
  
  这大致符合大部分日本国民的认知,即与其不问问题根源,“短平快式”地解决问题,不如揪出问题根源,即使眼前解决不易,大不了多来个“百年计划”。
  
  在《学校给食法》颁布之后,为配合该法施行,日本政府还相继出台了《酪农振兴法》(1959年)、《学校供给食用牛奶的供给对策纲要》(1964年)、《食育基本法》(2005年)等诸多配套法规。正是这种渐进地、计划性地不断修改和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才最终使得日本的学校给食制度成为目前世界上少有的真正制度化、实体化的“食育”模板。在面对是否实施全免给食制度问题上,日本国民虽然也曾有过疑问:如果家长认为有比孩子的健康更重要的消费,那么“外人”是否有必要为了“满足道德的虚荣”给予援助?这种“反道德寻租”的反问最终使得给食制度有了法制化作为长期延续的保证——即孩子的健康应该由制度作保障,而不是寄希望于偶发的、人道主义的怜悯。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及深入,教师对于新课改教育理念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已成为教师努力的方向。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作为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突破原有的规则,制定出一套较为完备且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主要就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作了相应的阐述。  关键词: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原则  一、实施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
土壤侵蚀是中国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给生态和人类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137 Cs在土壤中的再分配和侵蚀小区土壤的运移之间紧密相关,用它做示踪剂可推算出土壤侵蚀的速率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