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精准意识,明确教学目标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12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只有明确目标,才能有效地选择教学内容,科学地设计学习活动,促进学生达成“预期发展”。可以说,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起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实现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呢?下面以四年级上册习作单元为例,谈谈具体的做法。
  一、把握课标教材,精准分析单元习作目标
  习作单元各个板块的设置都是为最后的习作练习服务的。为此,教师可先确定本次单元习作的目标。
  从单元习作提示可知,“选一件你印象深的事,按一定的顺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是本单元习作的重要目标。鉴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是语文教学目标制订的重要依据,联系其对第二学段的习作要求,可以知道本次习作要抓住“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因此,选材时可以参考《捉蚊趣事》《一件烦心事》《家庭风波》等题目,激发学生回忆生活中的往事,确定习作内容。另外,本次习作表达的重点在于“按一定的顺序”。第二学段是学生习作的起始阶段。从实际来看,采用时间顺序或事情发展的顺序比较合理。根据教材中的表格,可以进一步明确,要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如此,教师就能明确本次习作的内容要素与表达方法。
  二、抓住单元内容,精准研制各板块教学目标
  本单元是围绕“把一件事写清楚”这一习作要素来编排的。单元整体性强,重点突出,各部分内容紧密相连。只有厘清单元内部关系,才能精准研制单元目标。
  (一)精读课文铺路,突出重点
  本单元编排了两篇精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习作表达顺序,积累表达方法。它们的教学重点不同,目标定位也不同:《麻雀》是典型的按“事情发展”顺序表达的文章,让学生知道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爬天都峰》则按“爬山前—爬山中—爬上峰顶后”的顺序来描述爬山过程,让学生明白可以按“事情发展”或者“地点变化”的顺序写事情,抓住“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
  (二)“初试身手”架桥,一练一得
  本单元的“初试身手”安排了两项观察任务,一是观察“开运动会”和“奶奶过生日”两幅图,二是观察家人做家务的过程,引导学生把观察到的事情写(说)清楚。教学时可将教学目标化整为零,一练一得,为学生综合运用学习所得奠定基础。具体而言,可以分解为两点:一是发挥想象,用上从《麻雀》一文中习得的方法,针对图片内容,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清楚;二是借鉴《爬天都峰》中的动作描写,准确使用表示动作的词语,把做家务的过程写清楚。
  (三)习作例文添彩,汲取众长
  本单元安排了两篇习作例文。其中,《我家的杏熟了》按事情发展的顺序,通过动作、语言描写把奶奶“打杏、分杏”的过程写清楚。《小木船》则重点描写了“我”和好朋友之间友谊破裂及和好的过程。例文用于习作前,其教学目标为“借助旁注和课后题,读懂例文按一定顺序写事情,把事情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写清楚的方法,学会选用合适的方法,围绕重要内容写”;例文用于习作指导时,其教学目标则为“通过交流评价,发现自己习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择例文相关内容,读明白例文把过程写清楚的方法,并运用这些方法自主修改习作”。
  三、找准学生起点,精准调整实际教学目标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除了要“依标扣本”,还要关注学情,找准学生习作的起始点,了解学生习作水平的差异,使习作训练真正发生,促进学生习作能力的发展。
  (一)依据课前学情,确定分层教学目标
  学生的习作水平有差异,学习能力有差别。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学情实施“分层教学”,让所有学生在习作过程中都学有所获。
  1.习作内容目标分层。本单元的习作要求“写清楚一件事”是在三年级上册“写一件简单的事”的基础上提出的。三年级学生记事往往缺乏细节描写。因此,对于只达到三年级上册“保底要求”的学生,可将习作内容目标定为“回忆印象最深的一件事,事情的经过部分有具体内容”。对于学习起点更高的学生,则目标可定为“回忆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抓住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细节,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这样,一般的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桃子”,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实现最优化发展。
  2.习作方法目标分层。本次习作要求“按一定的顺序写”。课文编排了表格,为学生习作提供了思路。对于一般学生而言,能在教师指导下梳理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在此基础上把事情写清楚,也就达到了预期目标。但对于一些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而言,则可以选择更合适的表达顺序把一件事写清楚,如按时间顺序写,也可以选择几个场景写。给学生足够的自由表达空间,才能让所有学生“吃饱”,优秀学生“吃好”,达到习作教学效益最大化。
  (二)依据课中学情,制定习作修改目标
  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还要组织学生相互评议:一是请同学说说事情是否写清楚了,重点看有没有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二是请同学说说是否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写清楚,有没有抓住难忘的细节把事情写具体。在评议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相互提一两点修改建议。在这个组织过程中,教师应及时把握学情,对不同能力的学生提出不同的修改目标,让有困难的学生有所突破,让基本达标的学生有所发展,让优秀的学生更加突出。
  总之,习作教学要树立“目标精准”的意识,让目标指导习作教学有效开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教育局教研室
其他文献
【摘 要】民间故事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占有一定数量,此类文本语言富有生活气息,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文体特点鲜明,在进行此类文本教学时,既要立足语言实践,体现语文学习的核心任务,也要注意体现文本的特点,彰显文体教学的个性价值。  【关键词】民间故事 文体 个性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属于民间故事类的文本占有一定数量,如《沉香救母》《日月潭的传说》《九色鹿》《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这一类文本,语
【摘 要】《枣核》作为一篇略读课文,被安排在以复述为主题的单元中,目的是帮助学生巩固和迁移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了解故事内容、复述故事的方法。为此,教师应紧扣教学目标,通过“看图猜物知形象、提取信息理文脉、聚焦重点记情节、借示意图练复述”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  【关键词】目标定位;情节梳理;分层复述  《枣核》是统编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叫“枣核”的孩子用自己的智慧帮
入选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不少已经过编者的改动。以五年级上册为例,共收单篇课文28篇,其中16篇改动过,占50%以上。改动的课文一般有三种情形:①对原文中个别词句进行改动;②在原文基础上增加内容;③删减原文中的部分内容。课文的改动是一种极好的课程资源。《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要求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合理利用课程资源,灵活
【摘 要】读解《两小儿辩日》要聚焦“辩”字。一要关注“辩点”,在梳理中发现问题,明白两小儿争辩的话题,扫除理解障碍;二要认识“辩法”,在分析中促进思考,学会寻找依据,依靠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观点;三要提升“辩力”,在论理中深化认知,思索“孔子不能决”的原因,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教师只有提高读解教材的能力,才能提升教案的设计水平。  【关键词】读解;《两小儿辩日》;思辨  一堂好课的构建,理应得力于先进的
摘 要:通过新时代教研活动定位和区域内“教研与培训”活动整体推进的“教研训”一体的实践经验,梳理、提炼了以“課例”为载体的教研与培训的过程,明确了:(1)新时代体育“教研与培训”活动设计是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的“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设计及过程监控”完整的体系。(2)新时代核心素养背景下教研与培训,需要构建学习与实践共同体文化。(3)网络教研与培训的组织与实施保障服务体系需要完善。  关键词:教研活
看看,这就是到处乱贴办证小广告的下场。大家不要办假证啊!
【教材分析】  小学低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图文并茂的课文往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期待。因此,“借助图画猜读”是低年级语文学习中最有效的策略之一。统编一年级教材中编排了《小蜗牛》《咕咚》《小壁虎借尾巴》三篇连环画课文,目的就在于让學生借助图画来认字、朗读,读懂故事,逐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咕咚》是统编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的第二课,全文共七个自然段,分四个部分,并配有四幅插图。四幅图分别对
暑假,爸爸带我去庐山游三叠泉。三叠泉是庐山最美的地方,难怪有人说:“不到三叠泉,枉为庐山客。”  三叠泉瀑布从上而下流经三级台阶,每一级就叫一叠,故名“三叠泉”。走下一叠,远处隐约地传来潺潺的水声。我左看右望,却被茂密的绿树挡住了视线。我心里好奇极了,三叠泉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再走下二叠,已经能够透过树枝看到水了。这哗哗的水声让人听着就舒服。轻快的泉水不顾一切地冲向巨石,溅起巨大的水花。这景色真
爱德华是一只兔子。  童话中,有好多兔子让人难以忘记。  《逃家小兔》里的小兔子让人难以忘记,那小兔子太淘气了,他对妈妈宣布说他要“跑走啦”,于是他不断地变化着模样,变成小溪里的一条鱼,变成山崖上的一块石头,变成高空飞翔的鸟儿,变成海洋中的漂流船……而他的妈妈总是能将他找到。淘气的小兔子导演了一场爱的捉迷藏。  《爱丽丝梦游仙境》中的兔子让人难以忘记,那是一只穿礼服的粉红眼睛的兔子,一边跑一边从怀
【摘要】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挥自身的主导性,引领学生更深入地学习。教师的“引导”要能让学生的“学习”增值。当教师的引导不立足学生的视角,不基于学生的学情,不能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这样的引导便是“伪引导”。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拒绝这样的“伪引导”。  【关键词】课堂教学 伪引导 主导性 缺失 对策  当下的语文课堂在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语境下,常会出现教师“不知引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