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缘起
那天下午如同往常一样去教室布置数学作业,还没等笔者说出口,下面一个调皮的学生就抢着说:“口算一页、课堂作业本一页!”全班都乐了,笔者也忍不住苦笑:唉,每天布置差不多的作业,都快“自动化”了!
一直以来,数学作业总是局限于书本、作业本、口算训练,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作业的模式,机械重复的很多,纸上谈兵的很多,由此引发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也普遍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突破校园教学时间、场地、人际交往的限制,充分利用宽松的课外时间、广阔的空间,精心设计安排学生需要的、乐意做的实践性作业,无疑可以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此,笔者在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单元作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案例回放
(一)“面积单位”也不难
【作业内容】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
1.在卡纸上画10个1平方厘米和5个1平方分米,并剪下来。
2.用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量一量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3.想一想,今天学的面积单位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作业知识点】三种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生活中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以往,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之后,教师都要学生熟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可是即便每个学生都能滚瓜烂熟地复述,真要遇到具体问题就糊里糊涂了。如数学书的封面大小约3( );数学书的封面大小约315( )。学生要么根据所谓的经验,认定书本封面大小用“平方厘米”,要么就是“瞎蒙”。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于对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清晰,只是隐约根据字面概念有点印象。所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剪一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并以它们为参照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其实质就是以感官活动促进知识的再理解、再内化的过程,而唯有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面积单位表象,才能为后续学习服务。
(二)“拼摆”总动员
【作业内容】用自己制作的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拼、摆一摆,你能摆出几种不一样的图形?请画出草图,再想一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呢?你有什么发现?
【作业知识点】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三上已经学过了“周长”,其实周长的前概念学习对于面积还是有一定的干扰作用的,尽管课堂上笔者反复强调“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两者混为一谈。此外,从这一单元开始,学生的空间观念要从“一维”上升到“二维”,今后还要突破到“三维”领域,因此,这一单元也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空间想象能力的极好契机。通过拼摆活动,可以为学生积累直观的拼摆经验,准确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同时,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可谓一举多得。
(三)我是“小小调查员”
【作业内容】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收集生活中有关公顷、平方千米的信息,并记录下来。
【作业知识点】了解公顷、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虽然源于生活,但因为平时学生极少接触,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大小。因此,笔者将这项作业布置在课前,属于“预习性质”,主要目的是想引导学生体验从“信息接收员”到“信息发布员”的过程,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在第二天的反馈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所收集到的数据也大多比较贴近实际,这也为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打下了基础。这主要得益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收集信息,也正因为经历了这样一种过程,学生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的认知也更深刻了。
(四)我们的“新校园”
【作业内容】
1.调查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建筑。
2.对我们学校的二期工程进行规划,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作业知识点】方位、面积单元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这个内容原本是教材总复习前面的内容,笔者将它提前布置作为面积单元的结尾,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它融合了本册“位置与方向”“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单元的知识,可以说是一项“组合型”作业。由于我校的二期工程有待规划,而三年级的学生对校园比较熟悉,又具备了一定的方位、面积大小的认知,所以笔者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一周内通过调查、讨论、修改等完成新校园的设计。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份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而且多数小组在作业中表现出对方位、面积大小都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真正实现了数学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
三、思考
反思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自课改实施以来,课堂较传统教学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然而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反观与教学相对应的作业布置,却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着眼于应付考试的功利性作业仍然大比例存在。笔者以为,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除了应该向课堂教学要“过程”,在教学中放大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需要拓展实践的空间和内容,以多维度的实践性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为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前文所述,在“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一共安排了四份“多维实践作业”作为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途径。这里的“多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目标的多维,既有指向知识内化的,又有指向能力培养的,还有指向应用创新的;二是形式的多维,有操作、访谈、上网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功能的多维,有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的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也有的是课堂教学的提升。而像这样的 “多维实践作业”还体现了以下三个明显的优势。
(一)系列化——体现数学学习的要求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也会尝试布置实践性作业,但往往是零敲碎打,没有很好地规划,从而使效果打了折扣。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的分布总是螺旋上升的,每个单元的编排也是如此。在一个单元内设置互相关联的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体现单元内部学习的系统性。如前文列举的“作业一”可以说是“作业二”的前奏, “作业三”也是“作业一”的延续,“作业四”则不仅与整个单元知识有关,且与前面“位置与方向”单元也有联系,组合了知识点,更有综合性。
(二)立体化——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在学生一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里,数学学习的时间只占了35分钟;在学校这个空间里,学生接触到的人、事也比较有限,“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更是有限。而课外综合实践作业就能很好地打破这一瓶颈,走出学校,学生既拥有更充足的实践活动时间,又拥有更为丰富的空间资源,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因此,以作业为导向指导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查一查,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无形中提供了“大学习”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立体化。
(三)价值化——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素养应涵盖十个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方向。前文中笔者设计的作业其实也大都以此为指导,有目的地去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如“拼摆小正方形并画一画草图,计算周长和面积并发现规律”,其实就考虑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的维度;再如“作业四”,更多地侧重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相信只有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作为作业设计的主旨,才能布置出真正有价值的作业。
(浙江省奉化市西坞街道白杜小学 315500)
那天下午如同往常一样去教室布置数学作业,还没等笔者说出口,下面一个调皮的学生就抢着说:“口算一页、课堂作业本一页!”全班都乐了,笔者也忍不住苦笑:唉,每天布置差不多的作业,都快“自动化”了!
一直以来,数学作业总是局限于书本、作业本、口算训练,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作业的模式,机械重复的很多,纸上谈兵的很多,由此引发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也普遍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突破校园教学时间、场地、人际交往的限制,充分利用宽松的课外时间、广阔的空间,精心设计安排学生需要的、乐意做的实践性作业,无疑可以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此,笔者在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单元作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案例回放
(一)“面积单位”也不难
【作业内容】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
1.在卡纸上画10个1平方厘米和5个1平方分米,并剪下来。
2.用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量一量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3.想一想,今天学的面积单位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作业知识点】三种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生活中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以往,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之后,教师都要学生熟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可是即便每个学生都能滚瓜烂熟地复述,真要遇到具体问题就糊里糊涂了。如数学书的封面大小约3( );数学书的封面大小约315( )。学生要么根据所谓的经验,认定书本封面大小用“平方厘米”,要么就是“瞎蒙”。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于对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清晰,只是隐约根据字面概念有点印象。所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剪一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并以它们为参照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其实质就是以感官活动促进知识的再理解、再内化的过程,而唯有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面积单位表象,才能为后续学习服务。
(二)“拼摆”总动员
【作业内容】用自己制作的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拼、摆一摆,你能摆出几种不一样的图形?请画出草图,再想一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呢?你有什么发现?
【作业知识点】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三上已经学过了“周长”,其实周长的前概念学习对于面积还是有一定的干扰作用的,尽管课堂上笔者反复强调“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两者混为一谈。此外,从这一单元开始,学生的空间观念要从“一维”上升到“二维”,今后还要突破到“三维”领域,因此,这一单元也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空间想象能力的极好契机。通过拼摆活动,可以为学生积累直观的拼摆经验,准确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同时,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可谓一举多得。
(三)我是“小小调查员”
【作业内容】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收集生活中有关公顷、平方千米的信息,并记录下来。
【作业知识点】了解公顷、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虽然源于生活,但因为平时学生极少接触,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大小。因此,笔者将这项作业布置在课前,属于“预习性质”,主要目的是想引导学生体验从“信息接收员”到“信息发布员”的过程,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在第二天的反馈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所收集到的数据也大多比较贴近实际,这也为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打下了基础。这主要得益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收集信息,也正因为经历了这样一种过程,学生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的认知也更深刻了。
(四)我们的“新校园”
【作业内容】
1.调查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建筑。
2.对我们学校的二期工程进行规划,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作业知识点】方位、面积单元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这个内容原本是教材总复习前面的内容,笔者将它提前布置作为面积单元的结尾,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它融合了本册“位置与方向”“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单元的知识,可以说是一项“组合型”作业。由于我校的二期工程有待规划,而三年级的学生对校园比较熟悉,又具备了一定的方位、面积大小的认知,所以笔者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一周内通过调查、讨论、修改等完成新校园的设计。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份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而且多数小组在作业中表现出对方位、面积大小都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真正实现了数学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
三、思考
反思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自课改实施以来,课堂较传统教学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然而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反观与教学相对应的作业布置,却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着眼于应付考试的功利性作业仍然大比例存在。笔者以为,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除了应该向课堂教学要“过程”,在教学中放大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需要拓展实践的空间和内容,以多维度的实践性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为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前文所述,在“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一共安排了四份“多维实践作业”作为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途径。这里的“多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目标的多维,既有指向知识内化的,又有指向能力培养的,还有指向应用创新的;二是形式的多维,有操作、访谈、上网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功能的多维,有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的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也有的是课堂教学的提升。而像这样的 “多维实践作业”还体现了以下三个明显的优势。
(一)系列化——体现数学学习的要求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也会尝试布置实践性作业,但往往是零敲碎打,没有很好地规划,从而使效果打了折扣。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的分布总是螺旋上升的,每个单元的编排也是如此。在一个单元内设置互相关联的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体现单元内部学习的系统性。如前文列举的“作业一”可以说是“作业二”的前奏, “作业三”也是“作业一”的延续,“作业四”则不仅与整个单元知识有关,且与前面“位置与方向”单元也有联系,组合了知识点,更有综合性。
(二)立体化——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在学生一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里,数学学习的时间只占了35分钟;在学校这个空间里,学生接触到的人、事也比较有限,“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更是有限。而课外综合实践作业就能很好地打破这一瓶颈,走出学校,学生既拥有更充足的实践活动时间,又拥有更为丰富的空间资源,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因此,以作业为导向指导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查一查,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无形中提供了“大学习”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立体化。
(三)价值化——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素养应涵盖十个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方向。前文中笔者设计的作业其实也大都以此为指导,有目的地去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如“拼摆小正方形并画一画草图,计算周长和面积并发现规律”,其实就考虑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的维度;再如“作业四”,更多地侧重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相信只有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作为作业设计的主旨,才能布置出真正有价值的作业。
(浙江省奉化市西坞街道白杜小学 3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