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实践,让作业更有价值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os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案例缘起
  那天下午如同往常一样去教室布置数学作业,还没等笔者说出口,下面一个调皮的学生就抢着说:“口算一页、课堂作业本一页!”全班都乐了,笔者也忍不住苦笑:唉,每天布置差不多的作业,都快“自动化”了!
  一直以来,数学作业总是局限于书本、作业本、口算训练,往往以试卷中出现的形式作为作业的模式,机械重复的很多,纸上谈兵的很多,由此引发的课业负担过重问题也普遍存在。在教学中,教师若能突破校园教学时间、场地、人际交往的限制,充分利用宽松的课外时间、广阔的空间,精心设计安排学生需要的、乐意做的实践性作业,无疑可以在减轻学生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此,笔者在三年级下册“面积和面积单位”这一单元作了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案例回放
  (一)“面积单位”也不难
  【作业内容】在“面积和面积单位”教学后,笔者设计了如下作业:
  1.在卡纸上画10个1平方厘米和5个1平方分米,并剪下来。
  2.用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量一量生活中的一些物体表面的大小,并记录下来。
  3.想一想,今天学的面积单位分别适用于什么地方?
  【作业知识点】三种常用的面积单位的大小、生活中常见物体表面的面积。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以往,在教学面积和面积单位之后,教师都要学生熟记“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概念,可是即便每个学生都能滚瓜烂熟地复述,真要遇到具体问题就糊里糊涂了。如数学书的封面大小约3( );数学书的封面大小约315( )。学生要么根据所谓的经验,认定书本封面大小用“平方厘米”,要么就是“瞎蒙”。出现这种情况的真正原因在于对面积单位的表象不清晰,只是隐约根据字面概念有点印象。所以,让学生亲自动手画一画、剪一剪“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并以它们为参照去测量生活中的一些物体的表面大小,其实质就是以感官活动促进知识的再理解、再内化的过程,而唯有在头脑中留下深刻的面积单位表象,才能为后续学习服务。
  (二)“拼摆”总动员
  【作业内容】用自己制作的5个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拼一拼、摆一摆,你能摆出几种不一样的图形?请画出草图,再想一想,它们的面积是多少?周长呢?你有什么发现?
  【作业知识点】平面图形的面积和周长。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
  学生在三上已经学过了“周长”,其实周长的前概念学习对于面积还是有一定的干扰作用的,尽管课堂上笔者反复强调“周长一条线,面积一整片”,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将两者混为一谈。此外,从这一单元开始,学生的空间观念要从“一维”上升到“二维”,今后还要突破到“三维”领域,因此,这一单元也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空间想象能力的极好契机。通过拼摆活动,可以为学生积累直观的拼摆经验,准确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概念,同时,不露痕迹地渗透了“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可谓一举多得。
  (三)我是“小小调查员”
  【作业内容】通过上网、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收集生活中有关公顷、平方千米的信息,并记录下来。
  【作业知识点】了解公顷、平方千米在生活中的应用。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数学学习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面积单位,虽然源于生活,但因为平时学生极少接触,也很难想象出它们的大小。因此,笔者将这项作业布置在课前,属于“预习性质”,主要目的是想引导学生体验从“信息接收员”到“信息发布员”的过程,激发主体参与意识。在第二天的反馈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所收集到的数据也大多比较贴近实际,这也为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升打下了基础。这主要得益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式收集信息,也正因为经历了这样一种过程,学生对于公顷、平方千米的认知也更深刻了。
  (四)我们的“新校园”
  【作业内容】
  1.调查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都有哪些建筑。
  2.对我们学校的二期工程进行规划,把你的想法画出来。
  【作业知识点】方位、面积单元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
  【作业举例】
  【设计意图】这个内容原本是教材总复习前面的内容,笔者将它提前布置作为面积单元的结尾,作为一项实践性很强的作业,它融合了本册“位置与方向”“面积和面积单位”两个单元的知识,可以说是一项“组合型”作业。由于我校的二期工程有待规划,而三年级的学生对校园比较熟悉,又具备了一定的方位、面积大小的认知,所以笔者采用了四人小组合作完成的方式,在一周内通过调查、讨论、修改等完成新校园的设计。事实证明,学生完全有能力完成这份具有一定挑战性的作业,而且多数小组在作业中表现出对方位、面积大小都有较为准确的把握,真正实现了数学学习与能力培养的高度统一。
  三、思考
  反思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不难发现,自课改实施以来,课堂较传统教学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方式促进了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然而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其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反观与教学相对应的作业布置,却依然“重复着昨天的故事”,形式单一、内容单调,着眼于应付考试的功利性作业仍然大比例存在。笔者以为,关注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除了应该向课堂教学要“过程”,在教学中放大学生的个体体验,更需要拓展实践的空间和内容,以多维度的实践性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以“积累基本活动经验”为目标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前文所述,在“面积与面积单位”这一单元的教学中,笔者一共安排了四份“多维实践作业”作为学生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途径。这里的“多维”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目标的多维,既有指向知识内化的,又有指向能力培养的,还有指向应用创新的;二是形式的多维,有操作、访谈、上网查资料、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三是功能的多维,有的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有的为课堂教学做准备,也有的是课堂教学的提升。而像这样的 “多维实践作业”还体现了以下三个明显的优势。
  (一)系列化——体现数学学习的要求
  在日常教学中,一些教师也会尝试布置实践性作业,但往往是零敲碎打,没有很好地规划,从而使效果打了折扣。众所周知,数学知识的分布总是螺旋上升的,每个单元的编排也是如此。在一个单元内设置互相关联的实践活动,能够很好地体现单元内部学习的系统性。如前文列举的“作业一”可以说是“作业二”的前奏, “作业三”也是“作业一”的延续,“作业四”则不仅与整个单元知识有关,且与前面“位置与方向”单元也有联系,组合了知识点,更有综合性。
  (二)立体化——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
  在学生一天6小时的在校时间里,数学学习的时间只占了35分钟;在学校这个空间里,学生接触到的人、事也比较有限,“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更是有限。而课外综合实践作业就能很好地打破这一瓶颈,走出学校,学生既拥有更充足的实践活动时间,又拥有更为丰富的空间资源,正是他们大显身手的时候。因此,以作业为导向指导学生动手做一做、拼一拼、查一查,多种感官协同作用,无形中提供了“大学习”的空间,使每个学生的数学学习更加立体化。
  (三)价值化——关注学生的数学素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学生的数学素养应涵盖十个核心概念,包括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以及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同时也是数学教学的方向。前文中笔者设计的作业其实也大都以此为指导,有目的地去积累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如“拼摆小正方形并画一画草图,计算周长和面积并发现规律”,其实就考虑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运算”的维度;再如“作业四”,更多地侧重了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相信只有将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作为作业设计的主旨,才能布置出真正有价值的作业。
  (浙江省奉化市西坞街道白杜小学 315500)
其他文献
今年21岁,来自唐山的湖北大学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杨海北,因想念家乡菜,创办了全國首个高校“共享厨房”。运行模式是,学生提前预约,带上自己的食材,交10块钱使用费,就能在学校提供的共享厨房亲自烹饪菜肴。(见《新京报》)  “共享经济”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然而实际效果却不一而足,“共享雨伞”“共享衣橱”“共享睡眠舱”等更是举步维艰,备受质疑。究其原因,无外乎脱离实际、利益至上、管理艰难、安
教育丢失的本质——闲暇  我想起我已去世的导师陈钟樑先生常常感叹的一句话:“现在的学生活得太累了。”  先生特别信奉闲暇的自由本质,信奉闲暇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唯有闲暇,才能照见心灵深处的天光云影;唯有闲暇,才能呈现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让生命活力四射。  但是,在一片喧嚣中,教育成了名利场,校园沦为竞技场,每个学生都被迫赶上场,被赶着走,能够让一个人从容地学习和领悟生活的闲暇已经被剥夺殆尽
2001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教,一年又一年,一晃就是十六个年头,一节课又一节课,我知道课堂很重要,节节很关键,然而却始终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有幸看到了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一本究竟课堂的书,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语言,只有平实如常的叙述,却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厚重有力,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读完之后,耳畔响起的是美国歌手戴伦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一
2018年6月24日至6月30日,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三批教育专家项目赴上海研修,这是该项目的首次省外研修。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五天总共听了4场讲座,走访了6所中小学校,甚至晚上都安排了讲课。研修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课程建设与评价、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讲座、学校观访、对话交流等。学习任务较多,每个组
我这篇文章,谈论的金庸,是作为小说家的金庸,而非报人金庸,也非作为社会贤达金庸。  尽管还有人在贬低金庸,在我看来,近50年来,影响华人精神最深的一人,还是金庸。  毋庸讳言,金庸已经成为华人世界的精神组成的重要部分。就像奥威尔式的话语和隐喻在英文的体系之中,金庸式的话语,在华人圈里,也是通用的隐喻和典故。这是金庸最为成功的地方。事实证明,即便“90后”不识金庸,但金庸首创的典故,已经浸入到华语圈
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标志,像陈年古酿,历久弥新,散发着岁月沉淀和文化积累的醇香。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办学思想,秉持“传统文化植养根基,良好习惯助推成长”这一理念,倾力打造二维习惯、多元课程经纬交织的特色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坚守一种文化理念,夯实植根养成教育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师:同学们好!许艺(一名在座的学生)老师好!(学生坐下)为什么我要说“许艺老师好”呢?因为刚刚上课之前咱们班的许艺同学教了我一个字。(展示ppt中的“逋”字)就是这个字,我问一下你们,这个字该怎么读啊?(有的读fu,有的读pu,还有的读bu)有了三个读音,好,我们让许艺同学告诉大家。  许艺:这个字念bu,一声。  师:好,这个字念bu,林逋,一声。刚才许艺同学问我的时候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不知道这
最远的距离  粤东山区与珠三角的距离有多远?2016年12月1日清晨,我赶上开往珠海的大巴车,顶着全封闭的车厢里那股难闻的味儿,还有不时发生的小孩的哭闹声,经历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在下午2点钟抵达珠海市区。一路上,为了避免内急我7个小时不吃喝。大巴车把我放在一个叫做隧道南的公交站,我的双腿终于站在城市的大马路上,双手托住自己的腰向前拱,试图恢复身体的灵活性,此刻我终于感受到身体可以自由活动是一件多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设置旨在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抓住主题活动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方法的集中指导尤为重要。规范的方法指导课,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走向“课程”。  但是,就笔者近年所见的综合实践方法指导课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以下“三化”现象:一是“随
中国文化中,有个好玩的现象:天下的所有职业几乎可视同一家。比如,警察称“叔叔”,农民称“伯伯”,地方主政为“父母官”,战士为“子弟兵”。那么,教师在这“家”中,所居何地?这一问,倒是颇为尴尬,因为若仅以字面看,从“师祖”“师父”乃至“师侄”,一应俱全。倒在世俗评判中,“足够老”的心理预期,往往与“足够好”的价值判断,同轨同源。看来,老师在“家”中的排辈,恐怕很难“青春”得起来。  青春有气质  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