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任务驱动,细化方法指导

来源 :师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j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有着本质的区别,它的设置旨在使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综合实践活动指导老师抓住主题活动的关键期,对学生进行方法的集中指导尤为重要。规范的方法指导课,有利于综合实践活动从“活动”走向“课程”。
  但是,就笔者近年所见的综合实践方法指导课分析,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存在以下“三化”现象:一是“随意化”——教师放手让学生开展指定的活动,美其名曰“小组合作学习”,少有规范的、到位的方法指导。这可能与上课老师认为综合实践课程重在活动、过程,指导不必太专业有关,也可能与老师不熟悉方法指导的策略有关;二是“学究化”——教师认为科学方法有规范严格的体系和操作规程,为了让学生在研究中形成科研“童子功”,必须对他们进行正规的、严谨的、透彻的讲授、训练。三是“趋同化”——教师在不同年级指导着同一种研究方法,教学环节大同小异。这种重复教学暴露出综合实践课堂的低效,降低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
  深究“三化”原因,主要是教师缺乏综合实践能力目标意识。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三无”的特点,不少兼任该课程的指导老师在上课时缺乏“目标”尤其是“课时目标”(一节课内要完成的细化目标)意识,从而导致“三化”乃至更多的问题。有资深专家曾说:“(方法指导课)没有目标的指导,会瞎胡闹。”的确,只有站在课程的高度,意识到目标是上位的,再由目标导向不同的教学对象,导向主题活动的选择、方案的设计、课堂的具体指导,教师的指导行为才能增效增值。
  笔者接手五(9)班之后,指导学生实施了广州市小学五年级《生活垃圾分類探究》综合实践活动项目。通过该项目的实施,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活动经验,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六个研究小组。因为有三个小组计划到校内外采访(该班学生以前没有接触过“采访”法),所以笔者给学生做了初步的指导。当时“采访指导”课例的目标定为:“了解采访的基本知识,掌握相关技巧,提高采访能力。”但从三个小组实践后汇报的情况来看,面面俱到、求全求大的指导(目标过于宽泛所致)效果不佳,主要体现在学生向受访者提问时过于随意,采访问题的质量不高,这直接影响了各小组有效信息的获取。
  今年五月,笔者按学校要求带领学生参加广东省“一师一优课同步名师课堂”录像课比赛,《牛仔服名镇》是指定的主题。浏览各小组制定的活动方案时,笔者发现“活动形式”之下都勾选了“采访”。看来,学生虽不擅长采访却对“采访”法情有独钟。所以,笔者决定再为他们上一节采访指导课: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以真实任务为驱动,预计能收到成效。反思《生活垃圾分类探究》采访指导课的不足,笔者把《牛仔服名镇》采访指导课的主要课时目标定为:围绕采访目的,合作设计出质量较高的采访问题。达成此目标拟采取的策略是:紧扣各小组的采访目的,提取关键词加以分析,在问题设计上做精细化要求。“案例示范”环节,以微课为兴趣激发点和方法渗透点;“难点突破”环节,以较难分解的“目的关键词”为突破口;“实践应用”环节,以真实任务为情境,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采访问题;“点评修改”环节,引导学生按提问标准对所提问题进行比较、分析、修改,提高质量。
  【案例示范】
  因为参赛课例要求制作微课,所以《牛仔服名镇》采访指导课也要解决这一难题。笔者思虑,各学科的微课一般以知识点为主要教学内容,综合实践指导老师不妨把“怎么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当作本课程的“知识点”,结合鲜活的案例来制作开放的、可持续利用的教学视频,服务和提升教师的“教”,促进和发展学生的“学”。
  《牛仔服名镇》采访指导课微课内容(节选)示例:
  下面,以龙口西小学四(2)班开展过的“生物入侵”主题活动为例,分享一下探奥飞龙小组是如何根据研究目的多层次多角度地设计问题的。该小组研究的主题是“巴西龟的秘密”,采访的时间是2009年10月6日,地点在华南农业大学,采访的对象是广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的动植物检疫专家。他们的采访目的是:了解巴西龟的危害及防范方法。拟定的五个采访问题是:
  1. 如何辨认巴西龟?
  2. 巴西龟有什么危害?
  3. 造成这些危害的原因是什么?
  4. 在珠江水域能否看见巴西龟造成的危害症状?
  5. 现在有防范巴西龟的方法吗?
  可以看出,这个组的同学能紧扣采访目的中的巴西龟、危害、防范等关键词发散思维,先询问入侵生物巴西龟的外形特征,再询问巴西龟的危害、造成危害的原因、本地水域是否有危害症状,最后询问防范巴西龟的方法。这样设计的问题全面而具体,由浅入深,层次分明,内部逻辑关系严密。探奥飞龙组成功的提问,确保他们获得了研究所需的有用资料。
  【难点突破】
  很多老师都知道,学生成功运用采访方法的关键是确定“问什么”,这个“问什么”涉及“问的目的”和“具体问题”。如何让学生逐渐领悟采访问题的设计技巧?如何让学生在新的、真实的情境中运用技巧?以前执教中年段班级时,基于教学对象的认知水平和特点,笔者都是先让学生个人试着写出问题,再经小组讨论筛选,全班评议、修改。但这个过程进展较慢,耗时颇多,结果也并不是特别理想。本节课面对的是六年级学生,他们有了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为提高课堂时效,笔者把语文教学中“抓关键词”的方法进行迁移,选取了两个小组较难分解的“目的关键词”为突破口。
  此环节的课堂实录片段:
  师:师哥师姐真是你们学习的好榜样,他们能够紧扣采访目的设计要采访的问题。现在,请各小组拿出你们的采访记录表,明确一下你们的采访对象和采访目的。
  生:我们是寻秘飞鹰小组,我们的采访对象是设计师,我们的采访目的是了解大涌牛仔服的款式。
  生:我们是探奥激流小组,我们的采访对象是经理,我们的采访目的是了解大涌牛仔服的品牌。   我们是其乐融融小组,我们的采访对象是镇长助理,我们的采访目的是了解大涌镇牛仔服的发展史。
  ……
  师:好,你们的采访目的表述得都蛮准确,问题是,“采访目的”往往是宏大的,笼统和抽象的,比如其乐融融小组——第一个小组,他们想了解大涌牛仔服的发展史,能不能一上去就对别人说:“请问大涌牛仔服的发展史是什么”——一个问题问完,能不能这样?
  生:不能。
  师:为什么呢?
  生沉默。
  師:你是想要人家来做研究报告吗?他能不能一下子回答出来?
  生:不能。
  师:问你你也回答不出来。这样会把人家问呆了,问蒙了。所以呢,这里面有一个技巧要好好思考:要了解发展史,我到底要怎么样把“发展史”分解一下,分成具体的、可以提出的问题呢?谁来试一下,关于“发展史”,你是怎么想的?帮帮其乐融融小组。
  生:大涌牛仔服以前是怎样的?
  师:以前?也就是说,第一家,一定会涉及“是谁来大涌办第一家牛仔服厂”——这不就是他开始创业了嘛,创业期。跟着呢?因为是历史,会分为不同的时期。
  生:大涌牛仔服的辉煌和衰败大体时间。
  师:衰败了吗?它是名镇哦……
  【实践应用】
  有了“案例示范”环节的渗透,“难点突破”环节的点化,学生本环节只用十来分钟就完成了设计任务。通览六个小组提出的问题,具有以下特点:1. 原生态。所有问题都是在笔者指导之后生成,表达能力弱的小组真实地出现表述上的错误。2. 扣目的。各小组都能围绕“目的关键词”发散思维,较有层次地发问。3. 待完善。小组之间的提问水平存在高低之分,一些问题有待合并、删除或修改。
  各小组合作提出的问题如下:
  (一)其乐融融小组(采访目的:了解大涌镇牛仔服的发展史)
  1. 请问大涌镇牛仔服的第一家工厂是如何崛起的?
  2. 请问大涌镇牛仔服发展期间遇到了什么困难?
  3. 请问大涌镇牛仔服是如何走向辉煌的?
  (二)探奥激流小组(采访目的:了解大涌牛仔服的品牌)
  1. 大涌牛仔服分哪几大品牌?
  2. 大涌牛仔服品牌是国内品牌还是国际品牌?
  3. 大涌牛仔服各大品牌的创造理念是什么?
  (三)龙腾四海组(采访目的:大涌牛仔服品牌崛起的背景调查)
  1. 大涌在还没有成为牛仔服名镇之前是怎么样的镇?
  2. 谁带动了大涌牛仔服的发展?
  3. 大涌镇的政府有没有什么活动推动牛仔服的发展?
  (四)探奥未来小组(采访目的:了解大涌牛仔服的销售渠道)
  1. 请问您所在的工厂销售量如何?
  2. 请问您的产品在哪个区域的销售量最高?
  3. 请问您是如何把产品销售出去的?
  (五)寻秘飞鹰小组(采访目的:了解大涌牛仔服的款式)
  1. 大涌牛仔服在款式设计上有什么特色?
  2. 大涌牛仔服男装、女装、童装在设计款式上有什么不同?
  3.如何合理地设计大涌牛仔服的款式?
  (六)雷厉风行组(采访目的:大涌牛仔服产业取得的骄人成绩)
  1. 大涌牛仔服的销量如何?
  2. 大涌牛仔服获得过哪些荣誉?
  3. 大涌牛仔服获得骄人成绩途中有什么难题吗?
  【点评修改】
  本环节笔者再次用PPT呈现“如何设计采访问题”提示:1. 围绕采访目的提出问题;2. 不提大而空的问题;3. 具体明了、由浅至深、逻辑排列;4. 不涉及采访对象的个人隐私。依据提示,笔者引导学生点评、修改相关问题。例如,其乐融融小组的问题1表述有错误,可改为“请问大涌镇的第一家牛仔服工厂是如何开办的?”问题2提得武断,可改为“请问大涌镇牛仔服发展期间是否遇到困难?”问题3可改为“请问大涌镇牛仔服是何时走向辉煌的?”探奥未来小组的问题要进一步扣住“渠道”,逻辑关系更严密些:产品好销吗?销售到哪里去了?寻秘飞鹰小组的问题都过大,可以细分为“男装有什么款式?”“女装有什么款式?”“童装有什么款式?”经过师生此环节的通力合作,“围绕采访目的,合作设计出质量较高的采访问题”的课时目标得以达成。
  《牛仔服名镇》采访指导课虽已结束,但笔者的思考还在持续:如果我们综合实践活动老师重视方法指导的研究与实施,不忘这门课程的总体目标,并能视学情把宏观的总目标分解为中观、微观的能力目标,以具体目标为导向,以真实任务为驱动,在指导过程中细化方法,也许就能解决上述的“三化”问题。譬如“采访”法,小学中年段可重在指导采访目的拟定、采访对象的选择、人员的合理分工、工具的准备及使用等方面,小学高年段则要在采访问题的准确设计、采访过程的有效记录、采访信息的分析整理等方面下功夫。教师一旦把方法指导和具体的目标、任务相匹配,学生就不会因学习内容的重复而觉枯燥无味,他们将在螺旋上升的主题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沈旎.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能力表现目标序列及教学设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0).
  [2]赵书林.“方法指导课”实效性的思考——以“访谈活动”为例[J]. 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2012,(07).
  (作者单位:广州市天河区龙口西小学)
  责任编辑 黄佳锐
其他文献
节气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节气进课堂,能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也会给课堂带来新鲜的源泉。学生的成长,主要体现在情感体验的丰富以及学科技能的提升两方面,因此,节气进入语文课堂,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关键就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上将学生的情感认知与节气联系起来;能否在课堂上将语文学科技能的训练与节气结合起来;能否在课堂上让学生将身边的资源与节气整合起来。  一、以节气作引子,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
英国最有效的零售公司——马克士·斯宾塞公司,曾系统探讨过那些影响到职工行为的“促进因素”。研究后,他们坚持的一条原则是,对人的照顾和关心。公司创始人米采·马克士说:“只要把人放在第一位,就不会失败。”教育的要义在于顺自然而为,使儿童获得精神解放的启蒙,即精神的启蒙和文化的启蒙。教育,一定也应把对人的照顾——儿童放在第一位,才会有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对儿童满怀着敬意,真正的学习对儿童充滿着爱护,真
今年21岁,来自唐山的湖北大学环境与艺术设计专业大四学生杨海北,因想念家乡菜,创办了全國首个高校“共享厨房”。运行模式是,学生提前预约,带上自己的食材,交10块钱使用费,就能在学校提供的共享厨房亲自烹饪菜肴。(见《新京报》)  “共享经济”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然而实际效果却不一而足,“共享雨伞”“共享衣橱”“共享睡眠舱”等更是举步维艰,备受质疑。究其原因,无外乎脱离实际、利益至上、管理艰难、安
教育丢失的本质——闲暇  我想起我已去世的导师陈钟樑先生常常感叹的一句话:“现在的学生活得太累了。”  先生特别信奉闲暇的自由本质,信奉闲暇对于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意义。唯有闲暇,才能照见心灵深处的天光云影;唯有闲暇,才能呈现教育的规律和本质,让生命活力四射。  但是,在一片喧嚣中,教育成了名利场,校园沦为竞技场,每个学生都被迫赶上场,被赶着走,能够让一个人从容地学习和领悟生活的闲暇已经被剥夺殆尽
2001年7月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中学任教,一年又一年,一晃就是十六个年头,一节课又一节课,我知道课堂很重要,节节很关键,然而却始终没有认真去思考过“课堂究竟发生了什么”。直到有幸看到了吴非《课堂上究竟发生了什么》这本书,一本究竟课堂的书,没有什么高大上的语言,只有平实如常的叙述,却字字珠玑,句句真言,厚重有力,让人茅塞顿开、醍醐灌顶。读完之后,耳畔响起的是美国歌手戴伦演唱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一
2018年6月24日至6月30日,广州市新一轮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第三批教育专家项目赴上海研修,这是该项目的首次省外研修。课程安排非常紧凑,几乎没有空闲时间,五天总共听了4场讲座,走访了6所中小学校,甚至晚上都安排了讲课。研修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课程建设与评价、高考改革的实践与思考、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建设、教育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修形式多样,包括专家讲座、学校观访、对话交流等。学习任务较多,每个组
我这篇文章,谈论的金庸,是作为小说家的金庸,而非报人金庸,也非作为社会贤达金庸。  尽管还有人在贬低金庸,在我看来,近50年来,影响华人精神最深的一人,还是金庸。  毋庸讳言,金庸已经成为华人世界的精神组成的重要部分。就像奥威尔式的话语和隐喻在英文的体系之中,金庸式的话语,在华人圈里,也是通用的隐喻和典故。这是金庸最为成功的地方。事实证明,即便“90后”不识金庸,但金庸首创的典故,已经浸入到华语圈
特色发展是一所学校内涵发展的标志,像陈年古酿,历久弥新,散发着岁月沉淀和文化积累的醇香。多年来,我校一直坚持“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的办学思想,秉持“传统文化植养根基,良好习惯助推成长”这一理念,倾力打造二维习惯、多元课程经纬交织的特色育人体系,不断提升学校的内涵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坚守一种文化理念,夯实植根养成教育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思想——刚健有为、和与中、崇德利用、天人协调,
师:同学们好!许艺(一名在座的学生)老师好!(学生坐下)为什么我要说“许艺老师好”呢?因为刚刚上课之前咱们班的许艺同学教了我一个字。(展示ppt中的“逋”字)就是这个字,我问一下你们,这个字该怎么读啊?(有的读fu,有的读pu,还有的读bu)有了三个读音,好,我们让许艺同学告诉大家。  许艺:这个字念bu,一声。  师:好,这个字念bu,林逋,一声。刚才许艺同学问我的时候我也不是很清楚,我不知道这
最远的距离  粤东山区与珠三角的距离有多远?2016年12月1日清晨,我赶上开往珠海的大巴车,顶着全封闭的车厢里那股难闻的味儿,还有不时发生的小孩的哭闹声,经历了一天的颠簸,终于在下午2点钟抵达珠海市区。一路上,为了避免内急我7个小时不吃喝。大巴车把我放在一个叫做隧道南的公交站,我的双腿终于站在城市的大马路上,双手托住自己的腰向前拱,试图恢复身体的灵活性,此刻我终于感受到身体可以自由活动是一件多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