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研究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oo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乡村旅游作为一种特色旅游形式席卷全国,来自全国各地的旅客纷纷被这种乡村文化特色吸引。乡村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资源的开发。基于此,本文从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实际分析开发策略,并从基本原则、工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氛围营造、人才队伍建设等角度给出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 乡村旅游 文化资源 开发策略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逐步推进的时代背景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成了支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基于此,很多地方相关部门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立足乡村实际,积极挖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打造美丽乡村,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寻求新的思路。
  一、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重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
  乡村资源文化开发需要科学的长远规划、审慎的实践开发,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实现开发与保护双线并行,这样才能与乡村振兴战略同频共振,促进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既要保护文化外在的形式,加强对文化载体的修缮保护,更要开发文化内在的精神,延续传承无形的传统文化遗产。具体来讲,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保护与开发工作。
  第一,科学修复乡村文化建筑遗迹。在一些历史悠久的古村落,那些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代建筑已经在时间的侵蚀下坍塌损毁,要想有效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必须对这些建筑遗迹进行修复。例如修复古代建筑的整体架构,修复建筑装饰,进行历史遗迹复原等等,这样才能还原建筑遗迹的古风古貌,保存乡村文化内涵。第二,保护与传承乡村的文化习俗。乡村的文化习俗是文化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能够凸显乡村文化特色的重要形式。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发掘整理独具特色的文化习俗,组织传承人编排、表演文化活动,形成具有独特吸引能力的文化旅游项目,则能够实现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第三,加强对民间工匠、文化传承人的管理。人是文化传承的主体,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需要技艺精湛的工匠、文化传承人的参与,积极培养民间工匠,培育文化传承人,不仅能够让古朴的乡村文化世代相传,也能够激发出文化的新活力,丰富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
  二、加强整体规划,科学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
  为确保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持续推进,相关部门聚焦乡村旅游重点和特色,进一步挖掘整合旅游文化资源,真正融入地方文化特色,修订完善规划图,确保规划内容符合地区发展实际,切实提升规划的可操作性、项目落地性,科学保护和合理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体来讲,相关部门应把握以下几点,實现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整体规划。
  第一,全面分析乡村旅游文化资源,进行科学论证。当地政府应组织规划编制单位,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赋存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做到心中有数;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论证,挖掘潜在旅游客户群,找到合适的文化宣传方式和手段;设计并论证开发方案,重点分析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近期和远期效果;加强论证管理团队的建设,完善团队的成员构成、专业分工,优化管理,保证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第二,科学规划土地使用,夯实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基础。在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如停车场、公厕、景区景点、餐饮、住宿等。在规划工作中,相关部门应重视土地的管理和应用,在保证旅游基本用地的前提下,预留部分地方作为乡村游览缓冲区,有效减少节假日景点游客数量过多而造成的冲击,同时明晰新老建筑风格,避免相互影响,保证乡村整体文化氛围。第三,科学规划文化旅游线路,丰富游客文化体验。在乡村文化旅游规划中,相关部门应加强旅游线路的规划,做好特色景点推介工作,设置文化体验项目,将文化旅游与当地的文化活动相结合,凸显文化主题,展现乡村文化特色。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条件
  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加强基础设施与服务设施建设是提高文化资源开发效果、促进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基本要求。近年来,我国在扩大乡村文化旅游规模、提升乡村文化旅游品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持续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仍面临较多制约,例如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文化产品质量不高,乡村居住环境较差等等。这些问题会影响游客文化旅游的体验,为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带来阻碍。基于此,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保证文化资源的持续开发。
  第一,完善乡村交通设施,打造文化旅游路线。交通设施承载着乡村旅游的门户形象,是游客对乡村文化旅游的第一印象。乡村独特的民风、民俗文化,是乡村文化旅游的典型特征。因此,乡村旅游交通在规划中应注重道路通达性设计等。第二,完善乡村接待服务设施体系。例如乡村住宿设施应根据当地的建筑文化进行建设,体现乡土性和独特性,营造浓郁的乡土氛围;餐饮设施应基于本地的饮食文化进行创新,在保证安全性的前提下,凸显地方民俗特色、生态特色和文化特色。第三,完善乡村环卫设施体系。例如文化旅游景区的厕所和垃圾桶设置要科学合理,满足“数量充足、卫生方便”的基本要求,为游客提供舒适、洁净的体验;同时,环卫设施建设也应该凸显乡土格调,体现朴实品质,渗透乡村文化。第四,完善乡村信息服务设施体系。文化旅游景区应合理设计导览标识,有计划地引入智能化的信息服务设施;设施的风格应与乡村环境相协调,凸显乡村文化质朴的美感。
  四、营造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
  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对游客而言,在乡村环境中感受别具特色的文化,是强化旅游体验的重要环节。在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过程中,相关部门应积极挖掘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别具一格的建筑文化,还有充满人文风情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以营造出和谐统一的文化氛围,凸显乡村文化特色。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营造文化氛围。   第一,营造独具特色的居住环境,渗透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中,相关部门应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当地居民回归古宅,参与古宅管理,并在不损害古宅原貌的情况下打造特色的居住环境,满足游客的居住需要,同时从整体上营造乡村文化氛围。
  第二,组织特色文化活动,丰富乡村文化体验。例如在黄山徽州景区,徽州古建筑群是当地极具特色的古建筑景点,层峦叠嶂、拨云见日是徽州古建筑群的风貌特色,由于徽州地处于黄山平原,且周边湖泊较多,导致当地古建筑耸立于湖泊之中,给人一种山水如画的印象。这种古色古香的旅游景区,游客如果穿戴汉服穿梭其间,可以产生穿越时空之感,并体会古建筑群的文化魅力。古建筑群和汉服的结合可以将汉服文化进行深度推广,汉服作为当地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让游客体会特色化的地域文化。
  第三,科学设计文化旅游景点和旅游路线,展现乡村文化。在景区规划中,规划者应将具有一定关联的乡村文化主题进行串联,例如当地特色的建筑、名人、风俗等,让游客每游览一个景点就受到浓郁的乡村文化氛围的渲染,同时配合文化展演项目,增强游客的体验感,吸引游客驻足回味,感受文化。
  五、引入优秀人才,促进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
  人才是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关键。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需要涉及景区规划、管理、服务等多方面内容,而优质的人才是保证文化资源开发效果,促进乡村文化旅游产业持续发展的前提。具体来讲,相关部门立足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需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打造人才队伍。
  第一,结合实际发展需要,加强对各层次人才培养的规划设计。培养和留住熟悉当地文化的讲解员,培养具有发展潜力的原住村民,提升文化服务质量;引进专业的经营管理团队,加强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规划,确保开发工作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加强对基层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
  第二,相关部门应建立人才培养联动机制,多方入手,形成合力。从顶层设计来看,政府部门应引导高等院校加强对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工作的研究,并通过课题实现规划科学、实施规范;在优质人才培养方面,则应推动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相融合,教育与工作的精准对接;利用项目将不同层次乡村文化和旅游教育贯穿在始终,针对专业管理人员提供终身学习机会,引导其在乡村文化旅游的实践中丰富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能力;加强对乡村文化旅游产业管理人员的培育,制定人才储备计划,强化对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持,夯实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人才基礎。
  综上所述,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相关管理部门应从实际出发,找准自己的定位,顺势而为、因地制宜,积极引入优秀的文化旅游人才,促进乡村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六、结语
  总之,在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的过程中,相关部门应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重视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价值;加强整体规划,科学开发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条件,营造文化氛围,丰富乡村旅游文化的内涵;积极引入优秀人才,促进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科学管理。这样才能挖掘乡村特色文化,提高乡村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效益,为乡村振兴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萧萱,邓澧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以湘西地区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07):105-107.
  [2]杨慧.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20(02):36-37.
  [3]莫利民.基于民俗文化资源的乡村旅游开发研究[J].农业经济,2019(10):52-53.
  [4]张永爱.基于公共管理视域下乡村旅游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究[J].度假旅游,2018(09):103-105.
  (作者简介:李美霖,女,硕士研究生,桂林旅游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文旅融合)
  (责任编辑 刘月娇)
其他文献
摘要:“冢”作为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在先秦便被引用。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其在本义的基础上又延伸出其他引申义。黄庭坚作诗学老杜,但又追求“奇新”,并提出“无一字无来处”。“冢”作为黄庭坚诗中常用的意象,凝聚着黄庭坚独特的思想情感。本文主要围绕黄庭坚《清明》中的“冢”字来展开分析,通过讨论“冢”字的含义,“冢”字在《清明》中的妙处,试图探究作者当时的心境。  关键词:“冢” 黄庭坚 《清明》  一、“冢
我是在父爱的滋润下长大成人的。年少的时候,父亲那种宽厚的胸怀,无私的关爱,给了我莫大的鞭策,无穷的动力。  那年,也就是三十多年前的秋季,我正在乡中学读高中,生产队里规定每个中学生都要出晚工,提着马灯去薅草皮,完成“三面光”的任务。队里的每一个中学生每天晚上都分配了薅草皮的路段与面积。  每到第二天的早晨,乡上派下来的工作组员都要和生产队长一起去薅过草皮的地方验收大家完成任务的情况。父亲看我身体弱
期刊
摘要:东北作家双雪涛擅长用冷峭的笔触和平静的语言来书写日常化的悲剧痛感,以此带给读者复杂的审美感受。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视角来看,双雪涛笔下以“安德烈”为代表的特殊人物群体由于无法调节“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导致其内在精神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出现双重“病态”表现。另外,通过对双雪涛笔下“安德烈”式人物和文学史上其他“多余人”形象的对比发现,虽然被时代边缘化,但他们身上却有着超越时代
清晨,在淅淅沥沥的雨声中醒来,间或听见春风穿梭其间的声响,天色微亮,雨滴答滴答,不疏不密,听着雨声便再无睡意。想来,这场贵如油的春雨之后,必定又是百花在野,万物有色了,春天再一次横无际涯、声势浩大地来临了。  由于工作的缘故,每年的春天,要提前着手防范各种春季传染病,于是每年的春天,也似乎都过得匆匆忙忙、慌慌张张,夹杂着丝丝缕缕说不清道不明的感伤。在春寒料峭忙忙碌碌的不经意间,突然发现微信朋友圈里
期刊
摘要:在萨克斯管艺术发展过程中,俄罗斯无疑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国度。曾在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先后创作出了诸多萨克斯管佳作,培养出了多位在世界上具有影响力的演奏大家。基于此,本文从俄罗斯萨克斯管的发展历程谈起,分析其演奏特点,并对由此获得的启示和借鉴进行总结。  关键词:俄罗斯 萨克斯管 特点 启示  一、俄罗斯萨克斯管的发展历程  与钢琴、弦乐等相比,俄罗斯萨克斯管的发展历程并不长,堪称是一门年轻的艺
摘要:张爱玲作为20世纪40年代中国最为走红的女作家,其作品语言具有相当独特的个性,被称为“张体”。其中,张爱玲的中篇小说《倾城之恋》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张爱玲小说语言的特点,包括中西合璧的语言特点、电影镜头式的描写刻画、意味深长的话语蕴藉以及多种描写、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本文将以小说《倾城之恋》为分析对象,简要探讨此书中张爱玲的语言特色。  关键词:《倾城之恋》 语言特色 意象 悲凉 色彩  194
摘要:钢琴是一种西方国家的古典乐器,自其問世至今,作为一种富有感染力的音乐表现形式在艺术界所占据的地位举足轻重。钢琴伴奏属于一种包容性极强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仅是单一乐符的组合,更需要融入演奏者丰富多样的情感才能感染听众。为了加强钢琴伴奏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就需要对演奏者的思维和素养进一步提升,做好每一支乐曲的演奏。  关键词:钢琴伴奏 先导性 多元思维 综合素养  一、引言  在很多非专业人士看来
老吴祖上是城里裕泰隆染布坊的伙计,整天面对花花绿绿绫罗绸缎粗布麻坯。给东家当伙计需眼快手勤干活儿卖力,稍不慎就要被罚工,严重的被辞退没了饭碗。给人当伙计总比在家种地四处讨生活好一些。活计在手上干得熟练了,也会日久生情,印在脑子里,就琢磨出一些门道了。虽没有申请专利,却真实地研究出了几款染色技术,深得东家赏识。  记不清什么时候,洋布日货大量涌进。一夜间,满大街都是洋货。染布坊的生意每况愈下。无奈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