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明》中的“冢”

来源 :参花(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lar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冢”作为诗歌中常用的意象,在先秦便被引用。在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其在本义的基础上又延伸出其他引申义。黄庭坚作诗学老杜,但又追求“奇新”,并提出“无一字无来处”。“冢”作为黄庭坚诗中常用的意象,凝聚着黄庭坚独特的思想情感。本文主要围绕黄庭坚《清明》中的“冢”字来展开分析,通过讨论“冢”字的含义,“冢”字在《清明》中的妙处,试图探究作者当时的心境。
  关键词:“冢” 黄庭坚 《清明》
  一、“冢”字的几种含义
  “冢”的异体字为“塚”。会意字,从“冖”,从“豖”。“冖”为覆盖,有可视为“冥”的省字,表示冥界、阴间;“塚”的甲骨文是猪被捆缚的象形,是陪葬的牲畜的意思。所以,“冖”“豖”为“冢”,可视为上有覆盖物,下有陪葬品,处于冥界之中。《说文》:“冢,高坟也。”在这里是说的“冢”的本意是高大的坟墓。家中的“丶”本来代表太阳,放在其下面便成了“冢”,表示的则是家搬到了下面,即以地府为家,“冢”即是“阴世之宅”,而“家”则是阳世之宅。异体字“塚”从土,则说明是由土石建造而成,人去世后将在冢中化为尘土。“冢”在《诗经》中也指山顶的意思。《诗经·小雅·十月之交》:“百川沸騰,山冢崒崩。”①《山海经·西山经》②:“华山冢也。”③在这里“冢”即是山顶的意思,也有鬼神居住的地方的意思。在古代能以猪作为陪葬的人,在生前或是身份尊贵或是地位高的人。所以“冢”又可以引申为大和地位高的意思。《尔雅》:“冢,大也。”《白虎通》④:“冢者,大也。”还有各种称呼“冢卿”为上卿、孤卿的意思。周穆王·姬满《黄竹诗》:“嗟我公侯,百辟冢卿。”这是周穆王在风雪征途中对百官、公侯的称呼,嘱咐他们一定要善待百姓。“冢宰”,周官名,为六卿之首,亦称呼为太宰。《诗经·大雅·云汉》:“鞫哉庶正,疚哉冢宰。”朱熹集传:“冢宰,又众长之长也。”亦称吏部尚书为冢宰。《明史·职官志一》:“吏部尚书掌天下官吏选授、封勋、考课之政令,以甄别人才,赞天子治。盖古冢宰之职,视五部为特重。”明何景明《上冢宰许公书》:“中书舍人何某顿首,上书冢宰许公下执事。”“冢君”为大君,即对列国君主的称呼。“冢祀”则指帝王在宗庙举行的大祭礼。“冢”又可指和先人关系密切的继承人,即嫡子嫡孙。
  《晋书·吕纂载记》:“臣虽年长,陛下国家之冢嫡,⑤不可以私爱而乱国家之大伦。”可见,随着时代的发展,“冢”由其本意引申并与其他字组合发展成新词新意,在其“坟墓”本意的基础之上,其又成为地位高、身份等的象征。
  二、《清明》首联中的“冢”
  黄庭坚处于新旧党争几度反复、而旧党遭受到严重打击的时代。黄庭坚因《承天院塔记》而得祸,被诬蔑为“幸灾谤国”,贬至宜州,在宜州生活共十七个月便溘然长逝。《清明》便是在他人生最后的时期所作。黄庭坚在《清明》中的“冢”取自其本意,即高而大的坟墓,然而《清明》中的“冢”和其本意并不完全相同。而这就涉及古代“冢”的分类。古代“冢”的分类主要有丛冢,即乱葬在很多地方的坟墓。义冢则是古时埋葬无主尸骨的坟墓。衣冠冢则是指埋葬着死者生前时所穿的衣帽等遗物的坟墓,多是为纪念死者而建造,也称为衣冠墓。⑥根据《清明》的首联“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可知诗人此处写的是埋葬着死者的野田荒芜之处,所以排除此处的冢是衣冠冢。义冢则是埋葬没有主的尸骨的坟墓,根据诗中描写可知诗人必然是野田荒冢,由自身的真实感受而发,所以此处是义冢的可能性很小。而“荒冢”是与正规的坟墓相对而言的,指市荒郊野外的乱坟。苏轼和黄庭坚为同一时代生人,苏轼在《富郑公神道碑》⑦“今县治之南有数丛冢,形制特大,图经以为许氏墓”,可知此时“丛冢”在当时存在是合理的。所以《清明》中的“荒冢”为“丛冢”是有最大的可能性的。
  清明时节正是草木吐绿、春光明媚的时节,《清明》首句便抛出“佳节清明桃李笑”一句,给人一种清新婉丽的感觉,宋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中的首句为“梨花风起正清明”。前者的“桃李笑”不仅仅是用拟人的手法来描写桃花、李花盛开的状态,更是写出在清明时节往来踏青的人们欢乐的样子。读诗首句本以为会和后者《苏堤清明即事》⑧风格一样,是一首清新明快的郊游踏青诗。然而诗中首联第二句却给了读者冲击,这种冲击有来自于视觉上的,古时的踏青和祭祀是可以同时进行的,在祭祀完已故的亲朋好友之后和家人或者朋友到郊外踏青游玩,或者去一些热闹的地方,享受一下人间烟火也确实是一种乐趣的享受。或者有一些人突发好奇心,约三五好友去郊外深山探探险,也未尝不可。所以此处的“野田”并不会给人带来多大的视觉冲击,然而接下来“荒冢”二字,看之使人目之一新,读之使人耳之一新。
  此时读者还沉浸在前面的春风桃李笑,野外踏青的欢乐之中,突见“荒冢”二字,读者心理突然发生变化,意识到这绝不是仅仅踏青郊游这么简单的事情,接下来的“只生愁”更是印证了读者的想法。一个是清明桃李笑,一个是荒冢只生愁,强烈的对比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心理冲击。使读者开始意识到不能仅从自身感觉去猜测作者的心意,更要从作者的角度去解读,采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由此不难感觉出在这“笑”与“愁”之间不仅仅是作者现实状态的体现,更是作者在人生经历过宦海沉浮之后蕴藏在内心情绪的一个爆发。而这个爆发的转折点则是通过“荒冢”为载体的,情绪也是通过“荒冢”这个载体来实现转变的。在桃李花开笑的同时竟有很多乱葬的坟墓在荒郊野外堆砌着,他们生前也许是高官厚禄以奉养,但是死后多年身处丛冢。此时作者被贬宜州,在宜州官府的压迫下只能住在城头一座戍楼的破房子中,生前不是靠高官厚禄奉养的人,死后又会比他们好到哪里去呢?作者怎能不生出无限的哀愁?
  三、“冢”在全诗的妙处
  纵观《清明》全诗所写之物,所写之情都是紧扣“清明”二字,无论是写它作为时令的特征:桃李笑,雷惊龙蛇,雨润草木,还是写它作为节日的特殊含义:野田荒冢,满眼坟丘,或者写由清明引发的联想:齐人乞事,介子推⑨焚死。然而所有这一切,并不是简简单单地描写景物或者是作者诗兴大发后的作品。精读作品不难发现,作者虽然是紧扣清明所写,但是其情节的展开及其情感的爆发却是由“冢”来表达的。首联通过写愁的载体“荒冢”,从而奠定了全诗的基调。再看颔联:“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其所写亦是宇宙带给大地的勃勃生机,万物生长,算是对佳节最好的说明了。这与首联的桃李笑是相呼应的,同时也和荒冢再一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禁会让人思索大地万物都在勃勃生长,但“丛冢”之处是荒芜的。再看颈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不再是春天的赞歌,而是以“荒冢”一路浮想开来,此句完美地体现出作者“脱胎换骨”“点铁成金”的创作主张,作者对所引用的前人的典故进行提炼总结,创造性地造句,达到了“新奇”的效果,并用对比和用典的方式展开了对人生丑恶的鞭挞。齐人从“冢”处偷吃了祭祀的酒肉,回到家后竟然还恬不知耻地向自己的妻妾炫耀。这里作者暗含讽刺,鲜明地指向蔡京、赵挺之等小人,而与其恰恰相反的则是晋国的介子推那样的人物,他甘愿烧死在绵山之中也不愿意出山,这里可以说是黄庭坚的自况,也可以说是对受到“新党”迫害而不改其操守的苏轼、秦观等人的赞美。   其尾联“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末句遥承“野田荒冢只生愁”,正是因为作者目睹了“野田荒冢”,才发出“蓬蒿共一丘”的感慨。作者在此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无论生前是贤还是愚,最后都不免同归于荒冢。看似作者已看透人生,似有旷达之风,其实并非如此。此处与屈原所说的“世浑浊而不分兮,好蔽美而称恶”(《离骚》)具有相同之处,屈原所说的美恶混淆正是作者所说的贤愚不分,然而屈原所表示的“虽九死其犹未悔”在黄庭坚的《清明》中并没有直接表现出来,但纵观全诗作者以写“荒冢”为情感的转折点,到以“蓬蒿共以丘”为结尾,可以说是以“冢”开头,以“冢”结尾,在结尾作者的情感达到了顶点,他的满腔悲愤之情也就表现出来了。这也可以解答上述提出的疑问,“荒冢”之处真的是荒芜的、寸草不生的吗?显然不是,冢是由土石建造而成怎能寸草不生,关键就在于作者内心“荒芜”了,眼前所见丛冢,再想到当时的局势和自身的遭遇,又怎么不让人感慨万千呢。
  四、结语
  “冢”这个意象在古今诗人的创作中是不可缺少的,对于表达诗人特定的思想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作者在《清明》中运用的“意在笔先,神余言外”,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的写法,使得全诗后两联显得苍凉沉郁,旨趣遥深。通过从《清明》中选取“冢”这个意象来对整首诗进行解读,一方面,可以帮助我们对黄庭坚深入地了解,黄庭坚为人有旷达之风,但是他的旷达之中却也包含着郁勃之气。可以说,他到死之前心里一直是怀着独立苍茫,满腔悲愤的情绪的。另一方面,这首诗也可以说是北宋党争时的受牵连的文人心态的一个缩影,对于研究北宋党争影响下的文学作品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注释:
  ①李家声:《诗经全译全评》 ,华文出版社,2019年版,第308页。
  ②《山海经·西山经》是创作于战国时期的一篇散文,出自《山海经》,作者不详。
  ③华山冢,《华山志》记载:“白帝少昊司之,百神之冢也。”
  ④《白虎通义》又称《白虎通》,是中国汉代讲论五经同异,统一今文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
  ⑤ 冢嫡:嫡长子,即封建宗法制度中正妻所生的长子。
  ⑥ 郝迟:汉语倒排字典,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1033页。
  ⑦古代一块书法名碑。富公名讳弼,字彦国,幼时刻苦学习,有宏大的气度。范仲淹见到后很赏识他,说:“这是可以辅佐君王的人才。”富公怀揣自己的文章给晏殊看,晏殊就把女儿嫁给他。天圣八年,富公凭茂才科目优等的成绩考取进士。
  ⑧姚奠:《唐宋绝句名篇评析》,商务印书馆,2017年版,第485页。
  ⑨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因“割股奉君”,隐居“不言禄”之壮举,深得世人怀念。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晋文公重耳深为愧疚,遂改绵山为介山,并立庙祭祀,由此产生了“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
  参考文献:
  [1]吴政,蓝振榕.黄庭堅被“除名羁管宜州”诸说考证[J].史志学刊,2014(06):44-45+49.
  [2]李瑞.黄庭坚学陶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3]杨稳.苏轼和黄庭坚茶诗研究[D].南昌大学,2018.
  [4]张福清.试论“苏黄”集句诗词[J].中国韵文学刊,2014(03):39-46.
  [5]周柞绍.论黄庭坚和北宋党争[J].九江师专学报,1996(02):55-59.
  (作者简介:申爽爽,女,本科,新疆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责任编辑 王瑞锋)
其他文献
老嬷嬷与老爷爷是娘儿俩,我老家本村人。论辈分,我应该喊老嬷嬷为老老嬷嬷。老嬷嬷早年丧偶,老爷爷终生未娶,娘儿俩相依为命。前些年,两人先后过世。  老爷爷是村里的“文化人”,无论谁家有婚丧嫁娶之类的事儿,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他懂习俗,明规矩,识大体,只要他在,大家心里就有底儿,在不慌不忙中把事儿办得有条有理,圆圆满满。村里人嫁闺女娶媳妇,都图个吉利,如遇上下雨下雪,一家人的心情也就不再那么欢气。这
期刊
不靠谱的作业检查  吃完晚饭,王明坐在沙发上做“學习强国”答题,刚上小学的儿子在矮桌上写作业。  “爸爸,我的作业写完了,请你检查签字。”  “你确定做好了吗?有没有错?”  “我检查过了,没有错。”儿子把作业本递过来。  他发现最后一道题是看图抄写“yi”“ya”  “yu”的汉语拼音,儿子抄写了,但没有标声调。他却默不作声,直接签了字。  第二天晚上,儿子哭丧着脸对妈妈说:“爸爸检查作业不靠谱
期刊
在我翘首的东方,升起一轮美丽的朝阳,那是我亲爱的妈妈——伟大的中国共产党。  采来天上最美的虹,摘下银河最亮的星,松柏作针穿彩线,绣面党旗给母亲。  从咿呀学语到少壮成年,我生命的灯,由您点亮。我智慧的花,靠您染红。从开宗明义到学会吟咏,我聆听过多少您妙手回春的故事,阅读过多少次您走过的光辉历程。您向光明走去,呼唤改革开放的春风,吹绿了华夏升温的热土,携着黄河的风骨,长江的激情,雪域的潇洒,大漠的
期刊
摘要:《骆驼祥子》中的小人物祥子,从心性纯良到真正的堕落,其原因是多样的,是旧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小人物祥子和人力车精密的连接是小说的特点,祥子的三次堕落也代表着旧时代小人物的悲哀。  关键词:《骆驼祥子》 小人物 人力车  一、《骆驼祥子》的文化背景  老舍的《骆驼祥子》描写的是20世纪20年代人力车夫的悲惨命运。夏志清评论老舍作品:“能写出纯粹北平方言。”“代表北方与个人主义,个性直截了当,富
细雨落下  微波泛起  涟漪在梦里  思绪 拥堵成记忆  雨巷的尽头  撑着油纸伞的少女  仿佛青春的你  模糊的视线里  看到的你更加清晰  雨,漫无边际  融入大地。流淌出如烟的往事  抬眼望时,雨巷中的  油纸伞已经移出  都移出了,往事 记忆  就像那把油纸伞  雨水冲刷过的街面  干干净净的  山间  伫立在山间  晨风掠过  朝陽洒下的金色光芒里  绿树、青草、花朵  都抖擞着抬起头来
期刊
一  每一次的季度考评都免不了一场争吵,好不容易等到会议结束,老马回到办公室。有人敲门,进来的是社会新闻部的记者小余。小余是来跟他道别的。这位二十八岁的姑娘是外省人,五年前,报社发布了一条招聘信息,她在网上看到后直接报了名,笔试、面试都是第一。老马那时在社会新闻部当主任,半年后小余成为部里骨干记者,接着当年荣获新闻大奖,都是老马有意要帮一把这位远离家人的女孩。老马的独生女也这样人在外地飘荡六年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