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学”:探寻简约而高品质的语文生态课堂新途径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s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法”,法是处理事物的手段,是标准,规范,可仿效的。
  因为我们学习的内容相对是固定,学生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得法,仿法,用法,创法的过程。没有法的有效指导,就谈不上学习效率的高效。
  何为高品质语文生态课堂,一节课下来简简单单,在听、说、读、写中,学生依法学得轻轻松松,学有所获。
  一、“三法”语文生态课堂产生的背景
  如今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现状:课堂教学模式五花八门:名家魏书生的“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教学法;钱梦龙的“自读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四式教学法;宁鸿彬“通读——质疑——理解——概括——实践”五步阅读教学法等等。
  纷繁复杂的教学模式,令老师们找不到教学的方向了!
  再加上当前我们语文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很多:一是内容太多、太杂,缺乏选择性;二是教学过程太繁琐、太复杂,缺乏简洁性;三是无效或低效的小组合作、讨论,无果的汇报、无结果的动手操作都占去了宝贵的时间,缺乏指导性!这诸多问题都使得课堂繁冗而低效。
  总之,教学模式泛滥,生态课堂学生的伪学习,没有形成具体的章法。使一线的广大语文教师很迷茫,彷徨。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三法”语文课堂教学范式:“得法——仿法——研法”。这是贯穿语文课堂教学的一条主脉,主线!
  二、“三法”语文生态课堂范式的解读
  (一)“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得法
  一节语文课,光有有学习目标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有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没有方法作指导,很难达到目标。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有这么一段话:“与其把学生当作天津鸭子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钥匙,使他们可以自主的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1.预习之法
  预习课文不只是读读、想想,同样要注意方法。预习时,一方面提醒在课文一些重点地方要写写画画,圈圈点点。例如:给不懂读音的字标上拼音,不理解的词写上注释,含义深的句子画上线,重点的字词加圈加点,有疑难的地方打个问号等。做上这些记号,等到上课的时候,再特别加以注意,把自己觉得含糊不清的地方彻底弄明白。又如仿照书中一句或一段精彩的语言进行仿写,或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进行人物心理描写、外貌描写;或根据对诗歌的理解展开想象进行景物描写等等。这些语言都要提醒到位,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有法可依”了。
  (二)“胸中藏丘壑,笔底走龙蛇”——仿法
  学生有了方法,再根据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应用之,自然做到“自能听话,自能读书,自能成文。”因此,教师教学生学,把学习的方式方法教给了学生。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并能运用自如,课堂自然简约而高品质。
  1.赏析之法
  再譬如中考考查散文或小说,对文中优美语句的赏析几乎是必考,那么如何赏析句子呢?有的学生也会说好,生动形象,但是缺乏条理性,缺乏章法;有的学生“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会用具体的语句表达出来。
  赏析之法是(得法):
  点名这句话使用的方法(侧面烘托、环境渲染、欲扬先抑、渲染气氛、借景抒情、托物喻志、比喻、拟人等手法);
  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进行分析;
  表达作者思想感情。
  学生得了上述之法,胸有成竹,自然做类似题目就游刃有余。如“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阿累《一面》)请你简单赏析这句话?
  学生仿法答题如下:环境描写(景物描写),形象的写出了当时环境的恶劣,寒冷,为下面写内山书店老板和鲁迅先生对我的热情温暖做铺垫,抒发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感激、热爱之情。
  总之,学生心中有法,学习起来就游刃有余,期待老师赞许的目光,期待考试卷上的红红的对勾。
  (三)“学贵有疑有思,才有收获”——研法
  所谓“研法”就是学生在有效学习之后,对所学问题的展示反馈,互动交流,最后进行反思归纳总结。
  我体会到,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知识中体系中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并把这些规律性的东西加以总结、归纳,便于以后的学习、运用。
  譬如:在中考复习说明文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对照《中考指南》上有关说明文的练习题,在得法,仿法之后。学生进行精彩的展示,在学生的互动交流学习过程中,顺势再引领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思考,归纳总结。学生很快找出说明文常考的几种题型:
  1.指出文中划线句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划线句中加点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从哪些方面说明某个问题的?
  这三个考点基本是固定的,也能具体归纳出解答题思路,如第3题,回答的角度是:不能去掉;然后结合语句语境进行具体解释,最后强调去掉加点词后句意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从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三、“三法”语文生态课堂建构的策略
  (一)体现了高品质策略
  1.自主学习高品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室里寂静,学生集中思索,要珍惜这样的时刻。”因此,课堂上学生得到了学法,我们再留足时间,耐心等待。让学生带着“法”,有足够的时间触摸文本,在心读中感悟、品味、理解、欣赏语言文字。悟遣词造句之妙,悟布局谋篇之美,悟情感思想之真,实现生本深层次的信息交流。只有这样学生有了一定量的感性积累后,小组内交流、组际交流才更为精彩,课堂上讲解才更为精彩,生与生互动才更为精彩,激烈碰撞中生成东西的才更为精彩。
  2.交流展示高品质
  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础上,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激烈的辩解;然后到黑板前小组代表再把他们小组讨论的结果以精彩的语言向大家展示:对题目的分析,对题目的理解,答案的明确,答案的理由。同时其他小组的同学也可以补充纠正。老师点拨完了以后,学生还可以就文本进一步的质疑,在老师的组织下或学生回答,或老师点拨。最后文本拓展,学生想完,写毕总要向大家以说的形式展示。另外我每天上课时先用三五分钟由学习小组选派一二名同学讲,或甲讲乙评;课堂中间有时穿插讲故事,复述课文中的精彩情节,总之,整节课学生的“说”始终贯穿课堂,语文味香飘四溢。   (二)体现了简约性策略
  精选内容是构建简约高品质语文课堂的灵魂。“三法”语文课堂教学根据教情、学情力求做到:读一点、积累一点、分析探究一点,收获一点。不求数量,只求质量!
  根据张志公先生所说的,教学内容应该包括思想内容与文本表达形式两方面,既要让学生明白课文写了什么,还要让学生知道课文是怎么写的,做到言意兼顾一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学生的精力也是有限的,但是课文信息又是丰富的,要想面面俱到是不现实的。教学内容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必须精选。
  当然也要符合文体,符合学情,针对考点,适合学生的发展,精选内容就是要依据教学目标对教材取舍、补充和重组。精选的内容应包括言语的内容和形式,追求言语兼得。
  例如诗歌教学,只要学生会背、会写、会赏就可以了,即学生会默写诗句,懂得诗句中表达出作者的情感,以及如何表达出这种情感的(那个词用的好?使用了什么手法等等?)。
  (三)体现了语文味策略
  新课改下的教学模式,文本流失现象很严重,尤其是公开课,教学环节设计得过于复杂,教学方法花样不断翻新,教师连珠炮式地讲话,学生急匆匆地对答,没有咀嚼回味的时间。有的学生一节课睁大眼睛傻傻看着眼花缭乱的多媒体,上课带的课本放在桌子上静静躺了一节课,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打开书本,有何效果?我们知道对话主要是和文本的对话,要深入钻研教材,疑问主要从文本中来,答案主要到文本中去找,要不离文本,紧抠词语,有时要咬文嚼字。忽视了对文本阅读的理解,这是不可取的。资料的补充不为别的,是为了更好服务于文本,切不可喧宾夺主。
  总之,语文课首先姓语,其根本任务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果失去了这个前提,使文本淡化了,削弱了,不依托文本内容,不去引导学生潜心会文,纵然课堂热热闹闹,学生积极参与,可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形成也都变成美丽的“流星雨”。
  而“三法”语文课堂基本框架是:美文导入、美文美读、美词积累、美文美意、美文探究,以“法”为线,以本为纲,围绕“字、词、句、篇”,以“听、说、读、写”贯穿课堂,进行有效学习与训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
  附《一面》教学设计片段:
  我们再看下面这句话“门外,细雨烟似的被秋风扭着卷着,不分方向地乱飞。店里冷得像地窖一样,冷气从裤管里向上钻。”(第5节)
  这句话是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何作用?
  (四)体现了理论性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多次中提到学习方法、学习方式这个概念。“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
  该句子提到“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该句中提到“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
  该句中提到“过程与方法”。
  可见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因此,我们不仅要知道学什么,更应该知道怎么学,一句话要“知法、学法、用法”,有法可依,学生学起来自然轻松愉快,目标性、方向性就很清楚,真正实现了语文课堂简约而高品质。
  作者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初级中学。
其他文献
肺是一个向外环境直接开放的器官,因而天气、职业、个人、社会等因素容易导致其结构功能及肺内微生物的变化而引起疾病。呼吸系统是全身易受疾病侵袭的系统之一,急性呼吸道感染
什么是语感?顾名思义,语感,就是语言感受力。即对语言的敏感性和领悟能力,它是实际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一项基本功。在读和听的训练中,要求看到或者听到某些语言,应能很快地领会其含意,识别其优劣,并能根据内容引起各种思考、想象和联想。在写和说中,要求能根据表达的需要,很快就想到恰当的语言,而且能充分发挥这些语言的表达作用。学生如果有了较强的语感,无论读写听说,思维就会变得活跃,对语言的反应就比较敏捷,领悟
中职语文学科教学从普教体系中的重点学科转为职教体系中的公共学科,由于职业教育体系中对专业学科教学的重视,语文学科被边缘化,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历经了艰难的教学转型之路。随着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中职语文学科教学已经有了自己的职教特色,在整个职业教育体系中既要保持语文学科课程的独立性,又增添了为专业学科服务的从属性。在中职语文学科新课程标准诞生的形势背景下,学校以培养学生职业技能为核心理念,在
通过对我院进俩年妇产科手术回顾性分析,探讨如何降低患者的感染率。
【摘要】 目的 研究如何对神经科患者进行护理来保证护理的正常运行以及做好护理工作应当具备哪些条件。方法 随机抽取100例患者并对他们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然后观察康复的效果。结果 通过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护理工作,可以减缓患者的精神压力,提高患者的康复程度。结论 为了改善护患的关系、避免护患纠纷现象的发生以及全面提高护理的质量,护理人员要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并且定期给患者进行护
古诗词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时代的情怀、作者的志向理念,又是历史文化的缩影。古诗词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有助于深化学生对汉语言及汉语言文化的热爱和传承。采用情境化教学策略是提升古诗词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  一、高中古诗词教学的难点  诗词是汉语言的一项特有文体,具有特殊的格式、韵律。对于古诗词教学而言,主要有三个基本教学难点:一是古诗词年代久远,与当前的现代汉语
经内镜黏膜切除术(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EMR),是近年来发展的内镜治疗新方法,主要用于消化道早期表浅新生物性疾病的治疗,其原理为利用高频电刀在内镜直视下将消化道局部黏膜完整连续的切除,由于消化道壁分层结构的特点,在病变局限于黏膜层时,可将该处黏膜完整剥离切除,达到早期根治的效果。因其效果好、易操作、安全性高等特点,现已逐渐在临床逐渐推广普及。要使EMR顺利进行
学术期刊对学者而言,具有发表和阅读论文的双重期待,它既是一个学术的津筏,也是一个精神殿堂。现在的问题是,在功利性的研究导向中,在指标性的办刊压力下,“发文”与“办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