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培养学生学会感恩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zhe88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年轻的班主任问我,现在的初中生非常叛逆,实在难教,有没有什么好的办法?现在好多学生的问题,如叛逆、不学习、懒惰、堕落、离家出走、自杀等等,都和不懂恩情、不知荣辱有很大的关系。首先,从社会状况上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多数人重视利而轻了义,重视物质忽略了精神。人们用低俗解构了崇高,道德缺失,社会价值观多元化。这些思潮影响着整个社会,更影响了思维、判断力都还不成熟的学生,导致很多负面、消极思想。其次,从中学生的心理、人性来说,大多数学生生活在一个自以为是的世界里,不懂得生活的真实,凭主观处事。第三,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原因,对细节的了解才能动人,而学生们忽略了生活的细节。
  用诗歌给学生崇高,给学生美
  初一上学期我让学生读梁启超《少年中国说》节选段,并大声地喊出来。开始我还怀疑学生们在这个庸俗的社会里是否还有对国家、民族这个宏大主题的敬重,直到我看到在声浪震撼下好多学生涨红的面庞,我自己也激动异常,我感觉找到了知音!于是,我有针对性的选择了好多文章让学生读,都是短文,这样既照顾了学生不喜欢多文字的心态,又方便用PPT展示。我发现班上有不少同学的行为方式很粗暴,于是我们班读了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她》。有一次考试,我们班很多科目拿了第一,学生有点浮躁,于是我们读了一个星期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我发现有的学生经常发呆,装忧郁,恰逢诗人海子自杀20周年,我们读了他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进入初一下学期,学生的阅历增加了,我也开始尝试增加美文,依旧遵循大气与柔情结合、篇幅不是很长的原则。比如柔情的有徐志摩的《沙扬娜拉——致日本女郎》,郑愁予的《错误》,泰戈尔的《飞鸟集》,引导学生在心灵去体会诗里的意境,内化为自觉品味美、向往美的行为。我们更经常读20世纪80年代中国诗人那种直指生命本体的诗,北岛的《回答》,食指的《相信未来》。我们也唱歌,唱弘一法师的《骊歌》,唱《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唱《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唱《临江仙》(三国演义主题曲),唱《青花瓷》《东风破》《兰亭序》,这些歌的旋律与歌词有很浓的古典韵味,能培养古典淡雅的忧思。为了激发学生的拼劲,我们改编了《香港始终有你》作为班歌,深远的情怀,激流汹涌,含蓄与直白并重,所有学生都不自觉地大声喊出来:“不舍不弃才会了不起,任谁留下血汗就是个精英!”
  还学生以真实
  “不懂得,不知道”暴露了问题的本质,许多学生不懂得这个世界真正关心自己的人没几个,不知道离家出走意味着父母的肝肠寸断,不知道自己将有不幸的人生,不知道生活真相是父母只是因为爱你才会做这么多事,他们也会老去,你终究得靠自己。
  小时候我们看童话书,第一句一般是“在很久很久以前”,最后一句经常是“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这是一种属于王子和公主的假象。现在很多学生早恋了,男孩对女孩说我会保护你的,女孩自以为是地就把什么都交出去了。他们不知道自己不是王子和公主,一旦过早怀孕,将是一辈子的梦魇。
  有些同学四处惹事,以为和老师顶撞是出风头、有面子的事。班主任大可以告诉学生们生活的真相:别人只会看你的笑话,说你幼稚,而且欺负了人难保不会被人报复,顶撞老师来博取同学的欣赏,无非是把自己的痛苦贡献给别人做快乐的资本,对自己百害无一利。
  引导学生品味细节,深化情感
  平常的教学中,班主任可以开发学生的情感。比如为了让学生们懂得感恩,感谢那些为班级卫生默默奉献的人,我说:值日生有很多次忘记了倒垃圾,有一个小女孩抬着沉重且臭气熏天的垃圾桶从三楼到楼下操场那边的垃圾池,又把它洗干净放到教室,她和你们一样上了一天的课,也想着能早点回家吃妈妈做的可口的饭菜。
  为了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艰辛,可以引导学生去观察父母的一些细节。放学回家后爸爸帮着你拎书包,妈妈做好了一桌子的菜,一个劲的问你在学校开不开心,那么晚了还陪着你,在你的作业本上签名。我们注意到他们头上渐渐多起来的白发吗?问过他们在公司做得开不开心吗?帮助过妈妈洗碗吗?知道妈妈把手伸进冰冷的水里洗菜的时候,手被冻得有多红吗?你知道你打架后老师打电话给你爸爸,他多没面子吗?
  德育工作者应该扮演一个思想者的角色。对当下社会现状、人性、心理动机有一个深刻的把握,并从中找到有利于德育教育教学的方法,因势利导,以追求更加完美的教育效果。
  责任编辑 魏文琦
其他文献
〓〓从常态课堂引发的深思  〓〓在一次蹲点跟班的听课中,发现一教师在一节课内竟然一口气向学生提出了九十多个问题,平均不到半分钟就一个问题,几乎以问题贯穿始终,学生忙于应付,根本无法认真思考。而其中类似“懂了没有?”“是不是?”“对不对?”这样的无效提问就多达二十次以上。这样的课堂教学看似活跃,实则低效,应引起我们的深思。表面热闹,华而不实,一问一答,频繁问答。这样“一问一答”式一般是设计为师问众生
如何将“教本”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学本”呢?我认为:“角色扮演”是一种能让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语文的最具创造性的方法,是社会中存在的多种角色的自发练习,是在一系列不熟悉的限制条件下解决问题情境的经历,可以使学生形成观点并加深对“文本”的理解。采用“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将“教本”真正转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学本”,还可以促使学生深度参与创造“剧本”进而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下面以《晏子使楚
古浪县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发展。要实现全县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深化水权水价制度改革,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积极争取
文本重构是指对文章的段落和篇章进行内容或者形式上的重组。英语文本本身的情况是不一样的,有些是单词,有些是对话,有些是短文或故事。教师重构文本时应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则,比如重构的文本要目的明确,切合主题,具操作性和交际性。对于文本重构的内容可以选择从某个角度贯穿,可以依照单元教学的顺序、教学板块之间的顺序,可以拓展相关主题的内容,也可以按故事的语境来贯穿。教师要充分考虑到教材本身的情况,即所教授单元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处于中心位置,当然阅读绝非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创造,是读者通过文本桥梁与作者超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品的价值只有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得到实现。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因为她呈现于教师与学生面前的首先是文学作品,文学作品需得借助想象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在如临其境、如历其情的真实情境中达到理解作品意蕴的目的。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
逻辑性地思维就是有过程、有步骤地思维,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作家把“心灵作品”以精确的文字组合成清晰可辨、且能表情达意的“物化文章”的过程,就是严密的逻辑思维活动过程。  一、从学生阅读、写作过程中反思逻辑思维训练在语文教学内容缺失带来的硬伤  以下是学生选词写话练习案例:  在一个响晴的冬天,它不像那些地方,它是温晴的。那里的人住得很安适,地方很宽敞,那里的人气色很好,肌肤是黄红色的,那里的风景像
一个适合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语文课堂,不管教师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体现民主、科学、个性的教育精神,为学生创造一个尽可能开阔的活动平台,让他们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弘扬个性,促进身心及精神世界的全面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语文素养。  一、民主:以生为本,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一个民主的课堂,应该是师生的“感悟”与“对话”共舞,“激情”与“理性”齐飞。记得我在教学《借生日》这一篇课文时,由于课文
导学案是教师为学生设计学习的教学方案。它主要体现在“导”字,导以兴趣,导以目标,导以思维,导以方法,导以规律,导以能力,导以创新……促使“教”围绕着“学”转,以学定教,充分释放学生天性,深刻挖掘学生潜能,给予学生启迪和感悟,给予学生收获和快乐,让学生爱上课堂,爱上读书,陶醉在课堂,陶醉在学科中,实现教与学的双赢,很大限度提高课堂效果。  一、导学案教学体现的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导学案的基本教学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