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匈帝国本土创造

来源 :航空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sdk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匈本土工厂的成长
  1917年初,奥匈陆军航空队急切的想要寻求一种新的战斗机,因为其时他们所使用的主力机型布兰登堡D.I战斗机看起来已经不再符合要求,而且其继续挖潜升级的余地也已经很小了。事实上,来自德国的布兰登堡D.I是奥匈帝国自1916年秋开始以来的标准战斗机,它是陆军航空队所使用的第一种双翼战斗机,其性能与之前的主力装备福克单翼机相比有着显著提高。但是,在空中力量对比瞬息万变的一战时期,任何一种机型都不可能维持太长时间的性能优势。现在,奥匈军队就面临这样的困境。
  为了能够又快又好地完成新机型招标,奥匈陆军航空队不仅向包括德国和本土多家工厂在内的众多公司发出竞标邀请,而且极有诚意地以一份百架以上的订单做“筹码”。这次邀约立即吸引了德、奥航空业界的广泛关注,而奥匈本土的菲尼克斯飞机制造厂就此浮上水面。
  菲尼克斯厂是在一战爆发前夕的1914年6月创立于维也纳,其前身其实是德国信天翁公司在奥地利的分公司,奥地利金融家卡斯蒂格里奥尼在买下这家公司后,便将其改造成了奥地利本土的工厂。卡氏在航空制造业极为活跃,设在布达佩斯的著名的乌法格公司也有其资金背景。而就菲尼克斯厂的发展而言,卡氏很快就在阿斯佩恩开设了飞机生产线,并从德国布兰登堡公司引进了双座机的生产许可,从而令公司的业务迅速走上正轨。
  战争头两年,菲尼克斯都是按照授权生产布兰登堡和信天翁公司的双座飞机,而在之后,由卡斯蒂格里奥尼自行聘用的设计师加布里埃尔便组建了一个设计团队,开始寻求自主研发之道。这个团队还得到一位德国人的帮助,那就是布兰登堡的设计师恩斯特.亨克尔,借着指导授权生产之便,他对菲尼克斯设计团队的帮助不小。当然,此人当时并没有什么名气,可是由他设计的多种机型后来将成为纳粹德国空军装备库中的重要内容。
  菲尼克斯从1916年开始生产布兰登堡D.I单座战斗机,而其自主设计团队的价值很快就显现出来,在“照本宣科”制造了约50架后,加布里埃尔等人就较大幅度修正了机翼结构,从而令奥匈装备的布兰登堡D.I与德军使用的有所不同,而且很可能性能更优异一些。
  以此为发端,到一战结束时,菲尼克斯终于成长为奥匈本土第二大飞机制造商,先后推出了25种独立设计,并有1078架各型飞机被制造出来并进入奥匈航空队服役。
  值得“重视”的新机型
  菲尼克斯对于奥匈军方在1917年初的招标全力以赴,最先交出原型机方案,因而抢得先机。之所以能够这么快完成“作业”,在很大程度应归功于公司设计团队中的一位新人:于1914年10月加入菲尼克斯的基尔斯特。此人之前曾经先后在伦敦和柏林历练,加入菲尼克斯后不久就推出了第一个设计项目——菲尼克斯C.I侦察机。1917年时,年仅 25岁的基尔斯特,就已经被菲尼克斯礼聘为首席设计师。战后,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转赴法国布雷里奥公司供职,因为对法国航空做出了杰出贡献而于1948年获得法国政府的表彰。
  为了应对奥匈军方的招标,基尔斯特采用取巧的办法,他的设计方案实际上是以布兰登堡D.I战斗机为基础,对其重要部件做出多处改动而成,比如采用了功率较强的200马力(147千瓦)发动机。总的来看,菲尼克斯设计的单发单座双翼机,其机身尺寸和同时期飞机相差不多,但是翼展则短了不少,从而显得短小粗壮。它吸取了此前布兰登堡D.I的种种不足教训,最终达成了在多项飞行性能方面得到提高的设计目标。
  新机于1917年9月接受军方的测试。这时轮到菲尼克斯的另一个重要人物做出贡献,他就是公司首席试飞员爱德蒙·斯帕曼。斯帕曼在战前就是享有声望的飞行员,曾多次获得奥地利飞行竞赛的冠军。一战爆发后,斯帕曼驾机与俄国飞机有过数次交锋,此后于1916年1月调入公司供职。
  在测试中,当着军方人士的面,斯帕曼把菲尼克斯新机的性能发挥到了极致,并成功地给到场观摩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奥匈陆军航空队的评估报告立即写道:“该机的速度和爬升率均优于信天翁D.III,综合飞行性能明显胜出阿维亚蒂克D.I。”
  这种飞机甚至引起了德国人的注意,一个月后,德国航空队总监在一份材料中指出应对菲尼克斯的新飞机给予重视,因为该机“具有出色的综合性能,尤其是飞行中的稳定性。飞行员可以在空中关停发动机,让飞机直线下坠几百米后再轻易地重新控制住飞机”。
  可靠的飞行平台
  如此一来,奥匈军方便正式通知菲尼克斯的原型机获得竞标胜利,并将其定名为菲尼克斯D.I战斗机。接着军方兑现承诺,一次性下了多达150架的订单。不过这份大订单分为3个批次,每批50架,各批次的不同之处在于其采用的200马力(147千瓦)液冷发动机由三家不同的公司提供。
  D.I仅仅是菲尼克斯自行研发的第二种军机,它的一炮打响自然令公司高层欢欣不已,而接下来的批量生产推进得也比较顺利。从当年12月开始,菲尼克斯D.I便被陆续送往前线,相继装备多个飞行队,其中第4、15、17、48、54、66中队等有所保留地仅将该机作为“护航飞机”使用,而第14、30、60、61、63中队便直接将其用作争夺制空权的战斗机。
  最初的反响是不错的,接收者对新飞机的座舱视野、稳定性、爬升率和坚固耐用性等都给予了好评。另外,该机配备2挺8mm施瓦茨洛施机枪的方案也令使用者满意。这两挺位于机首的机枪各备弹300发,其中居右的那挺机枪的位置稍高一些,因为配备了奥匈国产的扎潘卡机枪同步射击装置(射击协调器)而显著提升了射击效率。菲尼克斯D.I的另一个好处是极易上手,这样对于那些原来飞双座飞机、现在转飞该型机的飞行员们来说,他们在改装训练中就不会感到太多困难,这也成就了该机初期良好的口碑。   但是,和几乎所有飞机的早期型号一样,菲尼克斯D.I也很快就暴露出了一个构造方面的缺陷,那就是机翼结构强度不足、牢固度存在隐患。所幸菲尼克斯公司立即在阿斯佩恩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机翼强化工作,总算在第一时间将隐患消除,避免了可能出现的悲剧局面。
  可以说,在强化了机翼结构后,菲尼克斯D.I确实成为奥匈陆军航空队的可靠的飞行平台,飞行员们可以驾驶这种飞机随心所欲地快速俯冲,而不用再担心机翼是否会发生蒙皮撕裂甚至整个断开的糟糕情况了。
  “红帽子”之死
  交付之初,受生产数量的限制,不少奥匈战斗机单位采取信天翁、布兰登堡和菲尼克斯飞机混编的做法。到了1918年5月之后,随着装备数的增加,奥匈陆军航空队终于编组了单一装备菲尼克斯D.I战斗机的中队。这些飞机被广泛用于空战、战场巡航、为双座机护航,以及深入敌区侦察等任务,据称有的飞机为此专门在机腹安装了可移动的航空相机。
  陆航之外,奥匈海军也接收了一批菲尼克斯。这批飞机总数为40架,主要是配属到重要港口普拉和的里雅斯特,和原有的单座水上战斗机一道来提供空中防御。海军的菲尼克斯D.I编号以J打头,数字从1到40,其中第一架J1于 1918年7月19日迫降到意大利领土上,不幸成为敌方缴获的一件完整战利品。
  不过在大部分时间里,菲尼克斯飞机在对抗协约国水上飞机和卡普罗尼轰炸机的战斗中表现良好。海军方面称这种飞机比海航此前装备的任何飞机都要好,足可以匹敌意大利战线上的任何敌机。那些吃过菲尼克斯飞机苦头的协约国水上飞机的飞行员们也对它竖起大拇指,称其“爬升得比英国中队装备的‘骆驼’式还要快”。
  随着菲尼克斯D.I的不断交付,越来越多奥匈飞行员对该机表示了好感,而不少尖子飞行员也纷纷将座驾由原来的信天翁或者布兰登堡换成了菲尼克斯,其中最著名的使用者当属弗兰克·林克-克洛福德中尉。
  林克于1893年出生于现属波兰的克拉考地区,此前在第41中队服役时相继飞过布兰登堡D.I和信天翁D.III。他在1917年8月21日首开记录,驾驶着布兰登堡击落了1架纽波特飞机,就此展开自己的空战之旅。9月23日,他在击落1架意大利水上飞机成为一名王牌飞行员,自此渐渐打响了自己的名号。由于他时常喜欢戴一顶红色的飞行盔,因此人送“红帽子”的外号,又因为他在自己的信天翁座机上绘有捕食的猎鹰图案,且第60中队于1918年3月移驻费尔特雷,因而还被人称作“费尔特雷的猎鹰”。
  同年12月,林克出任新组建的第60中队的指挥官,当时他已经有13个战果在身。出任中队长之后,他以自己以身作责的表率和宽于待人的作风赢得了良好的口碑,他给予部下细致的关心和无条件的支持,有时甚至把自己的战果算成是新晋人员的。另一位奥匈王牌阿里基曾评价林克道:“他是一个好飞行员,更是一个好人。”
  第60中队的驻地位于意大利威尼斯西北面的一处山地中,当地四周被高山包围,再加上多雨的天气,令奥匈飞行员在起降时需要格外小心。这个中队就在那里接收了第一批菲尼克斯D.I,林克用它在短期内连续取得6次空战胜利,包括1918年1月10日一天内打下纽波特和索普威斯飞机各1架。
  林克的中队于3月移驻费尔特雷后,这里的后勤条件更好,林克对当地也更熟悉。不过这个中队在那里采取菲尼克斯和阿维亚蒂克D.I并用的办法,虽说后者的灵活性更好,但是其稳定性远不如菲尼克斯飞机。林克本人对阿维亚蒂克飞机也无好感,他还要求自己的部下尽量少驾驶这种飞机参加战斗,原因是“它们的机翼在高速飞行时会变形。”
  然而由于飞机数量的限制,作为中队长的林克自己却不得不驾驶这种“会变形”的飞机,而很快,他也是死在这种飞机上。1918年7月31日,林克带队的3架阿维亚蒂克D.I和3架敌军的“骆驼”式不期而遇,经过历时20~25分钟的缠斗,林克的座机被击落,这位王牌飞行员身亡时只有25岁。关于究竟是谁击落了他至今也无定论,不过交战者之一的一位意大利飞行员后来回忆称,在这场空战中,他对于领头的敌方飞行员的技巧感到由衷地钦佩。
  菲尼克斯的结局
  虽然菲尼克斯D.I总体上不失为一种不错的机型,但是前线也很快传出了不同的声音,主要是集中在该机的速度和灵活性方面。前面说过,这种飞机的一大特点是飞行稳定,不过太稳定了也就不利于机动,这点在面对“骆驼”式和昂里奥飞机时就明显处于下风。至于飞行速度,有多个中队称该机的飞行速度逊于对手的纽波特、斯帕德和索普威斯飞机,第30中队则抱怨说“简直太慢了”!
  虽然说前线飞行员总是对飞机的速度有着无休无止的要求,他们提交的意见多少含有一些“水分”,但是菲尼克斯公司却不敢掉以轻心,立即着手对D.I加以改进。设计师们修正了升降舵,同时在上机翼部位增加了副翼,适当延展了翼展,同时拆除了座椅上的头部靠枕,经军方验收通过后便以菲尼克斯D.II的型号进入量产。生产于1918年3月展开,同样分三批订单进行,于1918年5月交付前线使用,陆续装备了第9、14、30、55、60、68等中队。
  在那之后,公司方面又对副翼加以重新设计,并换用230马力(169千瓦)发动机,便成为产量有限的菲尼克斯D.IIa战斗机,最后一批该型飞机的交付时间是1918年11月4日。
  这些飞机的主要对手是意大利飞机,另外派驻意大利战线的英国航空单位也是劲敌,此外还有少量的法国飞机。由于奥匈方面的资料在一战结束后损毁严重,导致该机的具体使用情况并没有太多踪迹可循,不过敌方的档案倒是记录了这些飞机的一些作战情况,当然,菲尼克斯飞机在这些材料里更多是不可避免地扮演失败的一方。   1918年6月8日,英国皇家空军第45中队的霍韦尔少尉带领一个“骆驼”式三机编队在费尔特雷以西与奥匈六机编队交战,霍韦尔判断对方阵中有2架信天翁、3架布兰登堡,和1架“不认识”的飞机。英国人占有高度优势,又是发起出其不意的进攻,很快就连获胜利,霍韦尔更是把那架不认识的敌机当成目标,以准确的射击将其击落。而那架“不认识”的飞机正是菲尼克斯D.I。
  7月7日,意大利王牌斯卡罗尼在驾驶昂里奥HD.1和僚机巡航时,迫使1架菲尼克斯D.I迫降到意方战线,这是他个人的第25次空战胜利。不过到了同月12日,他就在一场混战中反而被菲尼克斯飞机击落并负了重伤。当时他是赶去帮助霍韦尔和另1架英国飞机时,只顾着盯着前方的布兰登堡飞机,而没有发现从背后偷袭的菲尼克斯飞机,于是这位王牌在战争中剩下的时间里都是在医院度过的。
  此时在后方,菲尼克斯的设计团队正在尝试做出更多改进。针对飞行员们指出D.I和D.II的机枪位置过分靠前、一旦机枪卡壳飞行员很难处理故障的问题,对机枪位置进行了重新设计,再加上另外多处机身细节的改动,便成为新型号菲尼克斯D.III。奥匈军方原计划用这个型号全面替代D.I,只可惜到一战停战时,连1架菲尼克斯D.III都来不及生产出来。
  奥匈帝国于1918年11月2日投降,而所有未完成的订单都在那一天废止。这时,菲尼克斯公司开始为他们的D.III寻找市场。经过多方联络,终于在1919年说服瑞典人观看1架菲尼克斯飞机的飞行演示。
  在公司首席试飞员斯帕曼的驾驶下,这架原本要交付给奥匈海航的菲尼克斯D.III先是从维也纳飞往柏林,再从那里取道哥本哈根,最后飞抵斯德哥尔摩做了一番空中展示。功夫不负有心人,斯帕曼的这趟长途飞行大有收获,瑞典军方决定订购一批D.III,同时购买生产许可证自行生产一批。后来,瑞典制造了 10架菲尼克斯D.III,加上此前D.I和D.II各型号的产量,菲尼克斯D型飞机的总产量约为320架左右。
  虽然在战时赢得声誉,在战后拓展了市场,但菲尼克斯公司的发展之路却走到了尽头。在奥匈帝国瓦解后的新生国家奥地利,它因为协约国限制等原因而彻底失掉了市场,于1919年底便宣告破产,公司财产被一家家具厂接收。
其他文献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一团巨大的蘑菇云在中国大西北腾空而起,中国第一颗地爆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当时罗布泊沸腾了,全国沸腾了,人们抑制不住兴奋的心情,纷纷走上街头欢呼雀跃。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震惊了全世界。不过,这次试验是采用“地爆”方试进行的,为了增加试验手段,提高试验水平,确保试验安全,使用飞机投掷核武器,以“空爆”方式进行试验是十分必要的。也就是进行核爆炸试验成功后的几
“不论谁控制了印度洋,谁就控制了亚洲。印度洋是通向7个海的要冲,21世纪世界的命运将在印度洋上见分晓。”这是美国海军著名战略家马汉说过的一句名言。印度人多年来信奉这句话,一直大力发展远洋海军。而航空母舰是远洋海军必不可少的装备,要想控制印度洋,必须装备航空母舰。对这一观点,印度也坚信不疑。  “维克兰特”号的重生  2013年8月12日,印度首艘国产航空母舰“维克兰特”号在印度南部港口科钦正式下水
空中国民警卫队作为美国的重要武装力量,除了配属美国空军执行作战任务被世人熟知,还有一支鲜为人知的“民间空中巡逻队”(CAP),在美国国内担负着重要的飞行任务。CAP成立75年来,一直是美国空军的重要附属力量,近年来也正在积极采取措施,力求在核心任务、武器装备、人才建设等方面寻求突破,从而更好地融入美国空军的“整体部队”(Total Force)建设。  CAP的杰出代表:第174战斗机联队  美国
AC-130“飞行炮艇”Air GunshiP  相信很多航迷小伙伴都玩儿过纸飞机,只是简单的折叠,就可以将一张纸变成纸飞机,然后用力一掷,比比大家谁的飞机飞得远。不过,小伙伴们你们肯定不知道,纸飞机的秘密和惊喜远远不止这些。只需要一些简单的工具,我们就能够制作非常漂亮、形状各异的纸飞机。我们就请王勋邦老师带领大家走进这个神奇的纸飞机世界!  凶猛的空中炮艇/美國攻击机  号称对地攻击之王,以美国
航空工业素有“工业之花”的美名,是代表一国科技、经济和国防水平的重要标志。而集现代科技之大成的燃气涡轮发动机,又被誉为现代工业“皇冠上的明珠”。可见航空发动机在航空工业乃至整个工业体系中的重要地位。由于研制一种新型燃气涡轮发动机需要投入数亿甚至数十亿美元的经费,航空工业强国为了降低风险,往往采取核心机发展战略和衍生发展的方法。即在一种核心机基础上,研制出涡桨、涡轴、涡扇等发动机,或者在一种成熟发动
透过舷窗,苏黎世城和阿尔卑斯山脉已尽现眼前。这个面积仅有4万千米2的国家,山脉、河流、湖泊、森林,铺陈开一幅美丽到极致的画卷。  但這画卷般的美丽却丝毫不能引起笔者半点的兴奋,倒不是因为来过数次导致的审美疲劳,而是一个翘盼多年的拍摄梦,两天前被击碎所致。一年前,应一位日本航空摄影师之约,计划赴瑞士拍摄瑞士空军阿尔卑斯山地火力演习。这是我多年想要实现的夙愿,为了此行,置办了登雪山所需的各种行头,从脚
空中俯瞰受阅舰艇编队受阅的战略核潜艇新型攻击型核潜艇攻击型核潜艇水下攻击群:常规潜艇  4月12日上午,中央军委在南海海域隆重举行海上阅兵,展示人民海军崭新面貌,激发强国强军坚定信念。人民海军48艘战舰铁流澎湃,76架战机振翅欲飞,10000余名官兵雄姿英发。这是新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海上阅兵,是新时代人民海军的豪迈亮相。  舰阵如虹、白浪如练……这挺进深蓝的壮美航迹,凝聚了近70年来人民海军的不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而这场大战从开始到结束,空军一直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参战数量之多、活动范围之广、战果之显著、所起作用之大,都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  空军辉煌战绩的取得离不开背后航空工业的支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20年里,航空科技飞速发展。到二战爆发时,世界各工业强国的航空工业科研与生产水平都已达到空前高度。以美国为例,其在二战期间共生产各型飞机30余万架,而其他
美国总统奥巴马日前出席了美国空军学院2016级毕业典礼仪式并发表了演讲。演讲中,奥巴马与即将毕业的空军学员们分享了他就任美国总统和三军总司令七年来的经验教训,向即将退休的空军参谋长马克·威尔什表达了敬意,并再一次强调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军队仍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力量,任何军队都无法与之匹敌。  面对未来的空军军官,奥巴马着重强调了联合作战的重要性。奥巴马说,在2015年美国在叙利亚实施
2015年9月有外刊报道称,位于中国某地的海军航母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完成,该基地规模很大,今后有可能成为中国海军最大的综合基地与前沿指挥中心,未来中国国产航母也将部署于此。  有关中国海军航空母舰和航母基地的话题,一直备受广大关心祖国国防建设的人们关注。其中吸引大多数人眼球的,主要是航母基地对空中、海面与水下防御系统等与作战相关的内容。其实,航母基地所包含的内容远不止于此,比普通军港更加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