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中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有赖于对数学问题的解决,而中学阶段的数学问题一般表现为例习题的形式,所以,解题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的手段,而且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为了使课本中的例习题更好的发挥其教学功能,解题教学应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为核心。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解题的方法,而且要以问题为出发点,对学生进行抽象概括、分析综合、联想创新等方面的思维训练,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课本中的解题教学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变换例习题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讨论,展开联想,探究问题的结论
例1:从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A、B、C、D向形外的任意直线MN引垂线AA’、BB’、CC’、DD’,垂足分別为A’、B’、C’、D’,求证AA’ CC’=BB’ DD’。
这个题目中,直线MN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形外”这个条件不能少,如果把条件中的“形外”删去,让学生自己探讨该题的结论是否成立,要求学生自己画图,特别是要画出MN与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相交的情况。根据所画图形,让学生观察结论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那么能得出AA’、BB’、CC’、DD’四条线段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该题的变换,说明了改变题目的部分条件,结论就不一定成立,随着图形的变换,又有新的结论产生,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通过上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与周围事物都有着有机的联系,要启发学生从事物的联系上去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把课本中的例习题变换成探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有些事例属于某类问题的一个特例,它具体地反映了同类问题的客观规律,具有特殊向一般开拓的功能,这类习题的教学应从习题出发,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得出一般规律,再用于指导同类或与比有关问题的解答,以发挥其潜能。
例2:△ABC内接于⊙O,AB为直径,∠CAE=∠B,求证:AE与⊙O相切于点A。
此题可变换为下例。
例3:△ABC内接于⊙O,AB为非直径的弘,∠CAE=∠B,求证:AE与⊙O相切于点A。
例2是例3的特例,也就是例3转化成例2进行证明,我们把以上两个例题结合起来还可以改编成以下探索性的问题:
例4:△ABC内接于⊙O,AB为直径,∠CAE=∠B,(1)求证:AE与⊙O相切于点A;(2)如果AB是非直径的弘,其它条件不变,那么AE是否与⊙O相切于点A,如果成立,请画图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通过上述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力争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课本中的例习题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利用发散思维的特点,启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开阔思维能力,克服刻板与僵化的缺陷,展开丰富的设想和多渠道考虑解题的思维方法,对一些变化题型的问题有迎刃而解的措施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培养。
例如,一个正多边形的边数为n,可以根据任一外角与其相邻内角互补,多边形内角和定义及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列出方程(180°-30°)n=(n-2)180°求解;还可以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及多边形外角的定义列出方程30°n=360°求解。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一题多解”不仅存在于一些较复杂的习题中,也存在于某些较简单的习题中,如果解题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克服为解题而解题的思维模式,明确解题的目的是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作业交流,课堂讨论等活动,互通解法,对持有创造性解法的学生给予表扬,加以激励,他们就能逐渐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探索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立体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导致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结果。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克服思维刻板僵化、解题思维狭窄、方法单一的缺陷和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等现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变换例习题的条件,让学生通过讨论,展开联想,探究问题的结论
例1:从平行四边形ABCD的顶点A、B、C、D向形外的任意直线MN引垂线AA’、BB’、CC’、DD’,垂足分別为A’、B’、C’、D’,求证AA’ CC’=BB’ DD’。
这个题目中,直线MN在平行四边形ABCD的“形外”这个条件不能少,如果把条件中的“形外”删去,让学生自己探讨该题的结论是否成立,要求学生自己画图,特别是要画出MN与平行四边形ABCD的边相交的情况。根据所画图形,让学生观察结论是否成立,如果不成立,那么能得出AA’、BB’、CC’、DD’四条线段应满足怎样的关系式。
该题的变换,说明了改变题目的部分条件,结论就不一定成立,随着图形的变换,又有新的结论产生,要求学生在解题过程中要特别注意。
通过上例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一切事物与周围事物都有着有机的联系,要启发学生从事物的联系上去分析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把课本中的例习题变换成探索的问题,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训练
有些事例属于某类问题的一个特例,它具体地反映了同类问题的客观规律,具有特殊向一般开拓的功能,这类习题的教学应从习题出发,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得出一般规律,再用于指导同类或与比有关问题的解答,以发挥其潜能。
例2:△ABC内接于⊙O,AB为直径,∠CAE=∠B,求证:AE与⊙O相切于点A。
此题可变换为下例。
例3:△ABC内接于⊙O,AB为非直径的弘,∠CAE=∠B,求证:AE与⊙O相切于点A。
例2是例3的特例,也就是例3转化成例2进行证明,我们把以上两个例题结合起来还可以改编成以下探索性的问题:
例4:△ABC内接于⊙O,AB为直径,∠CAE=∠B,(1)求证:AE与⊙O相切于点A;(2)如果AB是非直径的弘,其它条件不变,那么AE是否与⊙O相切于点A,如果成立,请画图证明,如果不成立请说明理由。
通过上述从特殊到一般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力争对基础知识融会贯通,灵活运用,以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对课本中的例习题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培养学生发展思维能力
利用发散思维的特点,启发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开阔思维能力,克服刻板与僵化的缺陷,展开丰富的设想和多渠道考虑解题的思维方法,对一些变化题型的问题有迎刃而解的措施和方法,有助于学生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培养。
例如,一个正多边形的边数为n,可以根据任一外角与其相邻内角互补,多边形内角和定义及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列出方程(180°-30°)n=(n-2)180°求解;还可以根据多边形内角和定理的推论及多边形外角的定义列出方程30°n=360°求解。
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一题多解”不仅存在于一些较复杂的习题中,也存在于某些较简单的习题中,如果解题教学注意引导学生克服为解题而解题的思维模式,明确解题的目的是提高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通过作业交流,课堂讨论等活动,互通解法,对持有创造性解法的学生给予表扬,加以激励,他们就能逐渐养成多角度观察思考问题,探索采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立体思维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引导学生开展积极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导致有所发现、有所创新、有所突破的结果。注意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克服思维刻板僵化、解题思维狭窄、方法单一的缺陷和题目稍有变化,就不知所措等现象,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造性人才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