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师有效落实教学目标的任务之一。尤其是在小学阶段高年级语文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整体素养的重要举措。 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深入开展小学生的朗读训练,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稳步提高朗读水平,达到提高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语言应用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查摆并克服朗读教学的短板,狠抓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范读次数明显偏少。小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过度强调学生是朗读的主体,基本上把范读的任务交给班上朗读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自己平时比低年级时明显少了范读课文。同时有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够硬,没有深入钻研和提高自身的范读水平,加上认为农村小学教学不具竞争性,即使在课堂有范读,也谈不上高质量的范读了。
2.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是很明确。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虽然通过小组或男女同学轮流读等方式开展阅读教学,从表面上看起来朗读氛围很活跃, 学生只是为了“读”而生硬地去读,没有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阅读目标没有细化,致使朗读效果不尽人意。
3.学生朗读所用的时间不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已经占用了课堂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比如,在课堂上虽然设计有朗读的教学环节,明确要求学生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未读完,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就示意学生中止朗读,然后就转入新的教学环节。
二、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1.注重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具体组织者,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范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挥范读的效果。教师通过范读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语句、知识点的内化和掌握,进一步了解和把握课文情感基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形成文学情感共鸣。 这样才能实现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比如,学习《海上日出》第三自然段描写太阳初升的情景时,教师以喜悦的语调范读课文,一是需要把握范读时语气的轻重,如读到“小半边脸”时语气要稍重一些,“红是红得很”“没有亮光”语气要适当加重,以体现太阳刚露出时的形象和色彩。二是要注重语速的快慢,如“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升”等字音要适当拉长,才能体现太阳冉冉升起的动态过程。通过范读来使学生听了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激发学生从中感受到太阳那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2.精准设计朗读的目标与任务。现行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众多文质优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的文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文章的不同体裁和内容,精准科学设计朗读的目标和任务。一般而言,对于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的叙事写人课文,或者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描景抒情的文章,或者节奏感强、含义深远的古诗文和现代诗歌,都比较适合进行朗读训练。特别是要结合朗读的目标和任务,选择最能够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感情的段落或语句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麻雀》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学生感悟母爱和懂得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本领的道理。
3.合理安排课堂上朗读课文的时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碰撞,让学生多读,更是要多精读,进而不断提高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一堂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务必要优化教学环节和合理调控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朗读的时间能够在15分钟以上。 因为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在朗读过程才有时间去感悟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先进行初读,接着慢慢过渡到品读,然后才能从朗读中悟出感情、理出层次、找出韵味。由此可见,学生是否有足够朗读训练的时间是相当重要的,有助于为接下来的教师讲解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4.积极营造朗读情境。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有些学生对朗读的热情有所减退,读课文时显得有气无力,或者说是没有感情的流水账式朗读。因此教师想要正视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出发,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朗读训练中来,教师应当抓住课文内容和特点,积极营造出更多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漓江两岸秀丽的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课文,一边向学生解说山水中的美景,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够吸引到课堂中来。 然后对学生说:“我们就当自己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正在欣赏着桂林山水的美景。假如能够通过朗读来体验就更好了。”这一举动非常有效,课堂上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个个怀着愉悦的心情以及浓厚的兴趣展开朗读,读得更加有激情了。
5.开展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朗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领读、齐读、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等。一般来说,当小学生到了高年级时,比较适合采用个别读、默读,更加有助于学生静下心来去感悟和思考。在一堂阅读课中,教师有时候可以采用几种朗读方式灵活交叉使用,但是记得要以某一种朗读方式为主。在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则适合个人朗读,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教学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如《太阳与士兵》;在教学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对于词句深奥、意味深长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者创设情境导读,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6.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得益于自身的积累和教师的正确指导。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更加要强调对他们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在课堂进行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尤其是要提醒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通常对遇到紧急情况,表示着急、激动的句子,朗读时语速要加快;表现高兴、愉悦和赞美的句子时,朗读时声音要响亮,音调要略高;对描写风光秀丽景色的句子时,语气要舒缓、柔和;对表示悲痛、伤心、沮丧的语句时,朗读时要低沉、缓慢;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要读得相对重一些。具体每段、每句应该怎么读,这就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灵活把握。比如,朗读《秋天的怀念》的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感悟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领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的语速务必要结合母亲心情的变化,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项长期性的再创造活动。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复训练才能提升。因此语文教师要有耐心和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
[2]岳秋景.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朗读能力
朗读能力的培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能力,提高他们语言应用能力和鉴赏能力,从而为提高学生的语文整体素养打下一定的基础。因此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师,应当高度重视对学生加强朗读训练,在日常教学中应当查摆并克服朗读教学的短板,狠抓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养成自觉阅读的良好习惯。
一、小学高年级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师范读次数明显偏少。小学生进入高年级以后,有些语文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方法,过度强调学生是朗读的主体,基本上把范读的任务交给班上朗读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自己平时比低年级时明显少了范读课文。同时有些农村小学语文教师自身业务素质不够硬,没有深入钻研和提高自身的范读水平,加上认为农村小学教学不具竞争性,即使在课堂有范读,也谈不上高质量的范读了。
2.朗读教学的目标不是很明确。有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虽然通过小组或男女同学轮流读等方式开展阅读教学,从表面上看起来朗读氛围很活跃, 学生只是为了“读”而生硬地去读,没有结合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的要求, 阅读目标没有细化,致使朗读效果不尽人意。
3.学生朗读所用的时间不足。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的讲课已经占用了课堂比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比如,在课堂上虽然设计有朗读的教学环节,明确要求学生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但是在课堂实践中有一大部分学生并未读完,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就示意学生中止朗读,然后就转入新的教学环节。
二、培养小学生朗读能力的有效策略
1.注重发挥教师的朗读示范作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具体组织者,在朗读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语文教师应当具有终身学习的精神,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掌握范读课文的技巧和方法,才能有效地发挥范读的效果。教师通过范读课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对课文的重点语句、知识点的内化和掌握,进一步了解和把握课文情感基调,淋漓尽致地表现作者的思想情感,与学生形成文学情感共鸣。 这样才能实现朗读教学的真正目的。比如,学习《海上日出》第三自然段描写太阳初升的情景时,教师以喜悦的语调范读课文,一是需要把握范读时语气的轻重,如读到“小半边脸”时语气要稍重一些,“红是红得很”“没有亮光”语气要适当加重,以体现太阳刚露出时的形象和色彩。二是要注重语速的快慢,如“慢慢儿”“一纵一纵”“使劲儿”“升”等字音要适当拉长,才能体现太阳冉冉升起的动态过程。通过范读来使学生听了如见其物,如临其境,激发学生从中感受到太阳那种顽强拼搏、奋发向上的精神。
2.精准设计朗读的目标与任务。现行语文出版社的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了众多文质优美、可读性强、人文性强的文章,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结合文章的不同体裁和内容,精准科学设计朗读的目标和任务。一般而言,对于言辞优美、故事情节曲折、感情变化跌宕的叙事写人课文,或者语言华丽、感情色彩浓厚描景抒情的文章,或者节奏感强、含义深远的古诗文和现代诗歌,都比较适合进行朗读训练。特别是要结合朗读的目标和任务,选择最能够体现文章中心、思想感情的段落或语句作为朗读训练的重点。比如,教师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小麻雀》第14自然段到第16自然段时,是为了启发学生感悟母爱和懂得要在实践中经受锻炼,增长生活本领的道理。
3.合理安排课堂上朗读课文的时间。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特别是在阅读教学中教师需要以学生为根本,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与文本碰撞,让学生多读,更是要多精读,进而不断提高理解、积累、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一堂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务必要优化教学环节和合理调控教学时间,确保学生朗读的时间能够在15分钟以上。 因为要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训练,学生在朗读过程才有时间去感悟文章的内涵,让学生先进行初读,接着慢慢过渡到品读,然后才能从朗读中悟出感情、理出层次、找出韵味。由此可见,学生是否有足够朗读训练的时间是相当重要的,有助于为接下来的教师讲解课文打下扎实的基础。
4.积极营造朗读情境。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以后,有些学生对朗读的热情有所减退,读课文时显得有气无力,或者说是没有感情的流水账式朗读。因此教师想要正视这些问题,很有必要从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出发,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朗读训练中来,教师应当抓住课文内容和特点,积极营造出更多生动有趣的朗读情境,不断激发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教学《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漓江两岸秀丽的风景,一边动情地范读课文,一边向学生解说山水中的美景,这样他们的注意力就能够吸引到课堂中来。 然后对学生说:“我们就当自己来到了甲天下的漓江上,乘着木筏,正在欣赏着桂林山水的美景。假如能够通过朗读来体验就更好了。”这一举动非常有效,课堂上的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个个怀着愉悦的心情以及浓厚的兴趣展开朗读,读得更加有激情了。
5.开展多样化的朗读形式。在语文阅读课堂中,朗读的形式有多种多样:有领读、齐读、默读、轻声读、分角色读等。一般来说,当小学生到了高年级时,比较适合采用个别读、默读,更加有助于学生静下心来去感悟和思考。在一堂阅读课中,教师有时候可以采用几种朗读方式灵活交叉使用,但是记得要以某一种朗读方式为主。在教学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则适合个人朗读,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教学人物对话较多的课文或片段,则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式,比如《太阳与士兵》;在教学节奏感强、感情饱满的课文,尤其是诗歌,则可以让学生进行齐读;对于词句深奥、意味深长的课文,则需要教师适时范读,或者创设情境导读,比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
6.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学生的朗读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的形成得益于自身的积累和教师的正确指导。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主要阵地,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教师更加要强调对他们进行朗读技巧的指导。在课堂进行朗读训练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故事情节,尤其是要提醒学生注意重音、停顿、语气和语速的变化。通常对遇到紧急情况,表示着急、激动的句子,朗读时语速要加快;表现高兴、愉悦和赞美的句子时,朗读时声音要响亮,音调要略高;对描写风光秀丽景色的句子时,语气要舒缓、柔和;对表示悲痛、伤心、沮丧的语句时,朗读时要低沉、缓慢;把最能体现句子意思的词语要读得相对重一些。具体每段、每句应该怎么读,这就要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和表达的思想感情去灵活把握。比如,朗读《秋天的怀念》的第三自然段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感悟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领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的语速务必要结合母亲心情的变化,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
总之,朗读训练是一项长期性的再创造活动。学生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事情,而是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和反复训练才能提升。因此语文教师要有耐心和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晓宇.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3,(35).
[2]岳秋景.小学语文教学应注重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