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问题空间灵活驾驭生物课堂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yunm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在生物教学中是培养学生洞察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思维的起点。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求知欲望,经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所谓营建问题空间,实际上就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的寻找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材料,用新颖的方式和生动的语言创设出若干问题,让学生探讨发现并提出新的问题。青少年由于生理和心理的特征,对外界事物好奇,富于探索精神,在遇到问题,产生矛盾时,思维活动便高涨起来。这样学生的思维积极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然而,目前我们学生的问题空间却非常窄。因而在大力推进课改的现代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建一个广阔的“问题空间”。本人就生物课堂教学中如何营造问题空间进行了一点初探。
   一、教学中学生问题空间“窄”的表现
   1.课堂上不敢多问
   好奇心人皆有之,人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到儿童,对整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常会问“这是什么?”“为什么?”但大人对于自己都解决不了的问题,往往回避,甚至呵斥孩子。这样孩子的好奇心就受到扼杀。在课堂教学中,由于受传统教与学思想的影响,大部分的师“问”生“答”。学生即使有问题,也怕此问题太简单与课堂联系不大,被老师拒绝回答。所以学生的问题意识就一直没有表现出来。所以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教师要多营造一些问题空间。
   2.课堂上学生没有产生疑点、提出问题
   我们现在传统教育,还是大部分的师“问”生“答”。在课堂教学中特别注重学“答”的训练,而忽视生“问”的指导与培养,从而导致现在的学生越学越不问,越不善问,越高年级的学生越不会问的尴尬局面。正如有些专家所说的“去问题”教育,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教室,没有问题走出教室,甚至根本不带问题进教室,这种现状对于我们实行素质教育是极其不利的。
   二、营造问题空间的教学策略
   1.精心设计并上好开头课的艺术
   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开头课中,要设置问题 的情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交互作用下,产生一种问题的意识,使学生出现“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状态,从而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开头课意在达到引起学习动机,增强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兴趣。因而,在课前几分钟就要利用多种途径创设问题情景,提供提问的基本知识储备,建立问题的初始态与终态,呈现问题空间,激发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
   好导语像磁铁,能把人们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在开头 课中让学生接触到问题情境,就像吸铁石一样产生一种定向反射,随即产生不随意注意,继而转化为随意注意。这时不管问题有多难,也要力求解决,于是产生强烈的兴趣与学习动机。
   2.引导学生自己营造问题空间
   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不仅为老师提供了宝贵 的反馈,为教学提供更加切实的问题情境,而且是对学生更高层 次的能力培养。
   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由于唯恐讲漏了某 个知识点或讲粗了某个题目的解法,每节课让学生享用的是只需 受用、无须挑拣的知识大餐。学生理所当然地也就没有什么问题可言。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认真思考、恰当选择,可不讲的,就放手给学生讲,必须讲的,也要尽可能少讲,甚至有意漏讲或错讲,给学生更多思考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空间。如上新陈代谢基本类型时,学生感知教材后,提出二十多个问题,我首先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感知、描述,明确后,再由学生上台解答、反问、质疑,当一回小老师,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讨论、深化,产生新的问题。教师再略加点拨,新知识更容易接受、掌握。
   3.营造讨论、争论的艺术空间
   把同学争论的问题或者意义深远的问题,交给学生去营造讨 论、争论的空间。当然问题应该是学生普遍能投入思考,而个人 智力又能胜任的问题,才有必要和可能进行讨论、争论。
   教师应该要给学生创造条件,让他们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或利 用互联网,查阅资料,从而完成自己的设想。教学实践表明,生生互动要比师生互动容易使学生产生疑问,因此,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多地建立学生间多维互动的交流空间。
   三、营造问题空间所需的环境
   1.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
   由于“闻道”有先后,年龄有大小,师生间的心理总是有一段距离,若教师不经常与学生谈心交流,距离就会越拉越大。所以,课堂外教师要多渠道地找学生谈话,以此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课堂内应对学生提出的有意义的问题,加以表扬和鼓励;对于离奇的问题予以肯定。这样,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就可以激发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就避免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2.教师良好的素质,良好的问题意识,是营造问题空间的关键
   要求学生能问、敢问、会问,首先教师具备问题意识,能够改变观念,把课堂还给学生,大胆让学生去学习、探索、研究问题的解决途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中,应少些直接提问,多些指导性提问;少些批评斥责,多些鼓励表扬;少些权威专制,多些民主平等;少些直接告诉结果或答案,多让学生去尝试成功或失败来获取新知。教师要时时引导提问,处处激励解问。教师还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知识面,不断学习更新知识。其实,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和学生讨论交流以及课后和学生一起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都是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相长,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共同提高的过程,体现了教学相长,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因此,在教学中,总是恰当地设计给学生营造一定问题的空间,使学生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方法去解决,形成学生认识“冲突”,从而使学生饶兴趣地去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
其他文献
《国务院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明确了天津滨海新区的功能定位。即:依托京津冀、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北方对外开放的门户、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逐步成为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的宜居生态型新城区。    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是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摘要】新课改对于地理学科教育的目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发展并重的教学目标,在传统的教学力不能及的情况下,必须实施一些全新的教学策略:可以运用歌曲、诗歌、故事或实例等进行课程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可以采取任务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实践教学法强化学生的参与度,实现学生知识与能力的主动构建。  【关键词】地理 初中 教学 兴趣 参与度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