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情感,升华意境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chao09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教版第三册《乡下孩子》是一篇流露真情、文质兼美、意境佳美的儿童诗,读来令人赏心悦目,我觉得这是一篇陶冶孩子情感的好教材。在课堂上,我注重以情感为突破,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那一句句稚嫩的话语,那一声声真情的流露,让我十分欣喜。
  【关键词】教学案例;情感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案例:
  《乡下孩子》第二课时,我将课文的学习与学生的生活相联系,利用课文美丽的图画,配上自己生动的语言描述,勾起他们在阳光下捉蝴蝶、采草叶、吹歌曲、逮小鱼、挖野菜……的情趣,引导他们轻松进入诗歌描绘的意境和课堂学习的氛围中来。
  一、指导看图
  (一)出示图画,引导观察
  1.图画的上部分画的是什么?下部分画的是什么?
  2.图画的右上角画的谁?她身上穿着什么衣服?头上扎着什么?脚上穿着什么?
  3.画面上的小女孩脸上是什么表情?她在做什么?从什么地主看出来?
  【设计理念】小学生以直观思维为主,通过引导观察,让孩子们了解乡下孩子的外貌特征、日常生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奠定基础。
  (二)教师小结
  乡下孩子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农村是他们快乐成长的广阔天地。让我们走进乡村,走近乡村的孩子们,去感受一下他们的美好生活吧!
  二、感情朗读,真情感悟
  (一)指名读第三小节
  1.请大家读读诗句,看看课文的插图。
  想象一下:“我”挖野菜、逮小鱼、喂小猪和猫咪的快乐情景。
  2.从“撑圆了小猪的肚皮”“乐坏了馋嘴的猫咪”这两句里,我们可以看出什么?
  生答:“我”挖的野菜特别多;
  生答:“馋嘴的猫咪”看见鱼乐坏了。
  教师小结:乡下孩子快乐的活动或劳动是丰富的,你能想象一下他们还有哪些有趣的劳动或活动?
  【设计理念】一、二年级的孩子天真、活泼,爱想象,这样的设计能发展思维,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二)指名读第四小节
  这一节开头的“哦”表示什么意思,应该怎样读?
  生:“哦”表示全明白了的意思,应该拉长音调来读。
  生:我认为“哦”不能拉长,应该用赞扬的语气读,才能说明乡下的孩子是多么聪明灵巧、能干啊!
  生:这里没有“恍然大悟”的意思,不能拉长音调读。
  生:这个“哦”字有赞扬、肯定的意思,应该读得有力。
  ……
  (让学生再来深情地读一下。)
  ……
  《乡下孩子》写得这么美,这么真实。我们就生活在农村,相信你也能把农村生活中美好的事情写下来,好吗?
  出示句子训练:
  拾一把稻穗,
  割一篮青草,
  采一束野花,
  ,
  【设计理念】这里的想象与拓展,是对诗歌的意境的与学生情感的一种有机融合,达到情感升华的目标。
  剖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那么,我们老师的任务就是要让他们“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并且“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习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
  1.情感体验是诗歌教学灵魂。我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到诗人那深深、浓浓的情感。第四小节“哦”的理解,让学生各抒己见,讨论分析,选择最适合的读法来体会诗歌的情感,表现对乡下孩子的赞扬。感知他们在阳光下生,在旷野里长;有父母的爱抚,有风雨的锻炼;在农村广阔天地里茁壮成长,健康向上……
  2.想象是放飞心灵的翅膀。在朗读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在读中体会诗歌留有的“空白”。因为这些“空白”正是很好的语言训练点。如第三自然段便是学生展开想象,我要求孩子们读读诗句,看看课文的插图,再想象一下:“我”挖野菜、逮小鱼的情景,以及“我”回家后喂小猪和猫咪的场面。让学生去感受农村生活给带来的愉快体验,从而使阅读变得更有乐趣。
  3.用创造去点燃学生的智慧。用读去激发孩子们的灵感,用灵感去启迪孩子们的智慧。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仿照课文把你农村生活中做的事情写下来,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把别人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唤起他们的生活体验,加深他们对课文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感悟,也激起了他们对幸福愉快的童年生活的情趣。点燃了他们智慧的火花。
  总之,在《乡下孩子》这课的教学设计中,我通过“朗读——吟诵——想象——创造”这样的训练过程,把诗歌的文字语言再转化为有声的图画,让学生把胸中的诗境与课文情境所展示的形象有机融合,让学生在诗的韵律、节奏中去体验激荡在文字间的情感,从而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得到了情感的熏陶,收到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朱亚兰,江苏省东台市新曹农场学校一级教师,1988年毕业于东台师范学校。本科学历。本案例是2008年参加东台市优秀案例评选时所写,此次经修改。
  (编辑:龙贤东)
其他文献
【摘要】作文是学生个体心理上产生的沟通、交流、倾诉的需要。但我们的学生由于认知能力、观察能力不强,或片面地追求分数、升学,使得学生对生活中的事物“熟视无睹”,更谈不上“一吐为快”的需要!写作便成了“无源之水”。因此,我觉得要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就必须从丰富学生的生活、储备大量的写作素材入手,为学生的写作创造“源头活水”。  【关键词】学生写作;素材储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21世纪,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社会及个人的现实要求,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已成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普遍关注的热门话题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极少数学生缺乏自信心,不想学习,人际交往不适应,耐挫能力差,信息技术发展对传统教育的冲击等问题亟待解决。阅读教育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阅读教
【摘要】新课改提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强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学会合作。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改变教学观念,不再一味地灌输给学生知识,而要致力于引导学生学会思考,敢于探究。在《汉家寨》第二课时教学中,笔者调整教学目标,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出新要求,在教学有效性上得到较好的体现。  【关键词】《汉家寨》;自主学习;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
【摘要】“女汉子”是社会现实影响下的女性青年亚文化和女性社会角色定位,反映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实际上完全可以看作是一种独特的亚文化形态。随着“女汉子”一词的语义不断泛化,其社会表达中包含的指向意义亦不断丰富。本文旨从美国学者迪克·赫伯迪格“抵抗、风格、收编”的亚文化研究思路出发,对“女汉子”现象进行分析和反思。  【关键词】亚文化;赫伯迪格;女汉子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语文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课堂,竭尽所能,让自主、互动等元素进入语文课堂,侧重教材点面整合,提升教学艺术性,关注学生动态发展,以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  【关键词】语文教学;动态生成;策略方法;课堂高效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初中学生由形象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过渡,他们更加注重自我认知的独特体验,凭借想象、借助文本,通过反复诵读、相互讨论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及
【摘要】语文选修课,是新的高中语文课程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也是最能体现新课程特色的一个部分,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选修教材应该怎样使用,大家都在黑暗中或微明中摸索。笔者也就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立足于学生,老师的有机配合,结合以练促教的方式,着眼于选修教材的整体性有效性的教学探究,希望能在选修教材教学的道路上找出一条相对正确的方法。  【关键词】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师生配合;以练促教  【中
【摘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携一堂以“普通话和方言”为主题的公开课参加了“江西省第七届高中青年教师优质课评比大赛”,获得一等奖的成绩,这堂课因其教学设计的独到性、教学流程的严谨性、课程挖掘的深入性、学生参与的广泛性得到了评委的充分肯定。  【关键词】“微创新”概念;挖掘文本;整合优势;保持“语文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教师一直在探寻怎样才能让教学
【摘要】针对当前农村出现的厌学现象,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厌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出现了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校,农村留守儿童的厌学是一个比较严重的现实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农村留守儿童为什么会出现比较严重的厌学现象?怎样矫正这一现象?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一、
【摘要】伴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实施,不少教师异常关注教学改革,有不少教师将所有的目标和精力都集中在高考语文,在高考语文指挥棒的影响之下,不少教师仅仅从“考什么教什么”的角度出发,导致课堂仅仅是为了考试的课堂。而古诗词鉴赏作为考试中占分比例较小的模块,往往被很多教师所忽视,针对古诗词鉴赏这个“边角”,有的教师仅仅通过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必考的课文诗歌,对于教学没有花过多的精力。在我看来,“教育是一场慢的艺
【摘要】一只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煽动几下翅膀,在两周后引起美国德克萨斯一场龙卷风。这就是蝴蝶效应。这个效应说明一个坏的微小的机制,如果不加以及时地引导,会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一个好的机制,只要正确指引,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将会产生轰动效应。在课堂上或老师或学生或文本中一个字,一个词,一句话,一个提问也许能激发课堂的兴趣,点燃学生头脑,引起一场不小的“头脑风暴”。一个好的提问能促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