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楼迷阵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903301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4月,德国当代摄影艺术家托马斯·鲁夫(Thomas Ruff)与漫天柳絮一同来到北京。在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的办公室里,本刊对这位在中国拥有大量粉丝的摄影艺术家进行了专访。对摄影史居于当代立场的考古学式研究,同时对多种领域中影像的可能性及边界的激进探索,让鲁夫的创作兼具了厚重的历史纵深感和当代锐利的锋芒,也让他成为当代最重要的摄影艺术家之一,当代影像艺术界的一座高楼。本期专题以“当代影像的考古学家与探险者”为标题,以80余页的体量梳理并展示了鲁夫创作生涯的完整脉络。摄影批评家、影像文化研究学者顾铮与第56届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纽约国际摄影中心(ICP)前策展人奥奎·恩威佐(Okwui Enwezor)分别提供了国内外学者对鲁夫作品互为参照的解读。我们与鲁夫的沟通非常顺利,除了严谨、高效地提供专题所有用图,在知道我们希望从其作品中为这期杂志挑选封面后,鲁夫还爽快地进行了推荐。迄今为止,这个专题是国内杂志针对鲁夫的摄影实践所做的最大篇幅的呈现。
  摄影艺术家缪晓春曾于2001年在本刊连续6期对当代德国摄影家进行访谈和介绍,其中包括贝歇夫妇、托马·斯特鲁斯和安德烈·古斯基等,但是其中唯独缺了对鲁夫的采访。虽有遗憾,但这是中国媒体第一次大篇幅介绍当代德国摄影,而且与2000年前国内绝大多数媒体通用的“剪刀加浆糊”方式从国外现有图文编译成二手资料不同,缪晓春面对面的采访获得的是最鲜活的资讯,《中国摄影》也获得了作品正式使用授权,虽然当时对这些艺术家的回报仅仅是几本刊有他们作品的杂志。此后,《中国摄影》陆续推出了徐婷婷的“北美摄影艺术家系列访谈”、唐晶的“当代德国摄影访谈系列”、何伊宁的“当代英國摄影系列访谈”……
  有意思的是,此次和本刊年轻编辑何博一起采访鲁夫,并且参与了专题准备工作的青年艺术家陈海舒和卢杉,前者是缪晓春在德国教学时的助教,后者是他的硕士研究生。可以说,这近20年来,我们对世界当代影像艺术逐渐完整和深入的了解,是由几代艺术家、摄影研究者、媒体工作者以接力的形式完成的。
  本期的“特别报道”栏目聚焦于6月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高帆、牛畏予摄影回顾展”。高帆是《中国摄影》杂志在1957 年成立时的首任主编,同时高帆、牛畏予伉俪也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摄影》杂志的重要作者。作为本次回顾展的策展人,高帆、牛畏予之孙、青年学者高初为本刊撰写了策展手记,高帆、牛畏予之子高腾以细腻的文笔回忆了其父母的影像背后细微而温暖、闪烁着时代光芒的日常生活。
  本期“论谈”栏目刊登了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盛希贵写在《中国摄影》杂志的老编辑林少忠去世整整一年之际的纪念文章,这篇文章从林少忠老师写于1998年和2004年的两封信里,梳理了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内摄影界对“纪实摄影”“直接摄影”等重要概念的译介和争辩。
  与盛希贵文中的话题相呼应,本期“现场”特邀长期从事中国新纪录运动、影视理论、文化研究的学者吕新雨撰写了4月底在西安举办的“《艰巨历程》全国摄影公开赛30周年学术展”展评。对于《艰巨历程》这个在30年前拉开1990年代中国纪实摄影运动序幕的具有节点意义的展览的回顾展,在纪实摄影似乎被边缘化的当代语境下,辨析历史与现实、纪实与艺术、真实与虚拟等概念之间缴绕的关联,成为这篇文章必然的议题。在现实的语境中讨论历史,在历史的脉络中夯实现实,这也让本期所有与影像创作相关的讨论款曲相通。
  就像中国已经喧闹而繁华的都市,中国的当代艺术也已经高楼林立。难怪4月底在有“小香港”之称的重庆举办的第二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把主题定为“万丈高楼平地起”,艺术的神话为城市的魔力锦上添花。但是,边缘与中心的快速更迭,商业与艺术之间的凌波微步,现实与历史的时空错置,让当代艺术的高楼成为迷阵。回顾影像艺术自身的演进和变化的确越来越成为一种内在的冲动,或许那是走通甚至走出迷阵的方向所在。
其他文献
论文第一章对棘豆属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概况进行了综述。本论文系统地研究了镰形棘豆、臭牡丹的化学成分。采用常规的柱层析(CC)、短柱减压层析、重结晶等手段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离,并利用IR、EI-MS、FAB-MS、HR-MS,~1HNMR,~(13)CNMR,DEPT、~1H-~1H COSY、gHMQC,gHMBC等现代波谱技术,结合适当的化学方法确定了大部分化合物的结构。化合物中有黄酮
以自组装战略为基础的有机一无机配位聚合物和超分子配合物化学,是目前国际化学界最活跃、最前沿的研究领域之一,亦是合成新型有机一无机复合功能材料的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最近
飞秒测量技术与量子化学计算相结合已成为全面映射激发态动力学的一种强有力方法。然而,由于受测不准原理的限制,目前最先进的飞秒时间分辨技术难以直接测量在50飞秒内分子结构随时间演化的信息,这使得由飞秒时间分辨电子光谱技术揭示的嘧啶碱基激发态弛豫机制仍存在较大的争议。共振拉曼光谱强度分析技术为采集这一信息提供了独特手段,可以为解决这一争议提供新的关键数据。因此,本文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和完全活化空
学位
生物可降解两亲嵌段共聚物一直是国内外高分子领域研究的热点。在选择性溶剂中生物可降解两亲嵌段共聚物可以组装成如囊泡、胶束等形态用作药物载体进行药物输送。但由于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