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朗读“刺激”语文阅读的语感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sprit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过好读书关呢?下面谈谈笔者的一些粗浅之见。
  明确“读”的意义
  要引导学生多读书,指导学生读好书,教师必须明确读书的重要意义。叶圣陶先生曾说:“文字语言的训练,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训练语感。”那么什么是语感呢?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符号刺激所产生的一种直觉。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就应该从语言文字符号的刺激入手,而“读”则是最积极最有效的“刺激”。
  具体地讲,多读有以下六大好处。第一,多读可以识记生字。“阅读是识字的基本途径”,多读可以促使学生记住字音,区别字形,了解字义。第二,多读可以释词析句。通过反复诵读,学生便能够结合上下文准确地领悟词语和句子的意思,从而达到“自能通解”“自求得之”。第三,多读可以深化理解。只有多读并读出情感来,才能与作者和文中主人公产生共鸣,才能明白字里行间的深刻蕴含,才能达到理解的深化和感情的升华。第四,多读可以训练思维。教师要训练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展开丰富的想象。第五,多读可以背记佳词妙语。利用学生记忆的黄金时代使之多读熟记佳词妙语,精美诗文,为口头和书面语言的表达勤输“养料”,成为日后“说”和“写”的源头活水。第六,多读可以感悟写作技法。学生读得多了,就能够更深入地体悟遣词用语之妙,学习布局谋篇之法,而学生在读书实践活动中所感知领悟的写作技法。
  训练“读”的技巧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第一位的基本要求,那么如何帮助学生达到这一要求呢?
  重视范读的作用 心理学表明,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
  同时,现行语文教材中,有許多名家名篇,文章的词句优美,色彩鲜明,感情充沛。教这类文章前,如能首先激起学生的情感,对学好课文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根据课文的感情基调,采用适当的音量、语调和语速进行表情范读,显得尤为重要。这样,一开篇就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情的感染,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新课的强烈愿望。
  要指导学生读到位 第一,准确发音,感受音韵。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首先,进行有效的正音。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语文教师能够自觉地运用普通话教学,但学生的朗读仍存在不少问题,音准方面突出的问题是带有明显的方言色彩。拿笔者所处的吴方言区来说,朗读课文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不分现象普遍存在,这必然影响表达,影响对语言文字直接的感受能力。在朗读训练中,笔者针对这些现象重点纠正学生发好翘舌音“zh、ch、sh”和后鼻音“ing、eng”等。其次,注意音变现象。如《桂林山水》一文用几个感叹句写出了桂林的山的特点,“桂林的山真奇啊!……桂林的山真秀啊!……桂林的山真险啊!……”这几个句子中“啊”的读音要分别变为yɑ(呀)、wɑ(哇)、nɑ(哪),读起来才流畅自然。对于音变现象,笔者注重过程指导,着重引导学生听老师范读,进行朗读比较,在语境中揣摩、体会,感受普通话规范的语音。
  第二,把握语调,感受节奏。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丢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另外,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因此,教师还要向学生讲明常用标点符号的作用、停顿时间和可迸发的语感关系,引导学生对标点的正确理解和使用。
  第三,理解意蕴,感受情理。作者所记叙的事情或描绘的景物之中闪烁着作者对生活的理解和体验。语文教学要通过语言训练理解课文的内容,体察作者的情意,感受传达的理念。需要说明的是,“有感情地朗读”并不等于“有感情 朗读”。朗读指导也不是简单的“模仿”或“感情提示”。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需要出发,读出其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使全篇富于节律美。如语句的停顿,除了依据标点符号作相应的语法停顿外,还要进行感情停顿的处理。“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拄着拐杖,背靠着一棵洋槐树,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十里长街送总理》)笔者指导学生将“焦急”“耐心”两个词读得低缓凝重,体会人民对总理的崇敬和爱戴,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要训练学生边读边想 边读边想是指学生“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语)。这样的阅读基本功必须经过训练才能逐步形成。宋代朱熹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三到之中,心到最急”。这里的“心到”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想”的重要性。训练边读边想要把握以下三点:   第一,训练形象地想。阅读理解很重要的一点是诱导学生把语言文字所表述的客观事物在头脑里进行“还原”,通过“再现”进行“再想象”和“再创造”,从而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提高思维能力。第二,训练逻辑地想。阅读理解往往要解决“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是什么”是指课文写了什么,景、物、人有什么特点等等;“为什么”是指作者的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思考,就能使他们认识事物的内在联系和逻辑规律。第三,训练联系地想。读书不能孤立地死板地读,应该注重方方面面的联系,如前后课文的联系,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等等。训练联系地想,有利于学生开拓思路,综合理解,深化认识。
  要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除了训练“学生读到位”“边读边想”之外,还要善于发现并及时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的读书习惯,如唱读、语速过缓、平淡乏味等等;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指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适当进行圈点勾画,以把握阅读内容的重点、要点和找出理解方面的疑难之处;要让学生熟悉了解并学会运用速读、跳读、精读、略读、赏读等多种读法,并逐步学会能够根据自己的阅读需要来选择不同的读法。总之,学生“读”的良好习惯养成了,必然受益终身。
  及时进行朗读总结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评述要结合朗读材料进行,不要泛泛而谈,语气要温和,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与学生评论相结合,放手让学生讨论,各抒己见,对错误的见解绝不讽刺、挖苦。师生通过讨论,共同总结出在朗读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纠正不正确的语调、语气、重音、停顿等,并侧重地再范读,再练读,直到达到理想的效果为止。
  教师评价 如果学生朗读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也很容易辨别出来。但读得是否有感情,却难有明确的标准。一则感情本身有一定直觉性、模糊性;二则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因而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只能凭直觉判断“不错”或“真好”。这样泛泛評价,学生茫然,难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一般情况下,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予以评价。从其手法看,有以下几种评价语:
  第一,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做出反馈。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学生再读,果然读出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
  第二,修辞语。在《闪动的红星》中有句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这一评价看似随手拈来,用通感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评价,巧妙地暗示学生读得柔和,读出了欢快的情绪。
  第三,幽默语。如《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好像在跟谁争吵,哪在说悄悄话呀!”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从评价的内容看,分两方面:第一,语音技巧评价语。即对语调、停顿、重音、节奏等的指导评价。如支老师在学生读出雪大之后,追问:“为什么第二次你能读好呢?”学生沉思,终于体会出是将表现雪大的词语突出读的缘故。这样的评价语,对朗读技巧作精确分析,学生练起来有章可依,朗读能力会逐渐提高。第二,情态评价语。学生朗读时的表情、体态也应作为评价的内容之一。除口头评价外,教师也可借助一些辅助手段协同评价。像体态语,就是通过教师的身体态势对朗读中的语音语调变化作形象化的演示。采用符号、图形也能起到同样的作用。例如:古诗教学中节奏线的运用,使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规律,感受其间的音乐美。
  自己评价 古人说得好,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在朗读教学中,学生读完后,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读,可以让学生略有所思。而后,一遍比一遍读得有味,一遍比一遍能深切地体会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促使学生乐读、好读、会读。
  相互评价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培养自学能力要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听说读写的实践,重视在实践中学习语言、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要教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学生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主动地进行学习。”因此,在朗读教学中,围绕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要求,展开相互评价很有必要。你一言,他一语,甚至是争辩,让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每个学生都在朗读和评价中提高了语文能力,人人爱读书、人人读好书的局面就会逐渐形成。
  刘勰曾经指出:“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七层坡小学)
其他文献
教育是什么?教育工作者需要做什么?我们的课堂应该是怎样的?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个怎样的成长空间?
作者:[日]重松清 著;塚本靖 绘  翻译:赖庭筠  出版:接力出版社  这是一部触动人心的少年成长纪事。作者透过主人公小刚,回忆起小学四年级那一年所经历的生命故事,包含初恋、遭受霸凌、自我突破,以及生离死别。这当中有雀跃、沮丧,苦涩、甘甜,羞怯、勇气……许多說不出口的、无法辨识的、杂糅的情绪与感受,都在作者的经营下一一呈现出来。作者透过不同的冲突事件,让书中人物的性格与面貌跃然纸上。然而,全书最
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是形成家校合力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情况的一个重要途径,在促进家校关系、改变育人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与家长沟通交流的方式一般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和最小细胞,在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中发挥着多种功能,家庭是社会文化的载体,家庭教育具有传递社会文明的作用。从传递文明的角度来看,学习型家庭兼具生、养、学三大功能,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和“基因”,父母爱“学习”便是一种“健康基因”,只有爱学习的父母才能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型家庭是21世纪高质量家庭教育的理想模式。只有父母与子女相互学习、共同学习、一起成长才能走向幸福而
据教育部网站消息,国办日前印发《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办法》。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强调,评价结果将作为对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进行考核、奖惩的重要依据。对履行教育职责不到位、整改不力、出现特重大教育安全事故、有弄虚作假行为的省级人民政府,将对有关责任人进行通报批评,并提出给予处分的建议。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教育督导作为教育管理的重要环
湖北省教育厅近日联合省内8部门发文,要求防治中小学生欺凌和暴力。在处置方式部分提出:对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既做到真情关爱、真诚帮助,力促学生内心感化、行为转化,又充分发挥教育惩戒措施的威慑作用,必须依法依规采取适当的矫治措施予以教育懲戒,包括学校和家长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和警示谈话;情节较重的,公安机关应参与警示教育;对构成违法犯罪的学生,将依法处置;对屡教不改、多次实施欺凌和暴力的学生,应登记
作为一个“70后”,深受“只生一个好”影响,从未想过有一天我会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2014年10月19日,当第二个小生命呱呱坠地时,我依旧恍惚:真的能承  担这第二个生命的抚养和教育责  任吗?  一系列超乎预料的困难扑面而来:工作繁忙,亲子时间被压缩再压缩;小女儿交给老人照顾,因溺爱而胆怯,很多习惯不佳……  跌跌撞撞,两年半过去,终于有一点时间正视生孩子时的自我质疑:养育第二个孩子对于20世纪
保护公民财产的《物权法》推出6年迟迟无法真正落地—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是政府口中的难题。但新"国五条"出台仅1个月,这个问题就轻而易举地得到了解决。3月28日,国务院办公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