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受片面追求考试分数理念的影响,现今地理作业存在许多弊端:分量过多,出题过细,答案过死。而新课程的作业观认为作业已不再是课堂教学的附属,每一次作业都应成为学生成长的生长点,学生在不断生成、解决问题的探索中成长。地理“专题作业”是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融合起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结合在一起的,是在一定情境中完成的,是围绕某个主题来展开的,并不是书本知识的再现,而是运用课本上所学知识的结果。它需要学生灵活地运用所学到的多方面的地理知识,更需要学生具备人际交流、动手等多方面的能力,它能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地理“专题作业”的特点
1.地理“专题作业”结合生活进行
地理“专题作业”加强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沟通,学生需要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完成作业,拓展了学习的场所,从而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既巩固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又在生活实践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
2.地理“专题作业”更加重视过程
与应试教育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同,专题作业更重视的是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专题作业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类比、整理、总结等探索活动,能够获得许多他们过去在教材中所不能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3.地理“专题作业”体现自主性
每位学生由于受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4.地理“专题作业”讲究互动性
有交流才有融合,才有收获。在设计专题作业时不仅要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要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
5.地理“专题作业”重视开放性
一是观念上的开放,要立足课本,放眼社会。以社会问题为出发点,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让学生定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剖析等。如“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对策”“芜湖长江大桥的区位因素”。二是内容上的开放。三是完成方法的开放。收集、绘图、查阅等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也可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四是评价方式的开放,可以是检查、展示、汇报、讨论交流等。
二、地理“专题作业”的操作
其操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设计专题作业时需考虑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以便于操作,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专题作业的目标,取得实效。二是设计专题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根据笔者的实践,专题作业的操作可分为三步:
(1)确定专题,明确任务。专题的确定要做到三结合:一是和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其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二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共同确定;三是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2)合理安排,主动探索。学生明确了专题后,就必须围绕专题合理安排,主动搜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交流展示,多元评价。
三、地理“专题作业”的成果
(1)调查报告:根据已经确定的专题,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等途径搜集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写出调查报告,如调查“芜湖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等。
(2)办手抄小报:如学习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后,让学生总结一年来学地理的成果,自编一份以保护环境为专题的手抄小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全球范围内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3)编制专题试卷:如到了高三阶段,在复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后,用一定时间,让学生们编制一份专题试卷,相互交流。
(4)角色扮演:围绕某一专题,学生将搜集资料改编成脚本,进行排练、自行表演。如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后,可根据书后的活动,以专题的形式分别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就发展工业经济和保护环境开展表演。通过这样,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情感。
(5)举行辩论赛:学生之间的切磋辩论可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设想。如学习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后,布置讨论专题“汽车与城市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分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大家唇枪舌剑,高谈阔论,辩论之余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开放性设想。
目前,我们适逢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更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尝试用“专题作业”模式来构建学生的地理学习模式,以达到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目标。让每一次地理作业都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
一、地理“专题作业”的特点
1.地理“专题作业”结合生活进行
地理“专题作业”加强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沟通,学生需要在一定的生活场景中完成作业,拓展了学习的场所,从而实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既巩固了从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又在生活实践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学到的知识。
2.地理“专题作业”更加重视过程
与应试教育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的结果不同,专题作业更重视的是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学习和掌握研究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在专题作业过程中,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类比、整理、总结等探索活动,能够获得许多他们过去在教材中所不能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3.地理“专题作业”体现自主性
每位学生由于受其智力水平、思维能力、学习习惯、生活环境的限制,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能力、学习需求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个体的差异,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体现学生的自主性。
4.地理“专题作业”讲究互动性
有交流才有融合,才有收获。在设计专题作业时不仅要促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也要促进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互动交流,充分发挥教育的整体优势。
5.地理“专题作业”重视开放性
一是观念上的开放,要立足课本,放眼社会。以社会问题为出发点,结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让学生定期围绕某一专题进行调查研究、深入剖析等。如“全球变暖的影响及对策”“芜湖长江大桥的区位因素”。二是内容上的开放。三是完成方法的开放。收集、绘图、查阅等可以独立完成,也可小组合作完成,也可在他人的帮助下完成。四是评价方式的开放,可以是检查、展示、汇报、讨论交流等。
二、地理“专题作业”的操作
其操作必须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设计专题作业时需考虑学校、班级和学生的实际,以便于操作,要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专题作业的目标,取得实效。二是设计专题作业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引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根据笔者的实践,专题作业的操作可分为三步:
(1)确定专题,明确任务。专题的确定要做到三结合:一是和教材内容相结合,使其源于课本,又高于课本;二是教师与学生相结合,共同确定;三是和生活实践相结合。
(2)合理安排,主动探索。学生明确了专题后,就必须围绕专题合理安排,主动搜集、加工处理信息,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3)交流展示,多元评价。
三、地理“专题作业”的成果
(1)调查报告:根据已经确定的专题,学生通过参观、访问、考察等途径搜集资料,然后对这些资料进行整理,写出调查报告,如调查“芜湖的大气污染状况及采取的措施”等。
(2)办手抄小报:如学习了《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后,让学生总结一年来学地理的成果,自编一份以保护环境为专题的手抄小报,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全球范围内人类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3)编制专题试卷:如到了高三阶段,在复习完一个单元或一个专题后,用一定时间,让学生们编制一份专题试卷,相互交流。
(4)角色扮演:围绕某一专题,学生将搜集资料改编成脚本,进行排练、自行表演。如学习了《环境问题的表现和分布》后,可根据书后的活动,以专题的形式分别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如就发展工业经济和保护环境开展表演。通过这样,学生获得真实感受和内心体验,学习了知识,培养了情感。
(5)举行辩论赛:学生之间的切磋辩论可使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从而有利于激发创造性的设想。如学习了《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后,布置讨论专题“汽车与城市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学生分成正反方进行辩论。大家唇枪舌剑,高谈阔论,辩论之余还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和开放性设想。
目前,我们适逢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更应该主动地学习、探索、实践,尝试用“专题作业”模式来构建学生的地理学习模式,以达到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形成积极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目标。让每一次地理作业都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动机,使每一个学生都散发出灿烂的光芒!
(作者单位:安徽省芜湖市田家炳实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