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财政规模变化及原因

来源 :经济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bird_ch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很大的变化。通过对这30年预算报告的分析可以看出财政预算绝对规模逐年上升,财政预算收支占GDP的比重则呈U型变化。结合改革开放的历程,得出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与改革有密切关系的结论,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源于经济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改革开放;财政预算收入;财政预算支出;变化
  中图分类号:F810.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4-0038-0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财政体制一直处于不断变动中,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以放权让利为核心的体制变革使得财政体制的变动更为剧烈。财政收入和支出占GDP比重的变化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应该采取有力措施加以制止;有人则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还有人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所以不存在一些人担心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
  
  1978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从此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伴随市场化改革进程的是政府财政收支规模的不断变化,表1(见下页)显示了在这30年中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财政收入绝对数除1979年和1980年略有下降外都有增加,财政支出绝对数也除了1980年和1981年略有减少外都以不同速度增长。与1978年相比,2007年的财政收入和支出分别增加了45.76倍和44.62倍。从财政收支增长率来看,有的年份增长快,有的年份增长慢,而且在1994年前后几年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如果与GDP增长率变化结合起来看,可以发现在1994年以后财政收入和支出增长率基本大于GDP增长率,而在1994年之前是有的年份GDP增长率大于财政规模变化率,有的年份小于财政规模的变化率。
  


  作为衡量财政规模的另一种更好的指标——财政收支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则是另一种情形。图1和图2显示了改革开放30年国家财力的变动情况,FI/GDP和FE/GDP曲线都呈U型变化,并且以改革开放的第17年(1994年)为转折点,在1994年以前有下降趋势,而在1994年后又有上升倾向。1978年以来全国财政预算收入占GDP百分比表示的国家财力呈明显下降趋势,1978年为10.18%,而在1995年下降到10.18%的最低点,在以后几年又有回升趋势,2007年达到了20.80%。与此相对应的全国财政预算支出占GDP百分比在1987年为30.50%,在1996年达到最低点11.11%,2007年又回升到20.09%。
  
  二、我国财政收支规模变化的原因分析
  
  1.对财政收支绝对数增长的解释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首先得益于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这30年中GDP年均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1987年GDP为3 642.2亿元,而2007年是246 619.0亿元,是改革第一年的67.7倍。在财源扩大的基础上,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其次,价格变动也是引起财政收入增加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一方面,随着价格总水平的上升财政收入会同比例地增长,表现为财政收入的虚增;另一方面,我国采用了累进税制,“档次爬升”效应使得财政收入有所增加。此外,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也会对财政收入有一定的影响。
  财政支出规模变化趋势方面的研究,以“瓦格纳法则”最为著名,之后,又有皮考克和怀斯曼的梯度渐进增长论和马斯格雷夫与罗斯托则的经济发展阶段。此外,还有从政治制度角度来分析的,如尼斯坎南的官僚预算最大化模型、普维亚尼的财政幻觉假说和选举权扩大增长论等。以上各种理论对我国财政支出不断增长都有一定的解释力,但不能解释全部原因。
  


  2.财政预算收支占GDP比重U型变化的解释
  从1978年开始,在财政体制方面进行了“让利—放权—分权—非对称性分权”的改革路径。改革开放之前,国民收入分配实行统收统支体制,根据当时实践总结出的“2、3、4”比例关系①,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普遍较高。在改革开局之年,传统的国民收入分配体制仍未改变,1978年财政收入占GDP比重高达30.78%。为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我国政府加快了市场化的改革步伐,多次对企业放权让利,在处理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关系时向企业倾斜。当时国有企业运行状况不佳,微观效益不理想,政府逐年加大放权让利的力度,以激励企业行为。这使得财政预算内收入占GDP的比重不可避免地呈直线下降的趋势。同时,为扩大部门财务自主权,把一些本应纳入国家预算内管理的财政收入和支出交给各个部门,实行自收自支,形成了大量的预算外管理资金,虽调动了各部门发展经济和增加收入的积极性,但造成了预算外资金挤占预算内收入,肢解了财政预算,也使得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下滑。因此,尽管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预算内财政收入的绝对规模虽逐年递增,但其增行速度显然不及GDP的增长速度。1994年,中国进行了根本性的税收制度改革,初步建立了较为规范的财政预算收入体系,有效地阻止了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持续下滑的势头。1996年财政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开始出现止跌回升的态势。税收作为预算收入的主体,要解释财政收入的持续增长必须从税收体制和预算体制两方面入手:(1)我国当前的税制结构是以增值税为主体,而增值税与工业增加值有密切联系,由于工业增长速度高于经济增长速度,税收收入也显著高于GDP的速度增长,从而财政收入也开始快于GDP增速;(2)通过预算体制进行分析。从预算编制阶段来看,在安排税收收入计划指标时往往低估,从而在一开始就预留了一定的“超收”空间;从预算执行阶段来看,由于1994年税制设计时的基本思路是“宽打窄用”,名义税负设置过高,因此随着近年来税收实际征收率的不断提高,实际税负持续接近名义税负,导致税收收入的高增长;从预算审批阶段看,现行预算法对“超收”的规定比较模糊,“超收”收入的决策与动用基本上在行政体系内完成,未纳入人大的审批范围。因此从预算收支扩张来看,预算内收入持续高增长,产生大量“超收”收入的根本原因是以增值税为主体的税收结构和不健全的预算管理体制。结合我国财税体制改革的具体历程来看,1995年国家逐步实行“费改税”试点工作和清理整顿各种基金和收费项目;1996年又进一步强化了对预算外资金的管理,将一批具有税收性质的收费和基金转化税收征收,纳入预算内管理;1997年政府将13项基金和附加纳入预算内管理,减缓了预算外资金对规模的增长;1998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分配制度的完善,经济秩序逐渐好转,同时加强税收征管,财政收入增速比GDP增速快,造成了财政预算收入占GDP比重的U型变化。
  同样在经济体制改革前,由于“低工资、高就业”等政策,需要对国有企业和工人进行大量财政补贴,财政预算支出占GDP比重相当高,在1978年仍为30.5%。为改变计划经济时期政府包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调整政府职能和分配格局,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府减少了对经济的干预,财政支出规模也逐年下降。1984年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发展商品经济的改革目标,真正启动了改革的历程。1994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改革,尤其是分税制改革对财政收支的变化产生了重大影响。1997年的十五次代表大会规定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是不断减少对经济干预的过程,同时又是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所以在这一阶段财政支出占GDP比重持续下降。在经济体制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运行轨道之后,随着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增长,逐年下降的趋势得到了扭转。一方面,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扩大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大量的财政支出来满足公共需要;另一方面,政治决策对我国财政支出规模有决定性作用,不合理的决策机制扩大了财政预算支出规模,存在着政府预算中的“公地悲剧”。因此,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又逐渐回升。这一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三、结论
  
  改革开放30来,我国财政预算规模经历了比较大的变化。财政收支绝对规模逐年增长,而占GDP比重则大致呈U变化。我国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化深刻地体现出了改革的过程和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特征。经济体制的改革直接导致了我国财政收支规模的变化,同时其他因素对财政预算收支规模的变化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最重要的还是源于改革实践。因此,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财力就没有发生明显变化是不现实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这种变化已经出现太大的负面影响而要加以控制也是不太合理的;认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力的变化尚属正常,国家财力下放和集中都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是个重要推动力量是片面的,应该注意到改革开放同时也导致了国家财力的变化。
  
  参考文献:
  [1]陈共.财政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7).
  [2]胡书东.公共财政改革与财政的两个比重变化[EB/ON].http://www.ccer.edu.cn/cn/
  [3]闫坤.对我国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原因分析[N].中国经济时报,2008-04-21.
  [4]夏祖军.我国财政增收的来龙去脉[N].中国财经报,2007-12-22.
  [5]马海涛,肖鹏.中国财税体制改革30年经验回顾与展望[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2):1-6.
  [6]张恒龙,孟添.中国财政体制(1949-2004)变迁的实证研究—基于财政压力与竞争的视角[J].经济体制改革,2007(4):100-104.
  [7]朱进.财政预算的“公地悲剧”:财政支出规模增长的一种解释[J].当代财经,2008,(3):24-28.
  [8]刘尚希,邢丽.中国财政改革30年:历史与逻辑的勾画[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8,(3):1-9.
其他文献
摘要:旅游业区域化发展是一种新型的旅游发展,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旅游业的区域化合作也是一个国家和地区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要求,从长远来看,开发区域化旅游合作具有巨大的潜力。阐述了对区域化的认识及区域化旅游产生的背景,结合我国旅游区域化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以长江三角洲旅游区域化合作为例,提出我国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在充分了解旅游者的心理和需求
期刊
摘要:怒江水能资源的开发之所以在怒江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是由该地区资源富集与贫困长期交织的特殊性决定的。怒江蕴藏着世界级的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既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而在怒江这样一个自然资源富集,同时又是经济贫困与脆弱生态的复合地区,在开发旅游、矿业等其他产业缺乏支撑在短期内不可能发展起来的情况下,开发怒江水能资源不仅是国家能源优化配置的
期刊
摘要:随着就业市场的逐渐规范,随着人才竞争的进一步加剧,双证书已经成为用人单位考核人才的重要条件。如何使高校培养的毕业生在就业中占有一定的竞争优势,是目前高校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以就业为导向,双证书培养成为目前解决成功就业问题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财经专业;就业;高校;学生;双证书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224-02    一、
期刊
目的:牙齿拔除后,对拔牙窝进行牙槽嵴位点保存术,以拔牙后引导组织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位点保存术(Bio-Oss骨粉+屏障膜)作为对照,观察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ogen,PRF)联合Bio-Oss骨粉在牙槽嵴位点保存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两者牙槽骨高度和宽度的保存情况,并研究早期软组织愈合和术后疼痛感觉的效果,通过对比观察,回顾性分析两种方法的优势,特点以及局限性,为PRF联合骨移植材料应用于拔牙窝的处理中提供新的临床证据和参考
摘要:校园文化对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以及创建提升素质教育氛围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讨论校园文化应当关注其功能及其作用的发挥。校园文化在学校文化建设、教书育人等方面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实践中,在营造健康向上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更应当让校园文化发挥促进学习的功能,校园文化最重要的属性应是学习功能。因此,设计、营造校园文化必须将重心放置在促进学生学习方面。  关键词:校园文化;学习型;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
期刊
摘要:NGO作为与市场和政府并列的第三支力量在环境保护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NGO在环境领域发挥作用的理论根源入手,分析了NGO在主要发达国家和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并预测了我国环境领域NGO发展的趋势。  关键词:NGO;环境问题;政府失灵;市场失灵  中图分类号:C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18-0241-02    仅仅依靠市场和政府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
期刊
目的:
  贝复新(Recombinant 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Gel,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凝胶)和易孚(Recombinant 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Gel,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凝胶)是临床中常用的两种促进伤口愈合的药物,本实验将对口腔颌面外科手术的患者应用以上两种药物,观察和评价患者术区切口的愈合以及瘢痕形成情况,比较两种药物的差异,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颌
目的: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为了获得更悦人的相貌而寻求正畸治疗的人越来越多。微笑,是人际交往中一个具有重要影响的因素,是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敲门砖,是表达情绪的一种独特语言。微笑时上下唇的位置;牙齿和牙龈暴露的程度;牙齿的形态、颜色、高度、排列;左右的对称与平衡以及各因素的相互作用,均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微笑的魅力。微笑是否吸引人取决于人们的主观因素评价,而正畸医生和患者本身对美丽微笑的理解与评判不尽相同,本研究通过调查问卷,调查专业正畸医生与非专业人士,对不同下唇弧线与不同上前牙垂直距离综合后的微笑评分的差
背景和目的:口腔癌是头颈部常见的恶性肿瘤,约占全身恶性肿瘤的4%。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及口腔局部刺激因素的增加,口腔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上升趋势。但由于口腔癌解剖部位、患病年龄的不同,所对应的治疗也不相同。对于解剖位置与预后的相关性,不同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所以解剖因素是否是影响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的预后指标之一,目前仍然存在争议。本文旨在通过大样本回顾性研究,探究解剖因素对OCSS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基于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
摘要:社会和谐是我国政府施政的价值目标,政府信用直接关系着政府的合法性,是实现政权稳定、政治民主,促进和谐社会政治文明发展的主导力量。政府信用还是社会信用体系的基石,能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是促进和谐社会的经济发展,建设物质文明,实现人民生活相对安康的重要支撑。政府信用也是塑造信用文化,建设精神文明,促进和谐社会文化发展和推动资源合理利用,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环境和谐的保障力量。应从树立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