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活动课

来源 :新校园·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pho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侧重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按照教科书上的知识向学生们传授历史知识,学生被动地按照老师的思路学习,学生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明显。传统地教学模式无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因此,对传统的历史教学进行革新,是新课改对历史教学所提出的新要求。本文主要探讨和论述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课;策略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上明确规定初中历史课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改变传统的灌输式、被动型的教学模式,创设情景,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在历史教学中,还应挖掘学生处理各种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这一教育理念,要求初中历史教师能灵活运用教材,有效地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十分重要。下文就是针对如何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教学展开讨论。
  (一)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涵义
  所谓活动课,指的就是主要以课程为支撑,以活动为媒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性探究为基本特征为主要目的的教学形式。初中历史活动课就是“以活动促发展”的理念的一种教学模式,具体指的是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构建具有创造性、开放性以及自主性的学生主体的有关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教学模式。在初中历史教学活动课的开展过程中,应该加强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他们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这就是开展初中历史活动课的根本之所在。
  (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策略剖析
  1.善用教材内容的延伸,拓展学生的思维
  初中历史新教科书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注意通过具体的史实、浅顯的史料、真实的图片、丰富的图画、活泼的插问及课后活动与探究等内容.增强历史的真实性、形象性、生动性,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后的探究与活动及每一单元的活动课设计,为历史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开发历史新课程创造了有利条件。如教材在介绍了“淝水之战”后,设计了一个活动与探究题,让学生思考这场战争的经验和教训及其对现代战争的借鉴意义。这一教材内容的延伸,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交流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去加深认识。又如讲述了“活字印刷术”以后,笔者让学生用橡皮泥等材料仿做活字,使学生从中体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新精神。这些活动,都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实践能力的目的。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用教材内容的延伸,引导学生去自主探究,就能拓展学生的思维。
  2.确定好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题
  对于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而言,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确定好历史活动课的主题,这也是上好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先决条件。具体而言,可以包括如下措施:(1)在上历史活动课之前,需要和学生共同讨论,应该开展什么样的活动以及如何开展该活动。注意在确定这个活动的主题之前,应该要使得活动的主题对学生具有感召力和吸引力,也就是说能够提起学生对该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充满期待,同时也能为上好历史活动课有一个较为充分地准备;(2)历史活动课的主题还应与历史课的教材相紧密结合起来,与社会实际相结合,与初中生的认知水平相结合,以使学生能够全身心地参与到历史活动课之中。例如在“热爱祖国”的历史活动课时,要将台湾、西藏和新疆等地是祖国领土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活动的主题,最好依托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画面生动地为学生展示。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激情,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要积极抓住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基本特征
  初中历史必然具有历史性特征,而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题都是与历史有关,因此,初中历史活动课必然具有历史性特征。初中历史主要分为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两大部分,在历史课本上,我们也能看出初中历史是一门多元化、综合性的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内容包括:既涉及到天文方面的知识,又涉及到地理方面的知识,同时也包括经济、文化、政治、哲学、文化以及科技,甚至是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极大程度地培养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习的先导,对于初中历史的学习而言,亦是如此。可以说,历史活动课的开展就是为了增加学生对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使其在历史的学习上有极大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说,初中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能否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因此,在实际开展过程中,要牢牢把握住这个教学目标不放松。
  三、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初中历史活动课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及激发学生的人文、历史等方面的情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开展一次历史活动课之后,教师和学生都要进行反思,历史活动课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具有良好教育教学素质,不断更新和优化自己的知识结构,转变角色——教师不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学生合作学习的合作者,活动课也是师生共同学习发展的过程。学生也要思考一下这样的活动课对于自身的影响等。只有这样,历史活动课开展的才会更加有意义。
  
  【参考文献】
  [1]梁之彤.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实施和评价[J].教育导刊.2007,(06).
  [2]朱红.对初中历史活动课实施策略的探讨[J].中学教学参考.2010,(15).
  [3]刘艳芳.浅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开展[J].教育教学论坛.2010,(28).
  [4]钟国军.一个不该被遗忘的角落——对新人教版初中历史活动课的一些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0,(21).
其他文献
21世纪是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它要求未来的人才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著名的教育家蔡元培說:“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教育的第一要旨就是加强德育,培养人格,然而,现行的语文教育往往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学生的人格塑造,使一些学生出现了意志薄弱、抗挫折能力差、意志薄弱、对学习无兴趣,显然这种局面违背了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我认为作为语文教
传统的课外作业让学生机械地抄写,简单地背诵,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妨碍了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让课外作业成为学生创新的园地,首先必须解决现今小学语文课外作业中存在的几种问题。  1.“一刀切”的问题。教师常常不顾学生具体差异,不管有些学生是否已经掌握,另一些学生是否能够接受,布置作业一律同样要求,因而作业中利于学生发展的成分很少,更多的是做无用功。  2.布置了较多机械重复的抄写作业。教师往往
摘要:每个人有不同的个性心理特征,教师亦然;教学方法有很多种,但并非每一种方法都适宜我们去运用。本文试图通过例举来说明教师个性心理特征不同影响其对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师教学风格形成,其实于其本身的个性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  关键词:教师;个性;教学方法    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人在心理过程中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人在认识客观对象的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例如,在能力上的差异:有人从小
课堂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于备课的优势,不备课而想上好课是幻想。不备课而想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幻想,要想上好课就必需在课前下足功夫,按教学规律备好课。    一、备课的依据    备课的依据是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对课程的设计和规划,对课程具有指导意义。  教学大纲包含了:本门课程在教学计划中的作用:课程前应开课程和应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为哪些后续课程服务:属于何种层次的学生使用;写明了对课程内容的要
摘要:目前全国都在进行新的课程改革,而在现实教学中常由于教师对课程理念的把握不准,对新课程要求执行不力,使教学行为发生了偏差和扭曲,学习习惯、学习观念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这是非常值得重视关注的现象,在这变革的时期,我们应用新课程的视野来审视教学、把握教学。通过提高课程的执行力进行有效教学。本文结合具体教学实例,对合作学习、学生主体、数学思想等三种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优化策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的能力。通过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
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ransmissibl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is,TSEs)又称朊毒体病(Prion Diseases)是人与动物的一类慢性、致死性、神经退化性疾病。TSEs病原是宿主编码蛋自pr
植酸是植物饲料中磷的主要储存形式。由于单胃动物(如家禽、猪等)体内缺乏分解植酸的酶,因此植酸难以得到有效的利用。植酸酶(肌醇六磷酸)是一种能水解植酸的新型的可作为动物饲
摘要: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教学内容之一,语文教学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源泉,阅读教学事关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阅读能力;概括力;阅读技能;思维品质    阅读能力的内容主要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和运用能力。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互为补充,认读能力是理解能力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只有认读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才能促进理解能力的协调发展,与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