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认知冲突式“锚”探物理概念的“髓”

来源 :物理教学探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p_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抛锚式教学是要求学生在实际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问题,而不是听这种经验的间接介绍和讲解的教学方法。根据“锚”的内容与引导方式不同,抛锚式教学法分为认知冲突式、实景探究式、角色体验式三种课型。其中,认知冲突是指学习者原有概念与现实情境不符时产生的冲突,冲突的结果是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本文以“压强”一节课为例,说明认知冲突式课型的教法。
  关键词:抛锚式;“压强”;镶嵌式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148(2017)11-0031-3
  抛锚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探究式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主要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间的互动、交流,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成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在教学中要创设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建构有趣的、真实的情境。而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抛锚式教学法根据“锚”的内容与引导方式不同,可分为认知冲突式、实景探究式、角色体验式的三种课型。最常见的抛锚式教学法是认知冲突式,认知冲突是指在智能发展过程中,原有概念(或认知结构)与现实情境不符时,在心理上产生冲突的现象。认知冲突的结果是,学生个人原有的概念发生改变,需要重新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来顺应这种改变,于是,便产生了学习的过程。下面我们通过“压强”教学实例讨论认知冲突式课型的应用。
  上课开始,教师出示一块上面有很多钉尖的木板。教师问“人如果站到这个木板上去,会怎样呢?”许多学生认为“这么多钉子,人怎么能站上去呢?真要站上去,人一定会受伤!”
  老师演示,穿袜子站到木板的钉尖上,结果毫发无损,学生一片惊呼!
  教师通过这个惊险刺激的表演,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为“压强”的教学抛下了“锚”。
  学生一定会非常好奇,根据生活经验,钉子连坚硬的木板都能刺破,为什么不会伤到老师的脚底板呢?为了解开这个谜团,就会围绕这个“锚”展开本节课的探究学习。
  以上教學情境在传统教学中也可能会被作为一个精彩的导入性实验。但是,往往在实验后就会马上“回归正题”,老师会用这样的过渡语,“同学们如果想要搞清楚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就要学习今天的内容——压强”,然后后面的学习在绝大部分时间内都与这个实验没有直接的关系,最多只是在课堂结束时请同学们利用学到的压强知识来解释这个现象,作为整节课的反馈,检验学习效果。这样的方式使学生从好玩有趣的思维情景中跳脱出来,离开了这个情景,学生的主动构建的积极性就会大打折扣。
  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是,抛锚式教学法重在整节课都会围绕这个“锚”展开,学生在解答谜团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和能力。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师:同学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想!
  师:好,那咱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吧!我给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块和我刚才表演用到的一模一样的钉子木板、一只充气气球、一个水果盘和一些槽码。为了安全起见,咱们用气球替代人来做实验:把放有槽码的水果盘放在气球上,再把气球放到钉子上,气球如果被刺破了就表示“人”受伤了;大家自己动手试试看,气球会被刺破吗?
  教师给每个小组发放器材,学生带着疑问开始实验。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到的结论是气球没有被刺破。有学生提出:“怎样做才会使气球被刺破呢?”
  传统教学中,往往会由老师提出问题——“压力的作用效果取决于哪些因素呢?请同学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这个引导性问题的提出没有顾及学生的切身体验:我为什么要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为什么小桌子和沙坑(或者海绵块)就能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没有解决所学知识价值取向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是消极被动的,导入性实验所激发的好奇心在“教师的引导”下已变得索然无味!
  和教师提出引导性问题不同,抛锚式教学始终抓住学生在认知冲突上形成的兴趣点来教学,从演示实验到学生实验都没有离开“钉子能否刺破”这个“锚”!学生在亲自体验过该实验后,能更加积极地思考和想象,并在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进一步要探讨的问题。
  抛出“锚”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也是为了导出知识教学的“镶嵌式问题”。“镶嵌式问题”是学生为了解答认知冲突而自发生成的、需要亟待解决的探究课题。“镶嵌式问题”的提出,标志着学生的学习阶段从兴趣激发走向科学探究,学生的认知方式从感性认知迈向理性认知,学生的习得程度从浅表学习进入深度学习。能否自然、合理地引发“镶嵌式问题”,是判断“锚”设置质量的标准。一个高质量的“锚”,往往能不留痕迹地引发学生自主生产“镶嵌式问题”。
  本节课围绕构成“认知冲突”的“锚”——“气球居然没有被钉子刺破”,学生自发地提出了“镶嵌式问题”——“怎样做才会使气球被刺破呢?”这个问题的提出是用于解答“认知冲突”的,学生真实的学习过程由此发生:
  学生甲:咱们再放一块槽码试试吧!(现象:气球破裂)
  学生乙:我觉得直接用手压,气球也会破。(现象:气球破裂)
  学生丙:拔下几只钉子试试看……拔下5颗钉子,气球没有破裂。
  学生丙:再拔几颗试试吧。又拔下8颗钉子,气球破裂了,学生惊呼!
  教师:很多小组的气球都被刺破了,谁来分享一下你们的发现?
  学生甲:我在果盘里多放了一块槽码,气球就破了。
  学生乙:我直接用手按压果盘,气球就破了。
  学生丙:当我把钉子拔出13颗时,再把原来的果盘放上去,气球就破了。
  教师:同学们能否总结一下“刺破气球的方法”呢?   学生丁:可以增大压力,刘欣(指学生甲)和陈翔(指学生乙)虽然具体做法不同,但都是在增大气球受到的压力。
  教师:总结得很到位,还有吗?
  学生戊:张丹(指学生丙)拔出一些钉子,我觉得就是在减小气球的受力面积。
  学生围绕“怎样做才会使气球被刺破呢?”这个问题展开了深入探究,在探究过程中,问题的提出,实验方法的设计和操作,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结论的得出都顺应而生。可见,认知冲突引发了“镶嵌式问题”,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然而,如何从这个极具现实意义的“锚”回归到抽象的物理概念呢?这就需要将课堂引向最为本质的认知学习。与教师先灌输一个概念,再通过大量的实例来印证这个概念的成立不同,抛锚式教学法不是从“道”及“法”,而是正好相反,是由“法”悟“道”,具体来说就是基于一个典型实例,由此推及一般,从而归纳得出物理概念或规律。这样做的价值在于,学生认知过程是由表及里的,从一个自己能切实体验的现象出发(而且这个现象还是能引起认知冲突的),为顺应认知冲突而展开学习,这种过程是最能感悟知识的价值的,这比教师苦口婆心地描述该知识,以及该知识在工作生活中有哪些重要的应用,要记忆深刻得多!
  教师:大家现在知道,老师为什么能站在这个钉板上了吧!
  学生:压力不够大,或者钉板上的钉子很多,您脚底受力的面积比较大。
  教师:咱们在生活中也常常需要考虑刺破、压碎、砍断、陷入等问题,由于压力而导致物体形变就是压力的作用效果,大家想想哪些场合需要考虑压力的作用效果啊?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盖房子的时候,地基不能被上面的砖头压碎;滑雪的时候,脚不能陷入到雪地;火车经过时,铁轨不能陷入到地里;打针时,针头要刺破皮肤;斧头要砍断树枝;图钉顶尖要刺破墙面,但图钉帽接触手指不能刺破人的皮肤,等等。
  教师:看来,如何来增大或减小压力的作用效果還真是值得研究呢!物理学中,用压强来表示压力的作用效果。
  教师:大家讨论一下,根据大家刚才的发现,压强的大小取决于什么?应该怎样定义?
  学生讨论后回答:压强的大小取决于物体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可以用压力和受力面积的比值,也就是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来表示压强。
  我国核心素养框架体系提到,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这就意味着概念教学不是物理名称的教学,而是要“探”出物理概念的知识价值这个“髓”。学生理解物理概念就要首先认识为什么要建立这个概念,这个概念有什么用。这样,学生才能从中发展出对知识的认同,对自我的认识,对同伴的理解和对社会的担当。抛锚式教学法将“认知冲突”这个“锚”置前,将概念置后,就是为了让学生借助围绕“锚”开展研究,最终升华找到抛下这个“锚”的地方所在的知识价值。
  参考文献:
  [1]许雪梅.物理情境学习中抛锚式教学模式的应用——“运动的合成和分解”一节的教学探索[J].学科教育,2004(06):31-34.
  [2]周佳.基于抛锚式教学模式的高中物理教学案例[J].湖南中学物理,2013,28(09):11-14.
  [3]陈冠群,黄树生.“抛锚式教学”在物理课堂实验中的尝试[J].上海教育科研,2014(03):89-90.
  [4]]汪和君.抛锚式教学模式的本土理解和实践——以高中物理教学为例[J].学苑教育,2017(02):66.
  (栏目编辑 李富强)
其他文献
摘要:从公开课参与者的三个身份着手来阐述公开课的优点。对于执教者来说,它是提升自我的导火索,着重从科学课程特点视野例谈科学教师信息技术与实验设计技能提高的必要性;对于听课者来说,它是提升自我的加油站,吸纳百家之长;对于同课异构的双重身份者来说,它是提升自我的推进器,在对比中加速成长。  关键词:公开课;反思型教师;科学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148(2
摘 要:基于学习进阶理论,让学生真正达到课程标准中学业质量水平的5等级。在“牛顿运动定律的综合应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思维发展水平,結合物理学科的逻辑特点,设计了进阶式的习题链:从原始问题到物理模型构建,从单一知识到大单元知识,从知识传授到关键能力和高阶思维培养,从解决物理问题到情境迁移能力的达成。  关键词:进阶式;习题链;高阶思维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高中物理教学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文章基于核心素养,对中美高中物理教材从内容编排顺序、新课导入方式、栏目设置、习题安排等方面进行了举例比较分析,同时阐述了中美高中物理教材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不同策略及各自教材的優缺点。通过研究发现,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循序渐进、由浅入深,较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严谨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美国版高中物理教材内容集中、灵活性强
摘 要:HPS教育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与《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高度契合。人类对行星运动规律的探索蕴含了丰富的科学史、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的相关内容,文章以“行星的运动”内容为例,对新人教版和新粤教版教材HPS的呈现方式与内容进行对比研究,并提出相应的备课建议,给教师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HPS;新人教版教材;新粤教版教材;行星的运动;教材对比  中图分类号:G
【设计理念】  本课程系笔者自编的三年级硬笔书法教材————《掌握双耳旁及带有双耳旁字的书写要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本教学设计遵循这一理念,构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练写为主线”的趣味书法教学模式,对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拓展,巧用多种途径打造高效的书法课堂。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
【摘 要】赵孟頫书法对整个元代书法产生深远影响;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提出的“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的书法理论揭示了书法艺术的本质;赵孟頫的学书、书法风格的行程与确立以及对现当代书坛的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加强对赵孟頫书法风格的研究,能够了解书法学习的一般规律、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赵孟頫;书法;风格;影响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志码】B
摘要:针对大创项目实践中选题有效性欠佳、完成质量有待提高,以及实验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借鉴OBE教育理念,以项目选题方向为基础,探究将“大创项目”实践与相关课程教学进行融合的模式,使“大创项目”选题更具依据性,同时,使相关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更具指向性。  关键词:大创项目;课程教学;融合模式;OBE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1)
于右任(1879年4月11日-1964年11月10日),汉族,陕西三原人,祖籍泾阳,是我国近代、现代著名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原名伯循,字诱人,尔后以“诱人”谐音“右任”为名;别署“骚心”“髯翁”,晚年自号“太平老人”。于右任早年系同盟会成员,长年在国民政府担任高级官员,同时也是中国近代书法家,复旦大学、上海大学、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中国近现代著名高校的创办人之一。  于
摘要:作为一门交叉学科,《物联网技术》所需要的基础知识很多,如电子信息、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基础知识,也涉及管理学、软件开发等诸多方面。因此,想学好这门课就需要学生具有较好的理论基础,所需课时也较多。鉴于《物联网技术》的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这里将MOOC和混合式学习理论应用于《物联网技术》教学过程中,探讨该教学模式的可行性。首先,简要介绍MOOC和混合式学习理论;其次,针对《物联网技术》课程理论性强
摘 要:为了对中美两国初中物理教科书的知识网络进行比较,以中美两国普遍使用的初中物理教科书的“声与光”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声与光”主题编排及其内在关系,并依据复杂网络理论构建中美两国初中物理教科书的知识网络。通过对两国知识网络的对比分析,发现中国教科书知识“窄而深”,美国教科书知识“联系紧密”。两国教科书知识网络的差异体现了两国教科书的特色,可以为我国教科书的编写提供借鉴。  关键词: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