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注明:“教师应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习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 互动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任务型教学强调的“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探究,教师在学生的推动下改进教学,师生密切配合实现教学共振。
Nunan将任务型教学的特征概括为通过用目的语互动学会交际,Brown认为互动是交际的最有效方法。互动性是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特征,实现互动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其的把握往往暴露出种种问题。笔者拟结合若干教学片断,略谈对其的认识。
3. 信息沟是“互动教学”的前提
何为信息沟?日常交谈中,听话者或觉得话语中有新鲜内容,值得一听;或产生疑问,通过对话了解原先不知道的事情,这种新鲜内容即信息。双方互通信息便是交际,其目的就是填补信息沟。
英语教学中,信息沟存在与否是判断学生能否学到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学生是否对教学感兴趣的重要标志。教师往往会在任务设计环节中忽略对信息沟的考虑。
T: Ask your deskmate some questions to see how much he knows about UK.
S1: What is its capital?
S2: London.
S1: Which continent does it belong to?
S2: Europe.
S1: Does it often rain?
S2: Yes.
案例中教师的确考虑了任务的互动性,学生间的互动看似顺利开展。但他们交际内容中并不存在真正的信息沟,只是纯粹的机械操练,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对交际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
4. “互动教学”的特征
4.1多维性
何为“多维互动”?Wells对互动教学定义如下:语言互动是一种建立由发送器、接受器和语境构成三角关系的合作活动,参与者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文字或非文字手段,对信息加以理解、加工和交流。
课堂教学中,信息在发送器(教师)与接受器(学生)间的互动并非单向从教师向学生传递,也非单一地以教师为起点在师生间相互传递。真实的互动中,信息走向应是多维的:从师到生,从生到师,从生到生。师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既是信息发送者,又是信息接受者和加工者。
案例1:
T: Do you know about UK?
S: Yes.
T: Does it tell us the size of UK?
S: Yes.
案例2:
T: What does the text tell us, A?
A: UK’s geography.
T: Why?
A: ...
T: B, do you agree?
B: No. It tells us the location of UK.
A: Isn’t it a part of geography?
T: Both sound reasonable. Any other opinions?
案例1是“教师控制型”的对话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很常见。教师担心学生无法给出理想答案,便设计一些有预期答案的问题,这种问答不属于教学互动。反观案例2,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发问者既有教师也有学生,所提问题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同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学生间会产生分歧并引发争论。师生在这种“多维互动”中,通过有效的交往和沟通,使教学活动成为了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
4.2真实有效性
T: Let’s see some famous paintings. Discuss them and give a report later.
1)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Why?
2) Who is your favorite painter? Why? ...
课堂讨论可谓热闹非凡,但不时传来的却是许多学生用中文甚至方言小声议论的声音和少许嬉笑声。反观话题陈述的学生,个个口语流利,表达准确到位,令人叹为观止。当听课教师不经意中对此提出疑问时,学生一脸尴尬,几个调皮的一语道破天机:装样子的呗!他们早就背熟啦!
(1) 真实情境中的课堂互动
从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情境分为“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虚拟情境”指设置的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不大,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互动教学中,忽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情境任务设置,除了取悦听课教师之外,对提高学生能力毫无裨益。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由此产生真实的交际需要,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真正体现出任务的真实性。
(2) 师生的“默契互动”
师生互动是教学原则和思想的体现。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学环节、知识传授和学生表现的完美,这违背了课堂互动的真实性原则。针对新课标、新课程要求,我们应在教学中通过真实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实现问题理解、知识运用和意义建构,最终真实有效地完成任务。
4.3多层次性
(1) 互动对象的多层次性
学生在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差异。课堂上,少数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唱主角,而多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怕被嘲笑,不敢参与教学活动,只是扮演陪读的角色。
因此,我们在任务设计时应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不妨将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分任务和总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2) 互动形式的多层次性
课堂互动的实质是师生、生生之间填补信息沟,实现多方资源合作共享。合作共享的实施主要在于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堂互动中要吸引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采用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等形式。
相对而言,“小组活动”能较合理地解决“参与度”与“资源量”间的矛盾,是一种较为可行的课堂互动形式。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一味排斥某种活动形式,而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互动形式,实现课堂互动的多元化。
5. 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强调的“互动原则”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反映出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教学从关注如何教变为如何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转为注重语言运用的变化趋势。它为学生提供了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提升了实际交际能力,丰富了语言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倡导任务型的教学途径,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新课标注明:“教师应创造性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组织他们积极参与。学生通过思考讨论、交流合作等方式学习英语,完成学习任务。”
2. 互动原则的含义和特征
任务型教学强调的“互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会探究,教师在学生的推动下改进教学,师生密切配合实现教学共振。
Nunan将任务型教学的特征概括为通过用目的语互动学会交际,Brown认为互动是交际的最有效方法。互动性是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特征,实现互动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日常教学中,教师对其的把握往往暴露出种种问题。笔者拟结合若干教学片断,略谈对其的认识。
3. 信息沟是“互动教学”的前提
何为信息沟?日常交谈中,听话者或觉得话语中有新鲜内容,值得一听;或产生疑问,通过对话了解原先不知道的事情,这种新鲜内容即信息。双方互通信息便是交际,其目的就是填补信息沟。
英语教学中,信息沟存在与否是判断学生能否学到新知识、提高技能的重要标志,也是判断学生是否对教学感兴趣的重要标志。教师往往会在任务设计环节中忽略对信息沟的考虑。
T: Ask your deskmate some questions to see how much he knows about UK.
S1: What is its capital?
S2: London.
S1: Which continent does it belong to?
S2: Europe.
S1: Does it often rain?
S2: Yes.
案例中教师的确考虑了任务的互动性,学生间的互动看似顺利开展。但他们交际内容中并不存在真正的信息沟,只是纯粹的机械操练,为完成任务而完成任务,对交际能力的提高毫无帮助。
4. “互动教学”的特征
4.1多维性
何为“多维互动”?Wells对互动教学定义如下:语言互动是一种建立由发送器、接受器和语境构成三角关系的合作活动,参与者在一定的语境中借助文字或非文字手段,对信息加以理解、加工和交流。
课堂教学中,信息在发送器(教师)与接受器(学生)间的互动并非单向从教师向学生传递,也非单一地以教师为起点在师生间相互传递。真实的互动中,信息走向应是多维的:从师到生,从生到师,从生到生。师生是平等的活动参与者,既是信息发送者,又是信息接受者和加工者。
案例1:
T: Do you know about UK?
S: Yes.
T: Does it tell us the size of UK?
S: Yes.
案例2:
T: What does the text tell us, A?
A: UK’s geography.
T: Why?
A: ...
T: B, do you agree?
B: No. It tells us the location of UK.
A: Isn’t it a part of geography?
T: Both sound reasonable. Any other opinions?
案例1是“教师控制型”的对话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很常见。教师担心学生无法给出理想答案,便设计一些有预期答案的问题,这种问答不属于教学互动。反观案例2,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是双向互动的。发问者既有教师也有学生,所提问题需要学生积极思考。同时由于答案的不确定性,学生间会产生分歧并引发争论。师生在这种“多维互动”中,通过有效的交往和沟通,使教学活动成为了一个动态的、互动的过程。
4.2真实有效性
T: Let’s see some famous paintings. Discuss them and give a report later.
1) Which one do you like best? Why?
2) Who is your favorite painter? Why? ...
课堂讨论可谓热闹非凡,但不时传来的却是许多学生用中文甚至方言小声议论的声音和少许嬉笑声。反观话题陈述的学生,个个口语流利,表达准确到位,令人叹为观止。当听课教师不经意中对此提出疑问时,学生一脸尴尬,几个调皮的一语道破天机:装样子的呗!他们早就背熟啦!
(1) 真实情境中的课堂互动
从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的紧密程度来看,情境分为“虚拟情境”和“真实情境”。“虚拟情境”指设置的情境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不大,不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互动教学中,忽略学生实际生活经验和兴趣的情境任务设置,除了取悦听课教师之外,对提高学生能力毫无裨益。
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创设与学生生活经验、学习经历和社会实际密切相关的“真实情境”,由此产生真实的交际需要,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去,真正体现出任务的真实性。
(2) 师生的“默契互动”
师生互动是教学原则和思想的体现。传统教学过于强调教学环节、知识传授和学生表现的完美,这违背了课堂互动的真实性原则。针对新课标、新课程要求,我们应在教学中通过真实任务的设置,引导学生实现问题理解、知识运用和意义建构,最终真实有效地完成任务。
4.3多层次性
(1) 互动对象的多层次性
学生在知识水平、接受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客观的差异。课堂上,少数成绩好、能力强的学生总是唱主角,而多数学生特别是“学困生”,由于基础较差、怕被嘲笑,不敢参与教学活动,只是扮演陪读的角色。
因此,我们在任务设计时应坚持从学生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的需要。我们不妨将任务分解为子任务、分任务和总任务,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使课堂教学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2) 互动形式的多层次性
课堂互动的实质是师生、生生之间填补信息沟,实现多方资源合作共享。合作共享的实施主要在于活动的组织形式。课堂互动中要吸引各层次的学生,教师可采用个体活动、配对活动、小组活动和全班活动等形式。
相对而言,“小组活动”能较合理地解决“参与度”与“资源量”间的矛盾,是一种较为可行的课堂互动形式。当然,我们在实际教学中不能一味排斥某种活动形式,而应根据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互动形式,实现课堂互动的多元化。
5. 结束语
任务型教学强调的“互动原则”揭示了教学的本质特征,反映出教学目标与功能的转变,体现了教学从关注如何教变为如何学,从教师为中心转向学生为中心,从注重语言转为注重语言运用的变化趋势。它为学生提供了自然的语言学习环境,提升了实际交际能力,丰富了语言实践。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