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致肾损伤的CiteSpace科学文献可视化分析

来源 :中国中药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ejia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供研究者了解中药致肾损伤的研究现状、研究进展及问题,运用知识图谱直观展示该领域的研究历程,发现其研究热点与前沿,为进一步开展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与指引方向.检索中国知网从建库至2020年11月20日收录的相关文献,最终纳入文献683篇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CiteSpace绘制其关键词、研究机构、作者的知识图谱.从2006年至今,中药致肾损伤的年发文量呈平稳下降的趋势;共现频次排名前5的关键词有肾小管-间质性肾炎、马兜铃酸、木通、实验性研究、描述性研究;共现频次及突现强度最高的中药关键词为木通;突现结束年份为2020年且突现强度最高的中药关键词为雷公藤及其制剂.可见,木通为中药致肾损伤的研究热点,雷公藤为研究前沿.目前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有机阴离子转运体”“代谢组学”.中药致肾损伤研究数量的逐渐减少考虑为随着中药致肾损伤研究的深入,相关的临床病例报告减少,但仍需要开展更多的临床研究,可运用药物警戒的理念和方法,构建中药药物警戒体系,主动和被动地监测和收集中药致肾损伤的临床病例,得到中药致肾损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发生特征,进行全方位、多维度的安全性研究.
其他文献
现代中药药品安全性使用问题日益备受社会关注,国内外专家学者从现代中药使用安全性风险监测、临床研究及中药实验结果研究等多个方面对常用中药使用安全性问题做了大量深入研究.中药药物安全性能的研究成果可用于借鉴药物安全警戒中相关信号的挖掘和分析处理,应用多种方式进行风险信号的挖掘或分析筛选相关信号,以准确判断服用药物和不良反应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中药药品安全性监测信号采集挖掘技术是开展中药上市后药物安全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基础,是药物安全警戒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如何根据中药特点,准确收集中药安全性风险信号,并对信
白芍为毛茛科芍药属植物芍药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是常见的补血药,其化学成分主要有单萜及其苷类、三萜类、黄酮类等.现代研究表明,白芍具有抗炎、镇痛、保肝、抗氧化等作用,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该文对白芍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核心概念,从质量传递与溯源、化学成分特有性、化学成分有效性及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白芍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为白芍的质量评价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物警戒研究需要融合多元的方法来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伴随着医疗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医学研究与之深度融合,以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为代表的真实世界研究(real world study,RWS)为中药药物警戒提供了数据基础.处方序列分析(prescription sequence analysis,PSA)及在其基础上发展来的处方序列对称分析(prescription se-quence symmetry analysis,PSSA),为中成药上市
基于对中药药性认知化学成分、机体状态和生物学效应的分析,思考中药临床合理用药.用现代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诠释中药药性实质和内涵,用现代医学语言阐明中医药治疗疾病的机制,促进临床合理、安全用药.基于化学成分要素,从药物源头筛选优质道地药材,规范采收和制备,炮制配伍扩大中药功效主治,增利除弊,适应临床辨证灵活安全用药的需求.基于机体状态要素,以患者为中心,辨证、辨症、辨病相结合,三因制宜,兼顾特殊人群用药禁忌;结合“量-效-毒”关系,选择适宜剂型,把控药量与疗程,疾病诊疗中平衡药物的获益与风险,中病即止,适度医
真武汤在中医中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用于治疗各种以阳气亏虚、水湿泛滥为特征的疾病,是目前治疗慢性心衰(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经典方剂.该文从真武汤传统功效及其治疗CHF理论基础、作用机制角度阐述,为该方治疗CHF提供了依据.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研究方法与判断依据,从质量传递与溯源、成分特有性、成分与“有效性”关联、复方配伍环境、成分可测性以及中药炮制角度预测真武汤治疗CHF的质量标志物.结果 提示去甲乌药碱、苯甲酰乌头原碱、白术内酯Ⅲ、芍药苷、6-姜酚
沙棘含有黄酮、鞣质、萜类、多糖、维生素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炎、抗氧化、保肝、抗心血管疾病、抗衰老、增强免疫力、抗肿瘤、抑菌等药理活性.笔者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沙棘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及产品开发现状进行归纳总结,并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核心概念,从原植物亲缘学及化学成分相关性、传统药性、药效相关性、传统功效和拓展功效、药动学及体内代谢过程和化学成分可测性等方面,对沙棘质量标志物进行预测分析,旨在为沙棘及其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的建立提供理论参考,以期促进沙棘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促
广藿香作为道地南药,其萜类化合物结构功能复杂,药理作用丰富,其中倍半萜类化合物广藿香醇及广藿香酮都具有抗肿瘤、抗炎、抗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药用价值较高.由于广藿香萜类代谢产物含量低,研究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代谢调控,可为获得高含量萜类化合物提供生物合成学研究依据.该文综述了广藿香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酶基因,代谢调控中的转录因子,以及萜类合酶时空表达等研究,并对所存问题及发展进行了讨论展望,以期为广藿香资源开发和保护利用提供参考.
中药材GAP是整个中药生产质量控制的源头,为保证中药材或天然药物的安全、有效及质量可控,国际上正在积极探索GAP的实施.中药材GAP推行十多年来影响深远,中药材规模化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但中药材GAP基地产出的药材尚不能完全满足市场需求,中药材的产量和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该文总结了我国中药材GAP基地建设现状,GAP实施期间通过认证的129家企业共包含196个中药材GAP基地,形成了以四川省、云南省、吉林省、河南省、山东省等为核心的中药材GAP基地规模化建设区.我国中药材GAP基地总面积25万~50万亩(1
余甘子是极具特色的药材及药食同源品种,具有较高的培育潜力与开发价值.我国余甘子资源丰富,主要分布于云南、四川、福建、广东和广西等地,具清热凉血、消食健胃、生津止咳之效.余甘子在我国中医药临床中广泛应用,在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和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用药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余甘子主要含有酚酸类、鞣质类、萜烯类、甾醇类、脂肪酸类、黄酮类、氨基酸类等化合物,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余甘子具有抗氧化、抗癌、降血脂、保肝、抗菌、抗炎和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活性.该文从本草考证、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几个方面对余甘子的研究现状进
基于层次分析(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熵权法(entropy weight method,EWM)和网络药理学方法研究野马追潜在的质量标志物(Q-marker).基于中药质量标志物的理念,应用层次分析-熵权法对野马追的质量标志物进行量化辨识,AHP法应用于一级指标有效性、可测性和特有性的权重分析,EWM法分析各项下有文献及实验数据支撑的二级指标.同时基于网络药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野马追的“成分-靶点-疾病-功效”网络关系进行研究,筛选出与化痰止咳平喘功效关联性最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