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规律在历史学习中的应用和促进

来源 :新课程·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iy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是把已学到的技能在学习其他类似新技能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心理学家根据迁移对学习的影响,把它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而我们所要研究的是“正迁移”,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起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历史教学中,如何应用迁移规律呢?
  一、如何应用迁移规律
  1.注意知识的纵向迁移
  历史包含古今中外,内容浩如烟海。因此,让学生掌握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观点来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往往尤为重要。如教《秦末农民战争》时,要学生对起义的背景学习清楚,理解大泽乡起义的原因是秦的横征暴敛、残酷刑罚所至。当学生掌握了起义的规律后,对以后历代农民起义也能顺利分析原因,不外乎政治腐败、土地兼并、苛捐杂税、民不聊生,官逼民反。同样,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时,使学生理解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产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块特定土壤,先天不足,有两面性,所以它领导的革命势必屡遭失败,用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就不难理解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二次革命”“护法运动”都先后失败的原因。以上都是纵向迁移在学习上的应用。因此,不难看出,纵向迁移,就是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遵循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的原则,完成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
  2.注意知识的横向迁移
  横向迁移相对纵向迁移而言,不外乎是以事件为经,时间为纬,加强本学科和相关学科之间的知识联系,完成知识迁移,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就本学科而言,既可在中国史和世界史内单独进行,(就此点而言,横纵迁移界线就不是很分明了)也可在两者间进行。常言道:“文史相通”“政史不分家”。如讲《工业革命》和《1920—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都可以和政治课中的有关产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相联系。当然,在历史教学中,会涉及许多地理知识,如讲历朝历代的疆域、都城、中国名胜古迹等,应用知识迁移,使学生把史地知识相互贯通,达到既有历史知识,又有空间概念的教学目的。
  正确应用迁移规律,在教学上往往会收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当前新课改中,迁移规律日益受到重视,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二、如何有效地促进学习的迁移
  1.基础知识的教学是促成迁移的前提
  迁移规律告诉我们,就知识的学习而言,基础知识往往要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越多、越牢固,在学习新知识,形成新技能和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过程中,就越容易产生广泛的迁移。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是十分必要的,它是知识迁移的重要前提,又是促进迁移的有效条件。历史课的基础知识一般包括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三部分。从总体上看,基本史实常常是形成规律性历史知识的基本材料和基本条件,但在教学中,二者有时又是相互交叉的,教师只有从基本史实的教学出发,才能使學生形成基本的历史概念,进而上升为规律性的历史知识,为进一步运用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去分析解决新问题,实现知识迁移创造条件。
  2.利用历史知识间的联系,培养迁移能力
  迁移理论告诉我们,两种学习或两种情境之间存在共同因素,是产生迁移的重要条件。但两种情境之间存在共同因素,这一事实本身并不能保证迁移,关键在于学生是否认识到这种客观存在,只有当学生学会对学习材料的分析概括,认识到二者之间存在的这些共同因素,才会产生迁移。在历史教学中,这种共同因素集中表现为历史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似性,教师如果引导学生对那些相近和相似的历史现象、历史事件、历史过程加以对比、分析、抽象、概括、揭示这种内在联系,形成概念或概念网络,那么,学生已掌握的历史知识、方法、技巧就有可能迁移。
  3.加强知识的运用,训练迁移能力
  由于迁移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授课时,不仅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且应加强知识的应用,设置一些训练迁移能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多次练习,自觉形成知识迁移的心理定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的性质和内容,尽量为学生提供应用知识的机会。当然,教师可以自拟上些题目,来训练学生的迁移能力。所设置的问题可以是课本上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又是在新情况下可以运用已有知识经验经过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不能找一些过难、过偏、超出学生解答能力的题目,否则,将会增加学生的负担和厌倦情绪,达不到预期效果。
  (作者单位 吉林省通化市靖宇中学)
其他文献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则是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握教材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方法,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实施新课程改革。
近年来,随着电子、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测量仪器上的应用,产生了一种新的测试理论和方法——虚拟仪器(VirtualInstrument,VI)。所谓虚拟仪器,就是指用户通过计算机平台,根据自己的需求设计仪器的测试功能。虚拟仪器的出现打破了人们对仪器的传统观念,在测试系统和仪器设计中用户可以尽量用软件代替硬件,而无需购买大量的、昂贵的实验仪器设备。
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反复强调要把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任务。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已经在生活、学习和工作等各个领域发挥着它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计算机也逐渐走进学校的课堂辅助教学,以它特有的优越性弥补了
英语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一直是教育史上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的养成以及激发学生
在语文课堂上出现意外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意外的出现并不是坏事,而是证明教师为学生搭建发挥的舞台是宽广的,学生已有了创造的苗头.我们该坦然迎接生成,相信精彩就从这里开始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离开了实验,科学结论是站不住脚的,也是没有生命力的。纵观近几年的生物高考卷,实验题的比例逐年提高,题型多变,并且更加注重从实验或实践入手考查考生
从分析学生目前词汇学习现状入手,通过对词汇学习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对词汇学习的调控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资源策略提出一些具体的指导,并结合教学实践经验提供能发挥
新课程标准指出:实施评价,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相结合.现今课堂,教师尤其重视评价的温度,处处洋溢着温情.固然,温情评价对于创造学习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