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军进藏先遣支队进藏纪实

来源 :党史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639919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1950年10月,昌都解放。1951年2月,西藏地方政府派阿沛·阿旺晋美等到北京进行和平谈判,并于5月23日签订了《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即“十七条协议”)。
  十八军以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为首的军党委,遵照中共中央西南局和西南军区的指示,组成了由300多名藏、汉族同志参加的进藏先遣支队,由十八军副政委王其梅任司令员兼政委,陈竞波任参谋长,顾草萍任副参谋长,林亮任政治部主任。西藏地方政府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晋美和夫人阿沛·才旦卓噶,与进藏先遣支队同行。进藏先遣支队的任务是:担任先行,为主力部队进入西藏创造条件;模范地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模范地宣传和执行“十七条协议”。进藏先遣支队于1951年7月25日从昌都出发,9月9日到达拉萨,历时40多天,行程2000多公里。笔者也随丈夫王其梅参加了进藏先遣支队。
  出发之前,进藏先遣支队全体指战员认真学习了“十七条协议”,学习了中共中央西南局的有关指示和中共中央西南局、西南军区及第二野战军司令部联合发布的进军西藏政治动员令。动员令号召:“进军部队的全体指挥员和战斗员及全体共产党员,发扬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深刻认识进军西藏的伟大政治意义,并从思想上、组织上、工作上做好充分准备,发扬人民军队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发扬团结互助的阶级友爱精神,坚决完成进军西藏的任务。”
  二
  从昌都到拉萨,要翻越横断山脉,跨过澜沧江、怒江等河流,所经之地,道路崎岖,人烟稀少,冰天雪地,空气稀薄。当时一无西藏地区的详细地图,二不明确道路状况,进藏先遣支队只能一边探索,一边前进。
  在此,仅述说进藏先遣支队通过“穷八站”的片断:
  从昌都到拉萨,西藏地方政府在沿途共设立24个驿站。群众称之为“穷八站,富八站,不穷不富又八站”。1951年8月13日,进藏先遣支队从察兰松多出发,到达俄朱格,休息两天,再往前,就进入“穷八站”了。因为“穷八站”条件异常艰苦,缺粮缺草,进藏先遣支队指挥部将部队分成3个梯队前进。从阿伦多到仁多约55公里,全是原始森林和深山峡谷,还要经过一段危险的栈道。栈道一边是峭壁,一边是20多丈深的悬崖,下面是奔腾的急流,路面只有一两尺宽,不少地方只有几根木头架在半空中的悬崖上,每段有一两丈长。有些栈道因年久失修,木头已经腐烂或松动。还有些山坡是坡陡弯急的石阶路,部队前面的人马就像行走在后面人马的头顶上似的,走一走,站一站,行进得非常缓慢。
  8月19日,进藏先遣支队从仁多出发不久,就完全进入了无柴草的地区。在怒贡拉山脚下一个叫多洞的地方,据说原来有两三户人家,不知什么原因房子被烧光,居民搬进了深山。进藏先遣支队到达之前,当地老百姓听说解放军执行“十七条协议”,进军拉萨要经过这里,都自动地回来了。他们和附近村子的几户人家,主动组成运输队,从70多里外的山上砍伐来木柴,用牦牛运到路边上支援解放军。进藏先遣支队到达时,在废墟中发现了群众支援的木柴,大家对藏族人民的热情支援深为感动。
  20日,进藏先遣支队翻越怒贡拉山。这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石山,上山5公里,下山5公里,全是石头路,只听得山里汩汩的流水声,好像开了锅,却看不见流水,人马走在崎岖的山石路上,必须十分小心。部队快到山顶时,突然有一名20多岁的战士昏倒了。他呼吸急促,全身颤抖,面色铁青,而枪支、背包、干粮袋还在身上背着。王其梅同志得知后,立即跟随骑兵赶到出事地点,让警卫员把那名战士身上的东西尽快取下来,并给他解开领口,将其扶上马背,送下山去。
  下山后,离宿营地还有一段路程。因宿营地没有柴烧,大家路经擦竹卡牧场的牧民帐篷时,每人又带上了一捆群众支援的柴火,然后向宿营地进发。高原的气候真像顽皮的孩子,喜怒无常。一会儿烈日当头,晒得人头昏脑涨;一会儿暴雨倾盆,淋得人像落汤鸡。部队正行进中,忽然狂风夹着黑云压顶而来,一阵冰雹猛烈地打在大家的头上、身上。人马都走不动了,只好站在路上,用背包、柴火挡住头部,接受无情的冰雹袭击。约半小时后,冰雹过去,我们又继续行进。部队在擦竹卡以西2.5公里处的一片草地宿营。每个班的同志均按出发前的具体分工,各司其职,有的搭帐篷,有的支锅煮饭,有的放马,有条不紊。领导同志则召集司、政、后有关人员汇报一天的行军情况,总结经验,研究布置次日的任务。谁料,饭还未煮熟,冰雹又忽然光临,狂风呼啸,把搭好的帐篷吹得像汹涌波涛上的小船,摇摆不定。如果不是铁桩打得牢,绳索结实,帐篷就可能被吹走。冰雹打得草地、帐篷、铁锅噼里啪啦直响,仿佛在演奏大型交响乐。这天晚上,风把帐篷里的灯吹熄了,冰雹把锅灶下的火打灭了,一锅未煮熟的饭,被冰雹、雨水泡成了稀糊糊。地上一层厚厚的冰雹,将帐篷周围挖的排水沟填平。大家经过一天的行军,极为疲劳和饥饿,但因为冰雹、狂风捣乱,结果连热饭也没吃成,仅吃了几口糌粑,就摸黑睡觉了。
  三
  进藏先遣支队经过艰难的行程,于1951年9月5日到达拉萨东郊的达孜。其时,张经武同志作为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的代表,绕道印度,已先于我们到达拉萨。张代表派乐于泓和李天柱同志前来看望进藏先遣支队。
  9月9日,进藏先遣支队进入拉萨并举行了隆重的入城仪式。全体指战员身着草绿色呢子军服,排成长队,几名年轻的战士抬着毛主席、朱总司令的画像走在队伍前列,继而是军乐队和腰鼓队。拉萨主要街道上红旗飘扬,军乐齐鸣,进藏先遣支队的指战员们个个精神焕发,队列整齐,气势雄壮。西藏地方政府搭起彩色帐篷,并派西藏地方政府和谈代表成员凯墨·索南旺堆、柳霞·土登塔巴率文武官员、僧俗各界代表前来欢迎。僧俗藏胞身穿节日盛装,倾城而出,古城拉萨呈现出一片欢乐景象。进藏先遣支队领导人和噶厦的主要官员互献哈达。王其梅等先遣支队领导按照西藏的民族风俗,到各大寺庙发放布施,拜会达赖喇嘛和寺庙僧侣、政府官员等各界知名人士。西藏上层爱国人士也行回拜和宴请。
  1951年10月26日,张国华军长和谭冠三政委率领十八军主力部队抵达拉萨,从此掀开了西藏历史的新篇章。
  (王先梅,1924年生,安徽省萧县人。1938年3月参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轻工业部老干部局办公室主任等职。2009年逝世)
其他文献
本文通过对佩策尼克《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的理解,展示了晚年佩策尼克的学术观点。针对法律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的不断挑战与批判,他提出法律
胡志明的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知。他生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逝世,享年79岁。胡志明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胡志明有一半时间是在国外奔波流离的,其中在中国广西被捕坐牢,是他在国外从事革命活动的一段重要经历。  在广西被捕  1942年,抗日战争继续取得重要进展。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的影响不
朱德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才思敏捷的诗人,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对联艺术造诣很高。他一生写下大量对联,就其内容可以分为悼亡篇和抒怀篇,二者相映生辉,令人回味。  悼亡篇  1916年,朱德在泸州惊闻云南都督蔡鄂将军在日本东京病逝的噩耗,悲痛至极,为了深切哀悼恩师对自己培育的厚情,遂提笔撰写了一副挽联:  勋业震寰宇,痛者番向沧海招魂,满地魑魅迹踪,收拾山河谁与问;  精灵随日月,倘此去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活动进步与提高的重要基础。对于医院来说,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医院的人才管理工作对于人才的优化配置有直
近年来 ,伴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东盟五国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 )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它们 1 995年签订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纲
当前,国网公司正在推行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目标“三集五大”全面管理变革,而借鉴业界最佳实践,构建一流的供应链毫无疑问是下一步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发展方向。香
加强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社会领域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对缓慢的态势,社会群体日益分化、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由此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增加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挑战。  一、面临难点  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难点、重点与突破点均在基层,目前,各
期刊
以佩雷尔曼为代表的新修辞学在法律论证的诸流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提出的论证图式对法律论证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佩雷尔曼在《修辞学王国》中对早年他和泰特卡在《新
作者简介:江果(199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西安财经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摘 要: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调整专业规模、使就业市场供需平衡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高校专业调整的盲目性、滞后性和市场“失灵”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来越严峻。  关键词:专业设置;市场需求;均衡;就业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基本实
上海巴士五汽公共交通有限公司地处市区北部,有8个营运分公司.公司现有员工3682名,拥有营运大型客车929辆,经营公交52条线路和团体包车业务,营运线路总长度689.529公里,年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