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与就业调查报告

来源 :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vil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者简介:江果(1991-),女,汉族,河南南阳人,硕士,西安财经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摘 要: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是导致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调整专业规模、使就业市场供需平衡是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高校专业调整的盲目性、滞后性和市场“失灵”导致就业形势越来越来越严峻。
  关键词:专业设置;市场需求;均衡;就业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基本实现从高等教育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转变,与其相对应的是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大学生就业率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高校培养出的人才没有跟上社会的需求,导致出现结构性失业。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及原因
  (一)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分析
  据教育部统计,自1999年我国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招生逐年递增,其增长速度远远大于就业市场需求的增速,加剧就业形势的严峻。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近十几年来,我国大学毕业生人数有增无减,虽然增速逐年下降,但是总量仍然保持较高水平。由于高校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存在种种错位,导致毕业生就业压力加重,失业人数越来越多,从2007年开始超过当年毕业生人数,致2010年,累计未就业总人数已将近是当年毕业生人数的两倍,就业前景不容乐观。预计2015年涌入就业市场的毕业生有相当大一部分会加入失业大军,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搁置和浪费,就业形势严峻不容小觑。
  (二)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
  1.高校专业设置的缺陷。高校的专业设置要结合市场需求来安排,这就要求高校对市场的需求及其变化具有灵敏的反应和及时的调整,但很多高校不能正确把握和预测市场需求规模及其变化,导致形成思想观念型、知识技能型、区域差别型等结构性失业[1]。
  a.专业设置的盲目性、滞后性。在各方利益的驱使下,各大高校往往青睐就业率高、工作条件好的专业,但我国很多高校对市场机制不够了解,盲目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而培育出当时市场需要的人才需要四年时间,四年后有的热门专业人才出现饱和或者不再热门,企业也对人才的需要有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造成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找工作非常费劲,也不能再达到四年前所期望的工作岗位和公司待遇水平。
  b.规模、结构、比例的不合理。由于高校很难在宏观上了解各专业就业形势及趋势,盲目的扩招和不合理的专业设置会导致小范围内比例失衡、大范围内结构错位。如果只强调规模,就无从真正考察到一所学校的办学质量,导致专业结构脱离市场需求,就会出现人才的短缺与过剩并存。
  c.专业设置的雷同性与高校之间的竞争性。各个高校只根据社会对这方面人才的需求而盲目同时集中开设某一个专业,造成专业设置高度雷同,人才培养的过分“扎堆”,使得高校人才培养教育趋同与社会需求多样化之间存在距离,也是造成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之一[2]。同时高校间的无序竞争也是专业雷同设置的一个重要原因。各个高校为了提高自身教学质量、提高就业率,增强自身竞争力,着重培养社会需求旺盛的热门专业人才,造成某热门专业供给过盛,导致毕业大学生就业率降低。
  d.高校专业具体课程设置的问题。课程内容重叠与老旧,如本年度设置的学科内容与下年度学科设置内容有很多方面的重复;课程设置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社会需要的新兴学科发展滞后,课程内容部分老化,不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内容设置较为单一和宏观,不能提高大学生的实际操作、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不具体,微观研究方法较少,方法比较单一和宏观,缺乏可操作性[3]。
  2.市场失灵。我国的就业市场尚未发育成熟,法律和社会保障制度均未完善。造成很多市场失灵的现象。在经济转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存在两点缺陷。首先,市场本身固有的缺陷不可避免,市场只能够反应当期的就业状况,却不能充分地指明将来的就业需求。冷门热门专业之间不断的交替变化,加大了高校对市场机制把握的难度。其次,我国就业市场发育过程中的缺陷,就业信息的不对称性使得就业的市场需求曲线尚不能科學全面地反映真正的社会需求,必然会误导人们对于人才需求做出错误的判断。
  二、解决的途径和建议
  (一)政府和社会的宏观导向
  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政府的宏观调控在调整高校专业结构、提高就业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应当对历年大学生就业率和失业率进行详细统计,分析影响因素,才能对就业市场进行科学准确的分析和预测,为高校招生和专业调整提供更加可靠的信息,避免盲目扩招。政府还应当建立健全大学生的失业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险制度,为大学生寻找工作创造条件,建立完善的网络就业信息平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可靠信息。
  (二)学校和学生微观调节
  1.学校教育改革和就业指导。学校应当深化教育改革,在专业设置方面,根据政府的宏观指导和就业形势,准确预测专业形势的变化,调整专业规模、结构和比例。专业课程的设置应当更加注重能力培养,合理搭配各个课程之间的比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学校也要加强对毕业生的择业技能等方面的指导和培训,注重毕业生实践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联合企业举办大型招聘会,为毕业生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2.市场需求与社会需求。市场的需求绝对不能成为高校专业设置的惟一尺度。如果完全以就业市场为导线,那就意味着一些学科将面临被削弱,甚至是被取消的命运,更意味着我们的学科建设将残缺不全。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没有基础研究学科的发展,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我们的教育也势必成为跛足的教育。
  3.引导学生建立健全的就业观念。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首先,高校或者教育工作者应当率先以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自己;第二,要以必要的政策措施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开拓创业教育,为毕业生创业提供指导和政策支持;着重应该培养学生自身的能力,包括:了解自己的能力、职业生涯设计的能力、主动获取就业信息的能力、就业应聘的能力、自主创业的能力;第三,社会是最好的大学,时间是最好的课堂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这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现实状况,提高社会适应的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更直接、更有效。
  三、结论
  通过对大学生的结构性失业的现状、原因、影响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只有政府,社会和高校共同发挥作用,才能有效解决这一难题。社会是基础,政府宏观调控是关键,高校改革是根本。正如胡锦涛同志强调的,“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就业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是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全面奔向小康的重要环节。
  (作者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同果,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与对策分析[J],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2008(5):62~63
  [2] 贾勇宏,当前我国高校专业设置雷同的博弈分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5,18(11):22~24
  [3] 李永义,唐雷雷,李云倩,高校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1(1):47~48
  [4] 赵丽,大学生结构性失业的原因及其对策[D],江苏,江苏教育学院,2011
其他文献
我国航天发射基地原有西昌、酒泉、太原发射中心,其中西昌卫星发射基地是最重要的一个。之所以选择西昌作为卫星发射基地,是因为西昌又称为月亮城,天气晴好,符合卫星发射要求
沟通能力,是企业在招聘高校毕业生时最重视的可迁移技能之一。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本文从高校专业教学、第二课堂和沟通专门课程三个纬度,探讨了沟通能力培养和训练的方式
本文通过对佩策尼克《法律科学——作为法律知识和法律渊源的法律学说》的理解,展示了晚年佩策尼克的学术观点。针对法律学说随着社会的发展受到的不断挑战与批判,他提出法律
胡志明的名字为中国人民所熟知。他生于1890年5月19日,1969年9月2日逝世,享年79岁。胡志明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国际主义战士、越南人民的伟大领袖、中国人民的亲密朋友。在长达60年的革命生涯中,胡志明有一半时间是在国外奔波流离的,其中在中国广西被捕坐牢,是他在国外从事革命活动的一段重要经历。  在广西被捕  1942年,抗日战争继续取得重要进展。越南独立同盟(简称“越盟”)的影响不
朱德不仅是一位叱咤风云的军事家,而且是一位才思敏捷的诗人,古典文学功底深厚,对联艺术造诣很高。他一生写下大量对联,就其内容可以分为悼亡篇和抒怀篇,二者相映生辉,令人回味。  悼亡篇  1916年,朱德在泸州惊闻云南都督蔡鄂将军在日本东京病逝的噩耗,悲痛至极,为了深切哀悼恩师对自己培育的厚情,遂提笔撰写了一副挽联:  勋业震寰宇,痛者番向沧海招魂,满地魑魅迹踪,收拾山河谁与问;  精灵随日月,倘此去
期刊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与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生产活动进步与提高的重要基础。对于医院来说,人才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医院的人才管理工作对于人才的优化配置有直
近年来 ,伴随着国际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 ,东盟五国 (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 )的服务贸易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根据它们 1 995年签订的服务贸易自由化纲
当前,国网公司正在推行以“集约化、扁平化、专业化”为目标“三集五大”全面管理变革,而借鉴业界最佳实践,构建一流的供应链毫无疑问是下一步物资集约化管理的发展方向。香
加强与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我国在经济领域的发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绩,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但是社会领域的发展却出现了相对缓慢的态势,社会群体日益分化、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由此影响了基层社会的稳定,增加了基层社会治理的难度和挑战。  一、面临难点  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的过程中,难点、重点与突破点均在基层,目前,各
期刊
以佩雷尔曼为代表的新修辞学在法律论证的诸流派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提出的论证图式对法律论证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佩雷尔曼在《修辞学王国》中对早年他和泰特卡在《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