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间隔支阻滞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shantong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左间隔支阻滞(1eft septal fascicular block,LSFB)一直不为人们所熟知。国内外关于其命名混乱,包括局灶间隔阻滞(focal septal block)、间隔局灶阻滞(septal focal block)、左前间隔阻滞(Left anterior septal block)、左分支间隔束传导失常(septal fascicular conduction disorder of the left branch)、左间隔浦肯野纤维网阻滞(Left septal Purkinje network block)、左中隔支阻滞等。本文综合相关研究对LSFB进行论述,以期对此长期存在且容易忽视的心电形式更多的关注。

其他文献
患者男,66岁,因发作性胸痛伴晕厥两次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阻滞、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V4~V6 导联ST段下移0.05~0.10mV,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其电激动顺序与正常生理起搏顺序相反,经临床试验证实会导致心室重构、影响心脏功能,增加二尖瓣反流、心律失常发生和死亡。而希氏束区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心窀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目前起搏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我国杰出的心血管病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九届委员,中国现代心电生理和起搏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一、二、三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美国医学杂志(JAMA)编委,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12日7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83岁。
心脏电交替现象是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其心电图波形和/或振幅呈交替性变化^[1]。心脏电交替还蕴藏着更深广的内涵,还包括各波段间期交替,尤其是房室间期交替,但国内尚无有关间期交替的专题论述。本文着重介绍PR问期交替性变化新观念,以冀提高电交替的诊断及分析水平。
摘 要:结合“1+X”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本文以建筑结构基础与平法识图课程为例,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混合式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依据建筑工程识图中级证书标准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新需求,修订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模块,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校企共建课程线上资源,初探“1+识图主导、内外混合教学”的课程建设模式。  关键词:1+X;
期刊
第32届心律会议(HRS2011)于2011年5月4日至7El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召开,会议除发布两个专家共识外,有五项最新临床研究的发布最引人注目,简要报道如下。SToPAF研究:他汀可预防心房颤动吗Smita Negi教授报道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SToP AF研究),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伴有心室传导障碍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目前我国CRT应用正步入快速发展期,每年有近两千例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并且这一数字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如何让每一例接受CRT的患者获益是一个现实问题。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CRT反应率并不理想,应用不同标准判断的CRT无反应率介于30%-50%。因此,提高CRT反应率,增加CRT效价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
自1998年世界上首例心脏再同步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应用以来,CRT已逐渐成为伴有QRS时限延长的中重度(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心力衰竭患者的标准治疗,
目的回顾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合并右束支阻滞(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方法本中心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植入CRT-P/D的合并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每3-6个月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Minnesota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及程控等指标。结果共7例合并RBBB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P/D,其中
摘 要:“1+X”证书制度的快速推广以及学分银行制度的试点推行,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建设上融入了“1+X”证书的考证内容,更有很多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完全参照“1+X”证书的考证内容,甚至将课程名称也设置成“1+X”证书的名称。但是,目前“1+X”证书的“含金量”以及社会的认可情况还没有完全明确,那如何在课程建设中既考虑到“1+X”证书的需求,又能够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