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证书制度下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实践探究

来源 :大学·教学与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anchen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1+X”证书制度的快速推广以及学分银行制度的试点推行,使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以及课程建设上融入了“1+X”证书的考证内容,更有很多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体系时完全参照“1+X”证书的考证内容,甚至将课程名称也设置成“1+X”证书的名称。但是,目前“1+X”证书的“含金量”以及社会的认可情况还没有完全明确,那如何在课程建设中既考虑到“1+X”证书的需求,又能够不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毕业、升学的需求?文章以“1+X”数据采集证书为例,探究如何在课程建设中充分体现专业需求,结合“1+X”证书制度加以实践。
  关键词:“1+X”证书制度;数据采集;课程建设;教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35-0049-03
  “1+X”证书制度中的“1”是指学历证书,高职院校学生修满专业要求的学分即可取得这个学历证书,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升学、工作、创业的一个凭证。“X”是指各类技能等级证书,包括校外取得的各种职业资格证书与职称证书,也可包括校内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校内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考核与颁发一般由教育部审核,学校联合知名企业或行业进行,通过等级反映学生的职业能力水平和职业综合能力,与在校外取得的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享受同等待遇。这个“X”证书充分体现了高职院校的职业性、技能性[1]。
  大数据技术专业是无锡科技职业学院2020年开设的新专业,在设置这个专业前,学校将软件技术专业通过开设大数据相关课程的方式设置大数据技术方向,并且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培养。本文结合“1+X”数据采集证书要求,探索研究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建设实践。
  一、基于“1+X”证书制度的课程体系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软件产业、大数据产业、云计算等产业不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辅相成的,软件技术专业、大数据技术、云计算技术应用专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这些相关专业可以专业群形式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大数据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可借助专业群的发展,形成如图1所示的注重素养、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的专业课程体系,更好地贯彻了“鼓励职业院校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积极取得多类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高就业创业本领,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的“1+X”证书制度。
  基于专业群的大数据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以及专业群共享课都可以将“1+X”证书制度试点证书的课程内容嵌入其中,可取得本专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证书,也可拓展专业方向取得其他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证书。
  二、“1+X”数据采集证书技能要求
  (一)数据库数据采集模块
  1. 熟悉法规制度规范
  熟悉并严格遵守关于数据库操作和数据采集的相关法律规范;能够在合法的情况下进行数据库数据采集;掌握熟悉并参考关于数据库操作的国家标准,确保数据采集过程合规;熟悉行业内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确保能够准确获取数据库数据信息[2]。
  2. 数据库数据的收集
  掌握常规访问数据库的方式方法,能够获取目标数据库的相关信息;掌握常用数据库客户端工具的使用,能够成功登录目标数据库并进行相关数据表数据的查询、筛选等数据收集操作;查询、筛选的准确率应能达到100%;能实时完成数据的安全备份。能够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完整文件备份;能保证数据的可追溯性;可以根据采集要求随时对备份的原始数据进行重新采集和核对;能够通过正规渠道从专业信息采集机构获取合法公开的信息数据,准确解读出其中的数据内容。
  3. 数据库数据的清洗
  能够编写基础的数据验证规则,并结合数据清洗工具进行数据的合法性验证;熟练掌握正则表达式等数据拆分规则,并能够运用拆分方法完成数据分解;保证拆解的高准确度和精确度,能够对全部的输入数据进行成功拆解;对拆分的字段要有完整的文档进行描述,保证拆分后的数据属性都有明确的意义和目的。
  4.数据库采集数据的存储
  掌握某种关系型数据库,具备数据库的管理、运维能力;可以合理地规划、设计数据表结构;掌握SQL语言,熟悉数据库结构设计及优化;具备将清理的中间数据存储到另一目标数据库或数据表的能力;能够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存储的数据结构能够准确反映采集的数据含义。
  (二)互联网应用数据采集模块
  1. 熟悉互联网应用数据采集法律法规
  严格遵守国家《数据安全管理办法》及相关法律法规;能够在合法的情况下进行互联网应用数据采集;掌握并能够参考关于互联网数据采集的国家标准,确保数据采集过程合规;熟悉行业内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能够准确提取互联网应用的数据信息。
  2. 互联网应用数据的采集
  熟悉互联网上常见的应用类型(网页型等),了解常用的访问终端种类(浏览器);了解网站型互联网应用的常用开发语言、技术框架;能够运用常见的网页分析工具(如浏览器里的调试工具等)分析网页内容;熟悉网站型互联网应用的数据静态表现形式;能够了解网络协议,通过网络准确获取并解析互联网应用的数据;能够使用工具或编写程序获取网站等互联网应用的静态数据并进行数据抽取;能够通过正规渠道从专业信息采集机构获取合法公开的互联网应用数据,并且准确解读出其中的数据内容。
  3. 互联网应用数据的清洗
  能根据网页数据类型,利用数据清洗工具编写基础的数据验证规则进行数据的合法性验证;具备对脏数据的初步清洗能力,去除常见的无用数据;熟练掌握数据拆分规则,能完成数据分解。能对网站等互联网应用的静态数据进行准确拆解;对拆分的字段要有完整的文档进行描述,保证拆分后的数据属性都有明确的意义和目的[3]。   4. 互联网应用数据的存储
  掌握常用的数据结构,根据互联网应用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适当的数据结构;掌握各类文件存储格式,并能将数据保存成不同类型文件;具备关系型数据库的管理、运维能力;具备将清理后的数据存储到目标数据库或数据表的能力;能够保证数据完整性,不遗漏数据。
  数据采集中级证书的考核内容是在初级基础上增加中间件数据采集和操作系统日志数据采集两个技能模块,高级证书是在中级基础上又增加一个网络设备数据采集技能模块,每个模块的考核内容仍然是围绕着法规制度规范、数据收集、数据清洗和数据存储四个方面。
  三、“1+X”数据采集相关课程内容设置
  1. 课程软件
  “1+X”数据采集证书要求使用MySQL数据库软件,数据库设计与应用课程使用的软件由微软的SQL Server改为MySQL。
  2. 课程内容
  结合“1+X”数据采集证书的考核要求,以考核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在完成基本关系数据库知识与技能的教学基础上,增加数据库数据收集、清洗的相关知识、技能。
  3.借助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发数字化课程资源
  总之,“1+X”数据采集证书涉及的知识和技能虽然不能够通过一门课程完成,但是在课程体系中的相关课程内容设置上都会融入证书的考核要求,真正做到课证融通。
  四、“1+X”数据采集相关课程的教材建设
  教材建设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了“三教”(教师、教材、教法)改革的任务。“三教”改革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它们形成了一个闭合的整体。根据教材改革要求,一是在教材内容上打破学科体系、知识本位的束缚,加强与生产生活的联系,突出应用性与实践性,关注技术发展带来的学习内容与方式的变化;二是完善教材形态,对经典的纸质教材,通过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纸质教材﹢多媒体平台”的新形态一体化教材体系;三是推广以在线开放课程为代表的数字课程,满足“互联网﹢职业教育”的新需求[4]。
  结合国家政策要求以及“1+X”数据采集证书的考核要求,所涉及的课程教材在内容上要重组,在形式上要灵活,在展现方式上要全面。理论课程方面的教材需要采用活页式或工单式教材方式进行编写,将证书技能模块包含的知识点有机组合,配套数字化教学资源,形成新形态一体化教材。实践技能操作方面的教材需要学校教师多向企业工程师学习,发挥教师自身的优势,结合证书要求自主编写实训手册。因为教师最了解自己的学生,实训手册的自主编写更具有针对性,使用时既可加强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又可让学生通过训练取得“1+X”数据采集证书。
  五、“1+X”数据采集相关课程建设保障
  (一)信息技术现代学徒制的校企合作机制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因地域优势,是较早试点实践信息技术现代学徒制的高职院校。合作企业作为教学双主体参与专业课教学,引入真实项目进课堂;企业双主体不仅是参与教学,还参与评价,并且占据重要的比例。“1+X”证书本身离不开企业的支持和帮助,信息技术现代学徒制的双主体育人为“1+X”数据采集相关课程建设提供了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5]。
  (二)双师素质师资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非常重视双师素质师资建设,大数据技术专业的师资无论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还是学历结构都非常合理。在师资培养方面,省培、国培等常规培训之外,学校会经常性组织专业教师积极参与行业协会、领军企业组织的行业新技术培训。“1+X”证书师资培训也是年年参与,并且要求专业教师都要以访问工程师的身份去指定的企业参与到企业项目中去。
  六、总结
  “1+X”证书制度下的课程建设需要将技能等级证书内容及要求有机融入课程体系,优化相关课程内容,灵活编写相关课程的教材,需要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和结构合理的双师素质师资团队。
  参考文献:
  [1] 刘纯超,周滢,陈彩霞. “1+X证书制度”导向下现代学徒制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背景[J]. 财会通讯,2020(04):165-168.
  [2] 数据采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2020年1.0版)[S]. 浪潮集团有限公司,2020.
  [3] 李忠华. “三教”改革的三个核心问题[N]. 中国建设报,2020-04-08.
  [4] 马铮,龚福明.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课程体系重构探析——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9,21(04):51-57.
  [5] 谭凤. 1+X证书制度下高职院校軟件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 商情,2020(19):198-199.
  (责任编辑:汪旦旦)
其他文献
肺静脉起源的异位兴奋是触发心房颤动(房颤)的主要机制,除此之外,左心耳、左心房、冠状静脉窦、Marshall韧带(Ligament of Marshall,LOM)、右心房等非肺静脉结构也在房颤的产生和维持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自Haissaguerre采用肺静脉隔离术成功治疗房颤以来,房颤消融导管在临床得到了广泛应用。然而,单纯肺静脉隔离治疗房颤的疗效并不满意,这与非肺静脉起源病灶、传导功能恢复,心
患者男,66岁,因发作性胸痛伴晕厥两次入院。既往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一度房室阻滞、左心室高电压、ST—T改变(V4~V6 导联ST段下移0.05~0.10mV,
传统的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其电激动顺序与正常生理起搏顺序相反,经临床试验证实会导致心室重构、影响心脏功能,增加二尖瓣反流、心律失常发生和死亡。而希氏束区起搏的电激动沿心脏正常传导系统下传,保持了相对正常的心窀电激动顺序和心室收缩同步性,能获得较好的血流动力学效果,是目前起搏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
我国杰出的心血管病学家、医学教育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九届委员,中国现代心电生理和起搏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一、二届主任委员,《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第一、二、三届编辑委员会总编辑,美国医学杂志(JAMA)编委,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陈新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12日7时30分不幸逝世,享年83岁。
心脏电交替现象是指来自同一起搏点的心搏,其心电图波形和/或振幅呈交替性变化^[1]。心脏电交替还蕴藏着更深广的内涵,还包括各波段间期交替,尤其是房室间期交替,但国内尚无有关间期交替的专题论述。本文着重介绍PR问期交替性变化新观念,以冀提高电交替的诊断及分析水平。
摘 要:结合“1+X”建筑工程识图技能等级证书标准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要求,本文以建筑结构基础与平法识图课程为例,构建线上+线下、校内+校外混合式教学模式。专业教师在课程教学中可依据建筑工程识图中级证书标准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核心岗位新需求,修订课程标准,重构课程内容模块,引入企业实际工程项目,校企共建课程线上资源,初探“1+识图主导、内外混合教学”的课程建设模式。  关键词:1+X;
期刊
第32届心律会议(HRS2011)于2011年5月4日至7El在美国旧金山隆重召开,会议除发布两个专家共识外,有五项最新临床研究的发布最引人注目,简要报道如下。SToPAF研究:他汀可预防心房颤动吗Smita Negi教授报道了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临床研究(SToP AF研究),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伴有心室传导障碍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法。目前我国CRT应用正步入快速发展期,每年有近两千例心力衰竭患者接受CRT,并且这一数字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如何让每一例接受CRT的患者获益是一个现实问题。遗憾的是,目前国内外报道的CRT反应率并不理想,应用不同标准判断的CRT无反应率介于30%-50%。因此,提高CRT反应率,增加CRT效价比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
自1998年世界上首例心脏再同步治疗(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 CRT )应用以来,CRT已逐渐成为伴有QRS时限延长的中重度(心功能Ⅲ~Ⅳ级(NYHA分级)]心力衰竭患者的标准治疗,
目的回顾分析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律失常中心合并右束支阻滞(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疗效。方法本中心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植入CRT-P/D的合并RBBB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常规每3-6个月门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心功能(NYHA分级)、6min步行距离、Minnesota生活质量评分、超声心动图及程控等指标。结果共7例合并RBBB心力衰竭患者植入CRT-P/D,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