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企业发展与公共利益和职工价值的实现密不可分,让每个劳动者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是企业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企业社会价值的实现,集中体现在人和人的劳动价值的实现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和保护劳动者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益,使劳动者能够通过体面劳动争取美好生活,拥有尊严,彰显价值。
一、企业职工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内涵
体面劳动,是指劳动者能够自愿自豪荣耀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政治、物质、文化等方面需要而有尊严地从事社会有目地创造财富的活动。这种劳动不仅仅为了谋生,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不仅在创造着财富,更多地是在创造着美。这种劳动不带有更多地追逐金钱财富的功利性色彩,是一种创造过程的享受,收获劳动果实的欢欣与愉悦。
尊严的生活,就是在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让别人有礼貌的公平对待自己。有尊严,人生才有价值。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如何让生命活出价值,不仅是每一个人自己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企业应该格外重视的问题。尊严具有内在的巨大力量,能让普通人领略人间最大的温暖,让我们活出最好的自我,还可能创造比得到金钱更大的幸福。拥有尊严,才谈得上价值。拥有尊严,才谈得上幸福。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就无从谈起,而实现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更是互动发展缺一不可。
二、企业职工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政治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把企业职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作为一项国策,从维护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工作的最高职责,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办好具有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原则。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要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企业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因此,实现企业职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充分体现了职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必须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抓出成效,全力促进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互动发展。
三、实现企业职工体面劳动的基本途径
彰显领导引领作用。一个企业的领导者的眼光往往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所以只有领导能充分认识到对职工个体的尊重,了解每个个体都是平等并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那么他在制定一些管理措施是人性化的,这样在实践中就容易让职工接受并成为自觉的行为。这些措施不只是对人的一种约束行为,还要让职工能挺起腰杆来作人,这样才能拥有尊严,活的越幸福。领导者必须尊重职工,就像职工尊重自己一样。面对全球竞争时代,如果一个企业想要从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得能够使用职工的智慧、创造力和知识。职工的创新活动需要一个创造灵感的空间,而这些人恰恰非常受不了压力的存在,他们就会寻找一个能够给他们这样空间的领导者。因此,在企业领导力中,沟通、反思、组织、决策,都要能运用“联系”的方式去对待。
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要实现职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作为工会,首先是要树立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工会是职工的代言人,是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宗旨,要情系职工,为职工的利益所思所想,把职工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会干部要真切了解职工群众的所想所需,引发灵魂的震撼,找出思想的差距,增强与职工群众的感情,实现角色“转型换位”,真心实意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要坚决克服对职工的事麻木不仁、要坚决摈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其次要深入基层,了解职情。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合理诉求,并向党政组织及时反映。要坚决克服机关化的工作作风,最后,要在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利、经济利益、安全卫生权利、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利上下功夫。
营造人文关怀浓厚氛围。1999年第87届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概念,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足够的工作岗位。应该说,精神和心理成分也较多。因此,让劳动者充分实现体面劳动,不仅仅是工资的问题,还应该包括精神尊重和心理关怀。现在,人们在谈论发展和成功的时候,强调更多是“经济收入”。收入高,就是成功者;否则,就是不成功者。经济之外的精神尊严、心理关怀等无形中被忽略。低收入影响工作积极性,精神关怀不够、内在幸福感不高,同样会抑制劳动热情。精神关怀的匮乏、心理关怀的缺失,对劳动者的无形伤害一点也不比低收入逊色。比如,有企业倡导“床垫文化”,办公室就是卧室,累了就休息,醒了就工作,这些企业的待遇是非常高的,可却导致了有些职工“过劳死”。还有的单位,管理者优越感和膨胀意识强,说一不二,高高在上。他们认为,给职工提供一个岗位就不错了,你不想干,就走人。在这些单位里,职工应该享有的公休假受到剥夺,有意见无处诉说,职工的不满情绪严重,幸福指数不高,忠诚度也不够强。让劳动者充分实现体面劳动,无疑,还应该补上精神和心理关怀。在很多情况下,职工缺钱,但更缺精神认同。这时候,哪怕很微小的心理关怀,比如职工生日的时候,管理者能送上温馨的祝福;职工家庭出现困难的时候,企业能够挺身帮助;职工的经济待遇因为企业不够景气,无法提高时,管理者能够认真解释,温馨沟通……很多时候,绝大多数职工都将受到感动,对企业的难处可以理解、愿意与企业风雨同舟。
提高职工技术能力和竞争力。在党和国家本世纪实现“两个百”目标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对各类企业的广大职工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现阶段煤矿等企业加大内部机制改革,经济转型升级包含着煤矿企业劳动者本身结构的转型升级。煤矿企业职工本身要不断地增加技术含量,提高技能,以增加竞争的砝码。每一个职工尊严和幸福生活的获得,除了有享受社会的公平调节与人文关怀,更取决于职工自身的奋斗。各类企业职工不但要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学习法律知识等多方面知识,在受到侵害时能运用法律的盾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企业广大职工健康安全,每一个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只有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快企业建设,让广大职工能真正的有尊严的生活,实现体面的劳动,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文明和谐。
一、企业职工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内涵
体面劳动,是指劳动者能够自愿自豪荣耀地为满足日益增长的政治、物质、文化等方面需要而有尊严地从事社会有目地创造财富的活动。这种劳动不仅仅为了谋生,而是生活的第一需要。不仅在创造着财富,更多地是在创造着美。这种劳动不带有更多地追逐金钱财富的功利性色彩,是一种创造过程的享受,收获劳动果实的欢欣与愉悦。
尊严的生活,就是在生活中能得到别人的尊敬,让别人有礼貌的公平对待自己。有尊严,人生才有价值。每个人都只有一次生命。如何让生命活出价值,不仅是每一个人自己应该关心的重要问题,也是企业应该格外重视的问题。尊严具有内在的巨大力量,能让普通人领略人间最大的温暖,让我们活出最好的自我,还可能创造比得到金钱更大的幸福。拥有尊严,才谈得上价值。拥有尊严,才谈得上幸福。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二者相辅相成,没有体面劳动,尊严生活就无从谈起,而实现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更是互动发展缺一不可。
二、企业职工体面劳动与尊严生活的政治意义
党和国家历来把企业职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作为一项国策,从维护广大劳动群众的生命安全作为工作的最高职责,是党和国家的一贯方针和办好具有特色社会主义企业的基本原则。胡锦涛同志曾指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发展绝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要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企业一定要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因此,实现企业职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既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代表了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又充分体现了职工当家做主的主人翁地位,必须常抓不懈,常抓常新,抓出成效,全力促进企业发展与职工利益互动发展。
三、实现企业职工体面劳动的基本途径
彰显领导引领作用。一个企业的领导者的眼光往往能决定一个企业的发展,所以只有领导能充分认识到对职工个体的尊重,了解每个个体都是平等并应当得到充分的尊重,那么他在制定一些管理措施是人性化的,这样在实践中就容易让职工接受并成为自觉的行为。这些措施不只是对人的一种约束行为,还要让职工能挺起腰杆来作人,这样才能拥有尊严,活的越幸福。领导者必须尊重职工,就像职工尊重自己一样。面对全球竞争时代,如果一个企业想要从竞争中生存下来,就得能够使用职工的智慧、创造力和知识。职工的创新活动需要一个创造灵感的空间,而这些人恰恰非常受不了压力的存在,他们就会寻找一个能够给他们这样空间的领导者。因此,在企业领导力中,沟通、反思、组织、决策,都要能运用“联系”的方式去对待。
发挥工会的维权作用。要实现职工体面劳动、尊严生活,作为工会,首先是要树立勇挑重担的责任意识。工会是职工的代言人,是职工合法权益的维护者。要时刻牢记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宗旨,要情系职工,为职工的利益所思所想,把职工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工会干部要真切了解职工群众的所想所需,引发灵魂的震撼,找出思想的差距,增强与职工群众的感情,实现角色“转型换位”,真心实意为职工办好事办实事。要坚决克服对职工的事麻木不仁、要坚决摈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其次要深入基层,了解职情。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职工的思想动态,合理诉求,并向党政组织及时反映。要坚决克服机关化的工作作风,最后,要在保障劳动者的劳动就业权利、经济利益、安全卫生权利、民主权利和精神文化权利上下功夫。
营造人文关怀浓厚氛围。1999年第87届国际劳工组织提出的“体面劳动”概念,包括劳动者的权利得到保护、有足够的收入、充分的社会保障和足够的工作岗位。应该说,精神和心理成分也较多。因此,让劳动者充分实现体面劳动,不仅仅是工资的问题,还应该包括精神尊重和心理关怀。现在,人们在谈论发展和成功的时候,强调更多是“经济收入”。收入高,就是成功者;否则,就是不成功者。经济之外的精神尊严、心理关怀等无形中被忽略。低收入影响工作积极性,精神关怀不够、内在幸福感不高,同样会抑制劳动热情。精神关怀的匮乏、心理关怀的缺失,对劳动者的无形伤害一点也不比低收入逊色。比如,有企业倡导“床垫文化”,办公室就是卧室,累了就休息,醒了就工作,这些企业的待遇是非常高的,可却导致了有些职工“过劳死”。还有的单位,管理者优越感和膨胀意识强,说一不二,高高在上。他们认为,给职工提供一个岗位就不错了,你不想干,就走人。在这些单位里,职工应该享有的公休假受到剥夺,有意见无处诉说,职工的不满情绪严重,幸福指数不高,忠诚度也不够强。让劳动者充分实现体面劳动,无疑,还应该补上精神和心理关怀。在很多情况下,职工缺钱,但更缺精神认同。这时候,哪怕很微小的心理关怀,比如职工生日的时候,管理者能送上温馨的祝福;职工家庭出现困难的时候,企业能够挺身帮助;职工的经济待遇因为企业不够景气,无法提高时,管理者能够认真解释,温馨沟通……很多时候,绝大多数职工都将受到感动,对企业的难处可以理解、愿意与企业风雨同舟。
提高职工技术能力和竞争力。在党和国家本世纪实现“两个百”目标中国梦的新形势下,对各类企业的广大职工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现阶段煤矿等企业加大内部机制改革,经济转型升级包含着煤矿企业劳动者本身结构的转型升级。煤矿企业职工本身要不断地增加技术含量,提高技能,以增加竞争的砝码。每一个职工尊严和幸福生活的获得,除了有享受社会的公平调节与人文关怀,更取决于职工自身的奋斗。各类企业职工不但要学习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学习法律知识等多方面知识,在受到侵害时能运用法律的盾牌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让企业广大职工健康安全,每一个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只有进一步落实“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加快企业建设,让广大职工能真正的有尊严的生活,实现体面的劳动,企业才能持续发展文明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