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西北不同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的生物量积累及生产力变化

来源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mer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秃杉人工林生长过程中生物量和生产力的积累过程及其变化规律,为秃杉人工林尤其是大径级用材林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广西南丹县秃杉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样地调查与生物量实测方法,研究了不同年龄阶段(9、17、25、37年生)秃杉人工林生物量、生产力及其分配特征.[结果](1)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大,9、17、25、37年生的秃杉人工林生物量分别为76.77、157.06、200.82、304.88?t/hm2,其中经济生物量(干材)分别为35.84、90.10、126.16、212.71?t/hm2,树枝生物量分别为16.35、28.68、30.60、30.01?t/hm2,树根生物量分别为11.26、21.22、24.16、39.92 t/hm2,树叶生物量分别为9.95、10.32、11.72、9.88?t/hm2,干皮生物量分别为3.38、6.74、8.17、12.36?t/hm2.(2)林下植被生物量依次为1.54、3.38、5.15、5.80?t/hm2,其中灌木层生物量分别占59.09%、69.53%、73.26%、73.45%,草本层占40.91%、30.47%、26.74%、26.55%.凋落物层生物量依次为2.23、4.73、7.04、10.67?t/hm2,随林龄增加而显著增大.(3)各年龄阶段秃杉人工林乔木层净生产力依次为8.53、9.24、8.03、8.24?t/(hm2·a),其中干材净生产力组成比例(46.66%?~?69.78%)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和树枝的组成比例(3.28%?~?4.46%和9.83%?~?21.34%)则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结论](1)秃杉人工林乔木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逐渐积累,其中干材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增大,树叶、树枝和干皮生物量所占比例随林龄增加而下降,树根生物量所占比例波动较小.(2)与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相比,秃杉人工林具有速生期长和衰退晚的优点,生物生产力较高.研究结果为桂西北人工林可持续经营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其他文献
[目的]植物物候能指示自然环境中的气象和水文变化.采用SW模型模拟木本植物的物候期,分析SW模型的有效性和适用性;结合植物生物学特性分析SW模型模拟效果差异产生的原因,为今后物候模型及物候期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基于沈阳、北京、西安、洛阳等10个站点观测的地面物候数据(叶芽开放期、展叶始期、开花始期和叶变色期)与气象数据,利用模拟退火法对SW模型的参数进行了估计,并对模型进行内部检验及交叉检验,评价模型的准确度及适用性.[结果]研究区域各地近50年的气温呈上升趋势.除洛阳、德州外其余地点春季物候期均为显著
随着风景园林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发展,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逐渐被应用到风景园林专业,解决了众多问题,机器学习技术同时作为大数据处理工具和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之一也逐渐成为风景园林研究的热门话题.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外的相关实践进行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先进行应用背景的介绍,分析机器学习在风景园林应用的适用性;再基于机器学习在风景园林中解决问题角度的不同,从场地信息提取,景观分析与评价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案自生成系统3个应用角度,对国内外已有实验的方法过程进行举例分析.最后基于对机器学习技术在风景园林应用的不同领域间的关
建设生物廊道对保护区域生境质量,维持生物多样性意义重大.但是生物廊道只有在满足物种需要的情况下才能发挥其最大作用.研究基于InVEST模型生境质量制图分析珠三角地区和拟建设的三级水鸟生态廊道的生境质量.研究发现:①珠三角地区生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空间分异明显,总体呈现西部和东北地区生境质量良好,而中部生境质量较差的状态;②珠三角地区水鸟生态廊道选址区域目前平均生境质量指数不足0.5,未来建设仍需投入较多精力恢复生境,尤其是功能性最强的主廊道生境质量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