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感”学习方式在小学美术课堂的运用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hui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的视、听、嗅、味、触等各种感官都能产生美感,它们各有分工,却又能彼此相通。如朱自清名篇中的“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此处的“光和影”是以目可见的视觉形象,而“旋律”是音乐的特质,与“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都是以耳感知的听觉形象。这里利用了视觉和听觉之间的相通之处,“打通了”两种感官,心理学往往把这种打通称之为“通感”(Synesthesia)。“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2]。通感是一种心理现象,也是一种语言现象。从认知的角度看,通感也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
  通感是与人的感官体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在人的生理体验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怎样由学生的内在体验出发,进而推动儿童个性化的外在表达,这也是小学美术课构建的出发点之一。通感,就其本质而言,更像是架在人类本能与审美艺术之间的一座天然的桥梁,有意识地在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通感”,就有机会将教育的“艺术性”发挥和体现出来。以学生的生理体验为基础,尝试“使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感觉彼此相通”,来促进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感受能力,乃至创造性思维的发展的方法,这样的学习方式即“通感”学习方式。
  笔者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将小学美术课堂运用“通感”学习方式的一些具体做法择要摘录如下:
  案例一:听觉与视觉的通感
  【教学设计】以人美版小学美术二年级第3册第15课《会变的线条》为例。
  教师播放节奏有显著快慢区别的音乐。
  师:从很远很远的地方传来了一种声音,你听到了吗?
  小精灵听到这声音,就开始跳舞了—
  它的脚印留在雪地上,就变成了—线条!
  教师边讲边进行绘画演示,用线条的疏密快慢体现音乐节奏的快慢变化。
  师:你们是不是觉得很有趣啊?想不想配合音乐自己动手画一画?请注意听音乐,把你想象中的“精灵之舞”画在纸上。
  本课共设计了3次练习,每次都引导孩子从听音乐(声音)的感悟“通”到画出可见的线条。3次练习由易到难,由短到长,先是慢的节奏,后是快的节奏,最后呈现的是快慢结合的节奏。第3次练习使用的是截取的音乐片段,明确的节奏感是其表现的重点,音乐的内容较为丰富,时间也最长,这样较易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思考】
  音乐(声音)是听觉的,线条是视觉的。听觉与视觉的通感,其实是语文、科学等学科常用的教学手法之一,简单且效果良好,可以说屡试不爽。在这个案例中,随着给予的音乐(声音)渐趋复杂和旋律化,二年级小学生的线条表现也几乎同步地逐渐丰富起来。8岁的葛庆旭和王子轩在课堂上的作业(图1、图2),第1、2次练习随音乐画出的简单的线条律动保留在画面上,第3次练习画的线条是“衔接”之前画的线条添加上去的,颇有“随性生发”的意味。实际上,在第3次练习时,伴随由听觉到视觉的通感,学生就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情感和自己想象的故事性情节带入了画面。
  案例二:触觉与视觉的通感
  【教学设计】以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第7册第5课《自行车局部写生》为例。
  师:经过第一次对自行车局部的写生,同学们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我怎么就画不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真的很难,我们暂且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先来欣赏一个节目表演—“盲人摸车”!
  教师戴上眼罩,用手仔细地摸自行车某个部位,学生都好奇地看着老师。
  接下来,教师摘下眼罩,现场示范结合“摸”的触觉感受对自行车局部进行写生。学生认真观察着。
  师:现在请大家也来试一试“盲人摸车”吧!
  【思考】
  怎样将儿童的观察引向深入,这是小学美术课堂绕不开的一个课题,对此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四年级的小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基础,但仍容易浮于表面,注意不到细节,观察不够深入。从图3王碧云同学的第一张写生作业中可以看出,她的观察方法是“印象式的”、粗放的。如:自行车辐条向中心的一个“点”集中,每一根辐条都与对面的辐条呈现对穿状的直线……在课上,王碧云同学亲身体验了“盲人摸车”的历程。她在课后写作的《自行车局部写生的感受》一文中写道:“当我无意中摸到车轮的中心时,我发现那不是一个点,而是一个比圆(餐)盘还要小、还要精致的一个圆盘……我竟然把一个圆盘画成了一个点……我继续摸了摸,摸到了车轮上的车带上面还有许许多多坑坑洼洼的皱纹……我还摸,我又摸到了车(轮)中心的线不仅仅是在一个方向发展的,它是有两面的,而且还是交叉发展的,我还摸,我又摸到了车(轮)中心还连着几条较宽的铁丝(辐条),我才画了一个宽铁丝,我还摸到……”也许作为成人的我们,看着10岁女孩稚嫩的写作语言会不禁莞尔。但在图4所示的王碧云的第二张写生作业中,我们却不难看出,她的观察已经具体到了一定的细节:辐条千奇百怪的朝向、飞轮的结构、挡泥板与车轮的连接……甚至车圈与辐条之间的连接铜帽都在一定程度上观察到了并表现了出来。
  在王碧云同学的第一张作业和第二张作业之间,教师并没有再引入什么高深的技法,而只是引导学生运用“通感”学习方式—将本属于视觉领域的“看”(观察)与本属于触觉领域的“摸”打通。就当堂的两张作业呈现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观察和表现获得了飞跃式的提高,学生在此中获得的内在体验我们是看不到的,我们只能根据他们的外在表现来猜测。学生们在经过这样的“通感”学习体验之后,普遍能安静而专注地投入到作品的完成过程中去。专注力是小学美术课的一个重要着眼点,如果小学生能在美术课堂上呈现出高度的专注,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案例三:视觉与触觉的通感
  【课堂现象】以人美版小学美术四年级第8册第1课《植物写生》为例。   付自明同学是一个四年级的男孩子,平时好动调皮,之前的美术课上也没有表现出突出的才能和特别的兴趣。在《植物写生》课上,他很快画出了第一张作业(图5)。这张画真实反映了他平常习惯的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对叶子的表现有明显的概念化倾向,每一片叶子的模样基本差不多,都圆头圆脑的,与真实的写生对象相比,距离较大。
  教师发现他的情况后,尝试引导他将观察引向深入:“眼睛也可以做到像用手去摸那样的去看,随看随画,注意力多放在真实的物象上;你可以试着发挥想象力,将想象中的‘摸到’它的感觉,通过画笔转移到画纸上去。可以少注意或不注意自己的画。”付自明似乎有所领悟,他一下子变得安静下来,当堂完成了第二张习作(图6)。两张作业相比较,第二张已有了巨大改观,写生对象的特征较为鲜明地呈现出来,外观上也更接近真实的物体。[3]
  【思考】
  这个案例也是“通感”学习方式的运用—从视觉到触觉的通感—将本属于触觉领域的“摸”打通到了本属于视觉领域的“看”(观察)。对同一学生在同一节课描绘同一对象的两张作业的纵向对比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小学生已然从粗略地观察转向较为细致地观察,完成的画面看起来也生动多了。
  在实际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先“摸”后画的方法(如案例二)并非适合所有的绘画对象,如植物的花朵、细枝嫩叶以及人物模特等就不适合真的动手“摸”。学生获得了“摸”的触觉到视觉的初步通感经验之后,在更多的时候,教师还需引导学生以“触摸式”的“看”代替真实的摸,也就是推动学生实现由视觉到触觉的通感。这其中还涉及调动以往感官经验的因素和发挥想象力的因素,但在总体上仍属于“通感”学习方式的类型之一。“触摸式”的“看”实质上又涉及美术课的本质问题之一—观察方式的培养和转变。
  人类认识世界、获取外部信息靠的最多的感官是眼睛,也就是说,视觉途径是获取认知的主要途径。美术是视觉化的造型艺术,视觉化是美术课最显著的学科特点,视觉手段是其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而透过视觉手段培养审美素质是小学美术课的落脚点。但如果在小学美术课堂上单纯强调视觉因素,手段单一化的结果是容易引起儿童的感官疲劳。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当特别注意手段和形式的多
  样化。
  结合个人的艺术体验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通感”是一种美好的生命体验,而且源自人的本能,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本领。也正因如此,它具有良好的“渗透”性,是易于为小学生接受的带入、引导的形式。善加利用“通感”,把它引入课堂,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就可以成为一种“学习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思维技巧和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正如《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所指出的那样,美术课应“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研究和探索适合学生身心特征和美术学科特点的多种学习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的积极性—视、听、触觉等多种感觉有组织地协同运用,就可以带领学生投入感觉互通的奇妙体验之中,给学生创造更全面的审美空间和切身体验美的机会。善用“通感”学习方式,利用“通感”的审美性和艺术性,就能以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把美和深刻的感官体验带进课堂学习中,促进实现体验性学习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朱自清.朱自清散文精选[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2]钱钟书.旧文四篇[M].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9.
  [3]陈虎.以没骨“生长”画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探索[J]. 中国美术教育, 2012(6).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八里庄小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
其他文献
陈延军,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专家,全国基础教育科研先进个人,北京市海淀区中小学“十二五”期间“基础教育名家”。  北京大学著名教授钱理群先生说:“不学语言(特别是母语)就不能成为人。”语文是个人发展的基础,语文教师要牢牢站在培养人的高度,在教文中育人,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慧性”成长。多年来,我根据语文学习的客观规律,挖掘语言文字的潜力,对学
有人说,“校长不只是学校的行政领导,更应该成为学校的精神引领者.”办好一所学校,校长自然各有不同的工作方式,但大体上不外乎两种类型,一是权力推动,一是精神引领.精神引领
期刊
鲁迅先生的小说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大都避免了性格的单一化倾向 ,即使是同一类型的人物也力求同中求异 ,各显千秋。高中教材选用的《阿Q正传》和《祝福》里的两个人物赵太爷与
结构分析是阅读教学经常运用的一种方法 ,对建立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意蕴具有重要的作用。经常性的结构分析的训练 ,有助于学生形成文体读写的一般性认识 ,培养分析与综合能力
1999年底,林廷翰创办了自己的第一份事业Q点网(www.qzone.com)。Q点网提供的个人主页服务当时十分受欢迎。新一代的青少年十分注重个性化的表现,网络世界通常因为其虚拟空间
现代美学家认为,只有和谐与奇异相结合才是一条完备的美学原理.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说过:“曲则全,枉则直,窘则盈,蔽则新.”就是说奇异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鉴赏一首诗歌 ,就必须品味一首诗的语言文字 ,尤其要注意一字传神的地方 ,这是我们鉴赏诗歌的第一步 ,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必须要涉及的考点。因此掌握诗人炼字的基本规律 ,以
羊城晚报报业集团以《羊城晚报》为核心,下辖《新快报》、《羊城体育》、《民营经济报》、《可乐生活》等子报,是中国新闻媒体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成果比较显著的报业集团,至
风乍起 ,吹绉一池春水。“研究性学习”的提出 ,成了中国教育舆论中的热点 ,向传统的教学方法提出了挑战。笔者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 ,曾就对“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
图片门户网站介绍图片门户网站要建设具有强大互动能力,集网站内容管理、社区、微博、博客、论坛于一体的大型专业化图片门户网站。主要面向媒体机构、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