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房颤检测

来源 :电子与信息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angzhilin1235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因此,从心电(ECG)信号中尽早识别出房颤,有助于降低中风风险和心源性死亡率.为有效提高其检测准确率,该文提出一种基于希尔伯特黄变换(HHT)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房颤检测方法.1维的时域心电信号通过希尔伯特黄变换,转换为时频域信号,旨在通过时频分析,丰富原始信号的特征.进而,采用DenseNet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来处理精细的时频图,并在迭代过程中选出最佳检测模型.该方法获得的最佳检测模型在麻省理工学院-贝斯以色列医院(MIT-BIH)和2017年生理信号竞赛(2017 PhysioNet Challenge)的房颤数据集上分别取得了99.11%和97.25%的检测准确率.此外,该文将希尔伯特黄变换与其他时频分析方法以及稠密网络(DenseNet)与其他卷积神经网络进行了对比.相比于其他检测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希尔伯特黄变换和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CNN)为房颤检测提供了更加准确的识别方式.
其他文献
针对我国自主可控处理器的设计需求,文中采用开源RISC-V指令集架构设计了一种适用于可信计算的处理器.处理器内核中指令运算阶段使用5级流水线技术,并采用定向前推技术解决了数据相关问题.仿真阶段使用Modelsim仿真软件对整数指令集进行测试,经验证指令功能正确.借助FPGA开发板,以国产操作系统深度为平台,在50 MHz的时钟频率下处理器能正确运行SM3密码杂凑算法,输出256 bit的杂凑值,并与预存杂凑值进行比对,根据比对结果输出IO控制信号,完成对外部设备的主动控制及度量,达到预期目标.
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期间发生的急性肾损伤(AKI)与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增加有关.该研究的目的是提出一个基于机器学习的框架,用于危重病患者的可解释AKI预测,该框架能够同时实现良好的预测和解释能力.该文从重症监护医学信息数据库Ⅲ(MIMIC-III)中提取的数据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生命体征和ICU入院第1天及随后的化验值.在该研究中,通过将XGBoost模型与其他4种机器学习模型进行比较,证明了XGBoost模型的预测性能.此外,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