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建筑色彩面层的视觉性质与材料做法初探——以传统矿物颜料“石青”(蓝铜矿)为例

来源 :故宫博物院院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lou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青(蓝铜矿)是中国清晚期以前建筑彩画最常用的颜料之一,现在仍作为高级绘画颜料生产和使用.本文试图以石青为例,建立一个针对文物建筑色彩面层的材料做法与视觉性质的实验、测量和分析的方法论框架,以及一个用于初步比对的基础数据库.首先,采用文献与实物互证的方法,考察了石青的命名和应用史,并基于工艺类型的研究,收集了不同工艺背景下的典型石青样本,根据《营造法式》的记载进行了彩画工艺复原模拟,制作出28个石青样块.然后,基于色度学的标准测量和分析方法,以及显微镜下的颗粒形态观察,探讨了石青样本的色度数值分布规律,及其视觉性质所受颗粒形态及工艺类型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对石青颜色的定量描述方法提出了新的见解.在上述框架下继续扩充实验样本和数据,将逐渐完善我们对传统颜料和传统颜色的认知.
其他文献
札萨克银印是清朝统治者赐予蒙古旗主的重要信物,也是旗主权力和地位合法性的凭证.近年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展出的清代四子部落札萨克银印引起了博物馆界的较多关注,
明清时期,随着欧洲海外贸易的扩展,西洋呢绒开始以多种途径和方式进入中国,并主要流行于清代上层社会,用于赏赐、铺垫,或者用于制作衣物、帘帏等.本文不仅对西洋呢绒的种类、
清代的珐琅彩,在康熙与雍正两朝皇帝的研创推展下,于乾隆朝得以集前朝之大成,极致发展.铜胎、瓷胎、玻璃胎等珐琅彩,此时都呈现出华丽精致的样貌.随着文献史料与实物的整理公
玉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为了更好地传承中国玉文化,将玉器和玉文化研究提升到一个新的理论高度,“玉学”应运而生.2020年11月5日,由中国文物学会玉器专业委员会与故宫
期刊
在思政课教学中,教师可以巧妙运用蓄势待发的教育智慧。课堂中,无论是教师“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精心铺垫,还是“为有源头活水来”的耐心启发,无论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的机智示弱,还是“无画处皆成妙境”的智慧留白,都是教育者倾心为学生发展蓄势聚力,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