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眼界之美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zi555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数码摄影系统的发展,随着摄影人对艺术的追求,已经有不少摄影人希望利用数码摄影系统进行高品质作品的创作。但是由于数码后背目前还处在一个非所有摄影人都可接受的价位上,所以利用数码单镜头反光相机拍摄基本上还是主流。通过几年来的大量实践,我认为利用普通的数码单反相机,同样可以拍摄、制作出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高品质摄影作品。为了达到高品质这个目的,接片拍摄就成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术手段。
  
  数码接片的优势
  
  一幅平面的数码影像是由大量“马赛克”组成的,这些“马赛克”将图像划分为许多大小相等的面积,称之为“像素”。每个像素虽有一定大小,却都只用单一的色彩和亮度来表示,称为像素的“值”。这就必然造成用数码方式表现的图像与实际图像之间的差异。只有当像素的尺寸在画面中的比例足够小,也就是一幅画面中像素的数量足够多,同时像素的值表现得又足够精确时,这种差异才会小到肉眼观察时可以忽略的程度。接片可以算是解决增加像素数量和提高像素值精度这两个问题的“及时雨”。
  我们首先分析一下照片发生模糊的原因和特点。
  胶片和数码照片的基本不同点是记录介质不同,由此造成拍摄以后的处理方法也不相同。不过这两种系统的后期处理与对照片清晰度的影响都没有必然的关系,暂且可以不考虑。与数码存储介质的“马赛克”不同,胶片介质使图像产生的模糊是渐变型的,同时其模糊在微米或亚微米量级。这个数量级使得图像模糊在不做高倍放大时一般可以忽略。另一方面,镜头质量和拍摄参数对于胶片和数码照片的影响似乎是一样的,但是如果考虑到存储介质的区别,实际上拍摄同样场景时镜头和拍摄参数的选择并不相同。镜头在实际摄影过程中引起的各种模糊粗略地说也是渐变性的,但并非总是可以忽略的。
  图1展示出了一组树叶照片。左上是拍摄正常的清晰照片。右上图呈渐变性模糊状态,拍摄不佳的胶片主要是这样的现象。左下图原本也是清晰的,但是像素不够多,树叶图像由可以察觉的马赛克组成。右下图说明的是由于数码图像也会受到拍摄过程的影响,所以在马赛克的基础上还会产生渐变模糊的现象。
  目前千万级像素的相机已经成为主流,其照片的分辨能力与135胶片已经基本不相上下,而中高档的数码单反相机可以说已经超过了135胶片相机。尽管如此,靠单一的片子,其清晰度还不能和120中画幅胶片照片相比,与大画幅的差距就要更大一些。如果采用接片技术,就能成倍增加数码照片的像素总量。
  目前千万级像素的相机已经成为主流,其照片的分辨能力与135胶片已经基本不相上下,而中高档的数码单反相机可以说已经超过了135胶片相机。尽管如此,靠单一的片子,其清晰度还不能和120中画幅胶片照片相比,与大画幅的差距就要更大一些。如果采用接片技术,就能成倍增加数码照片的像素总量。
  图3是由3张竖幅照片接成的颐和园佛香阁。原始文件每幅的大小皆为800万像素(2336×3504像素),接片合成并适当剪裁后的合成图像为5344×3272像素。由原来单幅的800万像素增加到1700万像素以上。事实上,如果用8-10幅单片合并,最终照片长边可以达到1万像素左右,总像素数5000万以上。仅就清晰度而言,已经远远超过120胶片扫描得到的影像。
  图4是由9张800万像素的单幅文件拼接成的圆明园拱桥照片,剪裁后长边为8000像素。然后将其进行压缩形成两个文件。一个文件压缩到长边2000像素,另一个文件压缩到长边3600像素,与长边为8000像素原片分别取局部进行放大比较,结果如图5所示。
  左上为显示放大倍率25%的情况,这时由于显示器分辨率所限,几乎看不出三种情况下的区别。左下、右上和右下分别为显示放大倍率50%、100%和200%的情况。到了200%时,可以看到8000像素的图像中树叶和小草仍有一些细节,而2000像素图像的马赛克已经非常明显了。通过这样的比较,是否可以说明良好的细节表现能力是依靠足够多的像素来保证的。
  增加像素改善图像的细节分辨能力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对于改善数码照片影调的过渡常常不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像素不足引起过渡不够柔和是产生数码味的一个重要原因。图6取自约翰·塞克斯顿的一幅名作的局部,可以看出当用较多像素来表现明暗的过渡会显得更加柔和一些(右下为像素最多画面)。
  图7进一步用色阶来说明表现明暗过渡需要足够的像素。上图右边是用64个像素来表现均匀过渡的256级灰度变化的实际情况,下图右边是用20个像素来表现均匀过渡的256级灰度变化,将它们扩展开来实际上是左边的样子。关于这个问题,数码图像理论中的采样定理有非常简明精辟的叙述,我们可以认为图7是采样定理的一种定性演示。
  使用接片可以方便地改变照片的视野,特别是取代价格昂贵的超大广角镜头,不用在野外更换镜头以避免污染“弱不禁风”的图像传感器,更加容易实现“一机一镜走天下”。这些似乎都无需再加说明了。但是特别值得说明的是使用接片技术还能够降低对于照相机镜头的要求,节省器材投资。
  图8是一个接片的试验。用佳能 20D对同一本书分别用单张、4幅接片和9幅接片进行拍摄。为了便于比较,将单张和4幅合成的接片剪裁到差不多的局部,单张的片子局部为1800×1800像素,4张的接片局部为3600×3600像素。
  取局部图像进行比较,如图9所示。左边是3600×3600像素的4幅接片,右边是1800×1800像素的单片。可以明显地看出接片要比直接拍摄的单片边界锐利得多。
  再把4幅合并的接片压缩存为1800×1800像素的文件,与像素相同的单片进行比较,如图10所示。虽然两者像素数完全相同,但左边图像是从接片文件裁出来的,可以明显看出即使经过压缩仍然比右边的单片好。
  这一现象同时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有一种说法:根据打印图片输出本身能够分辨的像素数,来决定数码文件所需像素量。从实例看,这种说法并不全面。正确的做法是在拍摄和处理过程中适当地多保留一些像素,打印之前再做最后的压缩,这对提高画面质量是有很大好处的。
  试验的结果并不让人感到意外,其实接片能够提高图像边界锐度的道理是十分简单的。假定用某一个镜头拍摄黑白边界,得到的照片上大约有7个像素的过渡区,若整张照片长边是3500像素,则过渡区在整个画面中占了1/500的宽度。在接片的情况下,如果整张照片由多张合成,长边增加到7000像素,假如单幅的镜头清晰度保持不变,也就是过渡区大小不变,仍然是大约7个像素,这时过渡区在整个照片上将只占有1/1000的宽度,看上去就锐利许多。如果把长边是7000像素的接片再压缩到长边为3500像素,黑白边界的过渡区将只占3.5像素。换言之,接片的结果等同于使用了一只清晰度更高的镜头。
  值得注意,接片增加了图像像素以后内部边界会更加清晰,就会更加真实地再现实际景物。这与经过锐化处理不同,并没有对临界像素做任何提高反差的处理,看起来更加自然。
  另一方面,良好的锐化处理也必须有足够的像素数作保证,图11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顶图是9800像素的原始照片,以下分别是1500像素、3000像素和未经压缩的情况。左边是锐化以前的放大图像,右边是锐化后的放大图像。不难看出在9800像素时锐化效果最好。
  
  HDR合并也是提高画质的有效方法
  
  拍摄数码接片是一个比较细致的工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再加进HDR(高动态范围)合并所需的包围曝光多幅拍摄,将会得到更加理想的画质。最开始接触HDR合成时,以为它仅仅是为了解决数码相机宽容度有限的问题,也就是在大光比下避免亮部过曝或暗部欠曝。经过一段时间的应用,逐渐认识到无论光比如何,最好都采用加减两挡的三幅包围曝光方式拍摄单幅文件。在后期处理过程中,将这三幅文件用HDR功能合成为16位图像,这样对于改善高光和暗部的层次及降低暗部噪点都有明显的作用。同时这样做也为后期处理提供了优良的基础条件:真16位图像才能减轻影调扩张时发生的色阶“丢失”。
  图12是用HDR减少暗部噪点的说明。左图是在光比很大情况下拍摄的照片。右上是普通拍摄的照片,可以看到暗部有明显的噪点,右下是包围曝光的三张片子经HDR合成后照片的局部,噪点被明显控制住了。
  
  接片加HDR创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拍摄时要注意各原始图像必须能够连续地覆盖整个画面,不能有“缝隙”。虽然软件对于重叠部分的大小并不十分“挑剔”,但我还是建议大家拍摄时保证重叠部分不要少于整个画面的1/6。
  第二个问题是避免原始图像变形太大,以致接片软件无法识别或处理。因此对于比较近的景物,尤其是横直线条较多的对象,如建筑物,要尽量选用焦距长一些的镜头拍摄。
  第三个问题是用于接片的原文件要在基本不变的光照条件下用同样的曝光组合拍摄。希望在拍摄以后通过软件人为地将所有原文件调成相同的“曝光”条件,是不太现实的做法。如果在这个环节上出了问题,不同明暗的原文件将被“忠实地”接成一张各处明暗不匀的照片。这样的话彩色片的色彩还原就更加不可能了。
  第四个问题是纯粹的经验之谈。如果每幅文件都采用了包围曝光(HDR)拍摄的话,要先合并每一幅的HDR文件,然后再将它们接起来。在进行HDR合并时,一定要选用16位方式,并将每一幅的亮度、暗度的数值设成一样的,否则也会出现问题。
  
  数字接片的清晰度能够与大画幅胶片相比
  
  在分析这个问题以前需要注意以下事实:接片所用的每一幅原始文件都是小视角拍摄,使用近轴光线。通过成像的光学原理可以知道近轴光线的聚焦效果要好于远轴光线,这个现象经常被大家忘记。
  图13是佳能公司公布的两种镜头的MTF“场幅曲线”。上图为价值大约人民币10000元左右,被摄影人称为佳能三剑客之一的EF 24-70mm1∶2.8L USM专业红圈镜头,而下图是大约700元的EF-S 18-55mm 1∶3.5-5.6 II USM佳能入门套机镜头,中图是为了便于比较将EF 24-70mm的图截取一段生成的。
  图中横坐标表示到像场中心的距离,粗线是空间频率为10线对/毫米的结果,细线是30线对/毫米的结果;黑色曲线是最大光圈的,蓝色曲线是光圈F8的;实线是S曲线(弧矢曲线),虚线是M曲线(子午曲线)。为了提高接片成功率,在拍摄接片的原始文件时常常选用焦距较长的镜头一般都会大于50mm。从55mm的MTF曲线可以看出,在APS格式的范围内(像场半径小于10mm),EF-S 18-55mm的性能与EF 24-70mm相比明显地要好一些。这是因为远轴光线的各种像差校正都比较困难。再考虑到前面分析指出过的内容,由N幅照片组合以后,其模糊程度要改善大约N倍。
  我曾经用佳能EOS 5D MarkⅡ加专业镜头与EOS 20D加普通镜头接片对同一目标进行过实际拍摄比较,其结果完全支持上面的结论,EOS 20D加普通镜头接片的清晰度明显胜出。
  与大画幅胶片的对比情况可以说是基本相同的。综合前面说到的几个方面影响,尽管8×10英寸胶片面积是135底片的50多倍,但如果利用数码接片追求其清晰度的话,绝对不需要通过接片将画面像素增加50倍,才能赶上8×10英寸胶片的清晰度。
  从上面的分析还可以推想出,如果用能够很好控制噪点的高端便携数码相机,同样能够得到出色的接片效果。
  在这里我想再强调一句,以上的讨论仅仅是谈作品的清晰度这一个问题。数码接片实际上是在向胶片“学习”,同时还要寻找适合“数码大画幅”自身的摄影风格,扬长避短,这才是需要我们不断发掘和研究的课题。
  
  数码接片不会影响创作感觉
  
  有些人认为数码接片根本就不是摄影,而应归属到绘画中去。其实接片拍摄和单幅拍摄并没有很大的不同。在拍摄接片时头脑里实际上仅有一幅未经精确“剪裁”过的照片,只是这张照片需要事先想好怎样分成若干容易连接的部分,然后按一定顺序多按几次快门就可以了。我自从以数码接片为主要拍摄方式以后,过去很多不好拍摄的情况,现在已经变得简单、自由,可以说创作的空间更大了。
  例如很多风光片希望表现其辽阔,需要很大的镜头视野,但是广角镜头不仅价高、容易变形,而且视野也仍是有限的。接片则使视野可以自由选择,还避免了野外更换镜头的麻烦。还有,当希望把有一些被摄体表现得更加精细时,用接片比单张片子也有很大的优势。由于画面细节更加丰富,物体的质感就容易表现得更加充分,从而使自己的拍摄意图得到了更好的体现。如果在数码接片的基础上,进而使用HDR的合成,基本上不用担心可能过曝或欠曝的情况,有更多的光线条件可以利用。所以接片方式会影响创作感觉的担心是没有必要的。
  (责任编辑:郭轶)
其他文献
雄浑气韵  中国人说到自然,习惯加个“大”字,没人会说“小自然”,相对英文中“nature”的中性表述,我们的自然更是一种笼罩在文化观中的自然。不管如今的山河是什么样子,更多的人还是愿意发现自然的大气和雄浑,自然在我们眼中似乎具有一种永恒气魄和生命力,我们认为它是活的,吐纳万物,包容一切。这一观念与影像结合得更紧密。山、水、天、云,适时的光线,绝佳的角度,圣像一般的画面出现了,但主体不是神灵而是自
风光摄影中,日出日落常被当做最佳的拍摄时间,在太阳接近地平线或太阳刚刚落下地平线而天空中还没有完全黑的情况下进行拍摄,这个时候的效果接近散射光,但由于色温对被拍摄景物的色彩的影响,靠近太阳光源的云层会被染上红橙黄的色彩,而天空却是呈现一种蓝色效果,这两个时间段内往往还会伴有晨雾和暮霭,冷暖对比效果强烈,而在逆光的情况下,拍摄近景照片也会显得景调柔和;拍摄风光大场景,则层次丰富。  这个时间段的长曝
摄影师程源津拍摄了大量的古建照片,相比单纯的审美目的,他认为摄影是可以有用处的,拍摄古建,记录和审美都不是目的,能让更多人意识到古建的价值,并开始保护身边的古建,才是摄影之用。  ——编者  “梁林”带给我的感动  在四川宜宾的李庄,2013年雪花纯生“寻踪营造学社之路”大型主题外拍活动拉开了序幕。来自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的三位教授,一路上讲解着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李庄这个小村庄发生的故事。  在抗日战
入境场景一:云梯畲族乡  畲族民俗风情:云梯畲族乡,市区东南50公里。历史文化悠久,“三月三”、乌饭节、丰收节、迎亲、祭祖等,风情浓郁,形式独特。  每年的农历三月三日(今年时间暂定4月20日前后),云梯乡畲族民俗风情园都有大型游乐活动,影友可以在这样的节日拍摄到对歌、迎亲等具有民俗特色的作品,到了畲乡,畲民自酿的红曲酒是一定要品一品的。  千秋关:古名千秋岭,市区东南60公里。《浙江通志·关梁》
我们这个年代的人小时候都喜欢鸟,特别是男孩子,追鸟、掏鸟窝……那时还不懂更不曾以现在这样的方式观鸟,大约只能算是看鸟,对鸟儿的喜爱,那倒是发自肺腑的。后来慢慢的,便远离了浓密的树林、清幽的小径,忘却了汪汪水塘……如今,鸟类摄影却可以让我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对我来说,拍鸟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修炼。虽过程艰苦,但当我欣赏着湖光山色、鸟语花香,品尝着意料之外的神奇和激动,心中蕴藏的那份对于大自然的向
合影与群像似乎有区别。在我们的印象里,合影多为纪念照,拍摄更随意一些;而称为群像了,往往就应该更厚重、更精彩一些,更偏重于创作了。事实上,合影与群像只有一步之遥,合影稍稍提升一下,就有可能成为魅力四射的群像作品。从本期的优秀作品中,我们就能够看出。如《登基》中抓拍到的四个人物戏剧般的表情,仿佛折射出万千游人的细微心理。《钟爱一生》中的四组老人,稍微改变一下原本古板的姿势,就令观者眼前一亮。更重要的
在佳能新一代的EF 24-70mm1︰2.8LⅡ推出之前,几乎所有佳能的“粉丝”们都热切期待着这款镜头的问世。毕竟距离2002年9月EF 24-70mm1︰2.8L一代镜头上市已经过去了十年,而且一代镜头也成为了目前同指标镜头中最老的一款,虽然它的优秀素质也曾经给佳能挣足了脸面,但随着各厂家技术的不断发展,如今在与同类的对比中,它已不占优势。因此,EF 24-70mm1︰2.8LⅡ的来临应该说是众
如今的镜头生产技术,特别是专业长焦镜头,如果没有防抖、超声波马达、超低色散镜片、全时手动对焦、圆形光圈叶片、复合高级镀膜等技术中的哪怕一项,恐怕都会在市场竞争力上底气不足。过去,原厂镜头在这方面一直保持领先,副厂镜头则基本只能在价格上赚眼球。但是,近一两年来,这一局面正在被打破,镜头副厂通过努力研发也陆续拥有了这些技术,价格上也越来越逼近原厂镜头,似乎正在展开与原厂镜头的全面抗衡。腾龙最近推出的S
所谓梦想:不过是一锅凉水,如果你想让它沸腾,那就必须加足够的柴火。  所谓愚昧:就是你在重复相同的事,却希望得到不同的结果。  所谓知识:就是一种使求知者吃得越多越觉得饿的粮食。  所谓成功:不過是站起比倒下多一次。  所谓陌路:就是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所谓皱纹:不过是表示原来有过笑容的地方。  所谓大人物:就是一直不断努力的小人物。  所谓朋友:就是将你看透了还能喜欢你的人。  所谓敌人
2014年伊始,尼康推出了新一代入门单反相机D3300。这款产品与更高端的D5300/D7100一样取消了低通滤镜,标志着尼康APS-C画幅单反相机已经全面步入到无低通时代。除此之外,D3300相对前代产品D3200的升级改进还包括:  ◎ 图像处理器升级至EXPEED 4◎ 连拍速度提升至每秒5张  ◎ 支持60p全高清短片拍摄 ◎ 加入13种照片效果  ◎ 支持RAW格式机内处理 ◎ 取景器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