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共享,在互动中增强作文活力

来源 :新课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zhi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微信、QQ、博客等个性化网络交流手段的出现,给作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利用公众平台能够自由表达,增强作文的开放度;个人公众平台便于排释心理障碍,能够增强文章情感的真实度;公众平台共享,能够消解人际拘束,增强师生对话的平等度;建立公众平台,能够逐步消除枯燥感,增强学生作文的兴趣度。
   关键词:语文教学;作文;交流共享;公众平台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人们的信息阅读视野不断扩大,对知识的获取方式丰富多样,情感交流速度大大加快,这给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带来了挑战,是一把“双刃剑”。有效、合理、规范地利用这些现代技术手段对我国的教育是一种强大的助推力,作文教学同样能够从中获益。
   微信群、公众平台(BLOG)、QQ群、快手等许多个性化网络交流手段的出现,给作文教学开辟了新天地。如果充分利用好这些公众平台,以班级为单位建立微信群、QQ群等,在语文教师的有序组织下进行作文交流共享,一定能在互动交流中增强作文活力。尽管有些农村地区网络共享还不普及,但这种趋势已势不可挡,网络已经翻山越岭,覆盖了广阔的村村寨寨。窃以为,以这些公众平台为载体,师生互动交流,相互评赏,肯定能给作文教学带来巨大转机,这种优势正在逐渐彰显。
   一、利用公众平台,能够自由表达,增强作文的开放度
   课堂作文、考场作文毕竟是限定时间、限定题目范围、受制于各种要求,又要最终作为作业呈交给老师的文字,因而有其局限性。如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写长写短,具有一定的束缚性。而公众平台以个人日记的形式呈现出来,纯粹是个人心灵世界的自由坦露。文章的长短、写作的时机、内容的选取、形式的采用、立意的定夺,都较之课堂、考场具有很大的开放度,完全是自己生活感悟、心灵情感、个性情绪的自由表达,更能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内心世界,是一扇五彩缤纷的人性窗口,对教师真实地了解学生,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学习、做人、写作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应当鼓励,积极推广,充分利用。我们在日常交流中发现,不少老师都建立了班级交流群,但往往大多用于信息发布、作业安排、通报联络,作用发挥得不够充分。
   二、个人公众平台,便于排释心理障碍,能够增强文章情感的真实度
   公众平台明显的私人化色彩,可以不去管别人说三道四,便于排解熟人圈子有所顾忌的心理障碍,能够凸现个人对生活的真情实感,写平时不敢写之内容,抒平时不宜抒之真情。文章的魅力就在于真情实感。好的作文往往是熔铸真情的东西,以情才能感人。因此,鼓励学生运用公众平台,可以推出一批富有真情的作文,有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快速提升,给作文教学带来生机和活力。现代社会的变革,导致在广大的农村出现了许许多多的留守儿童,他们的心灵世界有许多隐秘的东西,在正常的作文中无法书写,特别是他们的酸甜苦辣、失意惆怅,往往不便于倾诉,而公众平台恰恰可以让他们以“隐身”的状态表达内心世界。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心理辅导老师更可以从中捕捉信息,做有针对性的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一个交流平台可以一举几得,对作文交流、班级管理、心理辅导都有帮助,何乐而不为?
   三、公众平台共享,能够消解人际拘束,增强师生对话的平等度
   支持鼓励学生写公众平台作文,必须有老师的指导。教师可以在学生发布在公众平台的作文下跟帖,对作文进行评价指点;学生也可以对教师的跟贴回复讨论,进行师生对话。由于公众平台互动具有间接性,不需要面对面,所以更能体现对话的平等性,而且师生能够摆脱课堂作文互动中面对面时的拘束,易于说真话,收到更好的互动交流、改进提高的效果。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写作文,还要允许学生说“出格”话,有利于发现学生认知上的偏差,便于及时引导与纠正。对于一些敏感的话题,可以不让学生实名讨论,让他们人人有不止一个“昵称”,甚至可以设置保密的“昵称”。这样,学生更能大胆说真话,抒真情,真正展示“真”作文。
   四、建立公众平台,能够逐步消除枯燥感,增强学生作文的兴趣度
   公众平台是新生事物,具有新颖鲜活的特点。定期写作,能够有效缓解和消除课堂作文的厌倦,克服学生对课堂作文那种应命文章束缚手腳的逆反,增强写作的兴趣度。公众平台作文对学生兴趣与信心的培养,反过来又对课堂作文具有支持互补性,促进课堂作文的整体改进,二者都不可偏激偏废,应正确评价和对待。这里需要强调的是,老师一定要制定纪律,管理好班级群,教育学生在平台上哪些该说,哪些不该说,杜绝消极、负面的东西,否则适得其反。
   公众平台作文还不普及,教师在有条件的学生中提倡和推广,对学生作文教学具有开拓意义。教师应在公众平台作文的指导点评中下功夫,给予鼓励和扶持。同时要针对学生实际,在作文质量要求、写作频率、评点语言等方面都不宜苛求,以防挫伤和新的厌倦。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去做,公众平台作文这个新生事物一定会健康成长,给作文教学带来活力。
   参考文献:
   [1]张秀丽.作文评改环节的设计与指导[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7).
   [2]薛婷.基于对话理论的小学生习作评价策略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7.
   [3]杨慧慧.互动式作文评改的实践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8.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尼尔·盖曼是英美文坛新一代幻想文学代表,他创作的图画书《那天,我用爸爸换了两条金鱼》也具有幻想小说的特点。其幻想叙事模式中并没有创造另一个幻想世界,而是采用了日常生活的行为对立游戏语境,同时,幻想的产生动机来自于父亲的缺席,孩子通过幻想游戏召唤父亲的回归。  关键词:尼尔·盖曼 幻想 游戏 缺席  尼尔·盖曼是欧美文坛新一代幻想文学代表,其写作领域跨及奇科幻长短篇小说、视觉文学、漫画及剧
为纪念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冯雪峰逝世40周年,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了《冯雪峰全集》。冯雪峰生于1903年,曾任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文艺报》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这位一直为革命事业、文学事业辛劳奔走的作家的著作首次得以全面整理出版。据介绍,《冯雪峰全集》共12卷540余万字,收录了冯雪峰文学创作、理论评论和翻译作品,包括书信、日记、编务文稿、政务文稿函件和外调材料等。其中不少内
杨争光日前携新作《杨争光文字岁月》在西安与读者见面,分享其创作心路。“阅读是基础,就像土壤、阳光、空气一样。”杨争光说,“让阅读陪伴着,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轻松一些,甚至更有诗意一些。”杨争光是著名作家、编剧,他的小说作品有《公羊串门》《老旦是一棵树》《从两个蛋开始》《少年张冲六章》等;电影作品有《双旗镇刀客》《五魁》《杂嘴子》等;还是电视連续剧1997央视版《水浒传》编剧、《激情燃烧的岁月》总策划
日前,作家麦家前往意大利参加第26届NOIR IN文学电影节,并为《解密》意大利文版宣传造势。《解密》意文版上市后受到众多意大利媒体关注,此次麦家受邀到访,意大利《共和國报》及《米兰晚邮报》等媒体对其进行了专访,并大版面报道了麦家及其作品《解密》,称他的小说具有奇异的想象力和独创性,人物内心幽暗神秘,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对于《解密》受到西方读者喜爱,麦家本人认为,“外国文学对中国文学影响很大,
祖父突然离世,父亲病倒,那一年,我12岁。  好像只是一夜的风,热腾腾的风,就把麦子全都吹黄了。麦子鼓起肚子,像即将临盆的孕妇,左右摇摆。  正是农忙,村子里已然沸腾,飞转的脱粒机隆隆作响,满载麦捆的独轮车在凹凸不平的田间小路上匆匆前行。  焦急填满了全家人的心。  “收麦、打麦的事你不用担心,我和你妈两个带点晚,你把身体养好要紧。”坐在外屋做作业时,听见房间里母亲轻声安慰着躺在床上的父亲。  昏
春风徐徐,歌声悠悠;杨柳依依,流水潺潺。花儿初放,我愿给予你一路芬芳。  红日高悬,浓了情思。小时候,我住在乡下爷爷家。我喜欢牵着爷爷的手,在村里闲游。我拉着爷爷到处跑,软软的笑声响过田野。花开满地,留下满世界的芳香,爷爷总是在一旁呵呵笑个不停。  “爷爷,送给你。”我抓起一把野花,放在爷爷身边。爷爷大笑,拍拍我:“谢谢,谢谢。你就是老天给予我的最好礼物。”“我?为什么?”甜腻的声音响起。“你在春
日前在第四届少年中国少儿文化作品評选颁奖典礼暨少儿文化发展研讨会上,谈及文学创作对儿童心灵成长的作用时,曹文轩表示,文学从开始到现在,对人性的改造和进化起到了巨大作用,相比哲学、政治学、伦理学,它也许更具感召力、浸润力和持久力,在灌输方式上最富人性,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对文学的亲近也就是对道义的亲近。曹文轩还提到,儿童文学有利于帮助孩子们培养审美能力,弥补儿童的审美缺失;另外,还能丰富孩子的情感世
在“80后”作家中,王威廉被视为具有现代内省意识、以理性思辨和哲学思考写作的作家,这将他与那些以成长、青春为主题和以市场机制为依托的同代作家区别开来。而且,在绝大多数人、包括身处“代际”中人都对此种分类法表示否定和质疑时,王威廉却说出了另外一个观点,认为它具有值得重视的合理性,“它会提供一种更开阔的历史视野,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身的局限与方向”。  引用王威廉的这句话并不是为了说明代际分野有多么合理
小说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在某个结节上打开,详述其前因后果和来龙去脉;一是像流水一样哗哗地淌过去,不停歇不落脚地将悲欢离合经历一遍。无所谓孰优孰劣,重要的是作者能否在笔力所及之处,真正展现出人生的实质。  这实质说起来真是荒谬可笑,很多时候竟然是出自于偶然。史铁生有一个中篇小说《宿命》,以精神自传的方式写一个中学男教师因脊髓被车撞断而瘫痪。细究起来,他之所以会遭难,是半夜骑自行车时压到了一个茄子,他一
日前,《西游记》首次以德文出版,由德国Reclam出版社以布面精装的形式推出,引起不少关注。这一版颇受好评的德语《西游记》翻译出自瑞士人林小发之手。她出生于1968年,曾就读于苏黎世大学汉学系,199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为翻译《西游记》专门赴浙江大学中文系攻读古典文学专业硕士,2004年畢业。林小发曾自述《西游记》的德文翻译早在1999年就开始了,历经17年才正式出版。她曾将试译的十回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