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说国展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ssyyyff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奖金,只收纸质摄影作品的展览,在市场经济与电子化日趋发达的今天,却吸引了1.5万余人次、183661幅作品的参与,实在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然而5‰的入选率也使得本届“国展”成为竞争最激烈的一届。本届“国展”分两个阶段进行,经过22人组成的历史最大规模的评委会,分别在北京和宜春,前后历时10天的评选,共评出了900余幅组的入选及以上作品和20幅推荐作品。
  本届“国展”纪录类作品,在重大历史题材与日常生活作品中择优录取,重在体现作品在真实记录再现客观事实的基础上,摄影语言的应用水平和表现能力;艺术类的作品强调“新”字当头,视角新颖,内容新鲜的作品较易博得评委的青睐;商业类的作品要求摄影功力与奇思妙想双结合;而青年组作品无疑是鼓励探索性的实验作品与关注社会的主流作品。
  在参与报道本届“国展”的过程中,记者强烈感受到了犹如度量衡般的精确细致的工作程序,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数字。虽然统计学略显刻板,但却也透露出科学与严谨的分析性。于是产生了由数字引出本届“国展”的想法……
  
  纪录类
  
  评委点评
  ◎ 纪录类金质收藏作品| 上海白领的早班地铁生活田鸣 摄(江苏)
  纪录类评委赵迎新:
  一个时代的标志是什么?一个城市的节奏是什么?一个群体的特征是什么?一个阶层的生活状态是什么?社会是在趋同,还是更各异?我们面临的问题和压力在哪里?
  这张普通的,日常的,没有粉饰的影像,会给我们一连串的联想和思考。其实斯空见惯,本来习以为常,也许这就是影像所带来的思考的能力吧。
  
  评委点评
  ◎ 纪录类银质收藏作品| 当代中国三百六十行(组)李雁刚 摄(北京)
  纪录类评委黑明:
  这组作品的拍摄始于2005年春,五年来,作者利用采访工作之便和自己的业余时间采访拍摄了上百名生活在我们身边各个阶层、不同行业的老百姓,作者不仅仅用图像将这些各行各业的中国人真实的生存状况,形象生动地保存了下来,还以田野调查访谈的形式,用大量的录音和文字忠实地记录了处于当代中国社会各个阶层中的芸芸众生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态度,展现给读者一幅真实生动的现代版《清明上河图》。
  
  评委点评
  ◎ 纪录类金质收藏作品|归途陶明 摄(陕西)
  纪录类评委李舸:
  表现形式虽常见,但还是能打动人。
  
  评委点评
  ◎ 纪录类银质收藏作品|那么三峡傅拥军 摄(浙江)(右图)
  纪录类评委赵迎新:
  照片的标题和组照的调子是那么的一致,以至我们完全沉浸于感觉,不想用也不必用更多的语言去阐述。
  “那么三峡”,流露于心底的影像,把一种变迁,一种留恋,一种憧憬,一段风景,一段历史,在富有节奏和不留痕迹的影像中,娓娓道来。
  
  纪录类银质收藏作品获得者
  傅拥军
  为什么要那么拍三峡
  编辑徐静让我写点获奖经验,我一时不知从何说起。说真的,当时拍这组照片是没有一丁点儿想法要参加比赛的。
  为什么要去拍这些照片,是因为三峡此前一直想去走走,但一直没有成行,直到2003年6月的一个早上,我在电视里看着长江水慢慢地涨上来,慢慢地淹掉了夔门,淹掉了奉节依斗门……心突然就落在了三峡。当天下午我便请了年假,踏上了杭州开往武汉的列车,准备用相机记录下特别时期的三峡。
  当我踏上那片废墟的时候,深深感受到老城的居民,对老家深深的眷恋。即便他们的新居——漂亮的奉节新城只在10公里外。我用镜头留下这份眷恋。
  我的图片,多流于情感的表达。而我个人又较内向,因此我的作品通常也并不张扬,我喜欢那种淡淡的、隐隐的、温暖的感动。而对于作品的表现手法的选取,我以为内容决定形式。我喜欢尝试不同的表现手法,也喜欢从其他艺术门类里汲取营养为我所用。比如我的作品《西湖边上的一棵树》即是吸取了电影的语言。
  
  编辑点评
  ◎ 纪录类入选作品|又见八月十八潮朱峰 摄(浙江)(右图)
  具有新闻性的图片,却拍出了艺术感的味道。新闻摄影的艺术表现,让作品更具观赏性与可读性。
  
  评委点评
  ◎ 纪录类银质收藏作品|武广高铁首列武汉驶出周国强 摄(湖北)
  纪录类评委李舸:
  脑勤、腿勤才能找到这样的角度。
  
  艺术类
  
  评委点评
  ◎ 艺术类金质收藏作品|两生花沈金浩 摄(浙江)
  艺术类评委杨大洲:
  运用黑白处理是一个极巧妙地选择,简单、干净、影调怡人。
  艺术类评委周梅生:
  荒原中一曲浪漫的歌,精灵的吟唱。
  
  评委点评
  ◎ 艺术类银质收藏作品|冷风景(组)崔云 摄(江苏)
  艺术类评委杨大洲:
  确实冷得无出其右,制作水准亦很见分寸,凡事做到位一定会成功。
  艺术类评委周梅生:
  互不相关的时间和空间转换,表达了作者观念的思考,另类组照的成功范例。
  
  艺术类银质收藏作品获得者
  崔云
  风光里的冷思考
  一直在找寻与内心相契合的外部世界,这是一种冷峻的,理性的思考。作品产生的独特气场令人着迷,它超越了客观本身,形成能够使人静心思考和联想的空间。
  图像离开了客观表述,对传统逻辑思维亦进行了重组,加入理性制造的概念,不苛求图像真实存在的意义,而是追求图像背后的精神层面,探求另一个可能存在的世界。我的作品《冷风景》是在找寻精神和图像的极致,在读图时代对作者是思考和宣泄,对观者是启示和放大。
  在图像里注入理念,摄影由此变得更加有意思,它挣脱了最初记录的功能,已经有了绘画一般由内而外的主动。我想这是我的作品能从18万幅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原因吧。
  
  评委点评
  ◎ 艺术类银质收藏作品|金簪陈爱娟 摄(福建)(左图)
  艺术类评委杨大洲:
  艺术创作拍摄仅仅是完成了一半,而后期的处理调整、再创作,甚至照片的制作亦非常重要,且往往是决定性的。
  艺术类评委周梅生:
  像什么并不重要,影调和气氛幻化出诗意的联想。
  
  评委点评
  ◎ 艺术类铜质收藏作品|花间觅影(组)杨黎先 摄(河南)
  艺术类评委杨大洲:
  齐白石曾言:妙在似与不似之间。这幅作品即表现了本体牡丹,又利用国画的铺陈点染给牡丹以神韵。只是组照作品些许有些雷同。
  艺术类评委周梅生:
  用纯粹的摄影语言改变了客观物象的本来质感,营造了全新的想象空间,拓展了影像的表现能力。
  
  评委点评
  ◎ 艺术类金质收藏作品|印象·青藏高原(组)袁学军 摄(解放军)
  艺术类评委杨大洲:
  大气磅礴,神采飞扬,陶冶心灵。
  艺术类评委周梅生:
  自然物像随视觉角度的变化而变化,从具象到抽象,情感升华为精神。
  
  编辑点评
  ◎ 艺术类入选作品|鲁朗林海的哈达刘卫平 摄(湖南)
  清雅的色调,配以新奇的视觉角度,让这幅作品在烈日炎炎的夏日,看上去很是舒爽、雅致。
  
  商业类
  
  评委点评
  ◎ 商业类金质收藏作品|水中仙子范华 摄(广东)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顾勇:
  人与服装在水中的飘动达到了很好的自然意境,构图也给画面增添了许多想象的空间,用光上有一定难度,和模特的默契配合中也看出了作者丰富的摄影经验。
  
  评委点评
  ◎ 商业类金质收藏作品|冰雪中郑之 摄(辽宁)(左上)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颜志雄:
  商业影像作品除了固有模式下的产品物理属性外,还需要一种主观情绪的表达及画面艺术感染力的渲染。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颜志雄:
  宁静而唯美的拟人化画面,将商业作品拍出了童话般的色彩及意境。
  
  商业类金质收藏作品获得者
  范华
  创意、技法和执行力,一个都不能少
  商业摄影师受客户委托拍摄的作品很多,而此类作品很难拿奖。参评“国展”,必须具备几个元素:艺术性更要被强调,商业创意必须有,相当的技术含量,视觉冲击力很重要。总之,要拿出差异于平常惯见的商业作品来投稿。
  只关注广告业界的活动是众多商业摄影师的习惯,但我认为商业摄影师不能只满足于此,还应该更广泛、更积极地参与其他赛事。例如角逐“国展”,这是在另一个平台上与更多摄影人进行对比与交流。
  
  青年组
  
  评委点评
  ◎ 青年组银质收藏作品|展舒成通 摄(浙江)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姚璐:
  典雅、轻松又不失设计感。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朱炯:
  造型既简约又繁华,光线与影调处理结合良好。
  
  评委点评
  ◎ 青年组金质收藏作品|蛊惑侯谢 摄(湖南)(右图)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姚璐:
  幽默是一种表达方式,是一种叙事的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朱炯:
  创意新颖,画面影调及构成几乎完美。
  
  青年组金质收藏作品获得者
  侯谢
  创意来自于生活的观察与思考
  记得大学时初学商业摄影,老师的第一个练习作业就是抽象化被摄体外形特征,通过其外形与其他物体的相似特点,利用类比、拟人、寄情于物等创意手段对被摄体进行影像表现。偶然的机会,看到母亲从商场买回的一对咖啡杯,杯柄的侧面轮廓正过来像耳朵,反过来又像鼻子,很有点抽象派的意思。于是乎拍摄了一套实验性的商业图片。《蛊惑》是其中的一张。
  可以说,这张片子在拍摄和制作难度上几乎是入门级别,闪光点就是略显童趣的创意。美国广告学教授,詹姆斯·扬说“创意不仅是靠灵感而发生的,纵使有了灵感,也是由于观察和思考而获得的结果。”悉心的观察身边貌似平凡的物体,平时注意多种艺术形式的学习和积累,那么拍摄一张如《蛊惑》般的作品,于谁,都不是一件难事。
  
  评委推荐
  
   李前光:作者用超现实和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全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将严峻的现实以幽默化处理,在读者笑过之后,获得的是思考和力量。
  创意精神和环保意识,令我喜爱和尊敬。
   王玉文:这组作品可以看出作者无论从造型能力的把握上,还是选取主题内容的深刻程度上都表现得较好。作品虽经后期加工,但是其艺术表现力使得这组作品的主题更深刻,它用艺术的手段再现了这些为了我们新中国的成立奉献了一生的老红军们的精神、生活状态。在创意上有新意。
   刘宽新:这组作品是新疆摄影师赵磊拍摄的。这组作品我曾在飞机上看到过相关拍摄过程的报道,我被摄影师的精神所感动。这组作品的得来非常不容易,是摄影师冒着生命危险拍摄的。但是我曾说过,不能因为作品的拍摄难度,而降低了作品在艺术水准、技术水准上的标准。这组作品可贵就可贵在它不仅拍摄难度非常大,而且从艺术角度上分析,作品很好的表现了冰川的那种冰清玉洁和神圣不可侵犯的超凡魅力。唯一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对冰川的全景介绍不足,编排略有欠缺。
   李舸:大题材,小视角。记者深入甲流病房,通过十几个昼夜的跟踪拍摄,真实记录了一个重症病孩与疾病抗争的全过程。
   杨大洲:我以为:艺术摄影,用一张片子尽表其意是高手,不足,才以组照弥补,但终是次之。这组作品:一、整体表现恰到好处,视觉和谐一致,重要的是四张足矣!不堆砌、不充数。二、排列、组合简洁有序, 富于韵律、节奏感强。三、线条的择取、影(高)调的运用,细节、层次的控制与处理,以及后期的制作均相当讲究。切记:好的组照一定是上述因素有机的、相辅相成的综合。
   陈小波:这幅作品并非宏大的叙事主题,它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一种正常生活状态的真实再现,这种场景几乎是我们每时每刻都会发生的事情,因此作品显得异常鲜活。我特别希望我们的摄影人能多多关注自己身边的生活状态,让观者觉得画面离他的生活并不遥远,用镜头记录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
   张桐胜:这四幅作品每一幅都表现的是西部风光。但是与其他风光作品不同,这四幅作品不仅记录了我国西部的壮美风景,更将自然中不屈、顽强的生命精神表现得较为完美,同时也是作者对生命的礼赞。
   王文澜:我见过拾废品的,但没见过这么深入执着的。在上海繁荣市井之中,富于理性的镜头滤去一切浮华尘俗,沉淀出当代社会状态的真实一瞬。毕竟城市让每个人的生活更美好,还只是一个理想。
   张宇:这是一幅在街头抓拍的作品,抓拍的时机准确到位,不难看出作者才思敏锐,抓拍技能熟练,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热爱生活,深入生活,关注生活并注意细节,以小见大,拍出了一幅让人回味又引人深思的好照片。倘若作者拍照时再向前一步,就无需剪裁,岂不美哉!
   黑明:为了证实这幅作品的真实性,我特意给作者打电话询问这幅作品的拍摄经过。作者告诉我,这幅作品摄于2007年,几年来他一直对这幅作品的发表与否处于矛盾状态,因为他不仅担心当事人对其产生分歧,也担心个别读者曲解了他的创作意图,所以几年过后他才拿出这幅作品参加展览。这幅作品在我看来,尽管作者所表现的是几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但我并不希望读者抱着一种狭隘的态度去和画面中的人物对号入座,更不要指责和诋毁画面上的这位官员,而是要把官员和记者当成一个抽象的概念,把此事当成一种社会现象去解读,只有这样去理解它的内在含义,《采访》才会有一种艺术的升华,才会在读者中产生真正的共鸣。
   陈仲元:为什么要推荐这帧作品呢?因为我看到了它作为摄影作品形式上的平实,因为这是一帧合乎摄影规则的照片;内容上的真实,因为这不是一帧恰似表演得来的百姓生活照片;制作上的精致,因为这是一帧影调控制恰当并输出介质选择适当的照片;于安静的画面之中我还能看到作为摄影艺术的些许本质,因为我所能够看到的很多经典黑白摄影作品大都是这番景象。
   朱炯:作者采用宝丽来的画幅,拍摄日常的景物,经过他神奇地虚实及色彩处理,制造出了一系列世间幻象,这让我眼前一亮。在最后的选片过程中,我一直都在寻找《繁星》,因为这组作品展现的自然景象,既熟悉又神秘,我作为观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摄影师敏感的观察和诗意的表达。这样具有创造性的影像在今天的中国摄影界是少见的,因此我特别推荐。
   颜志雄:一张非常主观而优质的人像作品。色彩、影调、构成,简约素雅。作品能传达出作者很好的美学素养。
   解海龙:从这幅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瞬间抓取能力不俗。画面鲜活而生动。在看过大量人为的、摆布的伪民俗作品后,反观这幅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状态的作品显得更有生活的味道,特别质朴而大气。
   赵迎新:这是一组不太雕琢的影像,拍摄手法似乎有点随意,喜鹊的形象在这里也不太光鲜,有点让人怜惜的脆弱和辛苦。但我喜欢他的看似随意和不经心中所蕴藏的生动和朴实,以及令人回味的寓意。外表光鲜,名声体面的喜鹊,同样要面对生活吧。搭建一个蜗居,生养一对儿女,每日辛勤觅食。而生活在城市的喜鹊,也许会面对更复杂的环境。在画面后新建楼宇中的人,大多也是如此吧。城市,环境,动物与人,其实就在你的身边,故事每天都在发生,你注意到了吗?
   周梅生:时间与空间的叠加,历史,现实与未来的交融,信仰与偶像的错位,情节与概念的对话。抽象在具象中升华,摄影人的思考。
   高琴:平凡的生活有许多不经意的瞬间让人感动。旧式的木屋、拥挤的集市、琐碎的生计,却遮掩不去对美丽与希望的追寻——那靓装的老妇拎着菜肉款款而来,那周边的目光交织出意味深长。捕捉闪现的生活境遇,展现驿动的生命体验,让人品味到摄影人的慧眼与慧心。
   姚璐:画面淡雅,取自生活中的某些角落,整合创意,再利用PS加以编辑和修饰,画面虽无人出现却处处体现出生命和呼吸的存在,让人有凝神静气的观赏感觉。作品唯美格调高雅,突出主题“粉”,将那种暧昧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华斌:这组作品看后令我感佩于母爱的伟大。作品的主人公来自于社会的普通人群,作者用细腻,饱含深情的语言,使每一张作品都浸润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对于儿子半个世纪的付出,每一张照片都流淌出母亲对儿子依依不舍的爱,虽然这个儿子是个智力不健全的人。这种感动让我欲罢不能的推荐了它。
   闻丹青:征地拆迁是当今中国社会一个比较大的民生问题。摄影师有义务和责任去记录它、表现它。这幅作品不仅很敏锐地抓住了当下的这一热点,并且与其他此类热点新闻惯用的手法不同,画面没有充斥着暴力、剑拔弩张的气氛,作者用较为婉转的语言,非常清楚的交代了问题。
  
  数字国展
  徐 静
  
  183661幅参评作品
  本届“国展”收到了来自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直,解放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及港澳台、海外华人华侨1.5万余人次的来稿,共计183661幅。来稿总量和投稿人数再创历史新高。与上届相比:来稿总量增长率约:84%,投稿人数增长率约:63.2%。这一数字不光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世界众多重大摄影展览和比赛中也属首屈一指。
  如此庞大的来稿数量,一方面说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文艺事业的大繁荣,相机在全国的普及率较从前有了明显的提高。同时也说明“国展”,这个中国历史最悠久,国人参与度、重视度最高,中国乃至世界唯一一个0奖金且只收纸质参展作品的摄影展览,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全国影友当中的号召力和凝聚力之大。
  另一方面,18余万的来稿量也是对组委会及评委的巨大考验。面对这一始料未及的数字,组委会及评委会除了倍感责任重大外,也深感对其个人体力、眼力、智力的极大考验。
  本届展览虽然分两个阶段评选,但却采取了“一评到底”的评选方式,18余万幅摄影作品,每一幅作品,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都经过了22名,堪称中国摄影界最优秀的人才组成的评委会的“慧眼”。这样的评选方式保证了评选的公平性。
  但是多并不代表优。在评选的总结会上,有不少评委提出是否应该设立准入门槛,在一定“量”的基础上,在“质”上有一个飞跃,以保证“国”字号展览的权威性,也减轻评委们强负荷的工作强度。
  
  22人组成的评委会
  为了让此次评选有一个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方式,为了让每一位参与者都拥有同一竞争评选的起跑线,为了让评选更加公平、公正,本次“国展”历史性地确立了由中国摄影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协会各媒体负责人、知名学者、理论家、成就卓越的摄影家、历届国内外摄影大展获得者、院校老师组成的22人超豪华评审团。这个数字创了“国展”历史上评委人数之最。并且这些评委60%是第一次参加“国展”的评选,评委的年龄结构也较往届年轻,年龄最小的才31岁。这样的设置,组委会希望有更多新鲜的视角,评出具有时代性的作品。在各类别组的评委人员搭配上,组委会也充分考虑了评委自身的专业特点、审美差异及年龄结构,科学组配保证了评选结果的多元性、丰富性与专业性、权威性、公正性的和谐。本届“国展”还首次设立监审一角。
  
  36小时回国路
  22名评委的组成、准时聚齐,对于组委会来说也不是件易事。全国那么多摄影精英,请谁?如何保证评委名单在评选期间不外泄?为此,组委会做了诸多行之有效的工作。评委名单的确定,是在评选开始前36小时通知各评委的。这期间,有一个感人的小故事。担任本届评选商业类和青年组评委的张华斌,在接到组委会电话时,正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参加一个活动。他说:“美国我可以随时去,但是担任国展评委却不是想当就当的”。为此,他毫不犹豫地自费购买了最早一班飞北京的机票。其他评委在接到通知后,也克服困难,全力以赴地投入到这次评选的工作中来。
  
  10天评选时间
  本届“国展”分两个阶段进行评选,前后加起来共10天。在“国展”举办23届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届的评选时间像这一届这么长。组委会一是考虑来稿量巨大,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才能保证评选科学有效地进行。二是希望为评委提供更加充裕的时间,来认真阅读每一幅作品。
  
  1箱/小时、24幅/分钟、4秒/幅的评选速度
  为了保证评选科学、有效地进行。在评选之初,组委会根据模拟评选的演习结果,为评委们建议了1箱/小时、24幅/分钟、4秒/幅的评选速度。类似于这样的细节问题,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事先即做了非常细致的工作。比如为每一位评委配备了计步器、放大镜、历届国展获奖名单、2007年至今的大事记等工具和资料,他们的工作得到了每一位评委的高度赞扬。他们的辛勤劳动保障了本届“国展”的顺利进行。
  
  52∶39∶1∶7
  本届“国展”,纪录类以96037幅的来稿量继续稳坐头把交椅,艺术类72116幅屈居第二,商业类的来稿量2649幅较上届小有增长,青年组参评作品数量达12859幅,是上届来稿量的一倍。粗算这四类(纪录、艺术、商业、青年)占来稿总量的比例约为52∶39∶1∶7。
  虽然每一类的投稿数量都较上届有了明显的提升,但纪录类和艺术类仍然是广大影友的“最爱”。这一方面说明这两类题材的参与度较大众化,另一方面也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全国基层摄影群众对“国展”的支持。而对于同样有着庞大人群的商业类,我们的组织工作可能还需加强。
  
  90 VS 10
  从来稿作者的年龄结构看,上至90岁高龄的耄耋老者,下至10岁的黄口小童都来积极参与面向全国摄影人的“国展”。从作者身份、职业分析,参评者中有不少职业摄影人,但更多的仍然是广大的非职业摄影爱好者;既有在各种国内外摄影展览、比赛中屡获大奖的“获奖专业户”,又有各摄影媒体月赛的“老熟人”,但更多的却是些陌生的新面孔。
  
  5‰入选率
  18余万的来稿量,创造了国内外摄影展览来稿数量的最高值,但同时也意味着有17万幅的摄影作品在第一轮就被淘汰。评选的“残酷性”从5‰这个入选比例上,就可见一斑。参与者参评作品的优劣先不说,单就其敢于参与的勇气就值得鼓励和肯定。
  然而绝大多数作品是如何淘汰下去的?淘汰下去的这些作品真的不如入选及以上的作品吗?应该说入选及以上作品经过大浪淘沙似的优中选优,它呈现了这一时期我们国家摄影发展的现状,淘汰下去的作品,也确有一些在摄影语言的基本运用及掌控能力上还很弱,在审美取向和创作思路的开拓性上还较单一和陈旧。作为参与者,首先应该尊重自己,认真地对待参与选择的这项活动,可我们有的朋友一个人竟然投了千余幅作品,且拍摄地点不变,镜头焦距不变,这显然有些不负责任,当然这是一个极端的个案。
  但鉴于来稿量的剧增,组委会还是有针对性地对入选比例做了相应调整,本届“国展”纪录、艺术类入选作品的数量增长100%,商业、青年类入选作品的数量增长50%。原设立的金银铜收藏作品数量保持不变。今年共有900余幅/组作品入选和被推荐。这个数字在“国展”历史上也是超规模的。
  
  5∶1单幅作品与组照的入选比例
  组照的投稿数量近几年有大规模进攻的趋势,然而摄影是一门讲究瞬间的艺术,且组照不是靠数量堆砌取胜的,这是一个技术含量极高的门类。可是我们许多摄影人还没有完全理解组照的意义。有评委戏称之为“砖头”作品,而非组照应该呈现的建筑整体。鉴于以上两点,在评选时,评委们对组照的入选条件进行了更为严格的要求。最终,单幅与组照在入选比例上,基本保持在5∶1的比例上。组照大户纪录类作品中,组照占了收藏级作品的20%。虽然有些很不错的作品,因为这一比例的限制,被评委忍痛割爱。但这一规定的设立,却为今后组照的拍摄构架了良性发展的创作环境和要求。
  
  36次复议
  本届“国展”在进入第二阶段的评选时,尤其是进入收藏级作品的产生时,出现了36次的复议讨论,平均每类9次复议讨论。这种复议形式,是中国摄影家协会在多年的各种摄影展览、比赛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目的自然是为了让评选结果更为公正、公平。本次“国展”沿用了这一经过实践考验的做法,在第二阶段评选过程中,只要有三位评委提出动议,就可向组委会申请重新讨论,得到半数以上评委支持的,即可动议有效。
  
  69419幅民族风情题材的纪录类作品
  今年来稿的巨头——纪录类里,有69419幅作品是以反映民族风情为题材的作品,占纪录类来稿量的72%还多。这一比例,一方面说明在纪录类里,相较于新闻纪实和报道摄影来讲,此类题材更便于普通影友参与拍摄。另外也说明普通影友仍然是“国展”参与者的中坚力量。
  在审读这一庞大的题材时,评委们不时被作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民族文化的热爱所感动。然而,随着时下创作采风团的日益盛行,由此产生出一批表演式的“伪民俗”作品,也令评委们感到担忧。从来稿作品中不难看出,面对场面热闹、散乱的地方民俗表演,面对民俗摄影这一传统题材,尤其是基层影友一方面可能会因初见产生新奇的兴奋感,一方面面对纷繁、庞杂的内容或又有些不知如何下手的忙乱感。以至于有些诸如杀猪宰羊、喂奶、下葬式的场面一再地出现在评委的眼前。这里有题材陈旧的问题,也反映出一部分摄影人视觉道德观念的缺失。有评委看到这些照片后不无感慨地说:“我们的社会是那么的生动而鲜活,为什么我们的摄影人就不能将镜头对准富有时代生活气息,且离自己的生活如此贴近的内容呢?”
  这不是说那些原始淳朴的民风民情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就不需要了,只是我们需要透过作品真切的了解、看到真正的民风民俗。
  
  1∶1
  此次纪录类收藏级作品,被以反映日常生活和重大事件的作品均分。与上届相比,此结果显然新闻摄影作品所占比例较上届要高。这一方面与评委的审美趣味有关,另一方面也因为自上届“国展”2007年至今,我们国家发生了许多载入史册的大事,老百姓的生活也在社会的变革中悄然变化着。“国展”是一个综合性的展览,它与其他新闻摄影、民俗摄影比赛不同。它一方面要从摄影艺术的创新性,表现手法、语言应用和控制等艺术性上,较为全面地展现这几年中国摄影的发展面貌,另一方面也要透过影像折射出我们国家在政治、军事、文化生活等各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重大历史事件,还要考虑题材的参与性。在评选过程中,评委们依据“国展”具有的导向作用与引领作用,就这两大题材作品的收藏比例进行了非常充分的讨论和权衡。
  
  18%风光及动植物题材占艺术类作品比例
  今年艺术类的参评作品几乎与纪录类平分秋色。但是艺术类中的大头儿风光及动植物题材占其中的比例却不并高,仅为18%。在最后的艺术类金质收藏级作品投票中,得票最高的以表现大山大河的航拍作品由获奖老手袁学军投送的《印象·青藏高原》,近乎是被评委们挽救上来的。
  为什么曾经风光无限的风光摄影这回却风光不再了呢?是拍摄内容不美了?显然不是。我们的河川依旧江山多娇,但是山珍海味吃多了也会厌倦,如何在内容上、表现手法上拍摄出具有新意的作品,可能是这次风光摄影人“铩羽而归”后需要反思的。由此联想到本刊连续两年着力推崇的“新经典风光”概念,在本届“国展”中,“新经典”作者还鲜见于众,这与我们的宣传力度不够有关,同时也反映出相当一部分风光摄影人还没有理解和意识到这一点。而“新”字当头的评选理念也成了艺术类其他题材的评判标准之一。
  另外在本届“国展”中,风光摄影作品在艺术类和纪录类都有投稿。什么样的风光作品属于纪录类?什么样的风光作品属于艺术类?这是作者的一种投机作法,还是顺应时代发展的分类技巧?在评选总结会上,有评委建议,两类风光摄影作品的评选应该设立标准,一方面引导作者正确投稿,一方面也为评委评选设立一个执行的参照标准。这种同一题材多类投稿的现象在商业类、青年组也有不同程度的表现。我们的分类还需要再科学化,易操作化。
  
  220人次 VS 20万
  本届商业类共有220人次来稿,占商业类很大比例的时装、人像方面的投稿数量与之庞大的从业人群数量比例严重失衡,据说此行业的摄影师达20万人之多。而建筑、婚纱等其他商业摄影门类的作品则几乎没有。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1∶1
  青年是未来希望的代表,“国展”之所以设立青年组意在鼓励和引领青年摄影师的创作。青年组进入“国展”的序列中,是在上届。当时可以用“惊艳”来形容,它给评委们所带来的振奋和喜悦。今年的青年组,虽然不乏思想鲜活,富有朝气的作品出现,但总体的活跃程度似乎并没有达到评委们的预期。是因为第一次的亮相,让评委们对青年组过于期待?还是别的什么原因?
  本届青年组收藏级作品,以贴近生活和带有实验色彩的作品为多。体现出评委们鼓励青年人关注社会、贴近生活的意愿,也表达了他们对青年人思想活跃、天马行空的性格的宽容和羡慕。现代的青年人,在摄影后期制作方面可谓高手云集。如何在艺术探索上肯定具有创新意识的做法,并给予一定的规范和指导?在评选之初,评委们就这个问题达成一致,以画面元素为摄影作品的底线,非纪录类作品,鼓励使用一切先进的手段进行艺术创作和表现。
  
  获奖秘籍
  
  摄影不要起哄
  “国展”,在很多摄影人心目中高不可攀,甚至高到有些人从来不敢问津;“国展”也让很多人当成撞大运的机会,甚至有些人每个类别都要参加。通过这次评选,在我看来“国展”并非那么神秘,也并非那么简单,只要你的作品富有新意、制作精良,我相信肯定能够一路过关,并且打动评委,因为这次“国展”的所有参展作品,在评选之前都进行了造册登记,而且组委会不做筛选,每幅作品都会和评委一一见面。
  本届“国展”经过在北京和宜春两地长达10天的评选,终于在18余万幅作品中产生了近千幅入选和收藏作品,在我看来,大部分淘汰作品不仅缺少新意,而且表现手法也非常老套。就拿入选作品来说,尽管有些作品远离现实生活,缺少思想内涵,但相对而言却比落选作品略胜一筹。
  在这次评选过程中,我看得最多的作品就是元阳梯田、莆田滩涂、婺源古镇和罗平油菜花,其次就是藏区的喇嘛、江南的和尚以及东南沿海的惠安女和端着相机照相的摄影家。这些照片不断在评委手中传递,也不停地在淘汰,因为我们评选的毕竟不是梯田展、滩涂展、古镇展和油菜花主题展;也不是喇嘛展、和尚展、惠安女展和成群结队的摄影师形象大展,而是中国摄影界最为关注的“国展”。
  通过这次评选,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很多系列作品(组照)不成系列,无论是所要表现的故事情节,还是影像的结构,都背离了应有的逻辑关系,有些作品甚至让人感到内容浮浅,编辑水平较低,充其量也就是把某一次拍摄的照片用胶条连接在一起,“冒充”系列作品(组照),实际上根本没有形成真正的系列作品(组照)。
  
  国展评委五问
  投下最后一票,我结束了中国摄影史上参展作品最多,评选时间最长的2010年23’全国摄影艺术展览评选的光荣使命。时值公元2010年6月21日,农历庚寅年夏至,北半球白天最长的一日。
  很兴奋,很惋惜,入选落选都有好片子。
  实话实说的几件事:
  一、凭什么能入选?
  能在1秒钟内留住评委的眼光,即有机会进入第二轮(大约8%)。因此,“简单而深刻”是重要因素。把复杂的事情说简单了,自然好懂,把简单的事情说复杂了,难以在短时间内做出判断。183661幅来稿,每张照片留给评委的时间顶多1秒钟。拍照片的在瞬间按下快门,看照片的在瞬间做出判断。
  
  二、评委看什么?
  内容和形式。
  内容:不大则小,大事小情,情重理深的片子,都有一拼。反复说的事,难!剃头的、洗脚的、给孩子喂奶的,即使是实事真情,也难入选,都说100多遍了。
  形式:无非是光线色调构图等等语言关系。摄影语言里有普通话也有方言,能说出彩儿来不容易。有影友说红色光谱最长,能吸引评委的眼光。18万来稿中以红色做主调的着实不少,都“全国山河一片红”了,没有参照系数,红色变成红灯,停止!这次来稿,浓墨重彩的多,轻描淡写的少,不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妙处。
  三、评委喜欢什么?
  各有所好,可以有偏爱,不能有偏见,众家之言,才可以评出一个好展览。评委年龄有大有小,职业有主流媒体、有自由摄影师,有大学教授、有部队军官,有传统、有前卫,有弄文化的、有玩时尚的,争论不休,各抒己见,方成正果。
  我喜欢那些特深沉、特简单、一目了然、思考再三、有预见性、能领导时代潮流、起模范带头作用的片子,结果没找到,或许,有这样的片子,是我没看懂。
  
  四、后期制作能起多大作用?
  这里指照片制作的素质,与内容无关。
  从评选实际情况看,照片素质可以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例如杭州某名家的作品,内容是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但图像素质无与伦比,众评委心悦诚服地投了一票。又如广西某影友不加挑选地做了1000多张打印片寄来参评,因为不限数量,结果可想而知。
  时代在前进,中国目前的高端图片后期制作技术已达到国际水平,“国展”自然会择其优者。从按下快门到完成照片,是一个完整体系。
  
  五、什么照片能打动你?
  真实!
  带感情因素的片子不说,人之常情,有目共睹。举一例:
  某日评选中间休息,向一位拍商业片的评委请教:为什么两张同是拍不锈钢器皿的片子在反光面上的质感有天壤之别?某评委答曰:反光板的材质不同,一用白纸,一用不锈钢板,器皿上反映出来是不锈钢板的质感,自然与白纸的死白一片大不相同。
  听后,思索良久。
  用真实反映真实, 一出手就把本质定了。
  商品广告尚且如此,生活的真实还用说吗?
  “国展”评选随感五则,没有大理论,都是影友关心的具体事儿,不深刻,但是简单。
  
  姚璐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
  作为评委
  2010年23’全国摄影艺术大展结束,我作为评委被分配在青年组评选,投稿者主要是在14─28周岁之间,这一类投稿的群体应当属于以创意和主观思想表达为主的作品,在整个评选过程中,我个人认为,真正特别有个性、有理念、手法严谨和贴切,视觉冲击力强的作品不是很多。
  在整个评选的过程里,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我们的题材选择匮乏,创作语言单调,对于创作的理解有误。
  题材匮乏是一个老毛病了,我们的摄影创作者或者说拍摄者对于拍什么始终不是很主动,他们不知道该拍什么,于是就以新、奇、特作为创作的原动力,奔跑于名山大川间,或少数民族地区,以为这就是创作生活,其实他们拍摄的往往是被经济利益驱使的一些所谓的民俗,所谓的传统文化的东西,这是没有感受,没有精神层面的伪文化,而大家还乐此不疲而一意为之,最后我们将会看到成千上万的同一个场景,同一个内容,又是同样的虚假和庸俗。实在是一种浪费。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是,找到了一个题材,往往只是蜻蜓点水,浅尝即止。能感觉到有的参选作品仅仅花费了也就一个下午的时间就搞定的东西,还冠之以纪实采风等等。其实真正的纪实摄影家们哪个不是背负着厚重的文化使命,像朝圣一样的呵护着自己关注的主题,作品里散发着神圣感、宗教感。所以,一组好的纪实作品渗透着作者很多的心血和劳动,这里有时间上的也有体力上的,是一份珍贵的财富。我们就算没有条件达到这样的境界和难度,但是,如果想成为一名纪实摄影师,要耐得住寂寞,请务必以更高的水准要求自己,这样走下去,慢慢的你的作品将会有一个升华,作品是不会骗人的,你的这份心血是可以通过你的作品让观众们认可的。
  以前总有一个现象,就是将摄影作品煞费苦心的取个名字,和画面吻合上就算这幅作品完成了,引导着观众先看名字,再看作品是不是那么回事。文字固然很重要,但是我们是用视觉语言来表达我们的理念的,我们不是文学家,画面说不清楚的,文字加上也没有太大的作用。因此,我想说的是要以视觉方式和视觉心理研究挖掘自己的作品,不要最后拿出一张照片,左看看右看看,然后起个名字,这种方式是“拿起猎枪,打哪儿指哪儿”的方式,现在每个杂志的月赛上充斥着这个类型的照片,我认为这种方式要杜绝。
  我不是泼冷水,因为好的作品前面已经说过了,说一说问题是为了后面更好的结果,另外,还要调动更多的有质量的作者来参赛,如果我们对问题,遮遮掩掩,会影响今后投稿的群体,只有更严格的对本届的作品进行反思,才能更好地对下届负责。
  
  张华斌
  商业类及青年组评委
  有遗憾才完整
  目前商业摄影的参展作品以为了参展而拍摄制作的作品,业内称之为“飞机稿”和纯商业作品居多, “飞机稿”又占了绝大多数。因为商业摄影作品的拍摄与其他门类不同,它可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的,也可能是一个团队合作完成的,这里面牵涉到许多诸如版权、肖像权、署名权等问题。究竟该如何界定商业作品?另外,在后期制作如此发达的今天,摄影的难度系数还能不能成为一个加分的理由?
  本届“国展”评委们虽各执己见,但却对二者的统一寄予未来参评作品。最终经过评委们的热烈反复的讨论,将金牌挂在了一个以难度系数高、摄影语言精准老辣的范华脖子上,一个以创意新颖,画面视觉冲击力强的郑之身上。
  作为人像摄影师出身的我,对于今年人像摄影投稿数量少这一现象,我感到非常惋惜。据我了解全国共有约20万人从事人像和婚纱摄影,其中我掌握的至少一半以上的摄影师的作品其水准都相当之高,如果这些人都能参与“国展”,那将会是对“国展”商业类摄影作品整体水平的极大提高。而本届“国展”中商业类摄影作品,其他题材如时装、建筑等等内容的缺失,也让我感到遗憾。
  我也是从“国展”这个平台走出的摄影师,“国展”不仅给了我荣誉,也为我搭建起了与外界沟通的平台。我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力量,向许多还不了解“国展”的商业摄影师进行宣传,希望下届能有更多的商业摄影大腕和新锐亮相“国展”。
  欲知本届“国展”更多信息,参见中国摄影家协会网。
其他文献
千里追鹤,自费筹建梦鹤苑艺术主题公园  王克举1959年出生,当过知青,曾在央企工作。1989年还开设了一家印刷厂,效益可观。  1999年,王克举带着相机来到扎龙自然保护区。高雅的丹顶鹤翩翩起舞唳天鸣唱,在王克举的心中溅起一層层涟漪。一日不见丹顶鹤,则寝食难安。他一年365天风雪无阻,一年要去扎龙400多次。为了拍摄出丹顶鹤的极致高雅并让照片具有永恒的艺术和科研价值,王克举坚持用120专业胶片。
[摘要] 纵观1980年以来表现台海两岸关系的华语电影,都将作者对社会历史的想象以寓言的方式点出,实现了意识形态的寓言化的设置,而不是现实层面上的历史求证。电影文本运用了一些隐蔽的意识形态话语策略:人为化地重写历史是隐性的意识形态话语策略;世俗的历史与想象的历史成对出现,体现了意识形态“体验”和“想象”的双重关系;从政治领域回归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话语策略是新形式下审美需求。  [关键词] 话语策
体积一手掌握  奥卡CM P163CL收起长度37cm,但是外周直径只有5cm,一手轻松握起,自重只有0.35kg,加上配套的KB20球台也才0.5kg,携带、操作都极为轻便。无论是插在包里还是背在身上都很省空间。材料精细讲究  CM P163CL虽然又小又轻,但是用料上非常充分,脚管虽细却也是10层优质交叉编织碳纤维材质,关键的部分铝合金构件采用的是锻造工艺,强度可靠。并且承重、锁紧、抽拉等都经
标准镜头,摄影史上一个永远的神话。它具有最接近人眼观看大千世界的视角,能拍摄出令人倍感真实而亲切的画面。它的构造也相对简单,发展至今也脱不开那几款经典设计,而且它更容易制造出大口径镜头,为人们带来更明亮的拍摄感受。当然,它不像其他焦距的镜头那样具有更夸张的透视效果,在使用时颇受限制不易出彩,但真正的高手更喜欢带着枷锁跳舞,并跳出一曲醉人心弦之舞,历史上的无数大师都是以擅长使用标准镜头而著名。走近标
初秋的晴朗天,在路边遇见了一大片百日菊,红的,黄的,紫的,一片明媚。停下车来,给它们拍照,站在旁边欣赏了好一会儿,那天本来心里有些烦乱,看到那片花,心也跟着明媚起来,想起卢梭的那句话:别烦,你瞧,这花多美。  暑假读朱良志先生的《八大山人研究》。在引言里,他这样落款:作者记于丁亥年荷花盛开时。“荷花盛开时”,多么美好的字眼啊,眼睛在这几个字上停留。八大山人喜欢荷花,晚年的斋号为“何园”,是因为他想
摘要 九十年代女性文学对传统文学母性书写进行了彻底颠覆,还原了母亲的世俗和本真面貌,对母女关系的重新审视透视出女性书写中的逃离性,解构以后的重建依然困惑。    书写母亲是中国文学的一个传统母题,“母亲”成为天然的人性角色和重要的社会角色,母性崇拜以各种方式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然而。在男性文化叙事谋略中,“母亲”逐渐演变成一个承载象征意义的文字符号。背负着坚韧、苦难、宽厚、无我的深远意味在中国父权
素以品质著称的天霸摄影包享誉国际,深受美国职业摄影师的欢迎。  Tenba一词来源于中国的藏语,意为“诚实”、“坚固”的意思。它的发明者是美国一名职业摄影师,他赴西藏地区拍摄时,发现许多摄影包都不尽如人意,于是,回到美国后自己设计了天霸品牌的摄影包。    独具创意  天霸大号滚轮式摄影包创意设计,个性十足。它采用滚轮式设计,可以克服摄影师肩背摄影包的负担,摄影师可以拉着摄影包活动,既可以轻松携带
[摘要]岩井俊二1995年拍摄的《情书》以清新感人的故事和明快唯美的影像在日本国内引起轰动,很快又影响到东南亚甚至欧美。在之前,岩井俊二的数部电视短片如《烟火》、《爱的捆绑》等均获得了极高评价。在获柏林电影节大奖的《梦旅人》之后,岩井俊二拍摄了极具震撼力的《燕尾蝶》,而他最近的作品《关于莉莉周的一切》引起日本举国关注。他的作品在主题和内容上或唯美或纯粹极端,独具一格的创造着影视画面的冲击。  [关
[收稿日期] 2020-09-02  [基金项目]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学研究项目(CELAP-JYKT2017012)  [作者簡介] *施澜(1983—),女(满族),河北邢台。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元认知教学、授业研究等。  [摘 要] “学会学习”是21世纪人才应具备的重要能力。通过比较和分析芬兰赫尔辛基和中国香港关于“学会学习”的理念与实践,提出了“学会学习”教学模型。模
[摘要] 8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中,虽然有一些导演在女性形象塑造上,从女性的视角出发,在创作中体现了女性意识,为塑造具有自我价值的女性形象做出了可贵的努力,但电影创作中仍受男权中心话语的影响,体现了女性谋求独立、生存和发展过程的艰巨性。  [关键词] 中国电影 女性形象 女性意识 男权话语    历史上的中国,在父权制社会环境下,女性丧失了自我,处于社会边缘而沉沦于历史地表。解放后,“男女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