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县域经济活力、实力、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依托。海林是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军者。海林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提出了制约海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县域;县域经济;海林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县域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一种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进行资源配置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县域经济活力、实力、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依托,更是综合省力的标志,县强则民富省强,县弱则民贫省弱。黑龙江省全面振兴,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县域,希望也在县域。
一、海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海林是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军者,海林市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海林速度”和“海林模式”。海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跻身国家级,跃升至全省十强县(市)前列,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产业集聚强势已现。截至2013年6月,167个项目落户园区,合同引资额151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2亿元,2012年实现税收3.9亿元。在针对2012年黑龙江省的十强县评比中,在工业发展方面,海林市获得第9名;在财源建设方面,海林市获得第10名;经济总量增幅位列第9位;民生工作,海林市为列第6名。
二、制约海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海林市以城市综合体、旅游集群、农产品大市场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正在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工业快速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经过几年快速发展,海林市规模工业发展迅速,规模企业总量增加,但普遍规模较小,产值较少,在现有的102家企业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不到20家。而且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产品加工,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难以培育成具有绝对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其次,海林市新兴产业及产业集群培育相对缓慢,工业增长后势乏力。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企业营业管理费用的过快增长,使得企业营业成本大幅上升,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了企业效益。另外,由于海林市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做到高效、清洁、环保,要达到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指标还有很大困难,这极大地限制了海林市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大而不强。海林一直都是农业大县,但海林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标准化水平低、农业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小,对市场的冲击力不大。这些使得海林与农业强县还有一段距离,也一定程度上制约海林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海林的第三产业还十分滞后,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32.5%)明显低于第二产业(39%),只略高于一产(28.5%),与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及国际通行的英格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更是相距甚远。就服务层次来说,其服务层次也不高,大众化的服务较多,缺乏档次高、服务优的服务业和服务场所,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还不相适应,如全县目前没有一家真正的现代物流企业、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等。此外,海林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只有35.1%,致使城市发展中缺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资金投入不足。要发展经济,必然就要有投入。海林是一个集山库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重点县,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经济的确很难。 财政方面,转移支付资金量少,且多采用专项配套补助、有偿使用的方式,县乡财政没有多余的钱用到发展县域经济上。 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对于县域的金融投入大幅度减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特别是农业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农村和农业,主要转向城市工业,邮政银行还通过存差和邮政储蓄使县域资金大量流失,这使得本来就难以为继的局势更加艰难。尽管海林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强化项目工作,把招商引资当作一号工程,也努力盘活内部资金,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公司,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局势,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促进海林市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工业化,全面提升工业发展规模和质量。一是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低碳化的导向,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机械及金属制品、农副产品及其资源加工、轻工纺织及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增强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树立先进企业理念,打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开放合作,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建立以县开发区为主,集中区和专业园区为补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园区新格局。继续推进乡镇工业集聚区建设,探索设立托管园区和共管园区。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壮大农业经济。加快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稳定优质粮、棉、油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生猪、肉鸡、油茶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引导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巩固和扩大村民生产互助资金试点成果,积极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三)推进旅游文化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按照“旅游文化一体”的理念,完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塑造旅游文化品牌。打造“城湖一体”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开发区建设,壮大旅游文化产业,建成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旅游文化休闲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四)进一步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发展、严格规范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业态,积极发展产业基金、风险投资,促进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和推进企业上市,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社会化养老服务。积极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中介服务、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郭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74.
[2]秀英.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1(11).
作者简介:田晓峰(1983-),辽宁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在读研究生。
关键词:县域;县域经济;海林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县域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也是国民经济最基本的运行单元,是一种以县级行政区划为范围进行资源配置的区域经济。发展县域经济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保证,县域经济活力、实力、竞争力是综合国力的依托,更是综合省力的标志,县强则民富省强,县弱则民贫省弱。黑龙江省全面振兴,重点在县域,难点在县域,希望也在县域。
一、海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海林是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的典范,是全省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军者,海林市县域经济发展创造了令人赞叹的“海林速度”和“海林模式”。海林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跻身国家级,跃升至全省十强县(市)前列,其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产业集聚强势已现。截至2013年6月,167个项目落户园区,合同引资额151亿元,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2亿元,2012年实现税收3.9亿元。在针对2012年黑龙江省的十强县评比中,在工业发展方面,海林市获得第9名;在财源建设方面,海林市获得第10名;经济总量增幅位列第9位;民生工作,海林市为列第6名。
二、制约海林市县域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当前,海林市以城市综合体、旅游集群、农产品大市场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正在成为助推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但同时也存在许多问题。
(一)工业快速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经过几年快速发展,海林市规模工业发展迅速,规模企业总量增加,但普遍规模较小,产值较少,在现有的102家企业中,产值过亿元的企业不到20家。而且这些企业主要集中于产品加工,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自我发展能力较弱,难以培育成具有绝对市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其次,海林市新兴产业及产业集群培育相对缓慢,工业增长后势乏力。由于能源、原材料价格、劳动力成本的上涨和企业营业管理费用的过快增长,使得企业营业成本大幅上升,加重了企业负担,影响了企业效益。另外,由于海林市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难以做到高效、清洁、环保,要达到节能减排目标考核指标还有很大困难,这极大地限制了海林市工业的快速发展。
(二)农业大而不强。海林一直都是农业大县,但海林的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标准化水平低、农业产业链条较短,附加值不高;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示范带动作用不强;龙头企业与农产品在全国、全省的知名度不高,影响力小,对市场的冲击力不大。这些使得海林与农业强县还有一段距离,也一定程度上制约海林的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三)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目前,海林的第三产业还十分滞后,第三产业所占GDP的比重(32.5%)明显低于第二产业(39%),只略高于一产(28.5%),与国家、省、市平均水平及国际通行的英格尔斯现代化标准45%以上的要求有很大差距,与西方发达国家60-70%的水平更是相距甚远。就服务层次来说,其服务层次也不高,大众化的服务较多,缺乏档次高、服务优的服务业和服务场所,与现代社会高速发展还不相适应,如全县目前没有一家真正的现代物流企业、没有一家五星级酒店等。此外,海林的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化率只有35.1%,致使城市发展中缺少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也制约了第三产业的发展。
(四)资金投入不足。要发展经济,必然就要有投入。海林是一个集山库区于一体的国家扶贫重点县,要投入大量资金来发展经济的确很难。 财政方面,转移支付资金量少,且多采用专项配套补助、有偿使用的方式,县乡财政没有多余的钱用到发展县域经济上。 金融方面,商业银行对于县域的金融投入大幅度减少,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十分有限。特别是农业银行金融资源的配置不再局限于农村和农业,主要转向城市工业,邮政银行还通过存差和邮政储蓄使县域资金大量流失,这使得本来就难以为继的局势更加艰难。尽管海林积极争取外部资金,强化项目工作,把招商引资当作一号工程,也努力盘活内部资金,成立了中小企业信用贷款担保公司,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资金紧张的局势,但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
三、促进海林市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推进工业化,全面提升工业发展规模和质量。一是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按照规模化、品牌化、集群化、低碳化的导向,优化工业结构,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机械及金属制品、农副产品及其资源加工、轻工纺织及服装加工等主导产业,增强创新能力,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支持企业技术改造,增强新产品开发能力和品牌创新能力。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树立先进企业理念,打造企业文化,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二是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注重开放合作,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培养和引进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能力。三是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科学编制园区发展规划,不断完善园区管理体制,加大园区建设投入,建立以县开发区为主,集中区和专业园区为补充,层次分明、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园区新格局。继续推进乡镇工业集聚区建设,探索设立托管园区和共管园区。
(二)推进农业现代化,不断壮大农业经济。加快农业特色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在保障粮食安全,稳定优质粮、棉、油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大力推进生猪、肉鸡、油茶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按照做大总量、培育品牌、集群发展的方向,引导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培育知名农产品品牌。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扎实做好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在依法自愿有偿和加强服务基础上,规范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和社区银行,巩固和扩大村民生产互助资金试点成果,积极发展农村小型金融组织和小额信贷,健全农业保险制度,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加强农业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育农民经纪人队伍,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三)推进旅游文化一体化,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一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产业。按照“旅游文化一体”的理念,完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挖掘旅游文化资源,塑造旅游文化品牌。打造“城湖一体”旅游发展新格局,加快旅游城市和旅游经济开发区建设,壮大旅游文化产业,建成融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区域性旅游文化休闲基地和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二是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完善落实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网络化、品牌化经营。
(四)进一步完善创新金融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金融服务业。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发展、严格规范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地方金融机构,大力发展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金融业态,积极发展产业基金、风险投资,促进保险业快速健康发展。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推进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探索发行企业债券和推进企业上市,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充分发挥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社会化养老服务。积极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中介服务、会展经济等新兴服务业。
参考文献:
[1]郭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理论框架[J].中国集体经济,2009(10):74.
[2]秀英.县域经济发展瓶颈及对策——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农业经济,2011(11).
作者简介:田晓峰(1983-),辽宁人,吉林大学军需科技学院在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