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f1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味”可谓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发源地,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之意是语文课要注重突出学科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笔者以为,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语文味”就是要我们语文教师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一、还“儿童味”
  小学语文课的主人应该是儿童,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量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去体会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真意,要让他们溢出真情。语文课就应该上出儿童的趣味来。小学语文课要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使儿童的精神与语文课水乳交融,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得到真实体现。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课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读出小松树的傲慢,大松树的谦逊,风伯伯的意味深长。尤其是小松树的这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还有风伯伯语重心长的那句:“孩子,山下的那棵树比你高多了,你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在分析文中三个角色后,笔者拿出课前为孩子们准备的头饰,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孩子们异常兴奋,争先恐后地上前表演。在表演中,孩子们深刻理解了小松树从一开始的傲慢无礼到最后的“惭愧地低下了头”的转变过程。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笔者对教学进行这样的处理,为语文课平添了几分“儿童味”。
  
  二、蘸“情味”
  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精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在教学中“情”犹如一条登堂入室的引线,有了它,学生才能一步步跃入课文的意境,体悟作者的用意,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如《荷花》一文,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处处富于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的浓浓真情。笔者引导学生多层面地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个性体悟荷花美等方式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坠入文中优美的意境之中,去领悟荷花的神韵,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反复品读欣赏后,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中,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此时,笔者抓住了这一契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爱,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一言一语皆饱蘸着情味。
  
  三、显“韵味”
  语文是醇香浓郁的咖啡,让人心生陶醉;语文是广阔无际的原野,让人心旷神怡;语文是瑰丽无比的山川,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滋润感情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总有它独特的韵味。笔者以为,教材本身的“空白”其实就是语文教学具有韵味的重要来源。如二年级下册课文《会走路的树》一课通过感受小鸟与驯鹿相处时的快乐、分别时的不舍,体会动物间和谐、友好的交往,感受大自然融洽和谐的一面。结尾写道:“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他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家快步走去。”激动的小驯鹿飞快地带着小鸟跑回家了,回家后又是怎样一个情景呢?这就是文本留下的艺术空白,笔者在执教时,就留给了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想象小鸟来到驯鹿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各自的想象续编故事。二年级的学生真是天真烂漫,敢想敢编,他们在故事中讲道:终于见面了,小鸟对老驯鹿说:“老朋友,你可好啊!小动物们都羡慕我有一棵会走路的树做朋友呢……”老驯鹿还嘱咐小驯鹿:“今后不要随便带人回家,可能有危险,不要忘记了!”慈祥的老驯鹿对小鸟说:“孩子,要注意安全哦,不要随便与人交朋友,遇上我们,你是幸运的……”这些精彩的故事,不正是学生在求知探索过程中拥有的自己的独到的语文味体验吗?
  语文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正如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健康的、生态的“语文味”,自然也不会单单是某一种单纯的“味儿”,它应当是一种杂糅中飘溢着醇正的“味儿”,应当是复合中彰显统一的“味儿”,应当是余音缭绕让人回味无穷的“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上有“语文味”的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呵护学生的成长,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不懈追求。
  (责编韦淑红)
其他文献
情感态度对于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来说,就是要强调养成学生阅读的兴趣,充分感受阅读的乐趣。下面试结合本人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具体做法,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体会。    一、借助绘画——理解课文    有人曾对认识兴趣中具有中心意义的读书倾向进行了研究,发现七岁左右儿童的读书兴趣特点是绘画。这也许缘于他们知识有限,对社会的认识,对世界万物的感受,以及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是无法用准确的言语来表达的,于是他们寄托
辩论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更多的表现机会。《狼和小羊》讲的是小河边的狼和羊的故事,在讲这篇课文的时候,我利用课文的特点
笔者一直相信付出就有回报,但反复实践之后,才发现原来不是那么回事。究其原因,一些劳动带来的效益不高,诸如:无效的讲解提问、机械重复的练习、过度的发散、不必要的多媒体运用等等。在追求效益的今天,为了减轻师生的负担,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必须在构建有效课堂上下工夫,控制教学投入,提高教学效益。    一、 节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一个常数,课堂中的每一项教学活动都要对应教学目标,课堂中的
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构建有效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新课题。而课堂有效提问作为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学生自我建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高效课堂的生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不仅可以使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而且还可以启发学生的思考和质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收到“投石击水”之效。  然而,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在当前课堂教学中,教师“一讲到底”的现象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
体育科技期刊综述文章以有限的文字对体育学科领域或专题的研究情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归纳、分析,为决策者和教学及科研工作者提供准确、及时的学术服务.编辑在评价这类文章时,
对供电电网、高压变、配电系统及其电气设备等最主要的危害就是雷电.雷电效应的危害主要有雷电的击穿效应、雷电流的发热效应和雷电的机械效应.发电机、变压器、开关及输电线路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
在文化全球化和高校社会化的背景下,校园文化安全作为文化安全的重要内容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如何在下一阶段的高校改革和建设中维护大学校园文化的安全是本文关注的重点.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