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味”可谓是一堂语文课的灵魂,是教师的教学激情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发源地,是教师的综合素养与学生的文化素养、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的和谐统一。“语文课就应该有语文味”之意是语文课要注重突出学科自身的特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要让学生通过多方面的实践,在把握语文这一最为重要交际工具的同时,不断丰富自己的人文精神。“语文姓语,小语姓小”,笔者以为,语文课的最大悲哀是语文本体的淡化和失落, “语文味”就是要我们语文教师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
一、还“儿童味”
小学语文课的主人应该是儿童,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量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去体会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真意,要让他们溢出真情。语文课就应该上出儿童的趣味来。小学语文课要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使儿童的精神与语文课水乳交融,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得到真实体现。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课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读出小松树的傲慢,大松树的谦逊,风伯伯的意味深长。尤其是小松树的这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还有风伯伯语重心长的那句:“孩子,山下的那棵树比你高多了,你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在分析文中三个角色后,笔者拿出课前为孩子们准备的头饰,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孩子们异常兴奋,争先恐后地上前表演。在表演中,孩子们深刻理解了小松树从一开始的傲慢无礼到最后的“惭愧地低下了头”的转变过程。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笔者对教学进行这样的处理,为语文课平添了几分“儿童味”。
二、蘸“情味”
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精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在教学中“情”犹如一条登堂入室的引线,有了它,学生才能一步步跃入课文的意境,体悟作者的用意,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如《荷花》一文,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处处富于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的浓浓真情。笔者引导学生多层面地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个性体悟荷花美等方式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坠入文中优美的意境之中,去领悟荷花的神韵,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反复品读欣赏后,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中,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此时,笔者抓住了这一契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爱,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一言一语皆饱蘸着情味。
三、显“韵味”
语文是醇香浓郁的咖啡,让人心生陶醉;语文是广阔无际的原野,让人心旷神怡;语文是瑰丽无比的山川,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滋润感情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总有它独特的韵味。笔者以为,教材本身的“空白”其实就是语文教学具有韵味的重要来源。如二年级下册课文《会走路的树》一课通过感受小鸟与驯鹿相处时的快乐、分别时的不舍,体会动物间和谐、友好的交往,感受大自然融洽和谐的一面。结尾写道:“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他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家快步走去。”激动的小驯鹿飞快地带着小鸟跑回家了,回家后又是怎样一个情景呢?这就是文本留下的艺术空白,笔者在执教时,就留给了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想象小鸟来到驯鹿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各自的想象续编故事。二年级的学生真是天真烂漫,敢想敢编,他们在故事中讲道:终于见面了,小鸟对老驯鹿说:“老朋友,你可好啊!小动物们都羡慕我有一棵会走路的树做朋友呢……”老驯鹿还嘱咐小驯鹿:“今后不要随便带人回家,可能有危险,不要忘记了!”慈祥的老驯鹿对小鸟说:“孩子,要注意安全哦,不要随便与人交朋友,遇上我们,你是幸运的……”这些精彩的故事,不正是学生在求知探索过程中拥有的自己的独到的语文味体验吗?
语文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正如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健康的、生态的“语文味”,自然也不会单单是某一种单纯的“味儿”,它应当是一种杂糅中飘溢着醇正的“味儿”,应当是复合中彰显统一的“味儿”,应当是余音缭绕让人回味无穷的“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上有“语文味”的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呵护学生的成长,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不懈追求。
(责编韦淑红)
一、还“儿童味”
小学语文课的主人应该是儿童,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要尽量尊重儿童的原始表达,要去体会他们用语言表达出来的真意,要让他们溢出真情。语文课就应该上出儿童的趣味来。小学语文课要体现“儿童味”,更重要的是凸显儿童的主体地位,使儿童的精神与语文课水乳交融,让童声、童心、童趣在老师的唤醒、激励和鼓舞中得到真实体现。如笔者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小松树和大松树》一课时,课上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指导学生读出小松树的傲慢,大松树的谦逊,风伯伯的意味深长。尤其是小松树的这句:“喂!朋友,你看我长得多高哇!我能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你呢?”还有风伯伯语重心长的那句:“孩子,山下的那棵树比你高多了,你看得远,是因为大山爷爷把你托起来的呀!”在分析文中三个角色后,笔者拿出课前为孩子们准备的头饰,让学生分别扮演小松树、大松树和风伯伯。孩子们异常兴奋,争先恐后地上前表演。在表演中,孩子们深刻理解了小松树从一开始的傲慢无礼到最后的“惭愧地低下了头”的转变过程。教师根据课文所提供的情节,让学生在课堂里扮演某一角色,模拟某一情境,以此促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笔者对教学进行这样的处理,为语文课平添了几分“儿童味”。
二、蘸“情味”
我们的语文课,不乏精辟,不乏知识,缺乏的是激情,是感染。在教学中“情”犹如一条登堂入室的引线,有了它,学生才能一步步跃入课文的意境,体悟作者的用意,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如《荷花》一文,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想象,处处富于感染力,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热爱荷花、热爱自然的浓浓真情。笔者引导学生多层面地了解文本内容,通过欣赏荷花美,品读荷花美,个性体悟荷花美等方式使学生与作者的心灵产生共鸣,坠入文中优美的意境之中,去领悟荷花的神韵,从而获得审美体验。反复品读欣赏后,随着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学生的情感被激活了,无穷无尽的赞叹充塞于胸中,他们迫不及待地想抒发自己的情感,此时,笔者抓住了这一契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大自然的爱,学生的情感达到了高潮,一言一语皆饱蘸着情味。
三、显“韵味”
语文是醇香浓郁的咖啡,让人心生陶醉;语文是广阔无际的原野,让人心旷神怡;语文是瑰丽无比的山川,让人流连忘返;语文是滋润感情的美酒,让人回味无穷,语文,总有它独特的韵味。笔者以为,教材本身的“空白”其实就是语文教学具有韵味的重要来源。如二年级下册课文《会走路的树》一课通过感受小鸟与驯鹿相处时的快乐、分别时的不舍,体会动物间和谐、友好的交往,感受大自然融洽和谐的一面。结尾写道:“小驯鹿也激动起来,他让小鸟停在他金色的角上,向自己家快步走去。”激动的小驯鹿飞快地带着小鸟跑回家了,回家后又是怎样一个情景呢?这就是文本留下的艺术空白,笔者在执教时,就留给了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让学生想象小鸟来到驯鹿家,会发生什么故事呢?让孩子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根据各自的想象续编故事。二年级的学生真是天真烂漫,敢想敢编,他们在故事中讲道:终于见面了,小鸟对老驯鹿说:“老朋友,你可好啊!小动物们都羡慕我有一棵会走路的树做朋友呢……”老驯鹿还嘱咐小驯鹿:“今后不要随便带人回家,可能有危险,不要忘记了!”慈祥的老驯鹿对小鸟说:“孩子,要注意安全哦,不要随便与人交朋友,遇上我们,你是幸运的……”这些精彩的故事,不正是学生在求知探索过程中拥有的自己的独到的语文味体验吗?
语文应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正如一道美味可口的佳肴。健康的、生态的“语文味”,自然也不会单单是某一种单纯的“味儿”,它应当是一种杂糅中飘溢着醇正的“味儿”,应当是复合中彰显统一的“味儿”,应当是余音缭绕让人回味无穷的“味儿”。回归语文的本色,上有“语文味”的课,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素养,呵护学生的成长,让更多的生命之花在课堂尽情绽放,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应有的不懈追求。
(责编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