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及对策

来源 :广西教育·B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ID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新的认识。世界卫生组织认为,一个人只有在躯体、心理、社会能力和道德四个方面都健康,才能说是完全健康。初中时期是学生在躯体、心理、思想等方面从幼稚向成熟发展的过渡时期,是他们一生发展中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身体发育十分迅速并日趋成熟,使得初中生有了成人感,但是其心理发育跟不上生理发育,在行为活动、心理活动上都不乏幼稚的成分,想独立但又离不开对父母的依赖。生理、学习等各方面的变化既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很大的动力,也给他们带来了诸多的矛盾和困惑。来自自身、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于学生,既促进了学生心理的发展,同时也导致了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素质教育虽然提出多年,但是直到现在,绝大部分的中小学仍把考试分数放在衡量学生优劣的首要地位,给学生施加了极大的学习压力,而不顾及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有增无减。据有关研究资料显示,1994年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发生率为13.76%,1996年为20.16%,而到了2001年上升为29.3%。问题主要体现在恐怖倾向、冲动倾向、过敏倾向等方面。接近1/3的心理健康问题发生率足以证明当前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严峻性,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学校教育迫在眉捷的事!
  
  一、常见的初中生心理问题
  
  目前常见的初中生心理问题有:自卑心理、恐惧心理、厌学心理、反抗心理、性敏感、单相思、早恋等。
  1 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是学生由于对自己的品质、智力、能力等感到怀疑而做出过低评价所产生的心理感受。自卑的学生一般都很敏感多疑,很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他人不经意的一句话都可能让他(她)受到伤害。为了保护自尊不受到伤害,自卑者往往会采取躲避人际交往的方式来自卫。所以自卑者通常表现出沉默寡言、独来独往、性格孤僻,不敢在公共场合发言,也有个别自卑者会以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以求得暂时的心理满足。自卑者封闭内心,但也非常渴望得到别人的关注、关怀和帮助。通常,在不良的攀比当中,劣势者都往往容易自卑。如学习差的学生要比学习好的学生更容易自卑,家庭状况差的比家庭情况好的更容易自卑,觉得自己相貌长得不如其他人好的学生也更容易自卑。
  2 恐惧心理
  恐惧心理是个体对某些特定的对象和境遇产生的强烈的、不理性的害怕,但实际上这些引起害怕的对象和境遇往往不对个体造成危害或威胁。当个体处于恐惧状态时出现明显的紧张、焦虑、手脚发颤、心跳频率和强度增加、出虚汗、头晕等生理反应。对初中生来说,最常见的恐惧是社交恐惧和考试恐惧。社交恐惧者在与别人交往时表现出面红耳赤、表情极不自然,双手不停地互搓或不停地拉扯衣角,低头不敢正视对方,说话结巴且声音非常小,严重者甚至说不出话。考试恐惧具体表现在考试前的备考阶段与考试过程中过度焦虑而影响水平的正常发挥。有的学生学习很刻苦,平时成绩也很好,是家长夸耀的对象、老师看好的学生、同学羡慕的佼佼者,可在面临考试时,唯恐考不好让家长、老师、同学失望,越是临近考试越是焦虑,导致吃不香睡不好,在考试前或考试中出现某些身体症状而影响或中止考试。
  3 厌学心理
  厌学心理的具体表现是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作业不完成,学习效率低下,成绩差,常常逃课。初中生的厌学心理往往来源于外部压力过大,学习负担过重。在学校,老师不是搞题海战术就是双休日补课;在家,父母不是要求他们上培训班就是给他们请家庭教师,没完没了的补课、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完全没有给孩子留下个人的自由空间,学生基本上成了学习的机器、作业的奴隶。在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对学校、老师、家长产生了厌烦心理,并以厌学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情绪。
  4 反抗心理
  一些初中生对外界刺激产生与常态相背的心理反应,与他人交往时采取不合作的对抗态度,对老师、家长的教育感到厌烦甚至顶撞,这些都是反抗心理的表现。初中生的反抗方式有时表现得很强烈,反抗来得很快、很强烈,任何劝导都无用,但事后消失也很快;有时反抗是内隐的,个体并不直接顶撞反抗的对象,但却采取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有的反抗行为会从引起反抗者反感的某个个体迁移到另外的个体甚至是所在团体的所有其他成员。反抗心理与初中生的成人感有关,由于初中生自我意识的上涨,当独立意识、自主性和个性伸展受到阻碍时,他们便会出现反抗心理。
  5 性敏感、单相思、早恋
  由于性发育逐渐成熟,初中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对性有了幻想与向往,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能引起性冲动。起初,初中生男女对异性在言语上表现出漠不关心、轻视甚至会以不友好的方式攻击对方。但是,他们对来自异性的信息都很敏感,都在默默地注意异性的言行,异性某一次不经意的举动也可能会被认为是爱的暗示。到了初中的后期,男女生逐渐开始融洽相处。并且,部分男女生心中有了自己所喜欢的异性,但他们一般不会表露出自己的情感,只是在对方不知晓的情况下关注对方,这种单相思严重时会影响到初中生的正常学习、生活。也有的男女生相互爱慕而发生早恋现象。
  
  二、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对其进行归类可分为四个方面:自身因素、家庭因素、学校因素和社会因素。
  1 自身因素
  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本身具有矛盾性特点。如,进入青春期的初中生,性机能基本发育成熟,对性产生了渴望与向往,但是社会道德却不允许他们公开表现这种愿望与情绪,因此,他们会产生生理与心理上的矛盾:又如,他们心理上的成人感与幼稚性的矛盾,具体表现为:①反抗性与依赖性;②闭锁性与开放性;③勇敢和怯懦;④高傲和自卑;⑤否定童年又眷恋童年。这种种矛盾使初中生感到很困惑。
  2 家庭因素
  家庭是影响初中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首先,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初中生心理健康的基础,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容易引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家庭关系不和谐、父母死亡、父母离异、父母再婚等可能造成孩子苦闷、抑郁、性格孤僻、不合群等心理问题;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言语粗俗、脾气暴躁,当孩子出现过错或是自己看不顺时,不问清楚事情来由,不分青红皂白就打骂孩子,甚至过后也不给孩子指明错误。这样很容易引起孩子迷失自我,分不清真假好坏,最终会造成孩子叛逆、易怒、自卑、焦虑、冷漠、敌对、恐惧、缺乏主张、做事不果断及行为退缩等心理行为问题。其次,现在的初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过分溺爱、娇生惯养容易使得他们形成自私、任性、独立性 差、合作性差、责任性不强等弱点,在生活和学习中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沮丧、悲观甚至想不开寻短见。再次,许多父母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父母不顾子女的反对,不顾子女身心疲惫,把本该属于子女的双休日或假期安排得满满的,又是上培训班,又是请家教,强迫孩子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长期超负荷的学习、工作很容易使孩子出现神经衰弱等问题。
  3 学校因素
  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学生的考分当作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唯一标准。这些学校往往只重视智育,忽略德育、体育、美育;只重视课内教学,忽略课外教学。繁多的作业,高频率的考试,沉重的压力使得许多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乏味,心理恐慌,信心不足,把学习当作苦差事。学校还把班级划分成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在班内把学生分为尖子生与普通生,对重点班重点培养,对尖子生特别照顾。这样不但违背了教学的公平、平等原则,给部分学生额外增加了压力。同时对没有获得优待的学生造成心不平衡,造成他们自信心不足等。一些教师缺乏相应的心理知识,不了解学生的性格,更不会因材施教。把有孤独感、性格内向、交往困难的学生看成是不热爱集体、思想复杂怪癖、不团结同学的学生。在教育学生的方法上,粗暴、教条、主观,对待有缺点和错误的学生,动辄训斥、停课、讽刺挖苦甚至体罚,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形成冷漠、敌对、偏执的心理。
  4 社会因素
  处于人生发展特殊阶段的初中生,是社会上最活跃的人群之一,他们对来自社会上各方面的信息尤其敏感,又由于他们对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还不够健全,所以他们非常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如色情“文化”、暴力影视、赌博、酗酒、抽烟、早恋等的影响。一些意志薄弱的初中生在不良风气的诱惑下一步一步地出轨,厌学、逃学、撒谎、欺骗等不良行为相继出现。
  
  三、初中生心理健康维护建议
  
  1 减轻学生的负担
  初中生的不少心理问题是因为学习压力过大所致,所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是改善其心理状况的重要措施,具体做法是减少作业量,降低考试频率,课内课外教学兼顾,注意发展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学生的厌学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有效实现素质教育。
  2 因材施教
  教师应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改变原来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模式。
  3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了解自己所处年龄段的心理特点,这对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性健康教育应列入重点。
  4 开设心理咨询服务
  如开设心理咨询室,设立心理交流信箱或开通心理咨询热线等,可采取个别咨询、团体辅导及系统治疗等服务形式。
  
  (责编 王学军)
其他文献
谢承忠是玉林北流市山围镇铁炉小学(以下简称铁炉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2017年7月24日,邻居家突发火灾,他奋不顾身地冲进火海,救出被困的孩子,自己却被严重烧伤。普通人,不凡事
【摘 要】本文分析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因和以信息技术为支点的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性,阐明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应遵循的六个原则,以“DNA 分子的結构”为例,讲解将信息技术与导学案教学深度融合,培养学生的生物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教学措施。  【关键词】高中生物 信息技术 导学案教学 深度融合 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