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概念是对事物的一般属性和本质特征的反映形式.任何一个概念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通常叫做概念的内涵.一个概念还反映了某一类事物的总和或范围,通常叫做概念的外延.概念的内涵是说明概念的含义的,概念的外延是说明它的适用范围的.这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每个概念都有确定的内涵和外延.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学习内容,它是客观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本质属性在人脑中的反映.新课标指出,我们要让学生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概念是数学基础知识中最基础的知识,对它的理解和掌握,关系到学生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关系到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对学习数学的兴趣.要掌握正确、清晰、完整的数学概念,既依赖于他们的数学认知结构状况,又依赖于教师的教学措施.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地运用已有的数学概念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如果离开了概念,就无法对客观事物进行有根有据的思考,有条有理的分析、综合、判断、推理,也就谈不上推理能力的培养了.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概念教学呢?
一、不拘一格引入概念
儿童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概念的引入”.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概念引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源于生活.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例如:“直线和线段”的教学.可呈现四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一: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突出散乱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图片二:斜拉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图片三:一个女孩打电话,用手指绕着弯弯曲曲的电话线.图片四:建筑工地上用绳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的画面,突出笔直的钢丝绳.然后提问:“刚才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线分分类吗?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线变直?”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激起了学生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
2.从直观操作引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可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众多的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从情景设疑引入.丰富的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体积”概念的教学,可以先将两个同样的玻璃容器盛满水,然后拿出两个大小明显不等的石块,分别放进两个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想一想,为什么石块放进容器后,水要往外溢?为什么放进较大石块的容器,流出的水较多?从而让学生获得石块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为引出“体积”做好了准备.
二、直观形象描述性概念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才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描述性概念的讲授方法必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坚持直观形象的原则.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的接触了直线、线段和角,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桌面、书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从中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1)都有四条边;(2)对边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概念.
三、温故知新巩固概念
概念形成后,学生要真正地掌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地巩固与深化,逐步形成系统.由于概念之间互相联系着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如学过分数后,可指出小数说是十进分数,把小学数概念纳入到分数概念中.又如“数的整除”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两个单元的概念之间联系相当密切,教学时应及时整理,形成概念系统.一般在讲完一章一节的内容后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和概念归类,小结归类时需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对比和记忆,使之牢固掌握,逐步形成概念系统.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一、不拘一格引入概念
儿童学习数学概念有一个学习准备的过程,这个过程就称为“概念的引入”.良好有效的概念引入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理解和掌握概念.概念引入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从生活实例引入.数学源于生活.结合生活实例引入概念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它可以使数学由“陌生”变为“熟悉”,由“严肃”变为“亲切”,从而使学生愿意接近数学.例如:“直线和线段”的教学.可呈现四组图片让学生观察.图片一:妈妈织毛衣的场景,突出散乱在地上的绕来绕去的毛线.图片二:斜拉桥上一根根斜拉的钢索.图片三:一个女孩打电话,用手指绕着弯弯曲曲的电话线.图片四:建筑工地上用绳子拴住重物往上拉的画面,突出笔直的钢丝绳.然后提问:“刚才你在图片上看到了什么?你能给这些线分分类吗?你有什么办法使这些线变直?”这些熟悉的生活现象不仅唤起了学生对生活的回忆,更激起了学生探索欲望,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的机会.
2.从直观操作引入.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使学生借助动作思维,获得鲜明的感知.如:教学“平均分”的概念,可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把8个桃子分给2只猴子,看看有几种不同的分法.然后进行比较,说说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公平.从而使学生认识到:众多的分法中有一种分法是与众不同的,那就是每人分的同样多,从而形成“平均分”的表象.
3.从情景设疑引入.丰富的情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而且有利于学生主动观察和积极思考,还有利于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能力.例如:关于“体积”概念的教学,可以先将两个同样的玻璃容器盛满水,然后拿出两个大小明显不等的石块,分别放进两个玻璃容器中,让学生观察,出现了什么现象,并想一想,为什么石块放进容器后,水要往外溢?为什么放进较大石块的容器,流出的水较多?从而让学生获得石块占有空间的感性认识,为引出“体积”做好了准备.
二、直观形象描述性概念
一般来说,学生学习概念是从感知学习对象开始的,经过对所感知材料的观察、分析或通过语言文字的形象描述所唤起的回忆,在头脑中建立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才引入概念.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是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从特殊到一般的逐步发展过程.小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是从小学生比较熟悉的事物中抽象出来的.描述性概念的讲授方法必须从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坚持直观形象的原则.如:在学习长方形之前,学生已初步的接触了直线、线段和角,给学习长方形打下了基础.教学长方形的认识时可以利用桌面、书面、黑板面等让学生观察,启发学生抽象出几何图形.从中总结出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1)都有四条边;(2)对边相等;(3)四个角都是直角.这样使学生在头脑之中形成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的四边形是长方形的概念.
三、温故知新巩固概念
概念形成后,学生要真正地掌握,这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多次反复,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练习,不断地巩固与深化,逐步形成系统.由于概念之间互相联系着的,当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概念后,教师应该向学生进一步提示概念之间的联系,以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系统地掌握这些概念.如学过分数后,可指出小数说是十进分数,把小学数概念纳入到分数概念中.又如“数的整除”与“分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两个单元的概念之间联系相当密切,教学时应及时整理,形成概念系统.一般在讲完一章一节的内容后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对知识内容进行小结和概念归类,小结归类时需高度概括,简明扼要,条理清楚便于对比和记忆,使之牢固掌握,逐步形成概念系统.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的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提高概念教学的高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