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的课程观和教学观提出课程不仅是民主的、开放的、科学的,而且是预设的,是生成的;教学不仅是忠实地传递和接受课程的过程,更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为我们开展独具个性的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
哲学是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最难上的课,因为哲学的原理非常抽象。下面我就哲学课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生活化的导入
在上哲学课程时,可以这样引入: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就是哲学。那么哲学是什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雾里看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告诉你们吧,哲学就是这样一双慧眼。有同学可能会问,哲学有这样神奇吗?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对人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作用。学生大都喜欢流行歌曲,用这种方式引入新課,可以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且架起一座学科间沟通的桥梁,这也体现了哲学常识教学应有的兼容性。
接下来,我直接从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肯定会想些什么,做点什么入手,把学生引入课堂:“世界上这么多人,想了那么多问题,做了那么多事情,我们能不能从总体上把它们概括起来呢?于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就引申出来了。接着,继续提出问题:人们的活动,有的很成功,有的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从整体上把所有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概括出来呢?”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大部分都充满了疑惑,于是我顺利地引出“三个关系”,一步步进入主题。
哲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更需要丰富的社会生活材料来深化和真正理解、把握这些理论。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政治教师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地把现实的生活体验带进哲学课堂中。
二、激趣
缺乏趣味是学习的大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长期困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大难题。如何让课堂充满魅力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要让大多数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体验,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都寻求对自己的价值的积极认可。”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把学习中的被动变为主动。
怎样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呢?答案是两个字:兴趣。首先,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时,在谈到广东人吃野味这一事例时,我说:“吃野味的行家非广东人莫属,广东人自称除了天上飞的不吃飞机的翅膀,地上跑的不吃汽车轮胎,四条腿的不吃桌子和板凳,两条腿的不吃同类,其他什么都吃。”学生听完哈哈大笑,又有点惊异的表情。我随即在这基础上,话锋一转,并结合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图片加强学生树立正确意识,明白价值观的重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教育,收到思想教化的效果。
其次,可以用趣味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意识的本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由于立场不同会引起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我讲了一个故事:星期天,妈妈带小明去动物园看猴子。妈妈将手里的一块水果糖往高处一抛,扔进猴笼,一只老猴子飞身一跳,接住糖果,然后剥开吃了。妈妈又拿出一粒花生,往高处一抛,老猴子又是一个飞跃。小明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把糖果扔得那么高?放在地上让它自己捡回去吃,不也一样吗?”妈妈说:“傻孩子,不把糖果往高处抛,猴子会跳吗?你看猴子跳得多好看!这叫‘人耍猴’。”这边,小猴子也在问老猴子:“妈妈,你为什么要跳这么高去接糖果呀?等糖果掉在地上再捡回来吃,不也一样吗?”老猴子说:“傻孩子,如果妈妈不跳起来逗他们,他们还会继续扔糖果给我们吃吗?这就叫‘猴耍人’。”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这时我问:“为什么小明的妈妈和猴妈妈对扔糖果这件事有不同的理解呢?”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由于立场不同。
再次,讲述和分析寓言故事、笑话、哲理趣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道理。成语典故,趣味盎然,源远流长,经过历代人们的笔录口传、千锤百炼,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寓意深刻、涵义精辟。如我在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时,引用了成语典故“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虚想生鬼”、“兔丝燕麦”,还有西游记中“牛魔王“的故事等;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时,引用成语典故“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我国古代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凭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给无知和丑恶以无情的揭露。在教学中恰当引用寓言故事,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时讲了“杀龙妙计”、“人和鱼雁”的故事。
最后,采用多媒体、漫画、诗词、俗话等多种形式,让课本中的原理、插图、文字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如在讲“整体和部分”时,我放了故事片“围魏救赵”;在讲抓主要矛盾时,我播放了三大战役中“锦州之战”的片段。
三、贴近生活,要用心
上课要有吸引力,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听得入迷,听得津津有味。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在讲“物质运动是有规律”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了几个例子:1.太阳东升西落。2.春夏秋冬四季更替。3.水往低处流。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5.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6.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7.乌鸦叫丧,喜鹊报喜。8.红灯停,绿灯行。请学生们来判断哪些是规律。这时学生们基本上都把7、8排除,但对于1—6意见各不相同,我也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们看书。由于不知道确切答案,自己又和别人的观点不同,学生们很想知道到底谁对谁错,所以都会很认真地看书来寻求答案。看完之后,我再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的判断就慢慢地向正确答案靠拢。然后再根据规律的特性逐一对照八个例子,说明它们不是规律的原因。
在哲学课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寻找一些扣人心弦的材料,利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具体形象的材料和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向他们展示哲学的魅力。
新课程要求教学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深入思考和快乐成长的地方。哲学课堂也要求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激活思维的力量,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由“被动”变成“主动”,由“客观”变成“主观”,由“外化”变成“内化”。
哲学是整个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最难上的课,因为哲学的原理非常抽象。下面我就哲学课教学谈一些体会。
一、生活化的导入
在上哲学课程时,可以这样引入:今天,我们将开始学习一门新的课程,就是哲学。那么哲学是什么?请大家欣赏一首歌《雾里看花》:“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你能分辨这变化莫测的世界?涛走云飞,花开花谢,你能把握这摇曳多姿的季节?借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纷扰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告诉你们吧,哲学就是这样一双慧眼。有同学可能会问,哲学有这样神奇吗?
音乐是一种特殊的信息符号,对人的感知活动有调节和支配作用。学生大都喜欢流行歌曲,用这种方式引入新課,可以给学生留下很深刻的印象,而且架起一座学科间沟通的桥梁,这也体现了哲学常识教学应有的兼容性。
接下来,我直接从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肯定会想些什么,做点什么入手,把学生引入课堂:“世界上这么多人,想了那么多问题,做了那么多事情,我们能不能从总体上把它们概括起来呢?于是,人类的两大基本活动就引申出来了。接着,继续提出问题:人们的活动,有的很成功,有的却失败了,这是为什么呢?能不能从整体上把所有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概括出来呢?”从学生的表情中可以看出,他们大部分都充满了疑惑,于是我顺利地引出“三个关系”,一步步进入主题。
哲学是理论性比较强的学科,学生更需要丰富的社会生活材料来深化和真正理解、把握这些理论。马克思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都要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政治教师一定要尽一切可能地把现实的生活体验带进哲学课堂中。
二、激趣
缺乏趣味是学习的大敌,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也是长期困扰思想政治课教学的一个大难题。如何让课堂充满魅力呢?美国著名教育家布鲁姆说:“要让大多数学生在每一门学科中都有少量的高峰体验,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都寻求对自己的价值的积极认可。”只有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才能把学习中的被动变为主动。
怎样才能让学生乐学、好学呢?答案是两个字:兴趣。首先,可以用幽默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教学“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时,在谈到广东人吃野味这一事例时,我说:“吃野味的行家非广东人莫属,广东人自称除了天上飞的不吃飞机的翅膀,地上跑的不吃汽车轮胎,四条腿的不吃桌子和板凳,两条腿的不吃同类,其他什么都吃。”学生听完哈哈大笑,又有点惊异的表情。我随即在这基础上,话锋一转,并结合爱护动物和保护环境的图片加强学生树立正确意识,明白价值观的重要性,寓教于乐,让学生乐于接受思想教育,收到思想教化的效果。
其次,可以用趣味的教学案例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意识的本质》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由于立场不同会引起人们对同一事物产生不同的理解,我讲了一个故事:星期天,妈妈带小明去动物园看猴子。妈妈将手里的一块水果糖往高处一抛,扔进猴笼,一只老猴子飞身一跳,接住糖果,然后剥开吃了。妈妈又拿出一粒花生,往高处一抛,老猴子又是一个飞跃。小明问妈妈:“妈妈,你为什么要把糖果扔得那么高?放在地上让它自己捡回去吃,不也一样吗?”妈妈说:“傻孩子,不把糖果往高处抛,猴子会跳吗?你看猴子跳得多好看!这叫‘人耍猴’。”这边,小猴子也在问老猴子:“妈妈,你为什么要跳这么高去接糖果呀?等糖果掉在地上再捡回来吃,不也一样吗?”老猴子说:“傻孩子,如果妈妈不跳起来逗他们,他们还会继续扔糖果给我们吃吗?这就叫‘猴耍人’。”学生听了哈哈大笑,这时我问:“为什么小明的妈妈和猴妈妈对扔糖果这件事有不同的理解呢?”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结论:由于立场不同。
再次,讲述和分析寓言故事、笑话、哲理趣文来帮助学生理解哲学道理。成语典故,趣味盎然,源远流长,经过历代人们的笔录口传、千锤百炼,语言简练、结构严谨、寓意深刻、涵义精辟。如我在讲“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不能脱离物质”时,引用了成语典故“开天辟地”、“女娲补天”、“虚想生鬼”、“兔丝燕麦”,还有西游记中“牛魔王“的故事等;讲“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时,引用成语典故“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我国古代寓言故事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和宝贵的生活经验,凭其思想性和艺术性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给无知和丑恶以无情的揭露。在教学中恰当引用寓言故事,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如我在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时讲了“杀龙妙计”、“人和鱼雁”的故事。
最后,采用多媒体、漫画、诗词、俗话等多种形式,让课本中的原理、插图、文字活起来,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哲学的兴趣。如在讲“整体和部分”时,我放了故事片“围魏救赵”;在讲抓主要矛盾时,我播放了三大战役中“锦州之战”的片段。
三、贴近生活,要用心
上课要有吸引力,要把握住学生的心理变化,使学生听得入迷,听得津津有味。比如我们可以利用问题让学生产生认知上的不平衡,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学习。在讲“物质运动是有规律”这一知识点的时候,我首先出示了几个例子:1.太阳东升西落。2.春夏秋冬四季更替。3.水往低处流。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5.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6.资本主义社会取代封建社会。7.乌鸦叫丧,喜鹊报喜。8.红灯停,绿灯行。请学生们来判断哪些是规律。这时学生们基本上都把7、8排除,但对于1—6意见各不相同,我也不急于给出答案,而是请学生们看书。由于不知道确切答案,自己又和别人的观点不同,学生们很想知道到底谁对谁错,所以都会很认真地看书来寻求答案。看完之后,我再让学生判断,这时,学生的判断就慢慢地向正确答案靠拢。然后再根据规律的特性逐一对照八个例子,说明它们不是规律的原因。
在哲学课教学中,我们还可以寻找一些扣人心弦的材料,利用历史和社会生活中具体形象的材料和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哲学理论知识,培养他们的哲学思维,向他们展示哲学的魅力。
新课程要求教学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使课堂成为学生深入思考和快乐成长的地方。哲学课堂也要求我们要与学生一起激活思维的力量,通过教学,让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由“被动”变成“主动”,由“客观”变成“主观”,由“外化”变成“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