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层递进凸显教学实效

来源 :中国学校体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olu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传切配合练习方法》一课中,第1个练习为:传球跑练习,2名学生1组不停地进行绕身传球跑练习,在练习过程中,执教教师强调学生侧身伸手要球的同时绕过同伴建立摆脱防守的概念,并提示传球学生要注意传球的时机和提前量,培养同伴之间的配合意识。第2个练习为:4名学生纵向传球跑练习,执教教师要求跑动纵切的学生先摆脱防守对手,防守强度由弱到强,提高摆脱切入的难度。整个练习中4名学生一直在不停地转换角色练习。第3个练习为:4对4比赛,但执教教师要求学生在比赛中不能运球,迫使学生必须通过传球和跑动完成进攻。看似简单的3个练习却隐含着很多奥秘。
  分析1:无痕渗透促体能。
  《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一书中提出关于单元的构建思路,即从“技术·体能·运用”维度构建单元。作为“体能”维度的一节课,其重点是在巩固技战术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学生的体能,纵观本节课的3个练习方法不难发现,学生在课堂中不停地运动,无论是有球学生的练习还是无球学生的跑动。如,2名学生1组,进行一传一跑练习,学生单次的跑动距离在3m左右,而且要求传球后马上跑动(球到人到,注意传提前量),多次练习中既达到了一定的跑动距离,又对跑动速度提出了要求;4名学生1组传球跑组合练习中,4名学生都在不停地转换角色,随着距离的由近到远,防守强度由弱到强,整个练习过程中的运动量和强度不断增加、增强,进而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体能。
  分析2:层层递进不脱节。
  本节课从2名学生传球跑练习到4名学生传球跑练习。2名学生在练习中要求传球后就跑(强调侧身要球)、球到人到(强调跑动速度)、传球后假动作摆脱后跑动切入接球,1个练习内容,3个要求,难度递增,同时为4名学生传球跑练习作了铺垫。4名学生1组传球跑练习先要求防守人从背后的弱防守,再到强防守整个过程中除了与前面2名学生的练习方法呈递进关系外,还体现出同一练习要求的递进关系。《纲要》中提出了1节课的7个基本要求,关于“教材3个1”中明确指出:1节课要有1个单一的身体练习同时要有1个以此为核心的组合练习。本节课中将2名学生的传球跑练习作为传切配合的1个单一战术练习,那么4名学生有防守的轮转练习便是1个组合练习,更主要的是这个练习是在前1个练习的基础上添加了运球、防守、无球摆脱等技术,让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更能领悟传切配合的精髓。
  分析3:承上启下有关联。
  本节课准备活动的内容是2名学生1组进行一传一切练习,此练习是上一节课“技术”维度的练习内容,其着重传授学生传切配合的概念和方法,教师分别采用了传球横切、纵切、反传跑等练习方法。此节课主要巩固传切战术,所以准备部分内容的选择不但是对已学知识的复习,也是对本节课内容的导入,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分析4:学以致用贴实战。
  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传切配合的战术后,就可以引导学生运用。本节课的第3个练习4对4比赛,教师限定条件要求学生只能通过传球不能以运球的方式进行比赛,其主要目的就是要学生通过传球和无球的跑动完成配合进行比赛。既贴近实战比赛,又能鼓励学生更好地運用传切配合,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分析5:针对练习促成效。
  无论教师制订什么样的目标,都要选择相应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同时也要选择与其相匹配的练习方法。如,《传切配合练习方法》一课,有意识地通过组合练习等将战术练习与体能练习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练中受益。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有针对性地选择练习方法,力争做到主题突出、方法高效。
  分析6:衔接练习保时效。
  在观摩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前1个练习结束后,准备开始下1个练习时,因为下1个练习与前1个练习内容缺少关联性,导致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队伍的调动和练习方法的讲解、示范,不仅让学生对突如其来的练习感到茫然,而且也让学生难以明确练习方法和要求。前后2个练习方法该如何安排呢?笔者认为,采用“叠加式”较为合适,也就是说后1个练习是在前1个练习的基础上加1个附加条件或者难度要求。
  分析7:实用练习凸特效。
  《传切配合练习方法》一课中,4名学生1组纵向运传球加摆脱切入的练习中,紧密与篮球实战相结合,学生综合运用运球、传球、摆脱、移动、投篮等技术动作,最终完成局部战术配合,为接下来的比赛环节奠定了基础,便于在比赛中充分地运用技战术。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
  [2]孙民治.高等学校球类运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3]王献英,刘晋.承上启下的体育单元教学计划[J].中国学校体育,2017(6):16-18.
其他文献
2015年9月26日,山东省威海市初中体育教育名家工作室教学研讨活动,在文登区实验中学举行。活动中,两位执教教师大胆“尝鲜”,在课堂上都用上了Ipad。新的教学手段,新的组织形式,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参与热情,提高了学生对体育技能的理解和操练能力。但作为新的教学形态,还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笔者结合《篮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一课,讨论课前、课中、课后的信息技术运用。  一、变学习为预习,培养自学能力,带
要帮助患者尽早摆脱病痛的折磨,就必须做好护理工作。膀胱癌患者承受着较大的痛苦与心理压力,在对其进行护理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及家属应注意以下问题。膀胱的重要使命  膀胱是人體泌尿系统的重要成员,承担着储存尿液的重要任务。在形态结构上,膀胱是肌性囊状器官,充盈的膀胱如同充了气的气球,膨胀、圆润、有弹性。膀胱的大小、位置和膀胱壁的厚度直接受到尿液储存量的影响,随着尿液的不断累积,膀胱壁的厚度会不断变化,一
在本次活动中,各代表队不畏艰苦,团结合作,努力展示自己高超的技能以及深厚的學科素养功底,反映了新时代我国体育教师的风采以及近年来学校体育改革的丰硕成果。  在活动的3天时间里,各代表队分别在体育教学设计、评课、广播操与武术操、队列队形、自选专项技能、模拟微课等6个体育教学核心技能项目展开角逐,最终广东省等10个代表队被评定为团体一级水平,江苏省等10个代表队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或新兴体育项目被测评为
一、课前全方位预设  1.着眼一线教师可观、可仿、可思  作为工作在体育教学一线34年的教师,站在江苏省特级教师的角度,需要呈现1节课,应具有一定的导向性,课堂应该具备示范、导向、引领作用。笔者在选择教学内容时,通过考虑日常教学中教师们所使用的教材,对于场地的布置、器材的使用,以及能为对本次观摩课期望值较高的观摩教师们呈现1节带给他们反思及启迪的课。笔者根据活动的主题及自身的教学风格,并考虑到借班
体育教学在“健康第一”思想的指导下,在“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引导下,对学生进行运动规则意识的培养,不仅有利于提高体育课堂教学的效果,保障学生参与活动时的安全,而且更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道德。  一、运动规则缺失的原因  体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课堂教学是否有序和有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否遵守运动规则,需要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进行把握。安徽杨乐乐认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应将
教师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平凡的工作中给予学生除知识、技能之外更丰富的东西,攻克他们心中的强硬“壁垒”,引领他们共同成长。  那是笔者从教的第二年,一节初二年级的篮球课。在主要教学内容完成之后,笔者组织男生分两个半场进行教学比赛,其他学生在场外观摩。突然,另外半场传来一阵惊呼并伴随着激烈的争吵声。赶过去一看,笔者的心瞬间揪了起来,原来是出了名的火爆脾气的杨、耿两名同学!在刚才比赛中抢篮板时,杨无
笔者有幸连续三届担任了《中国学校体育》杂志“全国学校体育优秀教育教学案例”的评委。参与此项活动,是一次难得的向体育同仁学习的机会,每当发现一篇又一篇好案例的时候,笔者总会不由得产生一种敬仰崇拜之情。因为,教师们将自己的智慧与心血倾注到了这一篇篇的教学案例之中,用他们真实的情感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教育故事。好文章,是每一名作者留给读者宝贵的精神财富;好方法,是每一名作者留给读者走向荣誉殿堂的
一、教学设计理念  依据现行课程标準的基本理念,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研究如何增加学生练习兴趣和质量,提高速度练习的趣味性、多样性与科学性,在提高学生体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  二、教学背景分析  (一)教材分析  速度训练既是体能训练的重点内容,也是身体训练的重要内容。由于速度是体育运动中重要的强度指标之一,所以速度训练对于学生掌握体育专业技能、发展体能及保持运动状态起着重要作
一、设计理念  本课以《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本文简称《课标》)为指导,以《跨越式跳高》为载体,依据上海市初中体育多样化教学改革要求,根据七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通过自制跳高架、多样的教学手段与练习形式,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以问题引导与方法叠加有效地促使学生达成本课教学目标。在注重学生多元化评价的同时,通过挖掘跳跃项目的德育内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相互配合,勇于挑战,培养勇敢
一、教师因素导致的突发事件  1.课上教师的口误、示范失误等,如不能及时处理,就会影响教学效果。在遇到此情况时,教师应以自身的错误为例,应先坦诚承认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实事求是,同时,教育学生不要怕犯错,犯错后,分析原因,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不仅能化解教师的窘境,更有利于引导学生积极应对问题。  2.在课上经常发生被学生问倒的事情。教师以此生成新的教学资源,将未解决的问题作为家庭作业,下节课,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