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师的引导点亮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明灯

来源 :中学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gtianlin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思想品德课学习过程中,学生尚不足以独立自主的管理自我学习,这要求教师要主动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它主要体现在导“趣”、导“思”、导“言”、导“情”等四方面。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 教师 引导作用
  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自主合作探究,但初中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知识与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局限,使他们尚不足以独立自主的管理自我的学习,这必然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动发挥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事实上,在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于此,是有明确规定的。例如,课程基本理念之第2点即言要“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第3点则说“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在述及课程评价原则时亦言“必须坚持正确的思想评价导向”等。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是必需的。结合教学实践及相关研究,我以为这一引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导“趣”、导“思”、导“言”、导“情”等几方面。
  一、导“趣”
  大家都知道,能力是一个人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个人的能力水平跟他从事活动的积极性成正比。很多学生不喜欢政治课,与教师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及不能使学生感受到课程学习的乐趣有很大关系。很多教师都知道爱因斯坦的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一到教学实际中就不能够切实做到从学生的认知出发,想学生所想,满足学生所需,只一味埋怨,既影响自我心情,不能愉快的展开教学,进行师生之间良好的互动交流,也影响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降低学生对成功的体验。
  二、导“思”
  对孔子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之语,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这里,无论是“愤者”还是“悱者”,呈现的均是一种思考的状态。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则说,“教学的艺术……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仍然是一种引导学生进入思考状态的方法。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认真、深入地思考所学知识是多么的重要。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过程中,尽管教师所培养学生的能力要求是多方面的,但其核心是思维能力的培养。即使在书面考试的角度下,要求学生运用已知解决相关现实问题时,也会主要应用到逻辑思维、矛盾思维、发散思维、因果思维等思维模型。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积极思维是非常重要的。这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所学知识并提高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导“言”
  俗语有“话不说不明,理不辨不清”之谓,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亦曾说,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只因为这是“心灵深处”的“根深蒂固的需要”。所以,在思想品德教学的课堂上,教师的导“思”之后,必然应给予学生一个表达的机会,方便学生将思考结果呈现,在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充分的讨论、交流、质疑。这既是一个学生表达所思所想的过程,也是一个对自己的所思所想进行完善、补充、修正和提高的过程。这更加要求教师,要努力保障学生学习时的自由表达的权利与自由;在教师的组织与引导下,为每一名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和个性张扬的舞台。这也便于教师及时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和能力提高水平,以及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效率。新课程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鼓励学生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从而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
  四、导“情”
  此处所述之“情”,有两个层面上的含义。一是师生之情,即思想品德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二是学生与学科之情,即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热爱。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肌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通过创设情感交流的文化活动,营造情感交流的氛围,拉近师生之间的情感距离,使得双方互相走进对方精神、情感和整个心灵世界,并以此建树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情学互融的基础上,使教学能听之顺耳,理之达心,知之入脑,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境地。
  多年的教育实践已经告诉我们,好的课堂都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就是教师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无不透露着对学生的关爱与理解,恰如夏丏尊先生所言“教育没有了情爱……总逃不了一个空虚”。所以,教师要以个人良好的修养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起爱的桥梁,真正关心、爱护学生, 关注学生内心的价值需求与冲突,最终达至“亲其师而信其道”之境界。教师要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学科的热爱,首先要唤醒、帮助其认识这一学习的重要意义,否则教师所有的“循循善诱”、“谆谆教诲”等都是无本之木。教师要帮助学生纠正“思想品德课学习就是空洞的大道理”的错误认识,要以具体的实例证明思想品德课学习的重要意义与作用;其次,是要给予学生一定的学习方法指导。
  当然,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作用的表现还有很多。不管其表现在哪一方面,其最终关注都会是良好的课堂生成与学生健康的成长。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师、学生、课堂才会满足,才会成长,才会获得自我的变革。
其他文献
摘要: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无论是社会大环境还是家庭的小环境,都是接受着双语的影响,汉语和本民族语言,那么在这种特殊地区的幼儿语言教育就是一个大的课题了,而且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时期,教师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为幼儿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这样,幼儿的语言一定会得到健康地发展。我就几年来自己的一点点认识谈谈如何提高幼儿语言教育。   关键词:浅谈 藏区 幼儿 语言教育  在少数民族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