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尔斯塔娅短篇小说创作中的两个母题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Ki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我国文学作家对于外国文学的研究逐渐加深,但是对于塔·托尔斯泰娅的研究却少之又少。塔·托尔斯泰娅是当代俄罗斯文坛著名女作家,而她在我国的普及度并不高,但是她的短篇小说创造却十分具有特色,能够使人读完获得人生启迪,引人思考。本文简单介绍托氏的基本创作特点,并以两个短篇为例详细分析其创作的两个主要母题。
  关键词:托尔斯塔娅;母题;《Река Оккервиль》;《Милая Шура》
  托尔斯塔娅的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母题,它们打破了短篇小说的体裁限制,让小说超越时间和空间,达到意义上的无穷。本文以《Река Оккервиль》《Милая Шура》两篇为材料着重分析经常出现在作家作品中的两个主要母题。
  一、 记忆的母题
  在 《Милая Шура》 中,舒拉将“我”带回其在市区的家——载满了她的青春记忆的地方。挂在墙壁上的肖像画,尘封在丝绒相册中情人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的照片,一封封情人殷切召唤的信件,都是记忆的载体。通过舒拉的讲述,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连接起来,而文中也将多种时态混合,打破了时间的局限。在对过去的讲述中穿插着对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的描写:“бегает как тигр.”(现在时)。挣扎后,舒拉终于下定决心不顾一切奔向情人: “Она больше не колеблется, встречайте, где вы, ау!”(将来时)。在遥远南方的车站,伊万 “бродит по заплеванному семечками перрону, смотрит на часы……”(现在时)。
  短篇《Река Оккервиль》中记忆的表现物是女歌手Вера Васильевна的老唱片。女歌手存在于過去,即唱片中,而留声机喇叭则是连接现在与过去的通道。当Симеонов拿出老唱片,将唱片放在留声机的针下时,一切就好像回到了过去。
  《Река Оккервиль》是圣彼得堡小说,而圣彼得堡本身是模仿欧洲而建的精美仿制品,是一个充满复制和“互文性”的城市。城市的记忆也带有“互文性”。文中多次出现对经典文学的引用:“Нет, не тебя так пылко я люблю”这首1841年莱蒙托夫写下的诗象征着以普希金、莱蒙托夫为首的黄金时代;“Отцвели уже давно хризантемы в саду”是创作于1910年的一首浪漫曲,象征着勃洛克、阿赫玛托娃等人代表的白银时代;Симеонов又生活在青铜时代。其中白银时代的母题是最突出的。文中多次出现 “серебряный”一词:серебрянный голос, серебрянные трубы, серебристые ивы, серебряные звуки.此外,文中多次借用阿赫玛托娃和古米廖夫的典故和诗句。
  二、 圆圈的母题
  作品主人公的生活呈现出一种圆圈式的循环往复,即一种永远没有发展的生活状态。在《Милая Шура》中提到了“овальный портрет”“шляпа”“чайник”等圆形物品。此外,这种圆圈还体现在主人公描述自己经历时的不断重复:不断提到自己有过三个丈夫, “три мужа, знаете?”“у меня было три мужа, знаете?”“Три мужа, между прочим.”;反复询问是否还需要茶等。文中多次出现困扰舒拉一生的疑问:如果当时抛弃一切奔向伊万,现在她又会过着怎样的生活呢?“Надо было решиться тогда.”这句话折射出Александра Эрнестовна一生的懊悔。而在遥远的克里木“по пыльному перрону ходит Иван Николаевич, выкапывает часы из кармашка, вытирает бритую шею...”,一般现在时的使用暗示动作的经常重复性,时间早已迷失在永恒中。
  《Река Оккервиль》中圣彼得堡有着浓重的圆圈意味。自1703年建成起至今,它历经了三次更名,圣彼得堡—彼得格勒—列宁格勒—圣彼得堡,这就是一个圆圈式的轮回。文章中有大量圆形的物品:“Пластинка с концентрическими окружностями”, “черная воронка”, “кружева”,“балкон”,“просторный полукруг”,“узор как рыбья чешуя”……留声机上的唱片一圈圈地转着,越转越多……直到这种圆圈淹没了Симеонов的整个人生。一旦作家毫不留情地打破幻想与现实的界限,留给主人公的就只有浓墨重彩的人生悲剧。
  参考文献:
  [1] Болданова Екатерина Анатольева, Мотов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прозы Татьяны Толстой, 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以麻球的制作为案例,以“面粉”为载体,从糯米粉的初体验到水磨粉的新改良到体验式的真学习再到探究式的多研磨,探究了麻球制作过程中面粉运用的“春夏秋冬”。  关键词:初体验;新改良;真学习;多研磨  随着我园“十三五”省级课题《文化传承:古镇幼儿园微型课程的案例研究》中饮食文化篇章的深入研究,我园又结合省课程游戏化的精神,将古镇的特产制作纳入到我们的园本课程中,从而形成一套特产制作的园本课程
摘 要:审美是认识美的前提,立美是塑造美的关键,立美教育是审美基础上按照美的目的和规律、全面育人的社会行为。立美教育观的出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彰显美育价值和意义的重要举措。实现大学生的立美教育,主要通过采取具体的外部措施和抽象的内在方法相结合的路径,共同建构完善的立美教育理论体系,从而推动立美教育的全面和谐发展。  关键词:立美教育;路径;外化于形;内化于心  一、 前言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
摘 要:“试误”,即“尝试与错误”。人类的学习过程是一个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九年级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试误法:要能巧妙地利用学生的错误,要能巧妙设置试误情境,要营造敢于试误的氛围。  关键词:“试误”;实验教学;利用错误;试误情境;试误的氛围  在学生的聚会中,一学生回忆:在制取氧气分组实验中,您刚强调实验结束时,试管不能立刻冲洗,要等冷却后再冲洗,结果某同学马上把试管拿到水龙头下冲洗,试
摘 要:自觉课堂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而结合语文学科特征,语文自觉课堂可以在传统语文课堂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学生的自组织意识,优化课堂教学,更能在过程中提高其混合学习能力。  关键词:信息素养;自组织能力;混合学习  传统课堂“以教为中心”,新课改以来则力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的学由被动转为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突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自觉课堂在课改的浪潮下应
摘要:富有创造性的课堂语言活动设计与教学方法是教学发展的命脉,它推进着学生语言实践体验与语言习得的内化。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为了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好学生英语学习的基础,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课堂教学设计需要结合生活实际与学生现有学习水平,以丰富多样的任务活动为学生的体验搭建“脚手架”,以方式不一的交际策略促进师生、生生合作互动,实现教学双边的共赢,以合适合理的课堂评价促进课堂活动的参与度,提升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学科,问题是思维的源头,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如果教师不能将学生的思维培养贯穿在平时的点滴教学中,学生的数学学习则不可能走得更远,高效课堂的构建也只会停留在口头。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以问题意识的培养为抓手,触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从而为高效数学课堂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数学;培养  我们常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确实,在学习过
摘 要:在电视综艺节目越来越热闹的当下,具有中国特色和文化品位的综艺节目凤毛麟角。《朗读者》的出现,似一股清流,以安静、更深层次的探索叩击着人们的心灵,使之成为一档温情又温暖的文化情感类节目。这是原创综艺节目的一次尝试和创新,更为打造具有中国风格的原创综艺节目提供了范例。  关键词:电视综艺节目;《朗读者》;原创节目;中国风格  在娱乐节目盛行的今天,各种综艺、真人秀盛行,充斥荧屏。这其中,大部分
摘 要:高职院校三年学制使得90后大学生们开始逐渐踏上工作岗位。高职院校对90后学生干部的培养与教育能否跟上社会与用人单位的需求是本论文着力思考的方向。笔者编制问卷及访谈提纲进行实证研究,深入了解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最真实的想法,以全新的视角探讨高职院校90后学生干部就业能力内涵及其结构,以期对提高90后学生干部的综合素质、增强就业信心、缓解就业压力,同时为学校管理者或其他高职院校提供培养90后学
摘要:本文分析了信息时代国学教育的特点和难点,并结合小学生国学素养培养要求,给出了一套用现代IT手段提高中小学生国学水平的校本课程设计原则及教学方法。  关键词:带入感;MMORPG(大规模角色扮演);自主学习资源;国学素养  一、 “3D国学苑”学习资源开发的缘起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孩子们的国学素养成了难题。其难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中国文化较难形式化表达。据数据
摘要:在体艺“2 1”的活动背景下,小学教师应当对“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等理念进行更深层次地思考,进行更科学、更人文、更和谐的安排。理念上,不仅仅是“齐步走”;教学上,不仅仅是技能技法;方式上,不仅仅是单项灌注。但愿,教师能够引领孩子们在体艺“2 1”的多轨道上,感悟力与美,收获体育与艺术,以此打造生机盎然的体艺新时空。  关键词:运动能力;展示活动;技能技法;特色创建;人文滋养  体艺“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