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ammycs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信息化技术发展的时代,它对我国各个领域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对我国教育这一大领域.将信息技术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作用.由此可知,《浅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这一课题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兴趣;能力
  一、信息技术相关概念解析
  信息技术,又可以称之为信息和通信技术或者IT,它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軟件.信息技术主要包括三大板块,即:计算机技术、传感技术以及通信技术.随着网络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普及,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被广泛地应用到不同学科的课堂教学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加强学生的主导地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2.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3.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教学难点的分散、教学重点的突破,从而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4.信息技术应用在课堂教学中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帮助学生进行发现与探索.
  二、应用信息化技术激发学生课堂听课兴趣
  使用多媒体设备辅助教学已经成为当前教学领域的一种潮流,成为当今教育教学已经步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不仅能够以更生动形象的形式激发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而且还非常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习惯.在教授给学生新的数学知识时,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计算机技术设立一些新颖而具有开创性的问题情境,那么必然可以引起学生无限的遐想,从他们生活的周围环境中找到对应的场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有效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让学生能够爱上学习、爱上数学.
  比如,在教授“圆的认识”这一章节的内容时,先利用多媒体设备让学生看到汽车在公路上快速行驶的小视频,再用PPT课件给学生展示三角形、正方形、椭圆形以及圆形做汽车轱辘时汽车行驶的情境,从而引发学生的想象:为什么只有当汽车的轱辘是圆形的时候汽车才能行驶的又快又稳?这样的课堂互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听课兴趣,并且还能让他们对未知的内容充满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虽然这些动画、小视频的时间很短,但是却能简单直接地表达教师想突出本课的主题,引发学生对圆的应用以及圆的价值、基本特征进行探索的欲望.这种情境教学模式将艺术元素、创新性元素、教育性元素、科学性元素有机地融合到一起,并且合理地应用到了课堂教学环节,完美地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教学过程,提高了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同时还提高了小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应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难点、重点
  与传统板书教学方式相比,多媒体信息技术能够全面地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系统参与到学习当中,从而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数学虽然较为简单,但是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有很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重点、难点内容更是教师要帮助学生全面掌握的知识.应用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把数学内容中的重点以及难点呈现给学生,向学生展示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从听觉、视觉角度感受数学内容,从而使得他们能够更快速、更深入、更扎实地掌握数学知识中的重点和难点.
  比如,在开展“长方体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工作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点、线闪烁,让长方体“活跃起来”,用一条条棱线、一步一步地把长方体拼凑出来,让学生全面地掌握长方体的形状以及特点,并且让学生也学习到正确手画长方体的方法.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认识到长方体面、棱、顶点等各部分的名称.还可以把长方体的实物模型拿掉,抽象出平面图,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让他们的思维逐渐向抽象思维的过程过渡.利用对长方体面、棱的移动、拼接等一系列操作,还可以配上声音,利用色彩动态进行对比,从而技巧性地把长方体“相对面的面积相等,相对棱的长度相等”这一结论教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不断演示中掌握这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
  四、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探究“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是不是任意三条线段都能围成三角形”这一问题时,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寻找答案.比如,让学生把一根吸管任意切成三小段,然后让他们自己动手验证是不是能够把自己手中的三个小段的吸管拼成三角形.答案是有的学生能够拼成,但是有些学生却未必能拼成.然后再让他们自己思考,查找为什么有的学生可以拼成三角形,但是另外的那部分学生却不能拼成三角形,让他们在思考、对比中找到答案.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动态演示,利用演示过程验证学生的探究结果,改变他们的操作方法,然后再让他们进行交流,使得自己的观点更为完善.最后把答案揭晓给学生,“当两边之和小于或等于第三边时,不能围成三角形;而当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时才能围成三角形”.让学生通过动手以及观看教师的动态演示更好地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家文,刘丽萍,张家红.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中小学电教(下半月),2018(8):62.
  [2]孙亮.信息技术在新课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实践[J].新课程(上),2018(8):355.
  [3]曾晓.浅谈信息技术促进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8):86.
其他文献
[摘要]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必须改变观念、增强创新意识,以人为本,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创设思维活动的空间,引导和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  [关键词]新课程 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从事的工作艰辛而伟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把握新课程改革的真正脉搏,着力培养新世纪的创新人才呢?    一、改变陈旧的课程理念,增强教师的创新意
小学数学虽然与我们所处的生活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充分利用我们从数学中学习到的方式方法去处理生活实际问题,还需要巧妙运用我们掌握方法.本文结合笔者教学实践,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围绕如何使小学数学与生活更加密切相关进行粗浅的阐述.  一、首先我们要以教材为标杆,实现学习数学的材料生活化  数学教学生活化这个概念的主要内容,是让数学的课堂教学与听课学生的日常生活做到充分的结合,把学习数学的过
【摘要】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出,要从学生已有的认知中获取数学,从学生的生活实践中获取数学.践行这一理念,就要大胆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从学生的自主学习做起,强化教学情境的引导,并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任务为驱动,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升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快速成长.  【关键词】自主学习;情境;多媒体;数学  一、重视课前自主学习,强化预习效果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教
【摘要】数学概念是学生对数学进行认知的基础,也为数学法则和定理的推导提供了逻辑基础.特别是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概念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关键点,因此,对概念图评价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研究.概念图评价法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包括在预习中的应用以及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概念图评价法;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  概念图评价法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数学信息,提供数学知识框
[摘要]文章对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为自学考试向农村顺利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自学考试 农村 必要性 可行性      农村现代化需要教育的现代化。自学考试作为一种灵活、开放的社会化教育形式,必须为农村教育事业发展,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自学考试向农村延伸,是新形势下自学考试发展的重点。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指导
本文通过对语篇构成特点的分析,探讨了语篇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实现,指出语篇的交际性特征;对交际能力概念的发展进行了梳理,认为语篇所提供的语言意义、社会意义和文化意义与交
西欧学术界对城市研究虽较早,但全面、深入的城市研究也是近百年,尤其是最近50年才有的事,如今已经形成一个范围广、分支细、派别多的学术领域。这个学科的发展状况概括地反
本文以Van Dijk的话语宏观理论为基础,从全新的视角还原了译者对篇章理解的过程,以及对信息的处理和再加工的环节,揭示出将话语宏观理论应用于汉英翻译可操作性;另外,本文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