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殷别情,韵味悠长——解读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唐代送别诗

来源 :阅读与鉴赏(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h04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江淹《别赋》),抒写离愁别绪一直是骚人墨客的永恒主题。唐代社会生活丰富。送别诗大量涌现。唐人抒写离愁别绪。可谓风情万种,这些别调短章,或丰神俊朗,或意气豪迈,或宁静淡远,或神寄天外,千百年来传唱不衰,如同醇香的美酒。历久弥新。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唐代送别诗俯拾皆是。由于诗人的地位身份、个性气质和文学修养不同,送别对象、地点、原因以及送人时的处境心情不同.这些诗歌在表现手法和艺术风格上也有很大的区别。本文试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唐代送别诗加以梳理和解读.以求在教学中有所突破。起到抛砖引玉之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经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停留在理论知识层面,越来越多的企业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实践经验。而高职导游专业的实践教学正是实践和理论相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多接触这些作品,可以增长知识,陶冶性情,提高文化修养。但中学生在阅读古典诗歌时,往往偏爱写景状物之作,而忽视蕴含哲理之篇。作为语文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欣赏言理之诗,让他们从中受到哲理的启迪。  诗中说理有优有劣,如说理脱离生动的形象,变成纯概念的抽象演绎,那便枯燥无味。辨别诗歌说理的优劣,关键在于看其有无理趣。何为“理趣”?沈德潜说:“议论须带情韵以行。”
语文学习是一个绽放生命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如果都能把自己心灵深处的震撼展示出来,绽放自己的思想的花朵,那么就能收获语文的美丽,同时也就收获了自己生命的美丽。教师和学生感动的对象都是语文(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大语文”)本身的魅力,这种魅力是通过多个窗口展现出来的。如何才能利用好这些窗口,把语文的学习变成一种生命的释放的过程,如何使学生为这种美丽的绽放而喝彩?这便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写作难,这是大多数学生共同的感受。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因生活阅历浅,视野相对比较窄,每次写作文,也一心想把作文写好,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那如何为“巧妇”去找“下锅之米”
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城郊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土壤重金属污染现状和重金属污染物的主要来源,提出了加强管理、预防重金属污染和确保城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之作,集中地体现了徐志摩的创作风格,  第一节:轻轻的我走了,正如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在诗歌的开始,诗人连用了三个“轻轻的”使得诗的节奏舒缓,同时也营造一种宁静的委婉,缠绵的氛围。诗人对康桥的款款深情都在这个宁静和谐而又艳丽的黄昏中荡漾开来。对康桥的依依惜别的深情留恋又都溶化在那轻轻的招手间。第一节短短的几句将诗人那浓得化不开的至深情丝还有那万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