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是一门语言艺术的学科,旨在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构成语言能力的核心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问题。阅读教学是学好语文的关键和基础,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初中语文教学必须重视阅读教学,而且肩负着提升学生文学感知力的重任。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33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
二、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内容概述
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首先是"教学"的内涵,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其次是"阅读教学"的内涵,指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方法的指导下,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即个体以语言为中介,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塑造情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第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1.教师。首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者;其次是教学活动中经验的选择者和组织者;再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最后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和自我发展的探索者。2.学生。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表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探索、训练、创新等具体行为。3.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包括课文系统和提示系统两大块。4.环境。阅读主体所处的社会制度、文化氛围及阅读行为所具有的物质条件、客观基础都属于阅读环境。
第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1.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原则;2.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原则。
三、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
4、可以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比如,学生在新浪读书网、腾讯读书网、作文网等很多优秀的网站上,阅读优质图书资源,可以丰富他们的阅读量,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阅读理解,分析体验。鉴赏阅读,感情升华
这种方法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语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主动掌握方法。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所选内容超越目光所及,是诗人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能使人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诗人的豪迈。这样会使学生向诗人贴近,产生一种人文意境。
文学作品是名家的训练成果,教材所选课文优美、形象、生动,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验,展开审美联想,感知作者的写作意蕴,使学生将自身活动经历和生活所见融入作品的境界之中,获得"得意之中,合心于外"的共鸣感,同作者作品交融,产生一种美的感悟,达到情感升华。除此之外,语文阅读教学还有感悟法、单元阅读、诵咏吟读,其目的都是培养思维能力,积累语文知识,增加审美体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五、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遵循原则
第一,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应让学生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自我阅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遵循"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六、走出阅读的误区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能独立的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然而,我们对阅读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非教材上的,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因此,学好语文必须能阅读、多阅读、善阅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徐宁.让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朵奇葩.课程教育研究,2013(2)
[3]蔡永刚.巧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
[4]顾长善.自主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J].教育革新,2009.(04)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
中国分类号:G633.33
一、明确阅读的目的性
阅读者在每次阅读时都应带着一定的目的,目的性是阅读的前提。对于一般作品而言,重点就在于内容和形式这两个方面,根据自己的阅读需求,就内容上,我们可以从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中心主旨,人物性格特征等方面来感悟作品;就形式上,我们可以从作品的文学样式,结构形式安排,语言特色等来理解作品。
二、语文阅读教学基本内容概述
第一,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内涵。首先是"教学"的内涵,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是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其次是"阅读教学"的内涵,指学习的主体在一定的方法的指导下,与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即个体以语言为中介,获取知识、培养技能、塑造情感的学习方式和过程。
第二,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要素。1.教师。首先是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者;其次是教学活动中经验的选择者和组织者;再次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领导者;最后是学生心智的研究者和自我发展的探索者。2.学生。学生发挥主体性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既表现为学习意向上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又表现为学习过程中的接受、探索、训练、创新等具体行为。3.文本。阅读教学中的文本包括课文系统和提示系统两大块。4.环境。阅读主体所处的社会制度、文化氛围及阅读行为所具有的物质条件、客观基础都属于阅读环境。
第三,语文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1.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原则;2.情感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原则。
三、利用教育技术手段优化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1、注重教学时的语言美。语言美除普遍使用谦语,敬语外,还应在教育学生时注意词语的感情色彩和说话的语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注意用诚恳的语言来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保持浓厚的兴趣。
2、教学语言应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课教活,就要求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因为形象的比喻,风趣的语言,绘声绘色的描绘都可以感染学生,使他们愉快,动情,着迷。
3、教学语言应具有科学性。"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教师讲课时语言表达要准确,中肯,规范,合乎语法,既不能废话连篇,模棱两可,也不能拐弯抹角,不着边际。
4、可以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阅读电子书籍。比如,学生在新浪读书网、腾讯读书网、作文网等很多优秀的网站上,阅读优质图书资源,可以丰富他们的阅读量,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自主阅读能力。
四、阅读理解,分析体验。鉴赏阅读,感情升华
这种方法建立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从而培养语感,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主动掌握方法。如毛泽东《沁园春·雪》,这些景观也正是伟大祖国的形象。所选内容超越目光所及,是诗人博大的胸怀,宏伟的气魄,能使人感受到祖国的美丽和诗人的豪迈。这样会使学生向诗人贴近,产生一种人文意境。
文学作品是名家的训练成果,教材所选课文优美、形象、生动,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验,展开审美联想,感知作者的写作意蕴,使学生将自身活动经历和生活所见融入作品的境界之中,获得"得意之中,合心于外"的共鸣感,同作者作品交融,产生一种美的感悟,达到情感升华。除此之外,语文阅读教学还有感悟法、单元阅读、诵咏吟读,其目的都是培养思维能力,积累语文知识,增加审美体验,提高学生语文素质。
五、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应遵循原则
第一,遵循"紧扣文章中心"的基本原则。教材中的课文都是一些经典文章,立意深刻,中心明确。在阅读过程中师生都应从作者的心理出发,揣摩作者的用意,最终体验作者的情感。例如:《最后一课》,通过最后一课的生动描述,反映了法国人民在遭到普鲁士侵略以后所表现的深厚的爱国主义感情和对侵略者的仇恨。同样是两篇抒发爱国情怀的文章,写作于法与语言特色完全不同,各有魅力。
第二,遵循"联系上下文"和"首尾呼应"的通用原则。在阅读过程中要特别留意文章中的过渡性语句与段落,要联系上下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把握该句的意思,理解其在文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应让学生在生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阅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突出学生的自我阅读活动是一种特殊的阅读活动,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第四,遵循"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原则。在阅读教学的实践中,要时刻引导学生关注积极向上的情感和态度,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六、走出阅读的误区
苏霍姆林斯基说:"课外阅读用形象的话来说,就是思考的大船,借以航行,也是鼓帆,也是帆前进的风,没有阅读就没有帆,也就没有风,阅读就能独立的在知识海洋里航行。"然而,我们对阅读往往会有一种错误的认识,以为只有自由读书才叫阅读,以为只有课外书才叫阅读,其实构成阅读的材料,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可以是教材上的,也可以非教材上的,课外阅读只是课内阅读的延伸和补充,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补充我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不足。因此,我们应该既注重对教材的阅读欣赏,同时也应该放开视野,去了解些中外名著及时文,让学生对各种文学样式均有所涉猎,对世界各地的自然风貌及风土人情有所了解,这样能有效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通过大量的阅读,向他人借鉴语言素材,对提高我们的语言感悟能力有很大作用,对于我们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至关重要,因此,学好语文必须能阅读、多阅读、善阅读!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课程标准
[2]徐宁.让多媒体成为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朵奇葩.课程教育研究,2013(2)
[3]蔡永刚.巧用图书馆资源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
[4]顾长善.自主学习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和运用[J].教育革新,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