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伟大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全世界的华人对龙有着难以形容的感情。
人们对于龙是熟悉的。它是兴云布雨的神灵,是吉祥佳兆的瑞物,还是皇室王权的代表。时至今日,与龙有关的现象、风俗、制度、物品、标志、艺术作品等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可是,人们对龙又是陌生的。从古至今,有谁见过这种神圣而奇特的动物呢?茫茫神州,何曾有过一条真实的龙呢?这种熟悉而又陌生,崇拜却很模糊的印象,已经穿越历史的长河,一直跨进了现代社会。
龙是从哪里来的?它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看他的描绘,龙像一条水陆两栖的巨蛇,身体可以任意变化,又有上天下海的本领,属于一种神异动物。
这是对于龙的形象作出的较早解释,带有秘不可究的玄奥。从考古资料来看,龙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龙了。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第45号墓中,就发现了用蚌壳摆成的龙的形象:身长约1.8米,昂首伸爪,体形弯曲,呈游动状态;1993年在湖北黄梅文化遗址,又发现了六千年前以卵石摆布的龙:蛇身、鱼尾、兽爪、鹿头,昂首曲身,长角向后,张口嘶鸣,呼之欲飞,造形十分生动。此外,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还出土了距今五六千年的玉龙,用墨绿色软玉雕成,体形似蛇,盘为半环状。吻部前伸,嘴巴紧闭,没有足、爪,颈脊长有鬃毛,造形简洁洗练,属红山文化中的精品。
从以上考古资料来看,龙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分布地域广泛,形象大体一致,说明龙在那时就被原始人崇拜。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龙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图腾。所谓“图腾”(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或亲属”。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认准某物(多为动物)之后,便以此为本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进而形成对它的崇拜。氏族要举行有关仪式,还要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对某图腾的认识。那时,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如虎图腾、鹿图腾等,华夏氏族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特意选择“龙”作为本氏族的图腾,获得一致拥戴。
龙的形象主体是什么动物?有人疑为恐龙,此说显然不妥。因为这种动物早已灭绝了六千万年,原始人不过三四百万年,不可能认识恐龙。有人认为最早的龙是带角的蛇,其身是蛇,其头可能是别的什么动物。也有的人认为龙起源于鳄鱼,古代传说有“豢龙”,即古代人工驯养的鳄鱼。还有人认为龙的最早主体形象应是蜥蝎,因为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上有它的形象,况且民间至今还把蜥蝎叫“石龙子”。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也能找到各自的根据,然而又不够全面,甚至难以自圆其说。
对此,闻一多先生进行了考证。他在《伏羲考》中认为:龙的最早形象主体是一种大蛇,是远古华夏氏族、部落的图腾,后来随着氏族部落的融合、扩大,别的图腾如鸟图腾、马图腾、鹿图腾、牛图腾、鱼图腾逐渐加入进来,于是蛇的形体上又逐渐“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样一来,氏族的融合带动了图腾的融合,一种多元一体的图腾,或者说是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产生了。可以说,龙的产生时间是漫长的,其过程是复杂的,其结果是大家认可的。它的出现,体现着华夏各氏族、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珍爱,这是理所当然的。
原始的龙和现在的龙是不一样的,那么,龙是怎样变化和成长的呢?
中国人富有想象力。龙的形象出现后,有关龙的早期神话传说也产生了。比如说,开天辟地的是盘古,有这么大本领的一定不是凡人。果然,古籍上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见《广博物志》卷九引)华夏氏族的图腾是龙,这样,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和女娲,一定和龙有关系。这一点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在他的《鲁灵光殿赋》中说:“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女娲蛇躯,伏羲鳞身。”不仅有文字描写,还有人把他们交配的情形画下来。比如,在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就有两个人面蛇身的神人相交图,旁边写着:“伏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号轩辕氏,他也与龙结缘。《山海经》载:“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司马迁《史记》也说:“轩辕,黄龙体。”黄帝是龙所生,连他的兄弟炎帝神农氏也是“感神龙”临世。接下来夏族的首领鲧和大禹,也都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并且形成颇有影响的一种理论:“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引见《列子》)除此以外,属于伏羲氏系统的还有长龙氏、居龙氏、降龙氏、潜龙氏、上龙氏、水龙氏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龙氏,与后来《山海经》中所说的“龙身而人面”、“人首蛇身”的诸位神仙,都是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族徽图腾。
以上这些传说,既是龙的起源的一种象征,也勾画出了龙在最初时期的形态,由此看出那时龙蛇难分,或者说龙还没有完全定型。不过,这些并没有影响古人对于龙的崇拜。同时,人们发现龙的形象总是同首领人物连在一起,而他们又总爱借龙来神化自己,一方面编造这种谁也无法验证的神话,另一方面又建立起与龙相关的礼仪和制度,从而把对龙的信仰崇拜转移到最高首领身上。周代礼制明确规定,天子得用龙旗,穿龙衮,而且它们还是孤家寡人的专用品,从此龙就成了王权的标志。秦始皇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是“祖龙”。刘邦坐上了龙椅,有人出来及时编造神话,认定他是“龙种”,说刘邦的母亲“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引见《史记·高祖本纪》,弄得比秦始皇还要超前。后来,这种荒唐无稽的神话不断被“真龙天子”们所袭用,甚至连只信上帝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也写了一首《龙潜》诗,把自己比作一条蛰伏之龙,随时准备撂下上帝去当皇帝。
龙由图腾崇拜到王者崇拜,由一种虚拟动物到染上政治色彩,已经远远超出生物和民俗领域,说不清这是龙的喜庆还是悲哀。
总起来看,龙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演变的,据王迅先生在《说龙》一文中考证,龙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
原始社会直至晚期,是龙的形成阶段,变化较大,尚不定型,体形似蛇,头部多样,无腿无足。
夏商周时期,龙的头部渐渐固定,而且多数龙的头部已经长角,口部张开,形态生动。这一时期的龙,少数长出脚来,多数仍然无足。
秦汉之际,龙的形象已经成熟,头上生角,口有鱼须,身上披了鳞甲,并且已经生齐了足、爪,这一时期龙的形态虽然也不统一,但大部分龙形趋于一致,只是小处(如足、爪、尾巴)不大一样,基本形状已经固定。
东汉末至两晋时期,龙的尾部形状有了明显变化,与身体区分开来,整体线条流畅,但起伏较大。这时的龙有胖、瘦之分,造形潇洒飘逸,形态更加生动,一望而有魏晋之风。
唐宋时期,龙的体形又接近于秦汉,身子和尾巴不分,体态丰满,略感臃肿。头部也有明显变化,较前宽,短角始分叉,颇类鹿角。唐宋时期,人皆以胖为美,龙也加以效仿,看上去雍容典雅,有种华贵之美。
元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又有了较大发展,体形盘曲婉转,张牙舞爪,姿态威严矫健。这一阶段虽然时间跨度较长,但龙的形态基本一致。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形式多样,变化很多,多数的龙具有动感强、力度大、形态猛的特点。龙到了元明清时期可以说已经完全成熟并被一致认同了。
从龙的这种变化轨迹来看,它在各个时期都清楚地打上了社会印痕,不同时期龙的形象,蕴含着当时的丰富文化内涵。这种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龙已经卸下了长期罩在它身上的神秘光环,但是,龙作为一条超自然力的神奇纽带,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紧紧联在一起,它永远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伟大徽记与标志。
人们对于龙是熟悉的。它是兴云布雨的神灵,是吉祥佳兆的瑞物,还是皇室王权的代表。时至今日,与龙有关的现象、风俗、制度、物品、标志、艺术作品等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可是,人们对龙又是陌生的。从古至今,有谁见过这种神圣而奇特的动物呢?茫茫神州,何曾有过一条真实的龙呢?这种熟悉而又陌生,崇拜却很模糊的印象,已经穿越历史的长河,一直跨进了现代社会。
龙是从哪里来的?它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看他的描绘,龙像一条水陆两栖的巨蛇,身体可以任意变化,又有上天下海的本领,属于一种神异动物。
这是对于龙的形象作出的较早解释,带有秘不可究的玄奥。从考古资料来看,龙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龙了。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第45号墓中,就发现了用蚌壳摆成的龙的形象:身长约1.8米,昂首伸爪,体形弯曲,呈游动状态;1993年在湖北黄梅文化遗址,又发现了六千年前以卵石摆布的龙:蛇身、鱼尾、兽爪、鹿头,昂首曲身,长角向后,张口嘶鸣,呼之欲飞,造形十分生动。此外,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还出土了距今五六千年的玉龙,用墨绿色软玉雕成,体形似蛇,盘为半环状。吻部前伸,嘴巴紧闭,没有足、爪,颈脊长有鬃毛,造形简洁洗练,属红山文化中的精品。
从以上考古资料来看,龙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分布地域广泛,形象大体一致,说明龙在那时就被原始人崇拜。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龙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图腾。所谓“图腾”(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或亲属”。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认准某物(多为动物)之后,便以此为本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进而形成对它的崇拜。氏族要举行有关仪式,还要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对某图腾的认识。那时,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如虎图腾、鹿图腾等,华夏氏族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特意选择“龙”作为本氏族的图腾,获得一致拥戴。
龙的形象主体是什么动物?有人疑为恐龙,此说显然不妥。因为这种动物早已灭绝了六千万年,原始人不过三四百万年,不可能认识恐龙。有人认为最早的龙是带角的蛇,其身是蛇,其头可能是别的什么动物。也有的人认为龙起源于鳄鱼,古代传说有“豢龙”,即古代人工驯养的鳄鱼。还有人认为龙的最早主体形象应是蜥蝎,因为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上有它的形象,况且民间至今还把蜥蝎叫“石龙子”。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也能找到各自的根据,然而又不够全面,甚至难以自圆其说。
对此,闻一多先生进行了考证。他在《伏羲考》中认为:龙的最早形象主体是一种大蛇,是远古华夏氏族、部落的图腾,后来随着氏族部落的融合、扩大,别的图腾如鸟图腾、马图腾、鹿图腾、牛图腾、鱼图腾逐渐加入进来,于是蛇的形体上又逐渐“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样一来,氏族的融合带动了图腾的融合,一种多元一体的图腾,或者说是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产生了。可以说,龙的产生时间是漫长的,其过程是复杂的,其结果是大家认可的。它的出现,体现着华夏各氏族、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珍爱,这是理所当然的。
原始的龙和现在的龙是不一样的,那么,龙是怎样变化和成长的呢?
中国人富有想象力。龙的形象出现后,有关龙的早期神话传说也产生了。比如说,开天辟地的是盘古,有这么大本领的一定不是凡人。果然,古籍上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见《广博物志》卷九引)华夏氏族的图腾是龙,这样,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和女娲,一定和龙有关系。这一点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在他的《鲁灵光殿赋》中说:“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女娲蛇躯,伏羲鳞身。”不仅有文字描写,还有人把他们交配的情形画下来。比如,在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就有两个人面蛇身的神人相交图,旁边写着:“伏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号轩辕氏,他也与龙结缘。《山海经》载:“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司马迁《史记》也说:“轩辕,黄龙体。”黄帝是龙所生,连他的兄弟炎帝神农氏也是“感神龙”临世。接下来夏族的首领鲧和大禹,也都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并且形成颇有影响的一种理论:“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引见《列子》)除此以外,属于伏羲氏系统的还有长龙氏、居龙氏、降龙氏、潜龙氏、上龙氏、水龙氏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龙氏,与后来《山海经》中所说的“龙身而人面”、“人首蛇身”的诸位神仙,都是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族徽图腾。
以上这些传说,既是龙的起源的一种象征,也勾画出了龙在最初时期的形态,由此看出那时龙蛇难分,或者说龙还没有完全定型。不过,这些并没有影响古人对于龙的崇拜。同时,人们发现龙的形象总是同首领人物连在一起,而他们又总爱借龙来神化自己,一方面编造这种谁也无法验证的神话,另一方面又建立起与龙相关的礼仪和制度,从而把对龙的信仰崇拜转移到最高首领身上。周代礼制明确规定,天子得用龙旗,穿龙衮,而且它们还是孤家寡人的专用品,从此龙就成了王权的标志。秦始皇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是“祖龙”。刘邦坐上了龙椅,有人出来及时编造神话,认定他是“龙种”,说刘邦的母亲“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引见《史记·高祖本纪》,弄得比秦始皇还要超前。后来,这种荒唐无稽的神话不断被“真龙天子”们所袭用,甚至连只信上帝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也写了一首《龙潜》诗,把自己比作一条蛰伏之龙,随时准备撂下上帝去当皇帝。
龙由图腾崇拜到王者崇拜,由一种虚拟动物到染上政治色彩,已经远远超出生物和民俗领域,说不清这是龙的喜庆还是悲哀。
总起来看,龙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演变的,据王迅先生在《说龙》一文中考证,龙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
原始社会直至晚期,是龙的形成阶段,变化较大,尚不定型,体形似蛇,头部多样,无腿无足。
夏商周时期,龙的头部渐渐固定,而且多数龙的头部已经长角,口部张开,形态生动。这一时期的龙,少数长出脚来,多数仍然无足。
秦汉之际,龙的形象已经成熟,头上生角,口有鱼须,身上披了鳞甲,并且已经生齐了足、爪,这一时期龙的形态虽然也不统一,但大部分龙形趋于一致,只是小处(如足、爪、尾巴)不大一样,基本形状已经固定。
东汉末至两晋时期,龙的尾部形状有了明显变化,与身体区分开来,整体线条流畅,但起伏较大。这时的龙有胖、瘦之分,造形潇洒飘逸,形态更加生动,一望而有魏晋之风。
唐宋时期,龙的体形又接近于秦汉,身子和尾巴不分,体态丰满,略感臃肿。头部也有明显变化,较前宽,短角始分叉,颇类鹿角。唐宋时期,人皆以胖为美,龙也加以效仿,看上去雍容典雅,有种华贵之美。
元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又有了较大发展,体形盘曲婉转,张牙舞爪,姿态威严矫健。这一阶段虽然时间跨度较长,但龙的形态基本一致。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形式多样,变化很多,多数的龙具有动感强、力度大、形态猛的特点。龙到了元明清时期可以说已经完全成熟并被一致认同了。
从龙的这种变化轨迹来看,它在各个时期都清楚地打上了社会印痕,不同时期龙的形象,蕴含着当时的丰富文化内涵。这种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龙已经卸下了长期罩在它身上的神秘光环,但是,龙作为一条超自然力的神奇纽带,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紧紧联在一起,它永远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伟大徽记与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