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探秘》(选载一):龙的由来和发展

来源 :决策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delq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龙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伟大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显著标志。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具有崇高而神圣的地位,全世界的华人对龙有着难以形容的感情。
  人们对于龙是熟悉的。它是兴云布雨的神灵,是吉祥佳兆的瑞物,还是皇室王权的代表。时至今日,与龙有关的现象、风俗、制度、物品、标志、艺术作品等比比皆是,数不胜数。
  可是,人们对龙又是陌生的。从古至今,有谁见过这种神圣而奇特的动物呢?茫茫神州,何曾有过一条真实的龙呢?这种熟悉而又陌生,崇拜却很模糊的印象,已经穿越历史的长河,一直跨进了现代社会。
  龙是从哪里来的?它到底是个什么模样?汉代文字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看他的描绘,龙像一条水陆两栖的巨蛇,身体可以任意变化,又有上天下海的本领,属于一种神异动物。
  这是对于龙的形象作出的较早解释,带有秘不可究的玄奥。从考古资料来看,龙的历史非常悠久,至少在六七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龙了。1987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西水坡仰韶文化遗址第45号墓中,就发现了用蚌壳摆成的龙的形象:身长约1.8米,昂首伸爪,体形弯曲,呈游动状态;1993年在湖北黄梅文化遗址,又发现了六千年前以卵石摆布的龙:蛇身、鱼尾、兽爪、鹿头,昂首曲身,长角向后,张口嘶鸣,呼之欲飞,造形十分生动。此外,在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遗址,还出土了距今五六千年的玉龙,用墨绿色软玉雕成,体形似蛇,盘为半环状。吻部前伸,嘴巴紧闭,没有足、爪,颈脊长有鬃毛,造形简洁洗练,属红山文化中的精品。
  从以上考古资料来看,龙在原始社会就出现了,分布地域广泛,形象大体一致,说明龙在那时就被原始人崇拜。因此,多数学者认为龙是远古华夏民族的图腾。所谓“图腾”(totem)系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或亲属”。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亲属或其他特殊关系。认准某物(多为动物)之后,便以此为本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进而形成对它的崇拜。氏族要举行有关仪式,还要加强对外宣传,提高对某图腾的认识。那时,各个氏族都有自己的图腾,如虎图腾、鹿图腾等,华夏氏族人数众多,势力强大,特意选择“龙”作为本氏族的图腾,获得一致拥戴。
  龙的形象主体是什么动物?有人疑为恐龙,此说显然不妥。因为这种动物早已灭绝了六千万年,原始人不过三四百万年,不可能认识恐龙。有人认为最早的龙是带角的蛇,其身是蛇,其头可能是别的什么动物。也有的人认为龙起源于鳄鱼,古代传说有“豢龙”,即古代人工驯养的鳄鱼。还有人认为龙的最早主体形象应是蜥蝎,因为新石器时代一些陶器上有它的形象,况且民间至今还把蜥蝎叫“石龙子”。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也能找到各自的根据,然而又不够全面,甚至难以自圆其说。
  对此,闻一多先生进行了考证。他在《伏羲考》中认为:龙的最早形象主体是一种大蛇,是远古华夏氏族、部落的图腾,后来随着氏族部落的融合、扩大,别的图腾如鸟图腾、马图腾、鹿图腾、牛图腾、鱼图腾逐渐加入进来,于是蛇的形体上又逐渐“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这样一来,氏族的融合带动了图腾的融合,一种多元一体的图腾,或者说是一种虚拟的综合性神灵——龙——产生了。可以说,龙的产生时间是漫长的,其过程是复杂的,其结果是大家认可的。它的出现,体现着华夏各氏族、各部落的大融合、大团结,受到广泛的重视和珍爱,这是理所当然的。
  原始的龙和现在的龙是不一样的,那么,龙是怎样变化和成长的呢?
  中国人富有想象力。龙的形象出现后,有关龙的早期神话传说也产生了。比如说,开天辟地的是盘古,有这么大本领的一定不是凡人。果然,古籍上说:“盘古之君,龙首蛇身。”(见《广博物志》卷九引)华夏氏族的图腾是龙,这样,我们的老祖宗伏羲和女娲,一定和龙有关系。这一点东汉辞赋家王延寿在他的《鲁灵光殿赋》中说:“五龙比翼,人皇九头,女娲蛇躯,伏羲鳞身。”不仅有文字描写,还有人把他们交配的情形画下来。比如,在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就有两个人面蛇身的神人相交图,旁边写着:“伏戏(羲)仓精初造王业,画卦结绳以理海内。”
  中原各族的共同祖先黄帝,号轩辕氏,他也与龙结缘。《山海经》载:“轩辕之国……人面蛇身,尾交首上。”司马迁《史记》也说:“轩辕,黄龙体。”黄帝是龙所生,连他的兄弟炎帝神农氏也是“感神龙”临世。接下来夏族的首领鲧和大禹,也都是“蛇身人面,牛首虎鼻”,并且形成颇有影响的一种理论:“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引见《列子》)除此以外,属于伏羲氏系统的还有长龙氏、居龙氏、降龙氏、潜龙氏、上龙氏、水龙氏等等。这些各种各样的龙氏,与后来《山海经》中所说的“龙身而人面”、“人首蛇身”的诸位神仙,都是远古时代中华民族的族徽图腾。
  以上这些传说,既是龙的起源的一种象征,也勾画出了龙在最初时期的形态,由此看出那时龙蛇难分,或者说龙还没有完全定型。不过,这些并没有影响古人对于龙的崇拜。同时,人们发现龙的形象总是同首领人物连在一起,而他们又总爱借龙来神化自己,一方面编造这种谁也无法验证的神话,另一方面又建立起与龙相关的礼仪和制度,从而把对龙的信仰崇拜转移到最高首领身上。周代礼制明确规定,天子得用龙旗,穿龙衮,而且它们还是孤家寡人的专用品,从此龙就成了王权的标志。秦始皇大言不惭地宣称自己是“祖龙”。刘邦坐上了龙椅,有人出来及时编造神话,认定他是“龙种”,说刘邦的母亲“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高祖为人,隆准而龙颜”(引见《史记·高祖本纪》,弄得比秦始皇还要超前。后来,这种荒唐无稽的神话不断被“真龙天子”们所袭用,甚至连只信上帝的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也写了一首《龙潜》诗,把自己比作一条蛰伏之龙,随时准备撂下上帝去当皇帝。
  龙由图腾崇拜到王者崇拜,由一种虚拟动物到染上政治色彩,已经远远超出生物和民俗领域,说不清这是龙的喜庆还是悲哀。
  总起来看,龙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化现象,是随着历史的前进而演变的,据王迅先生在《说龙》一文中考证,龙的发展演变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时期:
  原始社会直至晚期,是龙的形成阶段,变化较大,尚不定型,体形似蛇,头部多样,无腿无足。
  夏商周时期,龙的头部渐渐固定,而且多数龙的头部已经长角,口部张开,形态生动。这一时期的龙,少数长出脚来,多数仍然无足。
  秦汉之际,龙的形象已经成熟,头上生角,口有鱼须,身上披了鳞甲,并且已经生齐了足、爪,这一时期龙的形态虽然也不统一,但大部分龙形趋于一致,只是小处(如足、爪、尾巴)不大一样,基本形状已经固定。
  东汉末至两晋时期,龙的尾部形状有了明显变化,与身体区分开来,整体线条流畅,但起伏较大。这时的龙有胖、瘦之分,造形潇洒飘逸,形态更加生动,一望而有魏晋之风。
  唐宋时期,龙的体形又接近于秦汉,身子和尾巴不分,体态丰满,略感臃肿。头部也有明显变化,较前宽,短角始分叉,颇类鹿角。唐宋时期,人皆以胖为美,龙也加以效仿,看上去雍容典雅,有种华贵之美。
  元明清时期,龙的形象又有了较大发展,体形盘曲婉转,张牙舞爪,姿态威严矫健。这一阶段虽然时间跨度较长,但龙的形态基本一致。然而在表现手法上形式多样,变化很多,多数的龙具有动感强、力度大、形态猛的特点。龙到了元明清时期可以说已经完全成熟并被一致认同了。
  从龙的这种变化轨迹来看,它在各个时期都清楚地打上了社会印痕,不同时期龙的形象,蕴含着当时的丰富文化内涵。这种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龙文化,对于中华民族的凝聚,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融合、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今天,龙已经卸下了长期罩在它身上的神秘光环,但是,龙作为一条超自然力的神奇纽带,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紧紧联在一起,它永远是值得我们骄傲和自豪的伟大徽记与标志。
其他文献
一个人从年轻到老,敢于追求所爱,不管他的所爱是人,是物,还是真理。他都能够放开胸怀地去拥抱,而且升华成乐观前进的动力,这个人是绝对幸运的。    杨振宁觉得夫人翁帆“聪明可爱,而且是一个没有心机的女孩,行事也不激烈。”翁帆则认为杨振宁“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人,绝不令我沉闷。而且他很有品德,这是他最好的地方。”    去年七月,知名科学家杨振宁和妻子翁帆访问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在三地刮起了猛烈的“杨
【摘要】在很多教育机构和学校的墙里墙外,我们曾无数次看到过“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大标语,也都懂得“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它们的内涵经过了无数次的实践检验,确实是至理名言。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在新形势新要求的今天,我们更应该用实际行动去践行。  【关键词】教育;中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我们过去学哲学时不懂老师放一个大红苹果在讲台上让我们用十分钟去观察描绘的用意;学文艺批
湖北是我国产棉大省和纺织基地之一,棉花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棉花总产量在历史上曾长期居全国第1-2位,最高年产达61万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由于农业结构调整等原因,棉花种植面积逐步减少,近几年棉花总产量稳定在30-39万吨,居全国第4-7位,拥有棉纺锭744万枚,织机7万台,综合产能居全国第5位,近几年综合经济指标居全国第9-11位。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指示精神,省
1958年9月9日,广西西北部多民族聚居的环江县放出了水稻亩产稻谷13万斤的“大卫星”。这颗全国最大的水稻假卫星,给环江县造成巨大灾难,党和政府的威信更是受到难以估量的影响。    密植夺高产的假戏法    1957年11月,新任县委书记洪华等人清洗了一大批所谓“右派”分子以后,接着在全县开展大跃进运动,提出“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一定能做到”的口号。洪华曾宣告要“争全区第一,全国第
【摘要】作文评讲课大多是教师先将学生的文章批阅好,然后进行讲解,费时费力,而学生对老师的这一成果却不珍惜,只是听一下老师读的文章,看一下自己的分数和评语,便放到一边了。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亲身的体会和感受,甚至有的学生根本就没有注意听。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我试着让学生互评作文。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导,
【摘要】语文是一门学习母语和传统文化最直接的学科,同时也是培养学生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的综合类语言学习科目。一直以来,语文教师都沿用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即只是一味注重向学生直接传达语文教材中的学习内容,而没有给学生制造更多思考和探究知识的空间,进而忽略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学习感受,使之养成一种消极的被动学习状态。尤其是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这一阶段是他们学习语文的过渡阶段,所以他们此时养成的语文
【摘要】笔者在参考了本校大量針对语文阅读开展的教学研究和学习新课程改革思想的基础上,对当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困境,如部分教师教学理念的滞后、教学方式适用不当以及学生阅读兴趣缺失等,提出了一些改善和建议措施,期望能够有效克服阅读课堂中的障碍,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困境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能够陶冶情操,使心胸更加宽广;阅读,可以明
不久前,参加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ITER)项目的中国、欧盟、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和印度的7方代表,在法国总统府爱丽舍宫共同签署了ITER计划联合实施协定及相关文件的正式协议。这意味着人类受控核聚变研究迈出了走向实用的关键一步,ITER将成为照亮人类未来的新能源。  核能包括裂变能和聚变能两种主要形式。核裂变是一个原子核分裂成几个原子核的变化,在此过程中释放出的巨大能量称为裂变能。核聚变则是
【摘要】小说作为一种极为常见的文字表述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但是由于小说篇幅过长,不同人物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且各个章节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导致学生在实际阅读与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阻碍,而教师一味地根据“三要素”进行教学,无法真正发挥小说的教学效果。本文就如何在实际的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正确开展小说阅读教学展开讨论。  【关键词】三要素;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教学  【中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那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赏析】李白的《子夜四时歌四首》,每首六句,分咏春、夏、秋、冬四季。六朝乐府即有《子夜四时歌》,为李白所承,此体向作四句,内容多写女子思念情人的哀怨,作六句是李白的创造,尤具新意。《冬歌》不写景而写人叙事,通过一位女子“一夜絮征袍”的情事以表現思念征夫的感情。时间是传送征衣的驿使即将出发的前夜,大大增强了此诗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