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篇文章标题醒目,观点明确。文章选取③⑤两则名言立意,并巧妙地将两者融为一体。开头引用雨果的名言,引出两则名言,亮明自己的观点,即“只有经历苦难磨砺,筚路蓝缕,才能玉汝于成,修炼成真正的美玉。”然后分别阐述了两则名言的内涵,并结合现实进行举例论证,并连用反问句和假设论证,加强语势,令人深思。不仅引用多元,而且还能使文章更加充实。最后,收束全文,再次点明主题。
文章中心明确,观点集中,始终围绕两则名言的内涵展开论述。文章诗意盎然,情感充沛,大量名言的合理使用增加了文采,也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这是一道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从六则名言中选取至少两句来确定立意,写作空间比较大,这样就为学生在立意与选材上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
立意前,需要分别确定六则名句的内涵。“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强调的是要隐忍,要有积淀,在岁月中不断储备实力;“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说的是要像深林里的芝兰一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讲的是只有能够吃苦,才能做任何事;“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强调的是要有积累,要刻苦,要坚持;“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意思是没有经历过贫穷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强调的是人要有内涵,要有内在修养。
据此,可以参考立意:选①④,可写注重积累;选③⑤,可写经受苦难,方成大业;选②⑥,可写坚定信念,加强修养;选④⑤,可写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为了拓展同学们的思维,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做难事方能成大业
成就一番事业,往往需要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对风险和挑战,是一味避让,畏首畏尾,还是迎难而上,蓄积干劲?
1947年7月,毛泽东要求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面对困难,邓小平没有退缩。他在野战军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困难一定要克服,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我们要有信心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历经几个回合的艰苦斗争,刘邓大军粉碎了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实现了党中央所寄望的“争取最好的前途”。
“越困难越有劲”是邓小平的战略选择;“愈艰难,就愈要做”是鲁迅的处世态度。“善行者究其难”,事实一再证明,没有艰苦奋斗,哪来波澜壮阔?一切不平凡的成就,皆源自不弃涓滴的付出;绚烂的光彩,往往隐匿于困难背后。不立志实干,不敢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总想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收获颇丰,无异于痴人说梦。“不畏苦寒,自得其芳。”不懈努力、坚持奋斗,一个人才能成就自我,书写辉煌的业绩。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留在此岸无须劳心费神,抵达彼岸却要翻山越岭,踏平坎坷。现实中,一帆风顺的工作少之又少,困难是人生的常客。然而,总有人害怕困难,一有任务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总有人缺乏干劲,消极应付难题,凡事以“退却”为上策;总有人追求舒服安逸,向往不劳而获,荒废了解决困难的本领。凡此种种,尚未出发便已被困难绊住双脚,又岂能期待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
甘做难事,方能胜任大事。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南仁东24载不舍昼夜,终于建成中国“天眼”这项世界级工程;建设者坚忍不拔,连续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成就了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的港珠澳大桥。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榮耀总是垂青那些不惧困难、担当任事、保持干劲的人。愿不愿直面问题,敢不敢跳进矛盾漩涡,能不能攻坚克难、开路架桥,考验的是觉悟,决定的是成败。
“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党的十九大为未来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但好的设计不会自动实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奋斗不止,把困难当作垫脚石,把干劲当作催征鼓,我们才能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让梦想渐行渐近。
(转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08日)
文章中心明确,观点集中,始终围绕两则名言的内涵展开论述。文章诗意盎然,情感充沛,大量名言的合理使用增加了文采,也增强了论证的力度。
这是一道名言哲理类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从六则名言中选取至少两句来确定立意,写作空间比较大,这样就为学生在立意与选材上提供了更多的自由,更容易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
立意前,需要分别确定六则名句的内涵。“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强调的是要隐忍,要有积淀,在岁月中不断储备实力;“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说的是要像深林里的芝兰一样,不因为穷困而改变节操;“咬得菜根,百事可做”讲的是只有能够吃苦,才能做任何事;“学问是经验的积累,才能是刻苦的忍耐”强调的是要有积累,要刻苦,要坚持;“未曾清贫难成人,不经打击老天真”意思是没有经历过贫穷的人,很难成为优秀的人才;“石韫玉而山辉,水怀珠而川媚”强调的是人要有内涵,要有内在修养。
据此,可以参考立意:选①④,可写注重积累;选③⑤,可写经受苦难,方成大业;选②⑥,可写坚定信念,加强修养;选④⑤,可写不畏艰难,勇往直前。
为了拓展同学们的思维,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
做难事方能成大业
成就一番事业,往往需要战胜各种困难和挫折。面对风险和挑战,是一味避让,畏首畏尾,还是迎难而上,蓄积干劲?
1947年7月,毛泽东要求刘邓大军“下决心不要后方”,千里跃进大别山。面对困难,邓小平没有退缩。他在野战军直属部队连以上干部会议上指出:“困难一定要克服,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我们要有信心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历经几个回合的艰苦斗争,刘邓大军粉碎了敌人对大别山的围攻,实现了党中央所寄望的“争取最好的前途”。
“越困难越有劲”是邓小平的战略选择;“愈艰难,就愈要做”是鲁迅的处世态度。“善行者究其难”,事实一再证明,没有艰苦奋斗,哪来波澜壮阔?一切不平凡的成就,皆源自不弃涓滴的付出;绚烂的光彩,往往隐匿于困难背后。不立志实干,不敢在困难面前逞英雄,总想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收获颇丰,无异于痴人说梦。“不畏苦寒,自得其芳。”不懈努力、坚持奋斗,一个人才能成就自我,书写辉煌的业绩。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停留在此岸无须劳心费神,抵达彼岸却要翻山越岭,踏平坎坷。现实中,一帆风顺的工作少之又少,困难是人生的常客。然而,总有人害怕困难,一有任务能躲就躲,能推就推;总有人缺乏干劲,消极应付难题,凡事以“退却”为上策;总有人追求舒服安逸,向往不劳而获,荒废了解决困难的本领。凡此种种,尚未出发便已被困难绊住双脚,又岂能期待激荡新气象、成就新作为?……
甘做难事,方能胜任大事。研究表明,一个人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南仁东24载不舍昼夜,终于建成中国“天眼”这项世界级工程;建设者坚忍不拔,连续攻克多项世界级难题,成就了工程量大、技术难度高的港珠澳大桥。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榮耀总是垂青那些不惧困难、担当任事、保持干劲的人。愿不愿直面问题,敢不敢跳进矛盾漩涡,能不能攻坚克难、开路架桥,考验的是觉悟,决定的是成败。
“登山不以艰险而止,则必臻乎峻岭矣。”党的十九大为未来描绘了美好的蓝图,但好的设计不会自动实现。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勇挑重担,奋斗不止,把困难当作垫脚石,把干劲当作催征鼓,我们才能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让梦想渐行渐近。
(转自《人民日报》2018年01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