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晚明心学下杂剧创作的矛盾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rolz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晚明,陆王心学占据其文化宗主地位,反对封建礼教,倡导个性自由。汤显祖深受影响,抨击传统礼教,尤其在关注男女恋情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艺术成就,他的《牡丹亭》创作于这一时期,通过塑造杜丽娘爱自然、爱自由、爱生命的反封建反传统的女性形象,为后世展示了他的“至情论”思想,极具思想解放和个性解放的进步意义,但从与陆王心学主张的众多契合之中,也存在着些许矛盾,这关乎作者自身局限,更关乎时代束缚。
  关键词:杜丽娘;柳梦梅;梦;矛盾
  作者简介:唐小梅(1995-),女,汉族,四川中江人,西华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01
  一.情寄梦境,虚实差距悬殊
  《牡丹亭》中,杜、柳二人的爱情经历了灵与灵、人与鬼、人与人恋爱三个阶段,引人入胜的便是第一阶段——梦中定情。在《惊梦》这支曲子中,杜丽娘初见柳梦梅, 便“两情相和”,与他共成云雨之欢,这时的爱情是自由自在的,是杜丽娘爱情的理想模式,这场“美丽”邂逅直接引起杜丽娘二次游园《寻梦》情节,梦中相会,梦中相知,且看此梦,是在杜丽娘瞌睡、老夫人不知梦的内容的情况下发生,幸好梦是不能被控制的,做梦的人是可以撒谎的,否则,在她那种变态家教监控下,便不会有接下来寻梦、还魂等一系列凸显杜丽娘“至情”情怀的情节出现。可这次游园却又是趁春香去传递茶汤时丽娘独自进行,以求“安心”,纵观作品,春香其实也是一个封建反抗者,杜丽娘对她来说应该是不会存在戒心的,可为何她不让春香发觉?
  后人对汤显祖的胜利在于构造了这种虚幻性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正是虚幻才使其象征意义远远大于现实意义,不能否认汤显祖取得的颇高的艺术成就,但也有一些疑问,《牡丹亭》的创作目的是要通过杜丽娘对爱情的执着追求,传达与陆王心学契合的反封建礼教思想,而作品中最引人入胜、最核心的部分都与梦相关,为何会安排一个梦来将其笼罩禁锢?理想丰满,现实骨感,杜丽娘在虚幻世界里任清流飞泻、爱火炽燃,在现实中却立马成为知书识礼的闺秀、“不向前人轻一笑”。所有的美好、浪漫部分都在虚幻的梦里,回到现实,仍然需要面对的是封建礼教的维护者——其父、其母、其师。
  二.现实爱情的尴尬
  汤显祖《牡丹亭题词》:“乃所谓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情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杜丽娘死后,她的婚恋被冥界所感动而得到支持,判官任其鬼魂自由活动,以便找到柳梦梅,并让花神保护好她的肉身,预备其还魂。明人王思任在《牡丹亭序》中说:“杜丽娘隽过言鸟,触似羚羊,月可沉,天可瘦,泉台可瞑,獠牙判发可狎而处,而梅、柳二字,一灵咬住,必不肯使劫灰烧失。”而这份缠绵与执著却被残酷的现实摧毁,他们此时的恋爱是半自由的,无法跟第一阶段灵与灵的恋爱相提并论,杜丽娘的还魂是她与封建礼教坚决斗争来的胜利,汤显祖也用人间与冥界对男女自由恋爱的不同态度来反衬现实人间的残酷冷漠,可柳梦梅之后的表现,则是杜丽娘莫大的尴尬!
  此前,柳梦梅立下誓言:“作夫妻,生同室,死同穴。”真挚的爱情使杜丽娘感到温暖,然而,当杜丽娘游魂前来与之幽欢时,这时的柳梦梅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处在现实生活中,固然,他受到人间现实的种种制约。见到杜丽娘的鬼魂来奔,他担心杜丽娘是天仙,“薄福书生,不敢再陪欢宴,尽夫姬留意书生,怕逃不过天曹罚折”,表现出与杜丽娘的坚定不相符的画面,并且后来得知杜丽娘是鬼时,显得十分害怕,不能领会杜丽娘的苦心和为爱情而做出的牺牲,他甚至说杜丽娘妨碍了他受礼的志诚:“只因世上美人面,改尽人间君子心。”这些话语很难不让读者感受到他对爱情的不坚定,可以说,他根本不懂得杜丽娘“一灵咬住”的“至情”,也无奈,他作为一介书生,考取功名本来就应该被作为是人生头等大事,爱情受阻,可以放弃;功名受挫,整个生命都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杜丽娘可为爱而死而生,柳梦梅却不能为爱而死,如此周折,“至情”也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被看作是单方面的了。可见,作者创作到这里,在对“情”高度张扬的同时也是对传统伦理观念默许和妥协。
  三.时代造恶
  推及溯源,便是创作杜柳形象的汤显祖,反抗的不彻底性。他出身于书香门第,读圣贤书,科举入仕,但政治上的翻云覆雨、官场上的拉帮结派,给了他极大的刺激和教训,于是他效法陶渊明,并在此期间完成了《牡丹亭》,对于柳梦梅这一形象,他都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经历和思想附加在其身。
  另一方面,汤显祖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已慢慢走向没落,他随泰州学派罗汝芳学习心学,受心学影响极深,并把体现于人本心之中的“生生之仁”,即“重情”思想作为自己一生的追求,在《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形象,便是心学思想下的产物,从单纯地进行故事的叙述和人物的刻画,深入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描摹和对人物终极情感的关怀,契合心学,描写杜丽娘对自由个性矢志不渝的追寻,出生入死,撼人心魄,宣扬真情的神圣和超越生死的力量,大胆表现出“情”对“理”的挑战和反抗,充分展示对人的感性情欲、自我生命的追求,大胆地改变“礼”的首要位置,把“情”抬到至高无上的地位。
  但我们看到,作者在创造男女主人公形象时,两种思想——封建传统思想和心学自由进步思想并存,虽说这样会使整个剧本情节一波三折,富于情趣,但正如前面所提到过的,其创作在契合中矛盾重重,“至情”还是“至理”?仍是一个问题。
  参考文献:
  [1]汤显祖.牡丹亭[M].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
  [2]鄒自振.陆王心学对晚明文学的影响[J].福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4).
  [3]黄天骥.<牡丹亭>创作的几个问题[J].文学遗产,2007(1).
其他文献
摘 要:在其代表作《巨大的收音机》中,约翰·奇弗运用了失乐园的隐喻模式,告诉读者乐园从来都不曾存在过。美国的中产阶级长期以来只是生活在具有欺骗性的伊甸园里,当笼罩生活的迷雾被吹散后,他们才发现自己原来一直都住在令人痛苦绝望的荒原之上。  关键词:神话隐喻模式;失乐园;荒原  作者简介:卢裕(1981.5-),汉,重庆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
万帐穹庐人醉,  星影摇摇欲坠,  歸梦隔狼河,  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金灿灿的压力使信心极度膨胀  界面已没有粘贴的位置。  山的脊梁,长出瘤的包膜  使岩石失去理智。  天灰蒙蒙的,云层倒挂在树梢  那些公开拍卖的自然法则  留有淡淡乡愁。  玩火的少年,咀嚼糖衣炮弹  甜蜜过后,被击得粉碎。  雾霾重重,街上流行紧身裤。  用半个压力的态度旅行  就足以使女人脫去睡衣。
故事从这里开始吧!  一年前,我的工作调到春城,住在一套小公寓里。一到周末就兴冲冲踏上回家的路。但是没有多久就意识到,这干扰了妻子的生活。一是她平时在娘家“蹭”饭,却要给我回来下厨,二是让她在麻将局里白白旷工。她愉悦的表情后面,隐约可见维持礼节一般的无奈。所以这一百多里的路途就让我越来越疲倦。只在节假日或是特殊情况需要,我才会在两地之间奔走。  在单位,我是个闲职,几乎没什么业务。认识的人也不多,
摘 要:《朝花夕拾》这一本书记录了鲁迅的童年生活,从儿时的童真无忧,到家道中落时生活的巨大落差,以及南京求学和学习的过程等,除此之外在这本书里还记载了当时社会的世态炎凉和丑恶面目,其中也包括了对于维新思想以及辛亥革命的批判。向我们传递了在一个特定的时代下鲁迅的思想。其实站在读者的角度来说,要想读懂一本文学作品,对于人物的解读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我们可以通过人物的变化深入挖掘更深层次的东西。本文以《
摘 要:《中国佬》20世纪美国华裔女作家汤亭亭的代表作品。小说讲述了汤家男性在美国的创业史。本文运用福柯文本中的权力与话语、监视以及规训机制等理论对小说中华人在北美的经历及创业史进行批判,揭示出对于华人来说,美国社会是一个“全景式的大监狱”。  关键词:汤亭亭;《中国佬》;福柯;规训与惩罚;监视  作者简介:李亚萍(1992-),女,汉族,安徽阜阳人,大连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06--01  我第一次接触这部影片,只是听了其中的演唱片段。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被清澈,婉转的天籁童声合唱吸引,找了许多孩子们演出的视频观看,于是产生了观看整部影片的欲望。看完电影,不禁泪流满面。一部成人与孩子的感情故事,用音乐作媒介,最终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一个灵魂影响了另一个灵魂。  影片了一位教师马修
摘 要:近年来,社会现实题材影片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公众视野,电影《不能说的夏天》作为典型真实事件改编影片,通过戏剧化性侵冲突,以期引起观众对弱势群体的重视并唤起弱势群体的反抗觉醒,本文从影视美学着手,通过题材、思想、视听语言三个层面对其美学系统进行分析阐释。  关键词:影视美学系统;社会现实题材;弱势群体  作者简介:梁爽(1993-),女,汉族,江苏淮安人,学生,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艺
明熹宗年间,“京城四勺”声名鹊起。所谓“四勺”,说的其实是四个厨子:柴利牙、米为赋、尤坚和严世忠,他们也被称为“柴米尤严四大勺”。  这四把大勺中,柴利牙是皇宫御厨,米为赋是宦官魏忠贤的家厨,而严世忠则是京城里顶级酒楼“金玉楼”的主厨,只有尤坚是个行踪神秘的隐士,他浪迹江湖,不以烹饪为生,可名气却越来越大,甚至盖过了其他三勺。  其实,世上也没几个人尝过尤坚的厨艺。他这人淡泊名利、性格怪异,那些权
摘 要:哈代笔下苔丝形象是道德冲突下的悲剧反应。维多利亚时期是英国工业革命的鼎盛时期,是英国经济文化发展最为繁荣的时期,贫富差距加大,阶级分化严重。本文从伦理学视角下,把功利主义道德观与义务论作为方法论,试图以不同角度比较分析苔丝在不同的道德标准下,度过了悲惨的一生,“一个纯洁的女人”怎样走向毁灭。功利主义道德观追求个人道德自由和最大幸福的结果与行为本身,而义务论立足于全社会人民群众利益动机。